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44期:“无法彻底治愈、并非所有症状都需治疗”—甲状腺癌患者都必须知道的治疗真相

jeff1978 卸甲而行 2022-11-22
点击上方蓝色"卸甲而行"关注我们吧!


微信公众号“卸甲而行”第44期。社会对医疗和治疗本身就存在很多误区和偏见,甲状腺癌患者也不能例外。在确诊甲状腺癌后,一方面不要把疾病太当一回事,每天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寝食难安。另一方面又不能把疾病太不当一回事因为毕竟癌症患者还是患者,在治疗上的疏忽大意,还是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那么,本期笔者就结合北京青年报等相关文章,梳理几个甲状腺癌患者对治疗方面需要掌握的真相,看起来有点残酷,但希望能够对各位患者朋友有所启发。


1
一、从完全根治的角度,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绝大多数疾病都无法彻底治愈



很多患者生病之后,总是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什么时候能够治愈?什么时候能够完全康复?”殊不知,现在的医学手段,绝大多数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小到脸上的青春痘,大到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各种肿瘤,都是无法做到完全治愈的。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误区,把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误认为“治愈”(根治),殊不知,目前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手段,对于绝大多数疾病,都是进行的“对症治疗”而并非“病因治疗”,从这个角度来说,绝大多数疾病都无法彻底治愈。


要彻底理解这句话,还得从184年前结核病医生特鲁多的传奇人生说起。


在美国的撒拉纳克湖畔,一块1915年树立的墓碑上刻着一段被后世的医生奉为名言的句子:“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是著名的结核病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翻译成中文就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在那个医学并不发达的时代,他道出了那个年代医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境界,被后世医生奉为经典名言。100年过去了,医学已经比那时发展太多。但遗憾的是,人们在医学上并没有多大的进步,现有的治疗,大部分只是一种缓解症状的手段,仍然走不出“有时是治愈”的界限。


1873年,年仅25岁、患了结核病的特鲁多医生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准备等待死亡,因为在那个年代,结核病就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罹患,只有死路一条。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他沉醉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偶尔也出去爬山打猎,过着悠闲的日子。渐渐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发现自己的体力在恢复,不久居然能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876年,特鲁多迁居到了荒野之地撒拉纳克湖畔。后来,创建了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村舍疗养院”。特鲁多还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并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


1915年,特鲁多医生最终还是死于结核病,享年67岁,现在看起来也并不长寿,但是,他比当时罹患该病的大多数人的生存时间要长得多。他被埋葬在撒拉纳克湖畔。让他名声远扬的,并不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而是他墓碑上刻着的话,他一辈子行医生涯的概括与总结,也是自己和疾病对抗的结论:“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理论上说,只有把病人的发病机理搞清楚,医生才能将这种疾病治愈。但就目前医学科学的水平而言,人类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病机理都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不单像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这些患者基数巨大,患病成因复杂的病种搞不清楚原因,就连简单如青春痘的详细发病机理我们也并不掌握。所以我们只能说人类对很多疾病可以治疗,但是不能治愈。

“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疾病有几千种,但是目前真正有确凿证据能够治愈的只有42种,目前内科疾病中有90%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这是几位医生的接受访谈的原话。这个数字可能和人们的日常感知不符,但是这个数字却确实是真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感知到的更多是得了病去医院,然后经过医生的治疗把病治好了。但是实际上,在“把病治好了”的这个范畴内,有些人只是症状得到了缓解;而有些人的病症只是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标准。人们往往错误地把临床治愈当成了疾病已经被治愈。


心脏支架就是一个把缓解症状当治愈的典型例子。人们的血管由于斑块的堵塞而造成冠心病,通过安装支架,将狭窄的血管撑大,就可以缓解冠心病的症状。但是,支架只是缓解了冠心病的症状,血管中的斑块,也就是病因还是会存在,如果控制不好,还会继续恶化。所以这种目前最先进的治疗方式,也是治疗后缓解了症状,并不能治愈冠心病。



甲状腺癌的治疗同样如此,我们进行的手术治疗也只是“对症治疗”,我们进行的甲状腺根治术也只是在外科医生的范围内对肿瘤及其转移的淋巴结进行了清理,从理论上来说,医生并没有找到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永远达不到100%的对肿瘤细胞的清理,即使对肿瘤细胞进行了100%的清理,由于未找到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无法辩因施治,而且甲状腺切除后也彻底丧失了治愈的条件。


甲状腺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肿瘤细胞大部分被清除出体外,人体内的肿瘤活动处于极低的水平。然后通过药物维持,甚至停药观察来维持不发病状态,这就叫做临床治愈,经过治疗,绝大多数甲状腺癌患者都是达到了临床治愈。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体内没有肿瘤细胞了,我们也并没有彻底远离癌症,肿瘤细胞从未彻底离开患者的身体。


所以,从完全根治的角度,甲状腺癌是无法彻底治愈的但也不要因此而过于悲伤,因为这只是治疗的真相,目前的医疗手段,绝大部分疾病都是对症治疗,也就是说,不光是甲状腺癌如此,上文所说的小到青春痘,大到高血压、冠心病、各种肿瘤,绝大多数人类的疾病,都是发病机理都没有搞懂,目前都无法彻底治愈的



2
二、从治疗的角度,绝大部分甲状腺癌患者都已经是临床治愈


甲状腺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肿瘤细胞大部分被清除出体外,人体内的肿瘤活动处于极低的水平。然后通过药物维持,甚至停药观察来维持不发病状态,这就叫做临床治愈,经过治疗,绝大多数甲状腺癌患者都是达到了临床治愈。


临床治愈并不是说人体内没有肿瘤细胞了,患者其实并没有彻底远离癌症,肿瘤细胞也从未彻底离开患者的身体,只是我们可以将肿瘤控制住,让它处于不发病的状态而已。


了解这一点,对于甲状腺癌患者来说,既残酷,又现实。残酷的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和甲状腺癌做斗争是后半生的事情,而现实的一面就是在完成了甲状腺根治术后,就能够更容易理解已经完全控制了癌症的症状,即达到了现代医疗治疗的效果:临床治愈。



既然目前绝大部分疾病都只是临床治愈而已,那么甲状腺癌术后是临床治愈又有什么可悲观的呢?


因此笔者在“卸甲而行”第9期已经明确提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患了癌症,进行了手术切除治疗,每天服用优甲乐等药品,身体是不可能完全恢复到未手术之前的状态。但是,如果手术之后,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常规复查也检测不到甲状腺癌复发的迹象,患者在坚持吃药和定期复查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正常地回归到工作岗位和社会,这种情况我们叫做“临床治愈”。


最后,我们根据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对于疗效满意的甲状腺癌患者,复发率仅1%-4%,疾病特异死亡率<1%。因此强烈呼吁各甲状腺癌患者,在手术结束后,通过复查指标稳定,没有遗留病灶,坚持吃药和定期复查的前提下,即可宣布“临床治愈”,各位患者应以饱满的精神,轻松的心态,正常回归工作社会和工作岗位,因为今后的道路还很漫长。


3
三、理解了治愈和临床治愈,才能理解并非所有的症状都需要治疗

按照传统的观念,“得了病得治”,按照医疗市场的需求,到了医院,只要你有治疗的需要,医生几乎都会满足。所以医学发展到今天,在很多方面不断提示医疗是过度的有些病症没有必要去治疗,也许不治疗就是最好的治疗办法。


比如感冒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多数患者病情并不严重,症状有发热、咳嗽等,通常一周内就能痊愈。只有少数急性重症患者会发生肺炎,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而在感冒自愈的过程中,疾病出现的很多症状比如发烧、疼痛等等,实际上是人体免疫力与疾病搏斗的正常反应,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身体足够的后勤补给,比如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等。盲目的药物干预会削弱身体自身抵抗力的机能,久而久之,孱弱的人体抵抗力的战斗力越来越差,反而会帮病毒、细菌的忙。


目前最麻烦的是关于慢性病的诊治,由于是慢性病,短期内不会有生命危险,远期的结局又无法预知,这就给盲目用药的时间和机会。有些患者为一个原本根本不需要治疗的问题花费大量的金钱,有时还越治越坏。



比如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指南中指出,这类患者可以暂不治疗,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即可。但当患者到医院就诊,医生告诉他“可以暂不治疗”,患者会非常不满意。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孙凤霞说,暂时不治疗的原因并不是说目前有方法但是不用,而是因为限于当前的医学技术局限,无法使携带者的情况进一步好转,同时患者的病情又很轻,肝功没有损伤,对日常生活也没什么大影响,所以可以暂时不治疗。


但是不治疗不等于以后就不闻不问,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检查。因为病情是会发生变化的,乙肝患者在不同的年龄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一定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合适的治疗时机,及时开展治疗以便取得较好的疗效。


前文提到的孙凤霞医生说,一种疾病是否要用药治疗,这取决于医生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些时候是医生本身对疾病的认识不充分,在不必治疗的时候开始了治疗,或者是本来仅需要简单的治疗,而进行了过度治疗。同时也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关系,少数患者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又对医生缺乏信任,强烈要求用药治疗,或者自行购买药物盲目治疗,实际上并无益处。



看到这里,相信读者朋友应该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桥本”(慢性粒细胞性甲状腺炎)医生说早期无需治疗,因为它无法根治,且早期对人体也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完全可以观察,待病情发展对身体产生影响的时候,再对症治疗不迟。


同样,相信读者朋友应该已经明白了为什么PTMC(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可以进行长期观察的,既然30岁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直径≤10mm)有75%的终身并不会发展,何必耿耿于怀,坚持要将它消灭呢?可能手术带来的旁腺受损和喉返神经受损的伤害比肿瘤本身给人的伤害更大(特别提醒:观察应当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并非所有的微小乳头状癌都符合观察条件,也见过微小乳头状癌转移几十个淋巴结的)。


进一步,相信也有读者朋友理解了为什么颈部淋巴结转移也能观察为什么反复提示需要科学评估之后进行恰当的碘131的治疗,甚至反对多次无效的碘131治疗。因为医生以及患者都应当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科学的评估,并非所有的症状治疗就是最好的,而是让自己能够受益,但代价最小的才是最好的。一味追求“治愈”而不考虑治疗过程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并不是最合适的治疗。


4
四、希望甲状腺癌患者在漫长的治疗生涯中,形成自己的关于治疗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文章的结尾,笔者再次明确表达笔者的观点:

尽信书不如无书,医生往往是好的,但也不排除医生亲自把患者带到坑里的现象,对于你心里所认为的好医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最新的2021版的碘131治疗指南,是否认同日本JTA2021版的指南,是否知识体系还停留在20年前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患者来说,在尽自己能力找到最好的医生的前提下,配合医生治疗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在如此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正确了解自身疾病,认识自身病情,不盲从,有辨识力,能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科学的关于对抗自身疾病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并且最终引导自己战胜甲状腺癌,少走弯路,才是最重要的


“卸甲而行”,关注甲状腺癌及其周边相关的一切信息,在能力范围内尽量系统性推送甲状腺癌相关的各种干货,有意见请反馈给我,觉得好的可以点个赞或者转发,谢谢。
点击公众号关注我们,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