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皮 VS 会唱歌的白骨 | 中德漫画对抗赛第三场!
前情提要:在 >>第一场<< 和 >>第二场<< 对决中,中国的冷冷和德国的Julia分别战胜了自己的对手,对抗赛战至1比1平。
中德漫画家创作力对决,第三场!
FuFu VS 左马
中国漫画家将从格林童话中取材,绘制脍炙人口的德国民间故事,德国漫画家则从山海经、搜神记和聊斋中取材,绘制耳熟能详的中国民间故事。
本期流程:我们做的一切(画皮) → 童话(会唱歌的白骨) → 点评 → 投票
★点评仅供参考,决定胜负的是你的投票!
目前还不知道该如何奖励获胜漫画家……
Lets go go go
--------------↑↑画皮↑↑--------------
--------------↓↓童话↓↓--------------
关于接下来的漫画点评:
赞扬的目的绝不是捧场,批评的目的也绝不是打击。一切,都是因为喜欢漫画。
★王烁(anusman,漫画作者,在读博士):
画皮 ★★★★
会唱歌的白骨 ★★★★★
第三轮漫画如期而至,两人可谓不相上下,细读之后我还是喜欢左马的《童话》,《画》的漫画很像90年代流行的美国恐怖漫画,不过把中国故事这么画出来也确实很好玩的。从深度来说,左马可能要高出太多。左马漫画中的车窗格子图景,与齐泽克的《变态电影指南》中的分析相似,车厢的表达确实高明,更何况主角也在其中,角色之心,内境与外境,以车窗这种格子去呈现,不知加深了多少重情感层次。
但故事不止是这些,有趣的是,左马的这篇改编童话是通过画中角色的讲述完成的,这种还原方式甚是巧妙(我绝对是想不到),特别是评论段落,以及孩子吵闹要去拉屎的情节,故事之内故事之外,反复切换,画中听故事人称其为聊天,而主角却蔑视了这种聊天,将其概括成一段评价,这也许正是童话故事的现代功能,这种评价及结论使人迷惑(文中用了尴尬),甚至消去了故事的味道(评论之后的冷场如同消音、屏蔽“声音”),我想左马加入孩子拉屎的生活场景,用意也在将故事拉到那种聊天的场景中,那才是故事真实的生长条件。而人们看似出题的评论,也才是真正合题的理解。
角色离开了那节车厢,空间再次回到那种多层系统中,实际说出那种评价的主角自身却是并非在那句评论的境地中,声音也许只是假象或是单独存在地,或者评论的声音是意识形态的发声,这时你才发现,前文那被逼说出的故事评价或许只是主角与人交流时的交际用语,她本身却是另外一种人,声音和文字被不同的人篡改,内心的境遇和她经历的时间也在不同的层次间游移,说不上到底什么是真,最后一幕列车在高架桥上,后面的两个铁架居然是空白未画的。
★臆想图志(又称陈列,漫画收集症患,志怪博物癖,微博号:臆想图志):
画皮 ★★★☆
会唱歌的白骨 ★★★★
《我们所做的一切》可能是系列漫画中的一环,它所有的人物关系以及场景都有既定的痕迹。虽然它几乎完全是在按照《画皮》的情节进行,但即便是知晓了原著,也会陷落到作者们的画面元素所构造的话语之中,作者们将整个作品的语言置换到了当下,在和《画皮》原本的内容对证之中又诞生新的趣味,它所呈现的秘境是画面之上的现象,也是拖拽眼球潜入到文本之中的奇观。
同样是叙事分镜漫画,左马所做的是在其中布满生活的线索,同时引发出一联串的波动。他着意于画面的迷蒙,制造了写实与失真之间的间狭状态。他在捕捉一种氛围,捕捉的同时也提粹出了幻想现实的势能。漫画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也是在开启一段延续的思维时空,他所运用的剧中剧方式虽然被各种讲述者多次使用,但在这里显得非常切合,不是简单的穿插,而是将叙事延展开来,虽然时空已经过渡、乃至跳跃,但内部是贯通的。
这些漫画使人更多的去关注个体呈现,和那些在漫画之中的、除去引起共鸣之外的另一种气质,《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一次满足视神经的快意体验,《童话》则是将要引诱出观者的创作构想,刺激灵感分泌的阅读。
★张迅(南京艺术学院教师,SC漫画主编):
画皮 ★★
会唱歌的白骨 ★★★★
此轮胜负无悬念啊,左马《童话》必胜!!!摇个小旗儿,请原谅我前两次都投给了德国队~~~
“童话同画”一个有趣的点是“陌生化”,通过误读来更新陈旧的经验与感受,这样会带来更多连接与释放的快感,带来冲突和更复杂的情感体验。这是俄国形式主义早已提出的艺术主张,但传统叙事似乎丝毫没在这百年间放弃压倒性地位。不过经验告诉我们,压倒性地位的东西常常怪没劲儿的。
就“陌生化”而言,对于中国读者,德国作者天生是鲜肉优势。从小到大我们被灌下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但改编者们努力对我们进行的都是“中心思想”教育,审美的活儿能省就省。德国作者则只需要简单的发挥,就可以提示我们这些故事其实非常好玩。不过“画皮”的故事似乎仅满足于这种简单发挥,给我们一点点猎奇就收手了。或许他只是想套上美国漫画萧条时期地下恐怖漫画的那层皮。
左马的《童话》倒是真让人有点惊艳,把格林童话发挥到文本解构的层次。且不谈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设置,光几个人口中对故事发展的一本正经瞎哔哔就已经让原本单一的故事开始多了几重嚼劲儿。眼镜男脑中满是洪荒之力的画面与口中乏味的言辞,简直在戳能指与所指。嗯,童话同画,会是怎样的旅途呢……堪忧。眼镜男一脸不高兴的样子,看着就让人放心啊,哈哈。
★高盛婕(艺术家,黑蓝视觉总监):
画皮 ★★★
会唱歌的白骨 ★★★
两个故事的分镜和氛围都很棒,也令人“不舒服”。
《童话》毫不掩饰的表达对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的厌恶。密不透风的车厢, 无趣的交谈,扑鼻而来的火锅气味,难以回避的大小便侵扰,暗含攻击性的 联想,女主至始至终都在拒绝围坐一炉,拒绝同生共处,拒绝参与讨论,直 到最后一格,镜头拉远,载着无数人类的火车,像“999银河列车”那样在幽 深的夜空里行驶,才让人重新感到被孤独舒展、抚慰。
★胡晓江(异常漫画研究中心主编):
画皮 ★★★★
会唱歌的白骨 ★★★☆
FuFu将画皮嵌入了自己正在创作的系列漫画《我们做的一切》中,左马则试图将白骨嵌入自己正在创作的长篇漫画《夜间巴士》中(但据说因不满意而放弃了),因此两篇漫画都是在以系列作的角色演绎原版民间故事,无论是画皮中的露西达,墨菲,或者白骨中戴帽子的女孩,我们都能意识到这段插曲只是漫画的一个单元。这种不约而同的化用命题的方式,说明他们都是有自己创作规划的成熟漫画家。
老电影画皮是我最强烈的童年阴影之一,长大后某天忽然被唤醒记忆后,至今我都保有睡觉时对隔壁房间的恐惧感,黑暗中有女鬼画皮。我喜欢这样干净利落的改编,这个封闭压抑的中国故事被赋予了开朗自在的特性,和原作相扣的部分都很有趣,道士的蝇拂(拂尘)变成了苍蝇拍子,收女鬼的葫芦变成了手提箱,会妙术的乞丐成了魔法池里的异形,女人吃下秽物吐出人心来救死者的桥段也保留了。简单直白无需用脑的美式漫画。
左马是国内罕有的受到GARO较多影响的漫画家,相当符合异常漫画的趣味,这篇的场景氛围描绘毫无疑问胜出,内容却有较多缺憾。剧本(包括漫画)最难写的是对话,一车厢人围绕在一起聊童话,其实需要一个由头,如果这个火锅局开头有个同吃邀请,表现出对方自来熟的性格,后续引出话题会自然一些,而不是无个性的人们和无来由的学术研讨会。妇女和拉屎的小孩子无疑具有强烈世俗感,但由于对白夹生,举止也不自然,反而显得左马对现实中的类似组合观察不够,使得这种接地气的尝试并未落到地面上。车厢里的火锅局无疑是超现实的,但这个嫁接并不巧妙,只是在卧铺车厢中间硬按了火锅店桌面,缺少更有趣的融合。而本该撑起漫画主体的关于童话的思辨,也太过平淡,波折不足,无法令人耳目一新。
★王xx(自由职业插画师,海豹爱好者):
画皮 ★★
会唱歌的白骨 ★★
《童话》 让我有些困惑。我是从2007年就开始关注左马的早期读者,我尤其喜欢他在SC3中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女运动员有些悲伤的感情生活。那时他的漫画有节奏,有留白,有呼吸。笔墨不多,特写和场景穿插,虽然单独来看每格画面并不完美,可作为一个整体,却很有层次感。可是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左马变得开始有些沉迷繁杂的场景描绘,而丧失了对整体的把握。但这篇漫画就是这样,乍一看黑压压的一片,细看之后,也只觉得用力过猛,缺乏层次。所以我抑制住极大的想要关闭页面的欲望,看了第一遍。
看完之后,我发现剧情也不能引起我的兴趣。在十余页的篇幅中,左马试图表达大量的内容,却没有成功。我看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杂烩作品,有喜羊羊这样的一些文化符号,也有三四个有一些现实感的人物,可是他们之间缺乏联系。因此让人失去了往深处解读的欲望。我把这个作品理解为左马的一次发挥失常。
《画皮》 也同样给我带来了困惑。我本身不太喜欢这样暴力,俗套,符号化的表现手法,女子露出真面目的分格更是给我带来了不适... 在视觉上,作者努力地去再现一种20世纪中期的cult趣味,可以说,在每个单格画面中,这种追求是成功了的。可是当我们把这些格子连在一起看,却发现了一种叙事上的不成熟。整篇作品虽然连贯,却缺乏节奏和层次。
这篇作品的人物塑造也是缺乏个性的。每个人都穿着有时代特征的衣服,面孔却显得模糊。让我很难记住任何一个角色....... 在看完第一遍之后,我很快关闭了最后一页,为不用继续面对这样的作品而松了一口气。
(以上点评仅供参考)
NOW!请为你偏爱的作品投票
本期编辑:胡晓江 | 孙欣
策划:童话同画 | 异常漫画研究中心 | 特别漫画
感谢:苏菲 | Sophie Jing | 蘑菇 | 陈树泳 | 黑蓝文学
↓↓本系列实体书请在香蕉鱼书店购买↓↓
Bananafishbooks.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