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多,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到底能不能吃?
在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除了琳琅的山珍海味,各种动物内脏也被烹调成美味佳肴,令人回味无穷。
老北京的炒肝和卤煮,西北的羊杂汤与东北的烩血肠,川渝的毛血旺与两广的猪肚鸡——动物内脏已经成为日常餐桌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颜色。
然而不同于寻常部位,动物的内脏通常都是降解毒素的“重地”,也因此一直有着“毒素多”、“高胆固醇”等说法,吃动物内脏到底安全不安全?
动物内脏是毒素的“大本营”吗?
动物内脏包括心、肺、胃、胆、肝、肾、脾和肠等,其中被认为含毒素最多的就是肝脏和肾脏,在养殖过程中,动物摄入体内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抗生素和激素、饲料添加剂等,都会到达肝脏进行处理,再由肾脏排出。这样看来,动物内脏是不是就残留着许多“毒素”呢?
动物内脏不会储存毒素
实际上,动物肝脏和肾脏等代谢器官的功能,就是把所谓的“毒素”从体内排出去,它们并不是“毒素”的储存器官。一个健康的肝脏可以把有毒物质全部分解,并通过健康的肾脏排出,自己不会蓄积毒素,人或者动物的肝脏都是如此。
而且,只要是来源于正规产地、品质优良的动物内脏,动物本身在喂养、屠宰、运输和烹调等各环节都不会受到污染,健康的动物内脏不会成为毒素的“培养皿”。从正规渠道购买的合格动物内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优质的动物内脏富含营养
相反,优质的动物内脏不仅不会积淀毒素,而且富含营养。动物内脏中含有人体易缺乏的血红素铁、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D以及铁、锌、硒等矿物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营养补给站”。
除了颜色淡白的肚和肠以外,大部分内脏的颜色都是深红的,特别是肝脏、肾脏和心脏,这些深红的动物内脏含有丰富的铁元素。人体对于动物内脏中血红素铁的吸收利用率比较高,可以改善缺铁性贫血。
动物肝脏中维生素A的含量相当高,超过奶、蛋、肉、鱼等其他食物,具有维持正常生长的功能,还能够保护视力,防止眼睛干涩疲劳。动物心脏的维生素B族和矿物质含量明显高于普通肉类,心脏与身体的解毒和排毒系统关联不大,食用的安全性也更高。
而且从量上来看,16克猪肝可满足成人一日维生素A的需要,72克可满足维生素B2的需要,33克可满足铁的需要,45克猪肾可满足成人一日硒的需要,确实营养丰富。
动物内脏是发胖和高胆固醇的“元凶”吗?
对于动物内脏,另外一个经典的传言就是含有高脂肪,特别是高胆固醇,会导致人变胖,比如餐厅里鲜嫩多汁的鹅肝,然而事实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研究发现,100克猪肝所含热量为133kcal,而100克猪排骨的热量为286kcal,100克猪里脊的热量为109kcal。100克猪肝所含脂肪为3.54克,100克猪排骨所含脂肪为17.86克,而100克猪里脊所含脂肪为2.17克,可以看到猪肝的热量和脂肪都不算“一枝独秀”。
实际上,正常动物肝脏的脂肪含量低于5%,比瘦猪肉还要低。只有肥鸭肝、肥鹅肝的脂肪含量比较高,通常可达10%~30%,而这与养殖方式有关。
不仅脂肪含量不多,动物的肝和胗所含蛋白质也与瘦肉不相上下,是比较优质的蛋白质来源。猪、牛、羊这三种动物肝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而鸡、鸭、鹅中胗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正常的动物肝脏、肾脏都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至于容易发胖的真相,更可能跟烹饪有关。许多内脏自身都带有较重的腥膻异味,而为了调和口味,许多内脏的烹调方法都会用到大量的油盐糖和香辛料,像火爆腰花的爆炒、熘肝尖的过油等这些重口味的烹调方式,才是让人变胖的“罪魁祸首”。
有人认为动物内脏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会影响心血管的健康。其实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含量,也与动物的具体情况有关,正常的动物肝脏一般胆固醇含量都在5%以下。
美国《膳食指南》提出,人体血液中80%的胆固醇源于肝脏器官,只有约20%来源于食材,研究显示日常膳食中的胆固醇摄入,与心血管疾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而食物中的胆固醇,对人体胆固醇水平影响非常有限。
因此,美国和中国的膳食指南都取消了胆固醇的每日摄入上限值,不必过于担心动物内脏会引发胆固醇的问题。动物内脏是否会造成高胆固醇并影响心血管健康,还是与具体的摄入量和饮食方式有关,抛开用量和用法谈危害是不合理的。
食用动物内脏怎么保证安全和健康?
选择健康正规的内脏来源
从外观上可以初步鉴别动物内脏可否食用,以肝脏为例,健康的动物肝脏一般是红褐色的,表面光滑且有光泽,如果发现内脏色泽偏暗,并且带有斑点、硬块,说明内脏已经不新鲜或者是被感染,不能食用。
在购买动物内脏的时候,要选择检疫合格的禽畜内脏。一般从正规渠道进行购买,比如说大型超市,这些内脏类产品的重金属含量水平,兽药残留包括添加物都符合安全标准,可以放心食用。
清洗要彻底,烹饪要熟透
肝脏和肾脏都是属于排毒的器官,受到污染的可能性会比较高,并且肺、肚、肠等这些部位容易存在寄生虫,在清洗的时候一定要干净彻底,而且必须经过高温烹饪的方式来令其熟透,否则容易将致病细菌或残余毒素摄入体内。
适量食用,特定人群更需谨慎
动物内脏的食用频率建议每月2-3次,每次食量不超过100克,不宜频率过高或单次过量。此外,动物内脏可以与高纤维蔬菜搭配,如芹菜、豆芽、韭菜、白菜等,既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又能营养互补。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将动物内脏的油脂刮净,防止脂肪摄入过多;而动物肝、肾的胆固醇含量相对于其他部位更高,高血脂、胆囊疾病患者要控制摄入量;动物内脏普遍嘌呤含量较高,痛风患者要尽量避免食用。
///
健康的动物内脏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结合科学均衡的饮食方法,不仅保证了美味,还对人体健康有所补益,所以不必为毒素堆积和高胆固醇的传言而过于担心,动物内脏并不是洪水猛兽,决定健康与否的,还是看人类自身的选择。
▼推荐阅读▼
2021-02-21
2021-02-21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