深陷“鸡娃”焦虑的家长该咋办?委员这样说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物理特级教师。
临近下午6点,办公室还是不断有人造访,电话铃声也依然此起彼伏。“我们下班经常比较晚。”倪闽景放下电话后解释。
教育是国之大计。上海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从这座楼里飞出的每个文件,都牵动着这座特大城市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神经。身为教育管理者,哪有松懈的理由?
教育问题,也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热”——教育内卷教育焦虑,令一些家长无所适从;而针对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能不能接受孩子终将平凡等教育话题,也常常会冲上热搜,余音不绝。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
“焦虑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它是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普遍现象,不仅存在于教育领域。”倪闽景说,他相信,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到了2035年,焦虑会逐渐消退,人们也会拥有更加理性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意义,
在于点亮孩子的生命
近日,北京大学一位副教授在网络上展示了自己因对女儿学习成绩不满意,从“鸡娃”到心态平和的一段视频。在学习高压下,孩子成绩虽然能跟上了,但并不开心,这位教授决定遵从现实,让孩子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成绩不是定义一个孩子的唯一因素,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拥有快乐的内心,身心健康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基石。”倪闽景说。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来源。袁隆平院士辞世后,人们在缅怀他的生平时发现,在袁老生前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中提到,“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如果孩子在家庭里感觉很幸福,能与家长无话不谈,碰到困难可以相互支撑,他会获得更多正能量;但如果孩子书读得很好,家庭成员之间几乎没有有效交流,他就很难找到人生的意义。”倪闽景说。
到上海市教委工作之前,倪闽景曾经担任了18年的物理教师。一次,他在课堂上提问,当点到一位学生的名字时,其他学生竟然哄堂大笑。
原来,这位小姑娘学习很用功,成绩也好,但说话声音很小,对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回答问题心存恐惧,以至于上课从来不回答问题。“下课后我就把她叫到操场上,和她聊了会儿轻松的话题后,告诉她下节课还会提问她一个问题,让她先把答案响亮地说出来。”当倪闽景再次在课堂上提问时,这位小姑娘大声地把答案重复了一遍,突破了这道心门后,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
当老师的第一年,倪闽景教文科班,班里的学生偏科严重,过教师节的时候,学生们给他送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倪老师,您要跟物理离婚,和我们结婚,因为我们不喜欢物理。”这令倪闽景哭笑不得。
在学校科技节上,他专门布置了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展示,并特意请文科班的学生来做讲解员。因为这些实验充满奥妙,看上去又很有趣,这些“讲解员”们讲在给其他同学说明物理原理时,觉得很有成就感。结果这个班很多学生上物理课有了很好的改变,有的学生高考还选择了物理学科。
“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就是点亮孩子们的思想,帮助他们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倪闽景说,如果一个单位招人,希望招最优秀而合适的人,完全可以理解,但教育不是这么回事儿,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不能嫌弃成绩不好或者有其他缺陷的孩子。“生命有缝,阳光才能照进来。一个孩子有缺点,正是给了教师教育孩子的机会。”
目前,上海空中课堂集聚全市最优秀的教师和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未来,实体学校会不会被“云”上学校所取代?
“将来知识传播可以通过虚拟教师来实现,但学校最重要的目的是培育孩子们的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虚拟世界能解决的。”倪闽景说,学校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模拟社会,在这个教育场所可以让孩子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孩子绝不是只会接收知识的机器。
就业和社会观念,
迟早会达成一种平衡
“《小舍得》我是花了20个小时,用1.5倍速的快进模式追完的。我觉得这部作品除了对课外培训班的作用过度拔高外,可以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一些状态。”倪闽景主动提到这部热播剧。
据他判断,深陷“鸡娃”焦虑的家长大概占全部家长的20%,并非所有家长都是焦虑的,也看到了很多“佛系”家长。只不过,这20%的人群往往有很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这种焦虑在社会上的感受是被放大了。
“这一代家长在成长中赶上了最快速的变化,他们认识到孩子的学习能力对将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希望孩子能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将来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里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众多的不确定性当中把握住一点确定性,这个逻辑是可以理解的。”倪闽景说,当我们也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减缓,对教育的焦虑会有所改变的。
现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基本相当,一些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中职校。“我们两口子都是985大学毕业,孩子却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上了职校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
为此,北京市教育部门还专门召开发布会,说明北京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高中学位紧缺。
实际上,在高校学生就业率统计中,职业院校排名第一。特别是电气、数控机床、航空等专业的职业院校,用人单位抢着挖人,薪资也很高。可为何一提到职业教育,家长们很少“买账”?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对职业教育有误解,确实有一些职业院校没有办好,所以生源差,因为生源不好,教学质量更差了。”不过,倪闽景认为,眼下职业教育已被提到“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战略地位,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有更大的投入,职业教育的前景十分令人期待,到了2035年,“重普轻职”的观念是会有很大改变的。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职业,也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技能人才,选择职校就读,也一直可以读到本科,甚至更高的学历,这个方向是很明晰了。只要学校办得好、学生就业好,将来生活幸福,人们的观念一定会出现彻底的改观。”倪闽景判断,就业和薪资会达到一种平衡,稀缺的行业一定会有很好的待遇,现在稀缺的正是掌握真才实干的技术工人和高素养的服务人才。适合的教育,就是能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兴趣不是一天形成的,兴趣来自对某一件事情长久的专注。“就像袁隆平院士,本可以考很好的大学,他却选择了农学院,研究了一辈子的水稻,因为他很早就找到了自己感兴趣、对人类有重大意义的领域。”他还举了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的例子。在她四岁时,曾跑到鸡窝里,蹲在几个鸡蛋上想孵出小鸡。她的母亲见状并没有责备她,而是耐心地告诉她孵小鸡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足见,孩子的兴趣是需要启发、也需要保护的。
所以,家长与其焦虑,不如多花耐心陪着孩子去逛逛博物馆、科技馆,一起参与体育运动,让孩子们找到人生目标。
“到2035年,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强大,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会大幅缩小,教育将更均衡优质,职业教育会得到更大的认同,社会分工永远存在,但不同职业的人们会更加互相尊重。”倪闽景说,“我认为,家长和孩子们都不会像现在这么焦虑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大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寻找到快乐。”
创新,
就是要“不一样”
建设创新型国家,首要的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来源于每个人有不一样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曾有一个化妆品企业,想彻底解决一个看似很小的问题——化妆品流水线上的包装空盒率。该企业曾斥重金邀请各路专家,还是没能很好解决,最后,是一个农民工想到了办法:把一个电风扇放在流水线边上,这样空盒就轻松地被吹掉了,一下子解决了问题。”倪闽景感慨,创新不是科学家独有的,每个人都可以创新。
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教育质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可为何反而是一些基础教育学业质量不如我们的国家创新能力更强?倪闽景做了一个总结——我们的孩子成绩非常好,但可惜是一样的好;有些国家的孩子成绩可能比较差,但是他们是不一样的差。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差不多,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
“我们总是要把孩子往唯一的标准答案上引。未来,要设法让每一所学校都不一样,每个老师的教学都不一样,让每个孩子去经历不一样的学习过程。”倪闽景说,当孩子们形成不一样的大脑,创新自然会从各方涌流出来。
创新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再过几天就高考了,仍有不少学生不知道自己大学里想学什么。“这一点我们应该向IB课程(指国际文凭课程)学习。IB课程里面有一项要求,就是让孩子几年都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深度学习并完成研究论文。等到他完成论文时,已形成了他将来报考大学时的一个兴趣。”倪闽景说,还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了经历才会有体验,有了体验就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形成真正的个性化和多样性,教育的高质量,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思维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