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和·竹林计划”,投出一块石头产生更多的涟漪
本文刊载于8月9日新华网
作者:郭士玉 沈静愉
2018年7月18日,对于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谢璨夷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一天,谢璨夷在第二届“敦和·竹林论坛”上,面对近百位师友,公开发表了自己论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资源依赖和组织需求视角的综合》。这也是她在慈善研究领域的第一篇论文。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谢璨夷
竹林论坛为第一次参加慈善学术论坛的谢璨夷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她说,通过与其他青年学者的相互交流,在慈善研究方法、框架、行文逻辑等方面都得到了启发,也学习到了很多慈善研究前沿的新观点。
“为青年学者搭建慈善学术交流平台”
今年的“敦和·竹林论坛”已经是第二届了。作为“敦和·竹林计划”的重要一环,论坛吸引了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多学科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论公益慈善的发展。
“我们举办竹林论坛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慈善界与学术界的共同参与,为我国青年学者搭建一个高端、前沿、跨学科的慈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表示。
谢璨夷本科时期的论文指导老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吴磊也参与了此次竹林论坛。“做学术研究不能眼界太窄,多参加学术论坛可以接触到学术前沿,开拓眼界。”
作为研究水平相对更高的青年学者,吴磊认为“竹林计划”对于谢璨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她作为一个研究生,能在这样的一个非常公开的场合做学术报告,对于她整个学术研究,会有很大的提升。”
吴磊表示,竹林计划的资助能够帮助青年学者聚焦于社会组织发展与公益慈善领域研究,凝练个人研究方向。同时,“竹林论坛”搭建的线下、线上交流平台激发了也青年学者参与学术共同体的意愿。
“发展慈善理论刻不容缓”
“从总体上看,我国慈善事业落后于社会需求。从慈善行业来看,慈善文化落后于慈善组织的发展。而在慈善文化领域,慈善研究又落后于慈善传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曾有过这样的论断。
“中国慈善行业的很多理论、方法和工具都是照搬西方的,这些理论在中国落地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现象。”作为慈善领域一位资深从业者,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认为,中国慈善行业缺乏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理论支撑。
慈善理论的缺位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慈善行业价值认知的混乱。“慈善行业经常被一些商业化的概念以及舶来品牵着鼻子走,就像墙头草一样,东倒西歪,这也是慈善行业对自身的价值不清楚的一种表现。”孙春苗表示,从长期来看,这也是制约中国慈善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行业,没有理论的支撑,是走不长远的。”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也认为,慈善行业要持续发展,需要知识界、理论界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和理论支撑。“发展慈善理论刻不容缓。”
“投出一块石头产生更多的涟漪”
2016年5月4日,中国慈善联合会与敦和基金会发起“敦和•竹林计划”。“敦和·竹林计划”旨在支持青年学术人才开展慈善研究,重点鼓励慈善文化研究,包括提供研究课题资助、国际会议支持,搭建竹林论坛、竹林雅集等交流平台。
截至目前,“敦和·竹林计划”已开展两期,共奖励25个课题,资助100人次开展课题研究,资助8人出国参加学术会议,7位学者在高端国际会议上进行成果的展示。总资助奖励139人次,总资助金额达198万元。
“竹子是一种生长速度非常快的群生植物,竹林都是成片的。并且,竹子是中国文人品格的象征。”孙春苗解释了“敦和·竹林计划”名字中的期冀之意:既希望受资助的“竹林学者”能够卓而善群,形成一个群体往强发展,又希望能够助力中国慈善学人迅速成长,产生更多更好的理论文章为中国慈善行业发声。
“‘敦和•竹林计划’的意义不只是一个慈善项目,我们两家希望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实现人才的培育。”刘佑平打了一个比喻,像投出一块石头将产生更多的涟漪,“‘敦和•竹林计划’的出现,正吸引着更多人关注慈善理论和人才培养,产生放大效应。”
“虽未完篇,已有佳句”
在第二届竹林论坛上,陈越光对“敦和·竹林计划”两期项目做了一个总的评价,“虽未完篇,已有佳句。”
今年9月,“敦和·竹林计划”即将开展第三期研究课题资助。
“在第三期资助计划中,‘敦和•竹林计划’将进入深耕阶段,对资助对象、研究、推广等各个层面进行优化升级。”敦和基金会项目官员唐山介绍说,“敦和·竹林计划”三期资助计划侧重深入研究,计划产出一些有分量的慈善文化研究成果,同时通过一些媒体宣传、平台搭建等传播手段,来推动媒体和行业对于慈善文化的关注。
“尤其是在课题研究板块上,第三期将细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支持在读硕博士开展慈善研究,二是资助具有更高研究水平的优秀青年学者开展慈善文化的深入研究。”
更多内容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