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留言我不能恣意表达的悲伤,但想说个我的荒谬观点和荒唐行为

将爷 人格志 2024-01-04



    文丨将爷




大家好,我是老将!

很久没有这么开篇了,今天要和大家说些体己话,套套近乎,来增进一下感情。

有件事再来解释一下——每天,都有很多朋友加我微信,他们都是我引导而来的,但我又很少进行私聊交心。

原因是,加我的朋友太多了,估计现在有上万人了。

我实在做不到一对一都进行深谈,也是害怕自己的时间被切碎了。

加上今年我日子过得也特别不顺,每天从醒来到入睡,几乎都是在疯忙,有心无力。

2023,真的太难了。作为男人,我肯定得先扛起家庭生活的重量,这是没得选的。

我写公号,从来就没有任何小编或运营。以前,家人还偶尔帮我回复一下留言。今年生活压力太大了,屋里头个个也都狂忙。

虽然是穷忙,但都觉得是在做事,当然就顾不上帮我回个信息。

所以,今天我必须郑重地向各位道歉,天天我都在留二维码,都在让大家来加我,但,是我怠慢大家了,真心对不起。

因为这事,经常有加了我的朋友愤而斥骂,然后拉黑了我。

错也确实是在我,对你们所有的谩骂和批评,我全盘接受。

请原谅我不得不这样做,留下私人微信,主要还是怕失联。

这几年,我主号多次没法更新,只能转到小号上写作。

每回遇着这情况,我就会在朋友圈第一时间告知大家,方便找到在哪里看我文章。

加了朋友知道,我在朋友圈发信息也极少,一是自己确实没有时间了,同时也怕打扰到各位;二是发多了大家提问就多,我同样做不到及时一对一回复,就觉得罪孽深重。

不过,每晚发稿后,我还是会对留言进行回复的,只不过,有些说得太猛,我真的不能放出来。还有,公号功能限定只能放一百条留言。

昨晚,我在《说说今晚雪山知交音乐会》文章提到,最近真想写纪念文章,包括“江姓的法律人”和“高姓的艾滋吹哨人”,但自己没有勇气,怕把握不了分寸。

后台有个朋友这样责问我,怪我胆小:

大家从我的回复中不难看出,我是吃亏真的吃怕了,人都是痛醒的,所以,请原谅我有时既无能,又特别胆小。

真的,为了活着,我们有时真的已经用尽了心力。

其实,我昨天说想写纪念文章,最大潜台词,是想呈现一下最近那场灾难中的普通人困苦。

有太多细节令我无限悲悯,我的纪念不只是为了表达悲伤,更多还是想吁请能伸出更大援手。

其实,后台每天都有朋友热心做公益的朋友。比如,今天这个朋友的问询,就令我既感动,又不安。
如果您仔细看完对话,就一定明白,我真的越活越卑微,不止在说话发声上很胆小,在做事行为上也特别谨慎。

上面这个朋友,是看了权威媒体的报道,觉得很心酸,想尽些微薄之力,但,又想找到信任的渠道,能直接对位的把温暖送出。

把选择权给给我,我既感恩又惶恐,更多还是无力。

老铁应该记得,在那年上海很多人都不能出门的时候,我通过这个公号,给当地很多孕妇捐个鸡蛋和肉,找了专门的快递送上门。

还有那次河南发大水的时候,我也通过一些当地资源,直接下沉到村上,把朋友们的爱心点对点送过去。

今天必须说一下,做这种活,不止是累人,而且挺累心的。

累心累力倒也不怕,我最怕的,是被误会。尽管从来都不设中间渠道,而是直接捐到点位。但,与一些村干部对接的经历,也很伤心。

还有就是,要想得到更多支持,我只能呈现一些受灾地的真实场景,但,这种行为总会被当地歌德派打上“抹黑”标签,骂得污得我痛苦不堪。

正是一次一次的痛苦经历,让我现在连写些纪念或呈现的相关文字,都自觉地躲开了。

不敢写了,也不敢牵头捐赠了,太怕被误读、误解、误会、误判了。

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做。

不得不承认,比起韩红、陈行甲等人的公益机构,私人牵头搭桥捐赠,确实力有不逮,也难以监督,甚至,在细节上可能难以满足程序正义。

今天社交媒体上有个热点,就是大量社会捐赠也在通过韩红公益机构进行。



大家可以看看相关名单,这样的信任其实意味深长。你懂的。

但是,有记忆的朋友都知道,韩红当初因为做公益,遭受过怎样的污名和委屈。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而我上面这位朋友的表达,其实更经典:

“凡尘一枚,经历过很多苦痛,感谢有您的文章给我温暖”。

温暖不就是这样彼此传递吗?得到温暖,再给予更需要温暖的人,我认为,都是崇高的人格。

感恩您!

一个人经历了苦痛,没有对生活选择怨恨,反而愿意回报社会,想让他人过得更好,还有比这样的人格更加凛然屹立吗?

人格志得这样的朋友关注,何尝不是上苍给我的温暖和恩赐。

各位朋友,历史永远也记不得一个人的委屈,它只记得贡献。

其实,大家从我与这位朋友短短对话中,应该看到相关细节,印合着我的过去。

是的,我给这位朋友发送了灾难现场倒塌的土房照片,我说,那也就是大约40年前,我家里住的房子样子
(我不贴大图了)

今昔何昔,疑似穿越,其中滋味,其中深度,我又如何说得出口呢?

其实,这种地方,我不久前就去过。

作为经常奔跑在北上广深这种大都市的人,每次我到这样的地方,回来后都会有种难以言述的负罪感和忏悔意识。

一边是如此浓得化不开的悲悯,一边是越来越怯懦于呈现和呐喊,我的出口又在哪里呢?

唯一能做的,也还是微公益。

人做好事,不问前程,也可以不拘形式,大道至简呀。
今天,我冒昧说一个自己的公益观点,再说一个自己的微公益方式。

观点很可能是极其愚蠢的,但,它确实对我起到自我安慰的功能——热量守恒定律。

困难是定量的。不论在何时,不论在何地,只要确定给予困难帮助的,就是温暖增值,寒凉减少。

所以,随手赠予,个人的一点小温暖,也即是社会获得的大温暖。

而我的微公益办法,更是有些独家原创,而且有些荒唐:

现在的我,身上一定会揣着一些纸币,有十元的,也有伍拾元的。

在这样的数字支付年代,这听起来,是不是像个天方夜谭?

但,我确定,这其实是当今社会一种很有实践价值意义的微公益方式。

在某个街角,当你遇上一个困境中的陌生人,你很难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来完成及时帮助。

不论是从观感,还是从流程,对方掏出二维码,你拿出手机扫描,这都更像是交易,而不是爱心与困难的双向奔赴。。

我本来不想说出这样的细节,怕招骂。

但,今天面对朋友寻求捐赠渠道和方式,还是想说出这个小秘密。

一个近乎荒谬的捐赠温暖热量守恒定律,一个近乎变态的几张纸币捐赠方式,或许从逻辑上讲确实是愚蠢的,从形式讲也确实是迂腐的。

想想即刻的寒凉,想想瞬间的无依,想想数字鸿沟的尴尬,想想信任缺失的迷茫,在微公益面前,你将如何存在?

是的,一个早就见识过大型捐赠现场翻车的老将,个人把慈善方式渐渐退化为古老的积德救赎模式了。

如果您依然不能共情,那么,我最后再说个场景:

各位,大约三四十年前以前,我家就住着这次因天灾倒塌的那种土房子。

每次讨饭的到来,站在风中的院门前,我妈一定会回到屋里四处乱翻,找到那种五分、一毛的零钱。

此时,我仿佛又听到硬币在伸过来的瓷碗里发出清脆的响声,看到我妈对着对方转身蹒跚离去的背影,口中喃喃地念道:

人做好事,莫问前程……


PS:全文未完,共2713字:我的文字,是有悲悯,但所有的努力,仍然是希望发光,给这个社会明亮和温暖。唯有善良,才得自渡。也请大家下面二维码,以保能及时找到我。

推荐阅读(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绿体字即可阅读):

说说今晚雪山知交音乐会:刚刚东方小孙又被撸了,昨晚董宇辉人在发光,熬鹰的被鹰给啄了

董宇辉为何念着老俞借钱给他买房的恩情:你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懂得感恩的男人雄心

董宇辉成为高级合伙人的终极启示:价值观引领我们一起走向有光的所在

刚刚俞敏洪和董宇辉合体直播:商业版“苗人凤大战胡斐”终于开始了

刚刚东方甄选掉粉到3000万以下:致俞敏洪与董宇辉终将上演的文化人格大决战

结束长达108天的伤别,我真的醒了痛了怕了再也不愿分开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