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中国公益事业真问题 “敦和·竹林论坛”尝试公益社会学跨界融合

7月13日-14日,第三届“敦和·竹林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公益社会学前沿”分论坛在云南大学举行。分论坛由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中国慈善联合会(以下简称“中慈联”)和敦和基金会联合承办。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主要有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宣朝庆、中慈联副秘书长陈冬青、敦和基金会项目官员叶珍珍、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上海大学教授张佩国、南开大学教授朱健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等40余位专家学者。

该论坛以“公益慈善与社会发展”为主题,分别就“捐赠行为与志愿服务”,“华人公益慈善:历史与文化”,“社会组织:网络与关系”,“扶贫、社区与公益”,“社会政策与慈善立法”等议题展开讨论。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宣朝庆

“100年前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就提出要增强公益、改造品德、提升功能,100年后的今天,公益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在未来的社会治理方面,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宣朝庆教授说,“南开社会学系希望能够与公益慈善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一起,开启有关公益慈善研究的新纪元。

中慈联副秘书长陈冬青

中慈联副秘书长陈冬青表示:“竹林计划是我们和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项目,是国内首个资助慈善领域相关研究的公益项目。此次论坛作为竹林计划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上举办,不仅说明项目的影响力在变大,也是社会学界对于公益慈善研究关注度加大的表现。”

截至目前,“敦和·竹林计划”已开展3期。项目共奖励25个课题,资助122人次开展课题研究,资助12人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总资助奖励159人次,总资助金额达310万元。

敦和基金会本着推进公益慈善领域,西方理论和本土文化、理论和实践、传统和现代的割裂三个问题的解决,在2016年开辟出“慈善文化”这一资助领域,助力公益慈善领域走向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敦和基金会项目官员叶珍珍

“我们秉承‘文化引领公益、公益支持文化’的理念,和中慈联一起,在2016年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启动了‘竹林计划’,以此鼓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参与公益研究。”敦和基金会项目官员叶珍珍说,“我们希望能将竹林论坛打造成一个公益慈善领域的高端学术平台,鼓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慈善学人,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促进不同观点、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从而引领公益慈善研究发展和推动慈善文化提升。”

随后,此次会议的召集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健刚以《公益社会学:对社会学人文传统的探索》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公益社会学继承了中国社会学的群学传统,更与古典社会学的人文传统相连接,是关于爱的社会学的重要体现;公益慈善领域的凸显和社会组织的崛起,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健刚

朱健刚强调,“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关注中国公益事业的真问题,生产出能够指导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有效的知识,并以此来推动公益慈善的制度转型,从而使得公益慈善事业能够真正回归民间,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公正。”

分论坛经过7月13日下午和14日上午的报告,总共30余位专家学者分享各自的学术研究。

分论坛的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中心顾问杨团发表了闭幕演讲。“中国的公益慈善研究需要原创概念,原创概念就是中国公益慈善学的基础。”她认为,“做慈善研究,不是就慈善论慈善,跟慈善相关的政治、法律、人文等等,都有相关性。”

在组织者、参会者的共同努力下,第三届敦和·竹林论坛暨“公益社会学前沿”分论坛被评为中国社会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的优秀论坛,本次论坛的发言人之一、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章高荣的论文——《慈善的法律概念如何形成:一个政策过程的视角》亦被评为年会的优秀论文。

第三届“敦和·竹林论坛”优秀论文奖得主

与此同时,中山大学博士后武洹宇、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胡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吕鹏和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凤、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周帅、阿里巴巴张志,6位青年学者的5篇论文获得了第三届“敦和·竹林论坛”优秀论文奖。

这是“敦和·竹林论坛”融入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的第一次尝试,希望以此打造与不同学科对话、融合与交流的高端学术平台,鼓励青年学者关注和研究公益慈善领域,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发展作出理论贡献。


四大板块构建研究集群 “敦和•竹林计划”三期启动

“敦和·竹林计划”,投出一块石头产生更多的涟漪

第二届“敦和•竹林论坛” :汇聚青年学人 共话慈善研究

“敦和·竹林计划”三期资助名单出炉,22位学者获资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