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深山,百年古茶园,藏不住了!
提起梯面镇红山村,
很多人立马会想到连片金黄的油菜花海、
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
其实,除了这些之外,
却鲜有人知道,
这条小山村里竟然还隐藏着一个
面积达一千余亩
的百年原生态古茶园。
好山好水好地方
梯面自古就是重要产茶区
古茶园位于红山村西面的茅輋自然村,
距离村委会约6公里,
村子四面环山,林木苍翠,水秀山青,
环境清幽,犹如世外桃源般。
今年63岁的王金全
是土生土长的茅輋村民。
关于村子与茶的历史故事,
村民一直口口相传,
全叔从小就有所耳闻。
据了解,茅輋村王姓村民先祖早在明末清初时期从英德迁徙过来,但迁入茅輋之时,已有钟姓、凌姓等的先民在茅輋居住、耕作和种植茶树,并以卖炭、卖柴、采茶制茶出售为生。王氏先祖安顿下来后,沿用前人留下的田地和茶场谋生。
全叔告诉记者
茅輋村海拔322米,
是花都海拔最高的一条自然村,
早在清代中期,
是花都乃至广州地区重要的产茶地。
梯面盛产茶叶
在史料记载中也得到了印证。
据《花县志》《梯面镇志》记载:
茶,是梯面的特产之一,当地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种茶和饮茶的习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花县城(花城)就有10多间茶庄,收购梯面茶叶供出口之用。鼎盛时期,梯面有茶园万余亩,遍布在所有居民区周围的山头,被誉为“十窝九岭都是茶”。当年,绝大多数农民乐于种茶又种稻,一般农户都种三五亩茶园,有不少农民专耕山种山茶,成为种茶专业户,少者种有三四十亩,多者六七十亩,专门请工人摘制。当地年产上等细茶50吨以上,茶的收入占整个梯面经济总收入50%。
梯面茶其质之优,产量之大,远近闻名,销往国内外。而以丹竹坝(包含现今红山村茅輋茶园以及西坑村汶塘社)所产的茶叶最佳,与当时的清远茶齐名。茶色乌黑,焗后茶色(水色)金黄,茶中没有沉淀或混浮于茶水中的物质,哪怕茶具盛茶许久,其底一样清晰可见,清香扑鼻。焗后数天,其色味不变,茶水入口爽滑,喝时顺喉,饮后甘凉止渴,是消暑解渴之佳品。
50年代中后期,随着土地收归农业合作社集体所有,强调以粮为纲,成为单一经营,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入到水稻种植上,无法兼顾管理茶园,加上后来因种茶经济效益不佳,致使弃种、弃管,茶园逐渐荒废、茶树死亡,梯面茶产业由此开始走向衰败,“梯面茶”这一当地特产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重新开发利用
打造茶文旅产业 促乡村振兴
消失了数十年的茅輋古茶园
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这当中离不开一个有心人。
她就是梯面客家嫂党支部书记吴展红。
吴展红告诉记者
2020年,我在红山村任第一书记,入户走访时,热情的村民拿出自家制作的茶叶泡茶给我喝,茶水喝起来丝丝甘甜,感觉与众不同。
村民告诉我们,这些茶是在红山村茅輋山大山里面的百年古茶树上摘下来的,他们叫云雾茶,也叫老茶婆,我当时就觉得这种可能会有很好的养生和开发价值,就把这个情况跟镇党委领导作了汇报,他们非常重视,特意指示我们尽快开发出来。
后来在梯面镇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村民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前期筹备,目前已在茅輋村六处山岭初步清理出古茶园450亩,并多次邀请茶叶专家现场考察,对分布在六个山头的古茶树群落进行了实地考证,确认有百年以上毛叶茶、清桂大叶和广州青(紫心)小叶三大本土品种。今年清明期间,梯面客家嫂党支部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组织对头轮茶进行了多茶类采摘、创制。
据了解,
茅輋古茶园是广州市内
现存比较完整的一个原生态古茶园。
其中,第六山头的毛叶茶
数量最多最集中,是目前国际上发现
的非常珍稀的一个茶树群体,
而且天然无咖啡碱,
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吴展红表示
全叔对未来充满信心
【省党代会】党代表热议十二届省纪委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