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临海偷偷造一个博物馆,里面什么都没有
八月声音收集片段合集
一个城市里的声音,它同所有可视可触的文字图像器物一样,都承载着这个城市的记忆和重量。
日出
随着年代的变化,声音也在随之更替重叠。也许有一天,回到老地方,不会再听到巷口的吆喝声、市集的人声喧哗、老房子里的缝纫机运作起来,零件之间的磨合声.....
如果这不算一个城市的遗憾,那这份遗憾应当属于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
五月工坊✖️临海声音博物馆
2017年9月4日,五月面向全城发起邀请,希望能召集到同样对城市声音感兴趣的人,加入临海收音计划“听见临海”,共建一个临海声音博物馆。
因为所需的声音素材很多,可能需要一年半载或者更久的时间。但我们不需要很多人,但必须保证每一个加入的小伙伴对这件事情本身,能认同且抱有一定的兴趣。
早市买菜对话
在发起这次收音计划之前,五月内部进行了一个月的零碎收集。在月初总结分享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熟悉,但平常即便是路过,也少有留意。等到某天真的听不到了,或许才会发现不知不觉间,那些声音已经消失了。
街头巷尾的叫卖声
以往的推文中,我们尝试着记录声音:去年暑期实践“如果看不见临海,你还听得见什么”,到下半年的童谣粗略收集和台州学院毕业季的声音。
“豆腐,卖豆腐咯”
在信息泛滥的这个年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周边各类信息削弱,无法做到只关注某个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当听到声音,能产生共鸣,会比多媒体信息更容易把人带回当时的场景。
临海线上声音博物馆-共建群
规则如下
1.声音收集按照地点划分。临海特定的地点,如东湖、崇和门龙兴寺等地特有的声音。
2. 声音收集按照种类划分。人声、人为声、自然声。如叫卖声、老物件、日常生活(不限年龄内容)。
3. 每半月每人需反馈4条音频,手机可录。
4. 录音需超过15秒,且尽量靠近声源确保声音清晰。
5. 录音后请拍下当时的画面,随音频一同发送到共建群,并@群主。
6. 每半月组织一次线下集体收音活动,当晚分享。活动以声音为主题,形式不一。
7. 每月完成任务的共建者,优先享有五月相关活动福利。
清晨里的空气还有点凉,福初巷巷口有爷孙三起得早,已经在树底打起了枣子。小孙子不开心地抱怨着分到自己筐里的枣子少,爷爷笑着劝慰,奶奶唱起了黑脸。“咚” 、“咚” ,一下是一颗枣落地的声音。
“梨要哇~”
卖炊具
临海人闲散的气质没有多少改变。起得早的话,总能遇见各种小摊推着三轮卖菜卖肉,卖你所需的一切东西。
周末的下午,爷爷和孙子在自家门口打起了球,一点鼓励和指导;天渐渐暗下去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亮起了灯,电视机的声音由内而外传出来,有时候只有电视机唱戏的声音,偶尔也会伴随着观剧的评论。
好久没见的两个老人在路上遇见打招呼,聊了起来,谈论着某个共同关心的好友最近的一些情况;在菜场,大爷跟熟识的卖肉阿姨说着昨天买的水饺忘了买肉,还没有包。理发店的老板细心地给老主顾剃着胡子,过程中一言不发。
“收废品~”
每个叫卖吆喝骑着三轮车走街过巷的人,日复一日如此。他们的声音里或许已经没有了感情,但这类声音仍属于他的生活,也属于这个城市。
其实每段声音,都是一个小故事,在这些声音碎片中捕获的生老病死与夹杂其中的精明算计,它们才是我们感受到的真实临海。
#听见临海#
做城市声音的记录者
策划| 五月工坊
图 | 三石 胡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