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邀你游淮南②凤台花鼓灯:薪火相传的“淮畔幽兰”

淮河早报 淮南日报 2022-04-26

清朝剧作家孔尚任在《舞者词》一阙中,用“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描绘它优美的舞姿和精妙轻捷的技巧。


周恩来总理曾亲切赞誉它为“东方芭蕾”。


也有人称它为“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


它就是广泛传播于淮河流域,汉民族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花鼓灯。


本期“非遗邀你游淮南”将带你走进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凤台花鼓灯,去领略它传承千载历史、至今仍大放异彩的独特魅力


凤台花鼓灯:薪火相传的“淮畔幽兰”



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据史料证明,花鼓灯最迟源于宋代。经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的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

花鼓灯是表现劳动人民载歌载舞欢度佳节,庆祝五谷丰登的民间艺术;有时,花鼓灯演出还与求雨、还愿等宗教活动紧密联系。融歌舞乐戏于一体的花鼓灯,以其粗犷朴实、热烈、细腻的特点,深受淮河两岸人民喜爱。千百年来,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文化,存储了淮河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

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其形成和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凤台古称州来,又名下蔡,位于淮河中游,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凤台花鼓灯历史悠久,起源于宋、元时期,至清代中叶初具规模,流传甚广。清末民初阶段,凤台花鼓灯基本形成自己的流派特色,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被誉为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

凤台花鼓灯的产生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有四百多种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它的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其中典型动作“三掉弯”(三道弯)强调腰部的扭动,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特征“S”型在花鼓灯中的充分体现。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流域一些艺术品种的根脉。淮剧、淮北花鼓戏、泗州戏、凤阳花鼓等都是由花鼓灯衍生而来的。凤台花鼓灯影响和丰富了淮河以北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2006年,凤台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的学生们正在练习花鼓灯舞蹈。


凤台县有着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花鼓灯之乡的美誉,温润而美丽的淮河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花鼓灯传承人。在他们的努力和政府的重视下,凤台花鼓灯以强大生命力不断发展,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隧道,传承于凤台这片热土,并逐步发展成为能表现多种题材、塑造各种人物的舞台艺术,它的音乐和舞蹈被戏曲和其他艺术广泛吸收,其表演艺术已传播到日本等13个亚洲国家和法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张士根和邓虹就是其中两位,他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凤台花鼓灯)第三批代表性传承人。

“我是1956年加入的凤台县推剧团,当时一边学戏,一边研习花鼓灯。1959年与邓虹搭档跳了第一场花鼓灯《抢板凳》,至此就爱上了这门艺术,一跳就跳了几十年,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内,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见到了正在给学生们授课的张士根。别看老人今年已80岁高龄,可跳起“鼓架子”来,轻盈灵巧、舒展大方,一点不输于年轻人。

张士根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花鼓灯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有“兰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统称“兰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员;男角色一般统称“鼓架子”。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花鼓灯的演出分为“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花鼓灯表现的都是生活中的故事,尤其是双人逗趣(花鼓灯的一种形式)多表现男女爱情,十分好看。

张士根正在指点学生的舞蹈动作。


“我当时在剧团里师从老艺人万方启、朱冠香等学习花鼓灯,擅长跳‘小鼓架子’、‘丑鼓’。”张士根说,他擅长翻各种筋斗,动作敏捷有力,善于逗趣,并注重与“兰花” 的配合,面部表情丰富多姿。他的鼓架子表演,朴实自然、出神入化、风趣幽默、独具特点,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不同风格的艺术角色,与邓虹合作加工、整理并表演的《小花场》还被誉为“安徽首席小花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就与邓虹搭档合作表演凤台花鼓灯,《小花场》、《抢板凳》、《四老爷坐独杆轿》都是其中的精品。

现年79岁的邓虹是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的“常客”。虽然早已退休,可热爱花鼓灯艺术的她,有事没事就会到学校“串串门”,有时给孩子们扣一扣动作,有时会讲一讲花鼓灯的历史传承,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我从13岁考入凤台县推剧团后,就一直跟着团里的老艺人学习、表演花鼓灯,后来又在花鼓灯培训班里教授学生,至今已有66个年头。花鼓灯这门艺术已融入我的骨血,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采访中,邓虹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1984年,她进入凤台县花鼓灯推剧培训班,和张士根一起在培训班当老师,教授花鼓灯,向当地艺术团输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花鼓灯艺人,还带着学生们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邓虹正在给学生们授课。

“凤台花鼓灯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瑰宝,作为传承人我既感到骄傲,也觉得重担在身。”邓虹称,虽然早已卸任“老师”这一角色,可她从未懈怠传承人的责任,不管是艺术团还是艺校,她经常跑去看孩子们练习花鼓灯,有时也会手把手教上一两节课。“只要还能跳得动,我就会把这门艺术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喜欢它,学习它!”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柏雪 王伟 摄影 报道

责编  杜   瑶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延伸阅读 ▼     

春游安徽楚文化博物馆②追寻源远流长“文明史”

看见美丽淮南㊶寿县古城踏春赏梅

淮南将建1处通用机场?朝阳菜市场是否有改造计划?您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

创城红灯记⑳直击蔡新路与卧龙山路交叉口交通秩序

典出淮南①时苗留犊

操碎了心的淮小南㉚唱响淮南 不要唱衰淮南

决策杂志公众号点赞淮南改作风!

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召开!市委书记任泽锋作出批示……

市长张孝成面对面接访点对点走访企业,现场是这样……

最新公告!淮南19个义务植树基地联系方式公布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