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是耳朵里的好东西,却有人每天掏个不停……

腾讯医典 河南疾控 2022-04-26


今天是3月3日——

世界爱耳日

每个人的耳朵里

都藏着不少好东西

那就是——


耳屎


不管有事没事

总有人喜欢拿起掏耳勺

或者长长的指甲

伸进耳朵掏两下

掏出来点耳屎

还得仔细端详一番

成就感十足



可是,掏耳屎一时爽

一直掏却不会一直爽……

道理可能大家都懂

可是

掏耳朵是真的好舒服!

不论是用手指

还是用棉签

不论是自己掏

还是别人帮忙掏

只要掏到,就是爽到!


但是

本着为健康着想的角度

小编真的不建议你掏耳朵!

为什么呢?接着往下看

↓↓



掏耳朵,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爽!
我们的耳道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掏耳朵可以刺激耳道末端的神经,从而促进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就产生了这种让人着迷的“爽”感[1-3]
而且,在掏耳朵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又称为“颅内高潮”“耳音”。
它是一种通过触觉或听觉等感官刺激,在你的颅内、头皮等部位产生的独特刺激感,令人极度愉悦,甚至欲罢不能[4]
所以,很多人不仅自己掏,还会去专门采耳的店里,花钱请人帮忙掏。


掏耳朵虽然爽,但是和耳道发炎、损伤听力这些可能的后果相比,这点“爽”真是微不足道。


每年因为掏耳朵进医院的人可真是数不胜数。


搜索掏耳朵后耳朵“发霉”,新闻比比皆是。


(来源:微博@新闻晨报)


也有人因为总是掏耳朵,增加了患癌风险。


(来源:微博@凤凰周刊)


为什么自己掏耳朵这么危险?原因有下面3个:


1. 器具消毒成问题


在家掏耳朵,很难对工具做到严格消毒,就给了细菌、真菌“可乘之机”,引起耳道发炎,让耳朵“发霉”“长毛”。


2. 乱捅乱掏伤耳朵


给自己掏耳朵的时候,只能凭“感觉”在耳朵中掏来掏去,可能反而让外耳道皮肤破损,造成外耳道炎。


3. 掏耳朵深度难把握


有一些人觉得掏浅了不够“爽”,还想去掏耳朵的深处,这个动作就可能损伤鼓膜,甚至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所以说,为了一时的“爽”,承担这些风险,真是得不偿失。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不能掏耳朵?那有“耳屎”了怎么办?


其实,正常人根本不需要主动掏耳朵!放任“耳屎”存在,是对耳朵的保护。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dīng níng)”,由外耳道的耵聍分泌腺分泌。它的作用主要包括:
  • 润滑保湿、抗菌防噪、自洁防尘;

  • 减轻声波对耳膜的冲击,保护耳膜,保护听力:

  • 有效阻止飞虫入耳。


而且,就算完全不掏耳朵,你也基本不需要担心耳屎“塞满”耳朵。


耳朵本身就有自洁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我们每次说话、咀嚼,或是在睡觉时翻身,耳朵内的分泌物也会慢慢向外移动,自行脱落。


所以,真的不建议你主动掏耳朵,更不建议因为掏耳朵很爽而频繁地掏。



想要真正安全地掏耳朵,可以说只有一个地方能做到:医院



如果你实在是耳朵不舒服,或者觉得耳朵“堵住”影响听力,可以去医院的耳鼻喉头颈外科或耳鼻喉科就诊,请求医生帮助你处理。


  • 如果是耵聍(dīng níng)栓塞(俗称“耳屎堵住耳朵”),医生会拿出专业工具,比如借助耳镜检查并帮您清理耳屎。

  • 如果耳屎过于干燥、凝结成块状粘在耳道侧壁,医生也不会强行取出。一般会使用液状石蜡或含有5%碳酸氢钠的耵聍水先将耳屎溶解软化再清理。

  • 必要时,医生还会借助一些医疗器械清理,比如抽吸法,用一个像小吸尘器一样的设备吸走耳屎,清理耳道。


这一套操作下来,干净又卫生,安全又高效,是不是比自己在家乱掏放心多了?





如果实在实在实在忍不住,想掏耳朵爽一爽,也一定要注意下面这5点:


1. 注意工具选择:别用太大头的棉签,更不要用手指头,因为这样可能会将耳屎“推”进耳道更深处。


指甲、发夹、铅笔头、火柴棒等,也让它们离耳朵远一点。可以用前端略为柔软有弹性的工具,比如用酒精消毒的细头棉签,或者前端是硅胶材质的挖耳勺。


2. 记得每次用前都要给器具消毒!
3. 掏的时候,轻轻搔刮外耳道即可,千万别伸太深。
4. 尽量不要去不规范的“采耳”店随意体验。


5. 如果耳朵实在痒到无法控制,不掏就受不了,那可能是疾病的信号,记得及时求助医生!


最后,再听小编说一遍:掏耳朵虽爽,可不能自己随便掏哦!


还是那句话:

小掏怡情,大掏伤身

强掏灰飞烟灭呀~


另外以下这些习惯都很伤耳千万别再做了!↓↓



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

关爱耳朵,

从远离伤耳习惯开始

转给你关心的人!







本文封面↓↓↓


推荐阅读




☞重要!河南省疾控中心紧急提醒!☞河南省委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一次专题会议重要!河南省疾控中心2月份健康风险提示近期相关视频

End


来源 | 河南疾控(综合整理自:丁香医生,腾讯医典,人民日报,广东卫生信息,科普中国)

编辑 | 河南疾控小编团

每天都想第一时间见到你给我们加个星标吧




喜欢我,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