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归国,他任教华科,28岁已是博导,成果登上Nature封面

华小招 华科校友圈 2022-10-15
在湖北有这样一位青年研究员,从小时候起,他就拥有“开挂一样的人生”,高中凭借物理竞赛成绩直接保送清华,博士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后在剑桥大学……青年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收获这些令人钦羡的成绩时他才28岁。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厉侃。


厉侃,1993年4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华为东湖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维柔性结构与可延展电子。他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封面)、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NA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全职回国,加入华科大


1993年,厉侃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父母都是医护工作者。中学时,受班主任影响,他对物理竞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凭借物理竞赛成绩直接保送清华大学。


临近本科毕业,厉侃通过学校公派项目进入美国西北大学做交流学生,师从世界力学大师黄永刚院士。聪明好学的厉侃很快就得到了黄永刚院士的认可,而且还投其门下,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期间,厉侃不仅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金,还发表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2019年博士毕业后,厉侃进入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在不同的国家,跟随领域内大师学习,开阔了厉侃的眼界,他像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科研的养分。


厉侃(左)于机械工程青年STAR学术论坛现场

 

“在我去英国之前,黄永刚老师很不理解,他认为我在美国也可以找到很好的职位。但是我希望我做的这一切,可以在日后更好地回馈、报效祖国。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国,这可能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2021年底,结束博士后研究后,厉侃全职回国,入职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研究员。

 

厉侃与爱人袁冬雪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园


潜心科研,成果登上Nature封面


厉侃所任职的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3年,经过几代机械人的不懈奋斗,如今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机械制造领域享有盛誉的优秀人才,在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及制造工程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华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国家战略行业和新兴产业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主要专注高档数控装备、多能场制造、柔性电子制造、微纳制造与精密测量、多领域优化创新设计、先进制造系统的AI与工业大数据等6个重大研究方向和若干学科前沿方向的研究。近十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千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主楼

 

“华中科技大学黄永安教授课题组是国内柔性电子最好的团队之一,其实验室柔性电子微纳制备技术甚至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能让我的科研更有的放矢。”怀揣着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厉侃在华科大这片沃土,尽情地在科研之路上开疆拓土。


2021年9月22日,厉侃与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在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并当选该期封面。团队设计了一类可随风飞行的被动驱动微飞行器,能够实现无主动驱动的长时间、远距离飞行,是迄今为止人工制造出的最小飞行器之一。



不久前,厉侃与黄永安团队开展飞行器柔性智能蒙皮测量技术(iFlexSense)研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首创了大面积柔性智能蒙皮传感/测量系统、大规模多元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分析与显示系统。


厉侃多年来的科研成果中,“三维”是最高频率的一个词。虽然刚回国没多久,但是厉侃的研究没有丝毫停步,他希望能与团队成员一起携手开展新一代先进飞行器智能感知研究,并进一步推动我国三维柔性结构与可延展电子的科研探索进程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我目前的研究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共同努力,将这项研究做成一个热点,让我国的原始创新领先国际。”执着、坚守、有趣、年轻——这是对厉侃这位“90后”博士生导师的最好注脚。他以智者之心,行师者之道,走科研之路,在自己的人生事业中兢兢业业、深耕细作。未来,愿他矢志初心,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发光发热,不断产出更多更优质的成果!


来源 |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