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至7日,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组织了一场有关家庭教育的讨论,来自各行各业的委员们积极参与,就公众关注的系列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场讨论,是教育观点的交流交锋交融,也是协商民主的体现。本期编发刊登问题讨论二。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讨论中,委员们以甲方和乙方两种不同立场参与讨论,希望读者可以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理解教育中不同选择的优劣,从而因材施教、宜情选择。而作为有关决策者,也应该能从这些讨论中汲取有价值的意见。
——编者
召集人:丁伟,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
主持人: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
本期参与讨论委员(按出场时间顺序):
张兴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
丁元竹: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教授
张云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
扎 西:全国政协委员,西藏昌都市第一小学教师
雷鸣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刘慕仁: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主持人朱永新: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加之教育投入的不均衡以及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在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已经较为普遍,甚至成为高品质教育的象征。一方面,寄宿制学校能让家长省心,也便于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培养孩子尽早独立。另一方面,寄宿制对年幼的孩子是一大挑战,而且封闭性也隔断了亲子间的及时沟通交流。寄宿制学校对孩子成长有什么利和弊?在寄宿制学校的教育中如何存利去弊?请各位委员畅所欲言。
》》》甲方:寄宿制对孩子发展好处多
张兴赢委员:我认为寄宿对孩子的发展好处大于弊端。我从初一就寄宿,我觉得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安排,让我对学习生活更加系统,同时同龄人的集体生活也培养了我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能力。寄宿制也可以弥补独生子女的缺陷,让孩子从小懂得礼让、懂得协作,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如今在北京寄宿学校可谓是“一床难求”,另外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私立学校也都采用了寄宿制。丁元竹委员:我也结合亲历谈谈观点。我孩子小学是寄宿的。总的来看,孩子很适应。我认为寄宿制学校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寄宿学生与父母的联系问题,要通过互联网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每天或者适当的时间与父母进行网络交流;二是要解决好他们的业余生活和业余爱好问题,比如说音乐、美术这些原先在家庭或者其他方面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寄宿管理来解决。张云勇委员:寄宿制学校孩子远离父母,遇到什么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比如,孩子需要料理管理好自己的事情,认真做好叠被子、洗衣服等家务活。另外,孩子还要听从寄宿学校的安排,按时起床睡觉,养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性格更加大胆开朗,生活上学会照顾自己,成长速度也更快。扎西委员:实行寄宿制,对学校来说,学生集中在一起便于教育教学的管理;对家长来说,带来很多便利。不用接送孩子,不用操劳孩子的吃穿问题,不用看管孩子的生活学习。父母、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几乎都由学校来承担,那些“懒”家长真的解放了;对学生来讲,家校之间往返的辛苦减少,不用担心迟到,也没必要早退,可以安心学习,而且更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同学们朝夕相处,更能培养伙伴间的感情,他们在碰碰磕磕中也学到很多知识。这样一起生活学习,容易产生集体意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乙方:寄宿制对孩子发展弊端大
雷鸣强委员:寄宿制容易出现精神情感性格问题,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一生的隔膜,容易出现校园霸凌现象,容易出现集体性的安全事件。缺少了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资源,缺少了家庭的情感教育资源,寄宿制学生一般只能完成基本教学发展,难以因材施教。家长为事业打拼,不是对孩子撒手的理由。有些家长说:“我知道寄宿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脑神经科学已证实:如果孩子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所以说,寄宿制之利是小利、之弊是大弊。刘慕仁委员:寄宿减少了家庭道德教育的时间。家庭道德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果没有家庭责任感很难指望有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家庭生活是家庭道德教育的最好场所和最佳方式。就如学校生活是集体教育的最好场所和最佳方式。孩子读高中、读大学终究要离开家去学校住宿,过集体生活,到此时再去接受寄宿制教育也不迟。父母要珍惜孩子在家的不长岁月,精心对孩子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夯实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寄宿减少了亲情教育的时间。情感教育是养成孩子性格的重要内容。亲情是情感中的重要部分。孩提时期是亲情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年、少年阶段是孩子感受父母之爱的最佳时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的流动性变大,孩子在家的时间变得很短暂了。我们要珍惜孩子成年之前在家里的这段时间,培养孩子的亲情。朱永新常委:吃完饭在一起聊天,一位朋友说着说着抽泣起来,她讲述了将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之后的变化——“以前见了我就会开心大叫‘妈妈,妈妈’,而现在只会淡淡说一句‘谢谢’。”前几年因为工作调动,朋友把当时上三年级的孩子送进了寄宿学校。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孩子的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父母很平淡,甚至生疏,就像陌生人一样,保持着应有的客气和礼貌。但是做事十分粗鲁,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打游戏的时候满嘴脏话,毫无素质。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孩子错过了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建设时期,家长想要弥补,真的很难。丁元竹委员:如果寄宿学生与父母的联系问题解决不好,学生的业余生活和业余爱好问题解决不好,父母就会不放心,孩子也会不开心。寄宿学校管理最核心的是教师,这进一步强调了师生关系的这种情感劳动的特点,强化了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还要有育人、做人以及与孩子沟通等方面的技巧。要把教育作为一种情感劳动来认真研究和对待。其实寄宿和不寄宿对家长来说不是那么简单做出的选择,它取决于很复杂的环境,还有很复杂的条件。理论上可以去讨论利与弊,但是就个人的选择来说,有些是非常无奈的,只是说学校和家长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弥补,他们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罢了。倪闽景委员: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不寄宿,孩子和父母一直在一起,亲子感情就必然会好,我这边也有大量的反例。总的来说,不同孩子的情况不同,施行寄宿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利弊一分为二,因人而异。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我认为小学阶段寄宿弊大于利,初中阶段利大于弊。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极不成熟,如果在学校碰到困难,如霸凌等情况,孩子往往无法处理,父母亲的陪伴十分重要。但是到了高年级亲子关系和孩子的陪伴时间并不成正比。初中阶段,孩子的成长以同伴之间的学习为主要特征,集体生活更有助于孩子身心成长。所以适当地离开父母亲,让孩子和父母亲之间有一定距离感,恰恰是提升亲子关系的好机会。我高中三年是寄宿的,我认为丝毫没有减弱我对家庭的爱,也没有减弱我对家庭的责任感,脐带总是要断的。丁元竹委员:寄宿好坏要考虑各种具体情境。教育环境、个人家庭环境使大家没有能够公平选择寄宿或不寄宿的能力,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出现寄宿学校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农村“空心化”,家长到外地打工,村子里只有老年人和孩子,而且孩子也不多,有的村子只有几个孩子,办不了学校,所以要集中办学,就出现了寄宿,这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象。要有这样一个历史视野来看西部地区农村的寄宿学校。倪闽景委员: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寄宿情况很少,比例极低。我想大城市普遍是这种情况。而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相对普遍一些,主要问题是家离学校太远了,不得不寄宿。这个寄宿的好处有三:一是让孩子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二是农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比例较高,寄宿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照顾。三是学校条件普遍好于农村家庭,有助于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寄宿绝对不是有利有弊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没有其他选项的问题。我去过一个中西部地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张床睡两个孩子。还有男女学生混住的情况,弟弟跟着姐姐一起住。唐江澎委员:我们学校是寄宿制高中,我们的实践或许能对义务教育阶段以借鉴:第一,学生在宿舍集体生活中更多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方法,解决了独生子女缺少密切共同生活伙伴带来的成长问题。同处一室的经历对于学生成长,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寄宿之初的许多问题,其实来自与人交往的缺失。第二,更利于养成自立的生活能力。整理床铺、轮值寝室卫生、洗衣服这些在家庭中可能被替代的基本的生活能力与习惯,在寄宿制环境中都会被强化落实。住宿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增强,一些家长也发现,孩子寄宿后回家也会习惯整理、保洁。第三,寄宿有条件保障足量的运动机会,睡眠应该更充足。寄宿制学校一般晚上10点会熄灯就寝,可以保障8小时睡眠(其实,高中生在家住宿很难做到10点就寝)。早上出操,晚上打球、游泳,然后夜自修,往返家校的时间可以用于运动。第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多些。我们的宿舍就按照街道社区模式管理,强调面对校园的真实情境,自主建构生活秩序,有学生自办的银行、邮局、融媒体中心、健身房、食品检验检疫中心等,寄宿的学生会有更多时间来管理自己的事儿。当然,寄宿制管理的空间很大,差异也很大,但不能把一些简单、粗暴、反教育的行为记到寄宿制管理的账下。
主持人朱永新:今天主要讨论小学和初中。我们也可以就不同阶段寄宿制的利弊,以及如何扬长避短,做好寄宿制学校,尤其是乡村中小学的寄宿制学校,提一些政策性建议。
雷鸣强委员:应该肯定寄宿学校存在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但毕竟是少数和非常态。我给寄宿制学校提三个改造建议:寄宿制学校家庭化改造,用亲情、友情、师心去营造温暖的大家庭,弥补学生家庭生活情感之缺;寄宿制学校社会化改造,走出去、迎进来,线上、线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弥补学校“三点一线”单调生活的缺陷;寄宿制学校个性化改造,为每位学生配好责任教师、生活教师,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需求,针对性地联系家长、整合教育资源服务孩子的个性成长。同时,家庭教育也需要改造优化。我给“住家上学”家庭也提几个建议: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素质,与孩子一起成长,不要把第一教师的职责让给“寄宿制”;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充分发挥“亲情育人”的作用,不要浪费了亲子教育的巨大资源;家长对孩子爱有度、严有度,要有家务劳动、家庭参与,从而培养自立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孩子与学校同学、社区同伴合作学习玩耍,从而培养集体意识和能力。倪闽景委员:西方发达国家寄宿学校形成了十分专业的课程化设计,宿舍老师是水平极高的教育者。我们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国家要对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加强投入,要提高洗澡、食堂等设施设备的建设标准,增加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把寄宿当成一门课程去研究。大城市的家长讨论要不要把孩子送去寄宿,往往是孩子要么出了什么状况,要么是自己实在没法照顾。而农村地区孩子寄宿往往是唯一选择。国家有责任让寄宿好的一面产生更大的效益。建议加强寄宿孩子和家长的联系,比如学校可以设更多的视频室,让孩子和家长有机会远程视频等。城市学校如果有条件,不妨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一段时间的寄宿体验,让孩子体会一下独立生活、集体生活的感觉,也是成长的财富。唐江澎委员: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关键与难点是教师住校问题,没有教师的陪伴,寄宿制学校很难办好。我去看新加坡的寄宿学校,在宿舍建设上就是鼓励教师家庭入住:中间套房为教师家,旁边各五间宿舍构成一个居家单元。寄宿制学校班主任非常辛苦,如果能举家迁入宿舍,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主持人朱永新总结:分析利弊,是为了存利去弊。经过讨论,大家获得了更多的共识:第一,不同的阶段,寄宿制的意义不一样。总的来说,小学阶段除非不得已,还是不寄宿为好。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毕竟,人生真正能够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多。而初高中尤其高中段,寄宿制有一定优势。第二,不同的孩子,寄宿制的意义也不一样。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寄宿制学校。如有的孩子依恋感很强,对寄宿制学校难以适应。第三,要努力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提高硬件建设的水平,保证基本的洗澡等生活设备,保证教师的配备。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采取教师家庭进入寄宿制学校。第四,父母不能一送了之,而应该努力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情感沟通。
(本文根据“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七日谈的讨论内容编辑整理,有删节。全部讨论内容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结集出版。)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