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拥有一颗好心脏,活得久一点?这3件事情平时不能少做
有一类就诊的病人让医生很头疼,他们坚持称自己心脏疼痛、胸闷气短,但常规检查却查不出什么问题......
其实,没有器质性病变,这并不是说你的心脏没问题。长期感觉压力、焦虑,确实会让你的心脏真的生病。
心理健康的人
平均能多活5个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对1.2万名18岁以上的参与者进行了18年的追踪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开始时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好的人,比心理状况不佳的人,寿命平均长4.7个月。
这项研究成果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好与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降低、炎症减少和心血管疾病指标改善有关。此外,心理健康的人更有可能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坚持疾病治疗方案,保持牢固的社会关系,睡眠质量好,这些都有助于延长寿命。
事实上,心理和心脏是一对欢喜冤家。
1995年胡大一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双心医学”的概念,双心病,一方面指的是心血管疾病,另一方面指的是心理疾病(心理障碍)。这种疾病它往往是指由心脏和心理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导致疾病的产生,并且可以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间,相互伴发加重疾病的发展。
急性应激、长期不良情绪都可以引起或加重心脏疾病,反过来,心脏疾病也会干扰患者的正常情绪。
坏情绪会产生连锁效应
让你折寿
看研究觉得少活四、五个月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除了大家平时已经知道的——生气会让人肠胃功能紊乱、憋气让人乳腺增生等,孤独、沮丧、感到压力、悲伤都会给人带来不良的连锁反应,这种“折寿”更是无形的:
时常感到压力大,会心肌缺血
人受到刺激、情绪波动时,体内的神经递质会不断波动,神经递质的异常波动会导致毛细血管网不断收缩,心脏出问题的比例会高于正常人。
如果压力超出了人的耐受范围,吃不好睡不香,躺下就开始瞎琢磨,持续压抑的心情就会使血液的有形成分发生改变,最典型的就是血小板。血管最里面的一层是内皮,像贴在墙上的墙纸一样,持续压力下内皮细胞开始消亡,脱下一小片以后就露出斑驳的“墙面”,血小板容易在上面聚集形成血栓,导致心肌缺血。
悲伤过度,会让心脏“破碎”
人在极度悲伤状态下,交感神经会分泌大量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在这些过量激素的刺激下,心脏可出现心尖球形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突然减弱,诱发剧烈胸痛、憋气、呼吸短促等类似心脏病的症状,称为“心碎综合征”,也称“应激性心肌病”。
虽然经过治疗,“心碎综合征”通常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因诱发室颤、心脏骤停没得到及时抢救而死亡。
长期孤独,会让你憋出冠心病
20世纪60年代,一名叫斯图尔特·沃尔夫的美国医生吃惊地发现,罗塞托居民罹患心脏病并致死的概率非常低,65岁以上男性心脏病死亡率只有全美心脏病死亡率的一半。
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尽管这里的居民有跟其他地区居民相同的心脏病易发因素,但罗塞托小镇有着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可惜的是,当下一代居民告别了传统生活方式,进入封闭的小家庭后,小镇居民的冠心病发病率持续上升。这也是身心医学界著名的“罗塞托效应”。
情绪沮丧,更容易肥胖
科学实践也表明,情绪压抑沮丧的人,大脑中会缺乏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人体一旦缺乏这种物质就会变得十分贪吃,会大量地摄取碳水化合物及高热量食物。食用碳水化合物以后,脑中的5-羟色胺含量会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感到愉快和舒畅,但与此同时,由于摄入的热量过多,也会导致能量蓄积,从而引发肥胖。
3个急救包
帮你治愈坏心情
Tips.你的心脏健康吗?
先来个小自测,如果你有以下任一种情况,说明你的心脏“过劳”了:
更易焦虑
大多数时间都在焦虑中度过,甚至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用来焦虑。胡思乱想,无法专注于一件事。
崩溃痛哭
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想找个地方哭泣发泄,否则无法静下心。一想到烦恼等就想哭。
时常感觉孤独
即使身边有家人朋友,还是会感觉到强烈的孤独。做事时如履薄冰、如临战场,开始痛苦挣扎。
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一醒来就开始难受,甚至呕吐,然后是头痛、剧烈颤抖、腹泻和一大堆可怕的症状,如胃痛、心悸。
治愈坏心情,试试这几个情绪急救包:
规律生活,破解焦虑
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耗尽身心资源,让人崩溃,出现躯体症状,如疼痛、气短、恶心、眩晕以及虚弱。有焦虑倾向的人,要注意养成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和习惯,尽量减少不确定性,给自己建立“安定感”。
深呼吸,“刹住”愤怒情绪
将双手轻轻放在腹部,通过鼻子缓慢吸气,感受空气进入气道一直到达肺部;这时腹部会慢慢鼓起,继续深深地吸气,直到无法吸入为止;保持这个吸气状态3~5秒,再慢慢地呼出气体。
大哭一场,释放负面情绪
感到悲伤痛苦时,不要憋在心底,寻找途径合理宣泄,比如可以痛哭一场。哭虽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但有助于释放悲伤情绪,泪水会带走体内的压力激素,降低与压力相关的神经递质。
比起身体疾病的痛苦不良情绪就像慢性毒药,一步步吞噬掉整个人的精神健康,一定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人生在世三万天,开开心心最重要~
参考文献:
1. 姚箐,《“双心病”是什么病?》
2. 郭小艳,王振宏.( 2007).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心理科学进展,15 (5 ) ,810 - 815.
2021-05-16
2021-05-16
202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