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者】十年难遇的漫画新人,最好不要就此消失

punkdog 异常漫画研究中心 2021-01-14

如果大家喜欢这篇作品,请支持punkdog继续创作。


★punkdog(作者自述):


我的第一本漫画是小学时候我姥爷给我买的,那是一本盗版四合一的《机器猫》。从那以后,我就迷恋上了漫画,理所应当的,大学也选择了艺术类的专业。但对于现阶段准毕业生的我来说,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这玩意儿不来钱。(笑)

  

这篇漫画是我画的第一个完整的短篇。说来也惭愧,很久之前就琢磨着画点什么,但因为懒惰和没有方向就搁置了。在这里真的很感谢异常漫画,让我接触到了柘植义春。看罢义春老师的作品后,犹如晴天霹雳,激动得我不能自已:原来还有这么真诚的漫画存在,我也想这样真诚地讲故事。于是就有了这个短篇。完成之后我很不满意,因为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这个短篇都有欠缺。不过能登上异常漫画,我真的很开心,也有信心去画下一个故事了。


我的新浪微博是@20世纪punkdog,欢迎小伙伴们来和我讨论漫画


★谢鹏(笔名拾穗人,漫画家,编剧。出版有《夜空之外的黑色》等作品):


作为漫画新人而言,这篇作品出手很高。我对这篇作品的良好印象来自这篇作品试图呈现的主题:小城市青年的迷茫——故乡不再是故乡,他们已经无处可去。


其次作为新手而言,这篇作品的叙事节奏、场面调度和情景建置都能看出作者对漫画语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自然和本能的掌握,这些技术可能完全是作者长时间在影视、漫画语言浸染后的本能的反应。同时也许正是由于作者仅仅是本能的在创作,作品在中后部进入双线叙事后布局有些失当,导致最后戏剧张力的构成不足。但是,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忽略的,因为我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既对现实和内心怀有难得的真诚,又有对漫画语言有一种天然的本能的作者。这种作者以我有限的阅读经验而言确实是非常稀有,以至于说十年一见都不为过。

 

说一说不足:在开篇比较成功的建置了男女主角的困境后,中段以双线叙事展开了各自的困境,传统的做法是双方的困境要被不断推高,并在“情节并线”后冲击戏剧高点。但是作者在这部分双线叙事的节奏没有处理好,还没推的足够高就已经结束,以至于结尾处观众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我的读后感是在结尾处能感到小小的伤感,但是总觉得作者完全应该还能做的更好。


最后说一下画的问题:虽然有提高余地,但是我相信只要作者坚持多画,绘画技术一定不会是问题。真正需要作者留意的是剧作本身,真诚之余也需要技术的协助。创作时保持对技术的自觉送是能比直觉派走的更远。


★王烁(anusman,漫画作者,在读博士):


在暗处显示的真实


青年A的这篇漫画是两周前晓江发给我看的,最开始的感受非常强烈,我被作品中那种真实感击到,以至于在篇尾处竟流了泪。之后我试着找寻漫画中打动我的地方,除了几处我可以大体划分的段落外,多数都给我一种无从查证的感觉。这里我想到作者在画作品时对心理状态的传达,而正是这一标准,使得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了观看的真实。大家对这篇漫画的读后感均不吝惜使用十年未见这样的表达,我赞同这种说法,不是说真的十年未见,而是在漫画中,选择这样题材去讲故事的人,真的很珍贵。


对青年A的最恰当的评价,应该是所有读者给出的整体建议。而作为其中一个读者的我,也只是谈谈我对该漫画的一部分看法而已。我注意到作者很善于使用光源,甚至于部分画面近乎舞台剧的感觉。在某些有很多分格的页面中,光源的走向也暗示了对故事起推动作用的其它元素,如:人物的言语,动作和表情等等。这种叠加丰富了阅读的感受。在实际情况中,光源是居于最前面的,而对于读者来说,真正阅读时使读者注意到光的存在,却是通过光源的轮廓线与所照物体的阴影。我想在绘制的时候,光源也是起辅助作用,加强情绪而出现在被描述的人物或环境之后。


在某些格内,作者很大胆的使用了前景的剪影,这样的地方大致有三处,均出现在青年A与女孩约会的公共场所,巨大的前景剪影让人感觉很尴尬,似乎在黑色的部分内可以指明任何事情。作者还使用了三种用光习惯,第一种是集中在面部或可以明显表达情绪的动作部分的光源,第二种与第一种相反,让情绪的动作部分或面部表情显现在阴影中,第三种是整格光源并隐去阴影的表现,基本上格子中的画面会全部为光源内。而我在第二种和剩余两种间找到了作者青年A情感的区分,第二种情况,即将表情或动作隐在阴影中,我觉得此时的表现是最能体现青年A真实状态的,而其余两者则是作为过渡而存在,作者很好的运用了这种在光源下情绪的过渡,可以说这也是画面显得丰富的理由之一。


另外,作者的绘画功力应该还是很不错的,如果观察画面内容的取舍和调子的走向,还是可以作为一个标准去评判其功力的。


作为读者给予意见的话,我希望作者可以坚持去深究这种自身特有的身份(一个小城市年轻人的身份,或许还有更多可以概括的词,但我想意思应该你能懂的),我同意谢鹏的意见,画功不是最为重要的,而应该是情绪或心理的表达。而使得这种表达可以更好被理解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合适的故事,所以如果你可以清晰的知晓你所要表达的东西后,那么我想即便是如这部青年A中那些仅被显示为轮廓的物体般的画面(看起来像简笔画一般的画),也是可以让人知晓含义的。


★左马(本名邹健,漫画家,插图作者。出版有漫画单行本《散步》《夜间巴士》):


青年A,看完觉得,真成熟啊!叙事方面没啥说的,很流畅,人物都很真实自然,这真是需要天分。对人物刻画都很好,几乎每个人都能留下印象。对女友的描写尤其好,女友试探性的问话和最后的离去这段设置很好。


整体故事稍平均,但这样也没啥问题。绘画方面,背景有点太garo系,这种破败感似乎也不是故事关心的部分;人物画得棒,但性爱的那几张也太像义春了!所以,这次是garo拖了后腿吧……


★蒋乜乜(漫画作者,代表作《秘密》《不完美的赞美》):


《青年A》离我们很近。


作者显著的聪明之处是能在细节中找到巧妙的切入点。比如小坤在网吧等王红的片段,只用了两格,并未花其他笔墨描写网吧环境,却马上令人体会到在屏幕微光的环境下独自大啃汉堡的滋味,生动地就像是自己也经历过的某个昨天。再比如做饭时母亲与奶奶不经意的语言摩擦,仅随意抓取,足以管窥见豹,趣味横生。


它提到了不少我在成长路上接触过的文艺作品,有亲切感。我喜欢“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那几页,气氛温柔极了,两个人物靠在一起的画面简直像是《苏州河》在漫画里的前世今生。但我不知道它提到的文艺作品是否太多了,当看到某个画面里放着德云社的时候我略有分心,有被打断的感觉。


人物塑造方面,几个配角都有不错的展现。少女王红柔弱的泪光混合着远走他乡的果敢,写作友人散发着想要获得认同感的孤单又中二的气息,母亲与奶奶暗自龃龉且奶奶明显占据上风——这些刻画惟妙惟肖。


唯独小坤与父亲之间的状态不能使人信服。我认为一个人无论年纪或性格如何,都会在冲突时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小坤站在自我与家庭观念对峙的顶点,仅因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泄了气般突然自铲耳光,不费吹灰之力就让“万事孝为先”这一传统美德覆盖掉了青春少年本应有的叛逆和自我,无法引发共鸣。因此很遗憾,作者最后没能让我喜欢上这个躲进角落里不温不火的主角。


最后想说,如果要画床戏能画得有趣点吗?那个片段无论人体表现还是对白都生硬得快要石化了。


★胡晓江(异常漫画研究中心主编):


说真的我厌烦了原创里最普遍的作业范儿的山寨野心作品,也厌烦了自我很乏味却还自我很陶醉的小情绪小机灵作品,简而言之,我厌倦了表演,无论是毕业汇演还是聚会才艺,都很无聊,我想看更真诚、有痛感的作品,就像这篇《青年A》。


《青年A》是非常标准的私漫画,小城青年的现实感和左马的作品相似,但更隐私,也就传递了更多疼痛。重要的是,我极少看到一个足够敏感的原创者这样处置现实生活,不自我催眠和自我麻痹,不浮躁,不矫情,始终保持着清醒,比义春多一些沉郁,少一些幽默。画面或许还有欠缺,但剧作本身相当成熟。


谢鹏说十年一见,我很同意。当然punkdog受到了garo的影响,十年前可没人知道garo,我在其中看到了柘植义春、安部慎一和西野空男的影子,最重要的还是义春吧。我也和王烁的感受相似,在结尾的地方,一股酸楚涌上来,眼泪就在眼眶打转了。


乜乜说自打耳光的段落不能令人信服,我却觉得很符合角色的塑造,这个拄拐的父亲在家庭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始终一言不发,留给读者看不清楚面容的背影和侧影,直到最后才有一格清晰的转头画面,说了一句台词,这个处理是非常到位的。小坤为了应对母亲,顺应对方的势利,拿更弱的父亲扛枪,产生愧疚更多是基于人的,当然也受到了孝顺这个观念的夹板气,但并非重点。


如果从技巧方面分析,这篇漫画的起承转合相当值得一说,但我想重点说说作者在这个作品中呈现的自我意识,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积累,你可以充分怀疑一下自己有没有创作者的天分,如果有志于创作,你得从现在开始不放过自己,每一刻都尽量保持清醒,即使它令你倍受折磨,因为这种积累对创作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家乡对主角来说,原本有着家庭、故交和女友的三重牵绊。家人之间的情感早就随着整个社会的浮躁和势利,变得千疮百孔,妈妈对儿子女友的精明挑剔,实际反映了她所处位置的压力,要忍受无能的丈夫,要忍受强势的婆婆,在困窘的生活中她对儿子的关心只能呈现为千篇一律的通货,以掩饰自己的无暇顾及。奶奶的迷信和顽固被自欺牢牢包裹,所谓一家人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就好,但显然这样的家庭并不和睦,吃顿饺子也是一种团圆的通货,掩饰的依然是每个人的无暇顾及。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在强势的妻子和母亲之间没有话语权,唯一一句台词虽然朴实,却也是亲情关系的通货,掩饰着自我放弃。儿子是漫画主角,他的内心依然鲜活真实,却也没有能力戳破家庭的假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和维护了某种心照不宣的东西,他没有能力主张自己的价值观,却只能顺应对方的话头,将伤害转嫁给父亲。这一巴掌有些人会觉得做作,在我看来却是不可或缺的重新激活,因为那句话脱口而出的瞬间,就是自己被环境异化死去的瞬间。


主角不喜欢故交,但依然和他们有一些往来,交流的层面停留在无法触及内心的表面,所以只会令人疲惫。女友则是故事里最明亮的部分,却一路黯淡下去,从开始假哭来骗取男友道歉,到后面真哭至离家出走,主角对此始终无力无能,自顾不暇。他可以和女友诉说自己的烦恼,得到安慰,却不能令她不被小城封闭令人窒息的氛围伤害,甚至为了一顿形式主义的团圆饺子,无法及时赶到女友身边,能附和的也只有电影里的台词,直到女友去了北京,主角彻底失去了对家乡的三重挂念,这就是谢鹏说的,故乡不再是故乡。


敏感的人被生活磨砺,这是创作永恒的主题,人和猫不一样,后者更多是对熟悉环境的依恋,主人搬走后,猫儿会留在原地,因为熟悉的环境有它的气味,给它安全感,而人需要情感,需要共鸣,如果没有人和人之间的真诚情感,就永远不会被常回家看看之类的通货满足。最终只能选择和猫一样,唯一值得留恋的只有书柜里散发出的霉味儿:提示着尚未充分知觉也就没那么烦恼的,初二夏日的时光。


延伸阅读:更多原创者

>>纯情的梦(Newliu)

>>蜂王(桑牙)

>>蓝龙(马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