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一《赤色挽歌》动画短片+分镜图+漫画选页
无责任解说:胡晓江
1970年林静一的名作《赤色挽歌》,曾被多语种翻译出版(无中文版),同名动画短片却是2007年新制的,27分钟,几乎可以看作有声漫画,因为是由大量静帧合成,和缓优美,并不让人觉得冗长,英多森魚的演歌配乐功不可没。
《赤色挽歌》并未使用昭和时的原作画面,而是由林静一担当原画,以后期风格重写了初期作品,男主角仅仅是拉长了比例,女主角却变化极大,改成了林静一后期的美人画风格,失去了旧作的力量感,却更惹人怜爱,背景方面,也是后期看似以照片为摹本的简化剪影风格,配以电脑绘制的均匀过渡色,更符合时代审美。
↓↓↓友情提示,请在wifi环境下点开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90r8aaua&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手头上有一本朝日新闻出版社的赤色挽歌,收录了全部分镜图,选登其中几张:
《赤色挽歌》的漫画长达230页,动画实际作了大幅删减,令作品更聚焦于青年恋人间的浪漫惆怅,如一曲小调,甚至标志性的赤色都很少出现,当然这也是为了符合自然的配色,全片只有一郎得知父亲去世和分手时的风扇实写镜头使用了赤色。原作漫画虽然是黑白,却要强烈很多,线条狂放富有激情,这实际体现了三十年后,林静一在创作意趣上的变化。
场景方面,原作中残败的下町街景,室内陈旧的器物都被削弱,原作中富有生活质感的榻榻米纹理则消失,画面处理多少带有了一些现代都市言情剧的氛围。昭和感和乡愁主要落在了演歌和夕阳上。
看过动画后,可以对照着再读一遍原作,以下均为手机拍摄,漫画的节选:
注:动画里卡通的月亮,漫画是这样的。
注:困苦中依然怀有希望的两人。
注:伏案工作的两人。
注:冒着大雪,一郎回到家乡。
注:现实压力下,一郎准备和幸子分手。
注:海,和此后的描绘对应。
注:挣扎的两人,冲突的两人,依然相爱的两人。
注:为什么选择风扇作为认清现实的分水岭呢。
注:与此前的海对应,具有象征意味,溺水的海鸟。
注:赶走了幸子,却又看到了幸子的留言,任由自己暂时沉浸于幸福的一郎。
注:瞬间的幸福感只是秘密,依然决定要分手啊,窗外为什么有怪兽的风景。
注:摧毁一切的怪兽,胶着的两人,手部的小动作。
注:分手时的会心一击,没有动画那么潇洒,因为这根本不是帅得起来的事吧。
注:奔跑,逃离,哭泣,呕吐。
注:再悲伤也要端起水盆来擦拭被褥,让我想起一则短篇小说,一个母亲死了儿子,她流着泪依然在喝白菜汤,有人问,你难过的话为什么还要喝汤,母亲回答,因为白菜汤里有盐啊。盐是很宝贵的,生活依然要继续,弄脏的被褥还要用下去,这就是现实。
注:完结的画面,一郎蜷缩在反白的画面里。
我喜欢这部动画,但我喜欢原作漫画的程度,大概是动画的十倍以上吧。当我把两者放在一起看的时候,喜欢动画的程度提升了两倍,而因为读懂,喜欢原作漫画的程度,大概又提升了二十倍。
名为《赤色挽歌》,想象中主题似乎应该更为宏大,实际描绘的只是极为细碎的小事,一对昭和时代的青年男女在现实压力下分手的故事,这就可以称之为挽歌吗,我想是可以的,两个个体改变了的命运,放弃了的爱情,谁说这件事就比大时代下轰轰烈烈的一切更渺小。
很多时候,爱情都不是最重要的事,但并不是爱情不重要,而是人可能胆怯,在面对更畏惧的事时已经用完了维持自我的胆量。因为人是一种顺着时间随波逐流的三维生物,总是以自己可能活过的最末一段时间为终极面对,所以真正的当下,就没那么重要了。困苦的生活前景不能被眼前的些许甜蜜遮掩,无论一郎现在多么不想幸子离开,他还是现在就做出了抉择。尽管在四维生物的眼中,这段时间和那段时间,或许只是一只蚂蚁的前足和后腿,为什么后腿可能有恙,人们就连健康的前足一并失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