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走在寿春大街上
刘安走在寿春大街上
沈国冰
从汉高祖刘邦设置淮南国,到汉武帝撤销淮南国,前后一共81年。在这81年间,历经四任淮南王:首任淮南王英布,第二任淮南王刘长,第三任淮南王刘喜,第四任淮南王刘安。
此前,我们已经聊叙过首任淮南王,大王英布;也聊叙过第二任淮南王刘长;这一次,我们要聊叙的是第四任淮南王,刘安。
至于第三任淮南王刘喜,他的故事不在淮南国,或者讲,刘喜只是一个过客,影子淮南王而已。
刘安,淮南国的最后一任淮南王。
1、流言四起,情非得已的封王
公元前174年,这一年,汉文帝刘恒当皇帝的第6年,“文景之治”开启之前驱。
这一年,年仅24岁的淮南国第二任淮南王刘长,在长途流放中激愤绝食而死。
你以为本王贪生怕死吗?你以为本王真的想谋反吗?你敢套路本王,本王就死给你看!本王要让你背上害死亲弟弟的骂名,永世不得翻身!
刘长,阿弟,朕敬你是一条汉子。
汉文帝终于害死了自己的同父异母亲弟弟。
毕竟是亲兄弟,汉文帝做事还是很有分寸。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刘长而不予开锁进食者,一律弃市问斩。然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今陕西凤翔县)安葬了淮南王刘长,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
刘长有四个儿子,在刘长死的时候,他们都很幼小。公元前172年,汉文帝封其长子刘安为阜陵侯,其次子刘勃为安阳侯,其三子刘赐为阳周侯,其四子刘良为东城侯。
几年之后,不知何故,坊间传言四起。民间有人作歌,传唱淮南王刘长的遭遇,“一尺麻布,尚可缝;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既是舆情所向,也是民意所指。汉文帝听到后,内心什么无奈,叹息说:尧舜放逐自己的家人,周公杀死管叔蔡叔,天下人称赞他们贤明。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不因私情而损害王朝的利益。天下人难道认为朕是贪图淮南王的封地吗?
在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徙封城阳王刘喜去统领淮南王的故国,谥封淮南王刘长为厉王,并按诸侯仪制为他建造了陵园。
于是,刘喜成为第三任淮南王。
在第二任淮南王刘长获罪死去之后,在公元前174年至公元前168年间,淮南王的职位空缺了长达6年时间。这是一段淮南国空国无王的时间段,也是淮南国历史空白的6年。中央和封国之间的集权与分权矛盾,已经显现无遗。封国权势过大,不服中央号令,离心化倾向日趋严重,成为西汉国家安全的内忧。
那时,匈奴已经崛起,势力十分强大,严重威胁西汉,成为西汉国家安全的外患。淮南王职位空缺的6年,反映出汉文帝在国家的内忧外患的交织中对封国制度的犹疑思考。但在现实中,往往有很多因素,掣肘着他。
迫于巨大社会舆论压力,公元前164年,汉文帝迁淮南王刘喜复返城阳故地,仍然担任城阳王。把淮南国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他的三个儿子: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他们重获了他们的父亲淮南厉王刘长时的封地,三分共享。刘长最小的儿子东城侯刘良,因为早逝,没有分享到其父故国的封地和荣光。
2、有裂痕,光却无法照进来
年仅8岁的时候,刘安成为阜陵侯;15岁的时候,刘安成为第三任淮南王。
在汉文帝的注视下,刘安在淮南王的任上干了7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结束23年的皇帝任期,驾崩,年仅46岁。
23岁的青年才俊淮南王刘安,迎来了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刘启,比刘安年长9岁,接任皇帝职位时32岁,按照皇家的辈分来算,他们是平辈。刘安要称呼刘启为大哥。
刘安出生在淮南国的寿春县,性格的养成,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染比较明显。刘安和其父刘长在爱好上有很大不同,其父刘长是一个武人,而刘安则是一个文人。但他们父子的性格又颇为相似,或者说,刘安继承了其父的刚烈性格,个性鲜明。
在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七国之乱”。以吴王、楚王为首的七个封国,举兵反叛。诱因则是汉景帝“削藩”。
当时,吴王起兵反叛朝廷之时,曾经派遣信使到淮南国和刘安联络,希望刘安一道起兵响应。淮南国相国说:大王如果非要发兵响应吴王,臣愿为统军将领。刘安就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了他。淮南国相得到兵权后,指挥军队据城防守叛军,不听刘安的命令而为朝廷效劳;朝廷也派出曲城侯蛊捷率军援救淮南。
朝廷很快将吴楚七王叛军剿灭,刘安和淮南国因此躲过此劫,幸运地得以保全。
然而,刘安对待吴楚七王之乱所持的态度,想必汉景帝不可能一无所知。这或许为后来刘安的人生悲剧,已经预留了空间和伏笔。
3、重蹈覆辙,道不同不相为谋
公元前141年,48岁的汉景帝刘启,在他担任了16年皇帝后,驾崩了。
汉景帝的儿子刘彻接任皇帝职位,那年,刘彻16岁。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又称汉武大帝。
淮南王刘安,在他39岁的时候,迎来了他此生陪伴的第三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按照辈分来算,刘安是汉武帝刘彻的叔叔。但家国命运,是从来不论亲情,也论不得亲情。
一开始,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对年长自己很多的叔叔淮南王刘安极为尊重和依仗。尤其欣赏和推崇刘安的文采和博学才能。
历史可能早已注定了在西汉“文景之治”之后,汉武帝刘彻将要成为一代雄主。渐渐长大成熟的汉武帝,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北击匈奴,平定和稳固国家西北边境,为后世开太平。
在这样一个宏大辽阔的国家战略背景支配下,其他的任何事项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局。汉武帝要在北击匈奴战役发起前,除了军事准备外,国内要做两件大事:一是意识形态思想的高度统一;二是削藩。
这两件大事,都触及了汉武帝刘彻和淮南王刘安各自的底线。也导致了他们叔侄之间反目,最终使得封国和中央政权走向不可挽回的决裂。
削藩,就是削弱和限制封国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和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封国必须服从中央号令,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这个好理解。
汉武帝刘彻确立的国家意识形态思想的统一。通俗地理解,就是意识形态思想的规范和一统。
于是,有了大家熟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西汉国民信仰和国家意识形态思想,此后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
当淮南王刘安把精心编著的鸿篇巨制《淮南子》献给汉武帝时,汉武帝一遍一遍地翻看着,表面看起来似乎平静如水,内心实则早已波涛翻滚。
后世把《淮南子》定位为“百科全书”,这当然只是以今天后人的视角来定位这部著作而已,当然也没有错;严格讲起来,如果把这部著作放置于那个时代特定背景之下,《淮南子》的定位就是一部治国理政的经典文献。
因而,《淮南子》所主张的“百家争鸣”“无为而治”思想,与汉武帝所主张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格格不入,风马牛不相及。
双方对国家治理模式的思考和定位,南辕北辙。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才是矛盾的根本之源。
在涉及国家根本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要指望皇帝会心慈手软,更何况淮南王刘安的对手还是汉武帝刘彻这样雄心勃勃的英主呢?
悲剧早已注定。
4、即便死,也要有尊严
淮南王刘安的人生结局,早已为熟悉淮南国和西汉初期历史的人们所熟知。
正史主流的记载是:不为汉武帝所用、被汉武帝猜忌的淮南王刘安,谋反事败,在汉武帝派往淮南国缉拿刘安的使者还没有抵达,刘安自杀身亡。
即便死,也要有尊严。
大王英布如此,二王刘长如此,小王刘安亦如此。淮南国四任王,三任以谋反而终结赴死。
如果不是历史有意为之,那一定是有人刻意而为。
刘长之所以会背上谋逆之罪,除了性格骄纵、不遵法度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央与封国间的矛盾以及汉文帝与同姓诸侯王之间的皇位继承矛盾。刘长既是文帝的亲弟弟,又是坐拥庞大封地的大诸侯,双重身份使其成为这两种矛盾的代表,帝王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当亲弟弟成为皇帝的心腹大患,矛盾激化之时,便造成了刘长以谋反罪名被流放,最终惨死途中的下场。
刘安之所以会背上谋反之名,大致和其父差不多。除了性格骄纵、不遵法度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央与封国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刘安身上的,一是发明了豆腐,二是编撰《淮南子》。
在今天看来,豆腐的发明不过是一种食物或者美食的诞生,不过是增加和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多姿多彩这样简单。但放置于2000多年前西汉王朝特定时空背景下,却完全不是这样。在当时,豆腐的发现,不啻于一件改天换地的大事件,谁掌控了这门异术,不仅可以“长生不老”,甚至可以“改朝换代”。围绕豆腐异术掌控的争夺,必然会引来刀光剑影、血流成河。
《淮南子》成书,所引发的汉武帝刘彻与淮南王刘安之间治国理政思想、政治见解的迥异,尤其涉及国家意识形态思想之争,预示着一场山雨欲来的地动山摇事变已经不远。
如此看来,即便刘安主观上并无谋反之意、行动上也无谋反之实,但最终还是会背上谋逆之名。
中央与封国的矛盾,皇室家族内部对至高无上皇权的争夺,才是根本原因。也是刘长、刘安人生悲剧的主因。
当然,如果他们个人做的足够好、处理的足够好,未必不可规避这些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巨大悲剧。
现在,淮南正在主打“楚风汉韵”历史文化这张牌。“汉韵”在淮南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存,豆腐、《淮南子》、以刘安为主要代表的淮南王、淮南国、淮南王都,都是无法回避和绕开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实话。
困扰着现实和人们的是,刘安身上背负的谋反之名,会不会影响到淮南文旅发展、《淮南子》研究、“汉韵”的挖掘传承和发扬光大?
因而,史学界对此争论颇多。为刘安正名的呼声和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
怎么来看这个问题?
过去、现在、今后,可能都没有谁能够也无法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所能够做到的,也应该做到的,可能就是:
这些所有的争论、倾向和呼声,来源于今天的人们把淮南王刘安的个人人生悲剧,放置于西汉初期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之下,所作出的客观公正的思考和考量。
历史虽然沉默不语,但从未失偏。
淮南王刘安,走在他的王都寿春大街上。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费
责编 汤 宁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对上海返回人员有哪些管控措施?网购蔬菜以次充好怎么维权?“新媒问政”为您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