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安徽楚文化博物馆⑦“蟠虺纹兽流铜匜”
从春秋“水舀子”解锁古人“沃盥之礼”
探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蟠虺纹兽流铜匜”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听那历史流动,穿越千年。十一长假期间,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带您走进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一同看文物,探馆藏。
我们现在经常会说:“常常洗手,保持清洁。”可是大家是否知道,其实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洗手”的说法了。本期要向大家展示的一件春秋青铜器“蟠虺纹兽流铜匜”就与洗手有关。
据了解,常见于青铜器的纹饰有多种,饕餮纹、夔龙纹、龙纹、蛇纹、鸟纹等。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讲解员陈路向记者介绍,“蟠虺”读音为(pán huǐ),蟠虺纹便是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蟠曲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匜读音为(yí),同“仪”,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陈路表示:“它是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为客人洗手所用。”
据了解,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而无足的底部平缓一些。早期的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出现金银器、漆器和玉器。值得一提的是,匜除了主要用于盥洗之外,也可用作酒器,如春秋时期的“鲁大司徒元匜”的铭文中就自称用作饮器。
据文献记载,关于“洗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就已经记载了“洗手”事宜。彼时“洗”上半为足形,下半为水形,有“以水清洁”之意,被称为“盥”。如今,“洗”承“盥”意,我们如今所说的“盥洗”便是由此而来。
“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意思是用匜舀水给客人洗手,以示尊重。“沃”是浇水的意思。“盥”为洗手洗脸之意。“奉匜沃盥”在祭祀典礼、举行宴飨时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陈路详细介绍,《礼记》有言:“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这段话翻译过来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家里来了客人,家中主人长者,通常是掌事的男主人,要亲自为客人端水,从上面倒下来用以洗手,而晚辈则要在下面端着空容器,为客人接洗手后的弃水。这一礼仪,被称为“沃盥之礼”,可见古人对于礼仪的重视。除了祭祀、宴飨外,古人在婚礼、葬礼时也要举行沃盥之礼,象征着尊贵、洁净之意。
既然古人将洗手作为礼仪,必然少不了“礼器”,于是用流水盥洗的器皿也就应运而生了。贵族在执行“沃盥之礼”时不断对器物进行选择,最终发现匜最为方便,其器形注水、出水简单,便以此为基础对器形进行再简化,使其更加便捷、实用。
据了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还记载了一个相关的有趣故事:“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妻子赢氏非常贤惠,捧着盛水的匜倒水给重耳洗手,然而重耳洗完之后,将沾着水的手乱挥。赢氏认为重耳这一举动是将其视为仆人,非常气愤地表示:“秦国和晋国势均力敌,你为何如此看不起我?”重耳吓坏了,赶紧除掉外面的服饰,把自己绑起来,以此祈求赢氏原谅。这段话内容虽短,却非常生动,不但表明赢氏贤惠淑德,非常注重礼仪,也说明她颇有风骨,并不惧怕晋文公,而晋文公也非常聪明,能屈能伸。
据了解,“蟠虺纹兽流铜匜”于2020年9月30日由淮南王先生捐献。它也是整个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唯一一件能够反映春秋时期典型楚文化的器物。
策划 沈国冰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凌云 苏国义 付莉荣 采制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影
责编 汤 宁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四馆”同开!任泽锋张志强陈儒江蔡宜骅汪谦慎出席淮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开馆仪式
“淮畔良品”巡展⑥“妙丰园”牌五香牛肉:地道淮南味 一卤香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