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时代就埋下的“炸弹”——动脉硬化,做好5件事或许有望逆转!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条生命之河,血管是河床,血液是河水,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命之河也同样存在着被污染的问题。
这些问题背后的罪魁祸首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而污染所带来的最大恶果是体内河床——血管的淤积狭窄与堵塞,医学上我们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追凶——
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及《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国人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达3.3亿,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50%,且存活的患者中有75%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重残的患者占10%,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各种危险因素对动脉内皮的损伤,导致动脉壁脂质积聚和慢性炎症反应,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壁变硬,弹性减弱,血管腔变窄。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它也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原来,动脉粥样硬化
是这样早早“盯上”你的
过去,我们常常认为人老了上了年纪才会得动脉粥样硬化,其实不然。
近日,《自然》子刊《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心脏病学)》发表重磅综述,指出儿童期暴露于心血管危险因素,易在成年时形成临床前动脉粥样硬化表型,提高心血管疾病相关事件的发生风险。
简而言之,人在刚出生时动脉内壁光滑而富有弹性,不过,这并不代表年轻血管就可以一直光滑如初。一般来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实际上从儿童时代就开始。
儿童期暴露于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促进成年阶段形成临床前动脉粥样硬化表型,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或斑块、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血管弹性和内皮功能等。
通常这些高危因素包括:儿童期血脂异常、肥胖、代谢综合征、血压升高、主动和被动吸烟、血清脂联素水平较低、心理健康缺乏、体力活动缺乏以及不良饮食。
不仅如此,有些研究甚至可以在胎儿(母体血脂异常)的主动脉检测到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儿,其血液中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脂蛋白水平也极高,并可在学龄前即出现症状性血管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好比血管“生锈”,
还有希望“逆转”吗?
首先,给大家一个充满信心的答案:动脉粥样硬化是可以消退的。改变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逆转。
近年来的一些动物实验证明,给家兔喂高胆固醇饲料,可造成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实验性食谱停止后,病变会逐渐消退。在与人类较接近的猴子身上,也得出相似结果。
不仅如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还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挪威、瑞典三国居民随着奶油、蛋类摄食减少,心血管病死亡率明显下降。之后,由于饮食改善,摄食的胆固醇明显增加,冠心病在欧美已成为流行病。
这说明:改变生活方式的确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逆转。
做到以下这些
才能把握“逆转”的钥匙
01
改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措施。
主要包括:
控制饮食,减少脂肪酸摄入,适量食用不饱和脂肪酸;
增加锻炼,控制体重;
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
戒烟,适量饮酒,减少血管损伤因素。
02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因为这些疾病可以损害血管内皮,最终导致或促进斑块沉积。
03
调脂药物治疗:
调节血脂,可以降低斑块形成概率,甚至逆转斑块。
04
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通过抑制血栓形成,防止心、脑等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05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在血管出现急性闭塞的时,紧急实施可以挽救患者的宝贵生命。
老年人大多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而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物,据统计作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人中,约有半数能查到斑块,故需认真对待,但也不必过于紧张。
平时要多注意血脂、血压、血糖、血尿酸等方面指标的控制,并戒烟、限酒,积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Raitakari, O., Pahkala, K. & Magnussen, C.G.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sis from childhood. Nat Rev Cardiol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9-021-00647-9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