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完善普惠性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委员有三点建议

人民政协报 人民政协报
2024-09-22

一些地方官员认为只要转普惠收费降了,普惠率达标了,就是完成任务了,对上级有交代了,至于限价后幼儿园如何生存、质量如何保障关注得不够。要纠正这方面的错误认识,必须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深学透,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问需查实,准确、全面、完整地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做到思想上认识到位、行动上不打折、不走偏、不变样。

△体验冰壶魅力。新华社发

2019年两会期间,针对当时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话题,笔者曾对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做过访谈,刘林认为学前教育当时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而破解转型难题首先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主动应变、求变,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全国两会即将召开,笔者再次与刘林对话,关注学前教育界目前普遍关注的普惠园欠费问题。

教育在线:我注意到这几年您一直在关注学前教育的转型发展。您认为3年来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成效如何?

刘林:总体上来看,我国学前教育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中央制定的两大战略性目标:一是幼儿园数量上从民办园为主转型为公办园过半,二是普惠性幼儿园(集体办的公办性质公办园和民办普惠园)超过80%,大体上完成了中央提出将城镇配套建设的幼儿园中的高价园收回公办或者转为民办普惠园的阶段性重要任务,随着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幼儿园数量显著增加,北京等大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教育在线:您有很多机会广泛接触一线教育工作者获取一手资料。担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后,更是多次到地方调研实际情况。从您了解的情况看,当前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刘林:普惠性幼儿园的经费保障机制问题,也就是幼儿园收费按要求大幅下降了,原有的大量园所重新登记转制成普惠性质,但是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还有未落实或者不完善的问题。由于这几年经济下行,地方财政吃紧,有的地方出于经济压力没有出台普惠性幼儿园经费保障制度,有的地方象征性给每名幼儿每月补贴几十元,有的大城市补贴多一些,但总体上来讲普惠性幼儿园包括集体办的公办性质普惠园和民办普惠园经费收入普遍下降,处于维持性发展状态。另外,近一年来,各地反映政府部门拖欠普惠性补贴经费的问题有所增加。我认为这种现象值得关注,业界许多人士担心,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也就是经费保障机制跟不上或者有保障制度但没有落实到位的话,在人工等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部分幼儿园会处于低质量运行和不稳定发展状态,不符合中央的战略精神和根本要求。

教育在线:确实,成本和质量是成正比的,我也碰到过一些年轻朋友纠结这样的问题,就是孩子到底上普惠园还是高价特色园问题。就您的了解,当前,年轻一代的家长对学前教育有怎样的需求?

刘林:协会去年做的一个调查表明,就大多数家长而言,在学前教育方面的需求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要有园上,即学位数量要充足;其次是要上好园,即优质的保育质量;第三是价格便宜,这个便宜是相对质量而言,即性价比合理;第四是满足多样性、特色化的个性需求。不同收入人群,会有不同选择,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优先顺序不同。但值得注意的趋势是把“追求优质”放在优先位置的越来越多,我想这恰恰是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期盼的一部分。因此从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入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是“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绝不能收费降了,质量也降了,这会使实施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成效、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受到影响。

教育在线:一些地方为什么要求幼儿园转普惠积极、要求降价限价积极而对普惠性补贴经费不积极、不落实呢?

刘林:首先还是站位问题,就是如何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正确认识、准确判断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与期盼,也就是要准确把握群众到底要的是什么?固然有地方财政承担能力问题,但是也有认识问题。一些地方官员认为只要转普惠收费降了,普惠率达标了,就是完成任务了,对上级有交代了。至于限价后幼儿园如何生存、质量如何保证,则很少有人关心。更有甚者,在上级部门调查满意率时,有些地方千方百计让家长在问卷上写上“满意”二字。我认为要纠正这方面的错误认识,必须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深学透,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问需查实,准确、全面、完整地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行动上不打折、不走偏、不变样。

教育在线:如何完善普惠性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

刘林:我认为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来健全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全面贯彻中央的要求,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进行系统性认识,把普惠性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数量与质量、形式与内涵上同步规划、整体推进。经费保障是高质量发展的必须基础,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必然要求。

在调研中,我发现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成本缺乏科学研究,特别是对质量水准与成本的对应关系缺乏系统论证,从而降价幅度大、补贴标准低,导致限价后幼儿园收入(收费标准和补贴标准之和)难以保障高质量发展,甚至难以为继。一些地方要求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收费标准与公办幼儿园一致,但生均补贴远低于公办园生均拨款,导致一些原来高价收费园降价后教师收入下降,队伍不稳,质量大幅下降,家长对比后反应强烈,希望不追求过高质量,但也要保证一定的质量才能接受。

二是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一些城市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10年甚至20年不变,在成本不断上升之后,公共财政分担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为了体现普惠性,对民办普惠园采取与公办园同样的收费标准,没有因事制宜因势利导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普惠性幼儿园教育成本测算办法。可以根据现行的幼儿园分级分类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划分等级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出不同质量等级的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成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虽然已经建立了幼儿园办园成本测算办法,但是出于种种考虑,许多合理成本被剔除了,导致成本测算结果与实际不符,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必须减少人为的干预,实事求是地进行精准、严谨测算,更不能不进行测算,直接拍脑袋决定。

二、建立合理的办园成本分担机制。在科学测算基础上,可以根据普惠性幼儿园质量等级的不同,根据当地财政实力、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确定政府与个人家庭分担比例。考虑到公共财政性质,首先要确定处于当地平均质量等级的普惠性幼儿园的办园成本分担比例,对于处于此下质量等级的,政府应多分担成本,降低向家庭的收费标准;而处于平均等级以上的,可以适当提高家庭分担比例,提高收费标准。

三、建立健全督导检查机制。从过去重视对普惠率的检查,应转向对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等配套政策的督导。要确保普惠性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和政府补贴标准之和,不低于成本测算标准或者当地同等级公办幼儿园的生均标准(生均收费+政府生均拨款之和)。

教育在线:除了补上经费保障机制这个关键性短板之外,许多公办普惠性幼儿园也在反映教师编制严重不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刘委员:这是个老大难问题了。近年来,由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公办园特别是街道、国企等集体办园中反映强烈,但由于中小学、医院等公共服务事业普遍缺编,确实难以全部解决。有委员提出了从国家层面建立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问题,我认为可以定标准,但如果国家不大幅度扩编,仅靠地方自我调剂,即使有标准,也解决不了。从另一方面考虑,就是要不要走扩编之路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要慎之又慎。扩编必然导致公共财政负担加重,而且人口发展有一定周期性,将来需求下降了,已建的超量公办园和在编人员如何安排,又会成为一个问题,我们历史上已经有类似教训。我建议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是编制上还有余量的地方打破隶属体制建立统一的编制蓄水池,积极向公办普惠性幼儿园调剂,同时根据需求变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建立同工同酬制度,打破身份界限,对同一岗位人员实行同等收入待遇和同等社会保障机制,也就是从财政拨款和社保角度解决,相对容易些。师资队伍建设有保障了,办园质量提高也就得到保障了。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03月02日   第10版教育在线周刊)
记者:贺春兰
版面编辑:贺春兰 张惠娟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政协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