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FAN某”的离婚财产分割判决书(全文)
”FAN某”的离婚财产分割判决书(全文)
刑讯逼供、管辖异议,唐山杨立国涉黑案争议
大瓜!找工作太难了:私募大佬白嫖95后小姐姐事件刷屏!
深度 |台积电断供大陆芯片,任正非罕见感谢特朗普,美霸权摇摇欲坠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这熟悉的中国年味,饱食终日然而精神荒凉,《下一个春天》读书会
异常漫画研究中心
2024-09-08
这是异常漫画主持的第四期读书会,关于读库漫编室的新书《下一个春天》。
共十一人参与,约一万两千字。
本期导读:
阮筠庭:中国特色的城乡结合处那独有的荒凉空气
常箩:“下一个春天”似乎意味着来生
甚的八百万:毕竟谁不想对别人做上一番指点呢
Valer:用一种臆想反击另一种臆想
明阿星:她能从生活中发掘出一些微小却又重要的细节
困ozzZ:这种传统的惯性非常强大非常可怕
妮大老ye:家乡那边都有很多人反对我读书
许烨:为什么这种幸福要让她困苦
Miaa:我总喊妈妈多出去玩,发展点爱好
奶油丸
:不如直接加上婶婶把家里炸掉的结尾
胡晓江:如果怀疑春天不会来,就该在冬天里放把火
阮筠庭(女,漫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刘允的导师)
2022年时的毕业作品,刘允的《下一个春天》最近终于出版了。
虽然在美院时,我曾与她就这篇作品工作过两个学期,然而拿到纸质的新书,色彩的印刷与制作是如此精良,感到纸上的阅读感,与以前在手机或电脑上划拉是如此不同,重读这个熟悉的故事,我甚至感到了一些陌生。也感慨:横向的两页阅读,是视觉上永恒的经典,是在电子媒介上永远无法与之相比的漫画故事的叙述感。这是如此精巧微妙的一部漫画作品,它不是看完即弃的条漫啊……完美的成书,确实是对一个漫画故事的最高礼遇,我为刘允得到了这样的美好而高兴。
读来,发现比起毕业作品的那个版本,刘允改动和重画了一些部分,让它变得更为流畅,叙事上也更为老练。重读这篇作品,感到它的可贵之处,也许在于两个方面的创新:一个是关于题材。从我进入漫画行业以来,这二三十年,无论是政府还是产业,总在说要“本土特色”,要做“有中国特色动漫”,然而说了这么多年,并没有很大起色,业界一直缺乏有足够深度、有说服力、代表性的作品。当然国风、山海经、秦砖汉瓦一直没停过,市场或是画家们的实验也一直在继续,然而多流于表面。真正的中国风、原创、本土是什么,这是我这些年一直来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篇漫画并没有什么关于“中国特色动漫”的野心,然而它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中国现实,当然也包含着中国的历史与痛苦,从那一张悲伤的上坟画面,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中国特色的城乡结合处那独有的荒凉空气。而而我们就像久在水中生活的鱼,许久已忘记了水。
这个故事的创新,也在于它聚焦于一个被忽略的女人的身影,这大概是以前无论在什么中国漫画中,都未曾是的焦点:一个闭塞在无望的农村生活里的、中年家庭主妇。我发觉,在这部漫画的画面时时刻刻处于一种矛盾,这在于,画面试图聚焦的,是一个实际上被忽视的部分,因此,这在构图和叙述上是非常需要技巧的:如何显示出她是重要(对我们而言),而又不重要的(对世界而言),这中矛盾构成了某种隐形的张力。
图:这本书的画面,充满了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张力
这个女人的生活孤独而漫长,然而这篇故事的讲述特定的选择了过年的这个时段,令它的讲述更具戏剧性。这熟悉的中国年味——孤独又喧嚣,饱食终日然而精神荒凉,再一次地描写出了一种非常特定的中国味道。通观全文,这是一个平淡的故事,并没有发生任何激烈的事件,然而从艺术的表现上它却决无冷场,充满张力,画面精彩纷呈,也是因为对于这个时空的巧妙选择,所带来的张力。
中国城乡结合处的新年,集中的体现出这样的冲突——热闹喧嚣的焰火与荒芜空旷的乡野,璀璨多彩的电视节目、虚无荒诞的祝福与现实中人们之间贫乏的情感关系,丰盛满溢的食物与贫瘠饥饿的精神生活,欢庆与死亡……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声音上,作者尽可能的把这种矛盾推向极致。
当然,如何用画面去讲述,把平常讲的如此有趣,在低微中看出不凡来,这是漫画家的能力,艺术的想象力:
图:一个新年剥水果的平凡瞬间,都能诞生出这样的不凡画面来
这是艺术的想象力,我想对于所有的故事叙述者会很有启发。
除了题材的创新,这篇作品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在如何呈现的形式上,作者做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尝试和创新。这个故事显然不是一个漫画(manga)风格的作品,从风格上你很难把它归于任何流派,但它又是简约而浪漫的(此为日文“漫画”二字的含义之一)。它为我们如何用漫画风格去描写我们周遭的现实,提供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如何画一个失去了荷尔蒙、与性感绝缘,长久地失去了爱的滋养的女人呢……就像我们身边所存在的大部分的中年女人。如果如果什么才算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实,这个大概算是重要的一样,只是我们已经像鱼一样对此失去的感觉。
图:刘允画了很多遍的,被束缚的婶婶的头像
画过漫画的朋友会知道,中年女人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画……比画个美少女要难得多。这个没有腰也没有臀的农村妇人,连同梦想、未来的可能性一起,失去了她的女性特质,然而她又是一个女人。要把这样一个女人传神的表达出来,在举手投足与对话之间,透露出灰心与温良,是不容易的。这个故事中,作者对于婶婶的刻画含蓄而克制,就像她的身材,然而,又是温柔的。
图:最后一个婶婶,作者画了很多遍的封面草图
图:最终快要画成的样子,还是草图
最后成书时画的封面,婶婶的头像,画的与书中不同,非常的烂漫……我觉得作者画的大概是她想象中婶婶年轻时的模样,又或是这个女人心里最美的寄托和盼望,如同一个少女的梦,这张画流光溢彩,透露着爱与美。
是的,这是一个爱的凝视。这个对于一个在凡尘生活中默默无闻的人物的注视,贯穿了整个故事。虽然这个故事讲述的非常克制含蓄,作者甚至没有说明她和婶婶的关系,究竟是远是近,然而,这是来自于另一个年轻世代的女人的目光,饱含着理解与同情。作为一个创作人,我们要如何面对世界,面对我们的同类——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是想要给出还想要证明和掠夺?我们是否受困于自己的有限的自我之中——这是透过我们的作品,无法隐藏的对于世界的态度。而出于这样的态度,一部作品即使是技巧稚嫩,也可以给予世界很多,反之亦然。
这种姿态也决定了作品的深度。对人的关注与关怀,是超越技巧与年龄的,这一点,我感到无论是对于年轻的创作人,还是资深的创作者,都是值得思考的。
另一方面,这个作品,在自己的艺术语言上做了许多原创的探索,可以为我们如何写作漫画,打开一些思路。
图:火焰与被忘记的人
在漫画中,除了故事与文学,另外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绘画,也是带给我们无穷乐趣,带来审美与感官享受的部分。在我的漫画教学中一直强调,一个好的作品,无论绘画、文学、音乐还是漫画,需透过画面本身,为观众直接提供一种感官和情绪的体验(Experience),而不只是传达讯息(Information)(如果只是后者,就会流于我们常见的、非常概念化的漫画)。作为画家,我们必须训练自己这样的一种能力:在画中无需多言,而能够透过画面与形式本身,直接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体验。
中国乡村小镇中特有荒凉贫乏的精神感受,透过这些空间与色彩,我想大概每一个曾在乡村度过童年的人都能感受到……
另一种非常特定的、伴随我们从小到大的感受:春晚的荒诞感。透过欢庆、堆砌的色彩,失焦的面孔,传达的是这样一种非常熟悉的、远离真实的虚无。
而有时,画面令我们所体验的美妙,甚至比故事本身更为重要。换句话说,梵高画的椅子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是因为他画了一张椅子,而是在于他是如何去画椅子。
对于绘画语言,无论是在现代绘画还是漫画(特别是独立漫画)中,有时人们会走入某种极致,令画面的表达、形式与内容脱节,形式变得过于重要,以至于作品变得概念化,而成为了一种观念(Idea),因此令作品变得干瘪,失去了情感和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即使作品可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又或这是一个非常cool、非常有创新性的观念,我仍然感到,它缺失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也许是缺乏了上文所讲到的那种姿态,——一种真正的,对人的关切与看重。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自己所画之人。
这篇漫画将这两者真诚的结合在一起,没有自我夸耀,也没有炫耀技巧,只是忠实、真诚地表达,这种恳切,我感到是对于一个创作者最可宝贵的品质。愿刘允在未来创作之路上,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初心。
常箩(女,漫画作者、编辑)
我对《下一个春天》这部作品比较熟悉。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经认真地读过不止一遍。
刘允用马克笔的色彩和笔触,再现了一片温柔模糊的乡村图景。大量的留白和省笔让读者有机会在脑海中进一步将主角“婶婶”的轮廓具象化,甚至与某个自己认识的女性相互重叠,直到让”婶婶”和每个读者都产生了关联。
对我而言,作品最有趣的部分在于最后一章人称的转换。前四章,作品一直从大学读书的侄女视角去描绘婶婶,到了第五章,又突然投入到婶婶的第一人称视角中去,这个变化让人很难不在意。
作者在前四章,不管是对春节期间婶婶生活的白描,还是通过旁白对婶婶做出的“隐身”和“不被看见”的判断,都在逐步将读者带入一个相对常见的女性主义话题中。在大城市读书的年轻侄女眼里,农村的婶婶习以为常的价值观是不可思议的。“我”在描述婶婶“认为结婚是对的、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时,已经带着一种明确的否定;而到了第四章末尾的“她们得到了想要的幸福吗?”一句时,作者直接用画面同时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在这段叙事中,作者从自己的视角指出他人生活中的苦难,通过描述和讨论“婶婶”这一客体,映射出自己的问题意识、并向读者展现了问题的存在。
不过,到第四章结束为止,作品最大的冲突仍存在于理念和现实的差异。婶婶不是典型的女性觉醒故事主角,她并没有在追求传统或浪漫爱幸福和失败的交替中醒悟到女性性别的局限。她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符号化的,几乎不可能会觉醒女性意识的农村女性。在和女大学生短兵相接的时候,她只是一个容易沦为年轻人用来镜鉴女性主义,体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社会观察材料。这种镜鉴式的目光,如果贯彻到底,也可以成为一种剥削。
不过,最后一章的出现,扭转了作品冲突的最终落点。作者以自己的笔调,模拟出婶婶的内心世界,以婶婶的第一人称完成了如梦似幻的最后一章,也点出了作品的主题。春天意味着绽放的生命,“下一个春天”则似乎意味着来生。在作者的笔下,婶婶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会艳羡竭力绽放的花朵、会共情迷路的蝴蝶,会思考来生是否存在、是否会更好。尽管仍然是作者通过梦境的设计,臆测了婶婶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的向往,但不能忽视的是,作品到了最后一页时,确实完成了一次顿降,完成了一次虚构的、蒙太奇式的“醒来”。作者先是用了几页缤纷流动的颜色,描绘婶婶对此生消逝的茫然和对来生的不安;当读者已经被这些柔美的画带到一个脱离时间和生命限制的精神避难所中时,作者又立刻将读者拉回现实,并以此为故事的最终结局。
我们不能浪漫化地想象作者画出的是婶婶原原本本的心路历程。但是,正因婶婶是“模糊”的,所以当作者给了婶婶在作品中以第一视角开口的机会时,作者和婶婶的形象就重合在了一起,读者也能很快跟着走进婶婶在空闲时茫茫然的漫游之中。不管是对当下的无能为力,还是对生命和青春的眷恋,甚至对生命之外的生命的幻想,能对这些情绪感同身受的人,不仅不限于农村女性,甚至不限于女性。因为共情的到来,作品冲突的最终落点,从跨越代际和文化的理念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变成了一种更加普遍的清醒和无力。最后一章的婶婶从模糊的身影进一步符号化,带来了整部作品的情绪出口。
对于作品的结局,我总是同时抱有两种相互矛盾的感受。一方面,我会对作者代替婶婶的表达有些芥蒂;另一方面,我又为“婶婶”的梦境所震撼和感动,画面上淡然有力的勾勒,语言上克制温和的表述,就算最后一章描写的不是真实的婶婶,也是一个真诚的女性的内心剖白。
作者面对问题,在最后选择了共情。她用一以贯之的柔和、精准的画笔,将自己共情到的痛苦传达给了读者。每次在阅读这个故事的短暂时光后,我总能被作者内敛却有力的善意包围。这种善意,比起尖利理性的愤怒,更能给我长久的力量。
甚的八百万(男,漫画作者)
一代人和一代人用各自的方式互相解释着对方。上一代人进入暮年,恍然间发现自己视为重要的人生抉择,在下一代人看来是荒唐的。而下一代看向上一代人,总觉得她们的生活单调贫乏,在耗费着宝贵的生命。上一代人把自己的青春丢进一种对后代的养育(这正是如今年轻人所恐惧的生活,生怕步此后尘),而后代在这种保护之下,获得了新时代的自由独立的意识,但也失去了自由是有代价的,的记忆。这个代价不在自己身上,就在上一代人的身上(所以故事中说活着的人为什么不被看见,也许仍遗漏了什么,更准确地说,年轻人看向上一辈恐怕也只看见了他想看见的叙事,即家庭是个牢笼,却同时不想承认,恐怕正是因为这个牢笼才能促使着那么多人,把自己的青春如此无私地或被迫地奉献给下一代,才让下一代可以自信满满并鼓足勇气地说:我可以只干我想干的事情。因为,我们不想干的事情,已经有人替你干了)。当然故事中把这种奉献的倾向具体指向的是那些家庭中不事家务的男性成员,而并没有描述太多关于对孩子的奉献,但现实中这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可当下一代成长起来,很多事便事与愿违,奉献被理解为耗费,关心甚至成了双重的束缚,就像开篇的催婚,上一代女性恐惧着自身的命运,女性如何在一个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于是便过分关心起下一辈人的未来(恐怕这是她们仅有的,能对他人进行指点的过来人经验,毕竟谁不想对别人做上一番指点呢),如果婶婶的生活已经被年轻人看来如此毫无意义了,她是否也会偏执地想证明我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家庭主妇,我的经验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可能另一种不太幸福的家庭中,会在这种偏执中出现更扭曲的情况。
在这样一幅图景下,年轻人自然地对家庭二字是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我们可能也迟早会面临这样一幅新时代的图景,即两个年轻人相爱,但并不想结婚与生小孩,可是迫于家中的压力,或者他们自身的一种心理原因,甚至是一种偶然的差错,比如意外怀孕。总之他们还是生了小孩,也不得不结婚了,但他她们仍然是保有自由意识的新青年,他她们厌烦家务、琐事,出门他她们是一表人才的城市青年,回到家是疲惫的邋遢的社畜,家中是孩子需要喂养,乱扔的垃圾,外卖袋,此时人们就会想起我要么是把上一辈的爷爷奶奶请过来,要么是花着更多的钱请保姆,要么便是自己亲自来担任这份劳动(可究竟是男方担任还是女方担任呢,一个有充分独立意识利害关系意识的文明人,甚至会说如果男女双方经济实力相同,工资相同,那么应该男女双方交替担任,如果一方经济实力更弱,则由更弱的一方担任家务)。好吧,到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终于清晰地感受到传统的伦理与家庭已经分崩离析,而在这种可能的新型的家庭关系中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又如何重新推翻我们,并以或批判或同情的眼光,重新想象解释我们过去几十年的人生,然后说上一句,活着的人为何没有被看见,而他们想在历史中努力看见我们。
Valer(女,自由插画师)
大概两年前就在刘允同学的公众号中看过这部作品,恰到好处的叙事节奏和色彩氛围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读到故事的结尾,仿佛也同婶婶一起在午夜梦回中怅然若失……后来觉得这毕竟是作者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在塑造一个真实存在的婶婶,婶婶会觉得被冒犯吗?不过又想到,一开始婶婶她们催婚的行为也早就是对年轻人的一种冒犯,即使漫画里弥漫的大部分情绪都来自作者的主观想象,也算用一种臆想反击另一种臆想——认为结婚对女人而言是最重要的选择,也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时隔两年的成书出版,社会已经经历了更多相关话题的讨论,作品里面传达的内容也许显得有些滞后,但作为一部有着独特个人表达的漫画作品还是很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明阿星(女,漫画、插画师)
对允犬印象很深的是在某年的「不再恐同日」,她发了一张描绘人的身体淤痕的画。淤青处五彩斑斓,像是彩虹的光晕。
在那些发完被删,删了又发带着彩虹符号的博文中间,这抹色彩尤为动人。当时我就想:这点子,可真值得从楼梯上摔一跤!非得是摔一跤才能注意到吧!(其实是留置针造成的)
相比通过构图,特意布置出的暴力美学的画作,这种使用一个简单图像,同时传递了暴力、疼痛、希望的方式,实在太好了。如果把它运用在故事中,也一定十足美妙。
而我对允犬的印象就像这幅画,她能从生活中发掘出一些微小却又重要的细节。
《下一个春天》便呈现了她对这些灵感的使用。带水痕的烟火、被绳子缠绕的头、苹果的网兜、燃烧的人......如果允犬去做设计,应该也是个细腻有趣的平面设计师吧。
收到书后,试图回忆两年前阅读它的感受,实在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挺难过,在婶婶从床上坐起那刻流下了泪。允犬有着将无形的情感具象化为图形的能力,看到她用图像讲述这样的故事,某些缺失的漫画体验被填补了。还会自顾自将对方视为遥远的同伴。
但在两年后的今天,重新阅读时又体会到一种恐惧,被填补的体验不会消失,你总是希望作者带你到新的奇景里去。《下一个春天》像一次陈述或一份档案,在它被画出来时,就自带某种社会意义,这样的文本太少了,但读者通常都“贪得无厌”,不仅想知道婶婶的故事,还想知道我们会走向哪里,不仅想看它被呈现出来,还希望作者能进一步、更进一步。而那种恐慌就来自......当我身为读者,感受到新的期待和欲望,便会拿它来审视自己往日的作品,立即汗毛直竖,赶紧打住。
ps:左思右想,其实我对这次的装帧略有一点失望,《下一个春天》的故事气质,让我想起《潘先生》,这套书制作得克制、优雅、轻便、精致,连衬页的花纹都在为小说故事锦上添花。在我眼里《下一个春天》也应当这么美丽。可现在,包裹在漫画外的所有东西被放大了,书名都那么大,加上是精装,和我所体会到的闲适、松弛刚好相反,没有期待中的书与内容相辅相成,彼此补充的感觉,实在有些泄气。但这感受似乎是非常个人,大家好像都很满意,也许是我自己的问题。
困ozzZ(女,普通漫画杂食读者)
下一个春天,这本国漫拿到手就重读了一遍,大开本的纸质书阅读体验非常好,还有好大没有书皮不好放。不得不说国漫和外国漫画比,真的很能触及一些共同记忆,里面人的生活场景,关于祭祀的、过年的方式,那些关于婚姻的刻板传统的对话好耳熟,选取的几乎所有意象我都在日常生活里见过好多好多次,烧纸的火星,装饰用的穗子,水果外面的网袋,黄灿灿的油菜花......
拍的几个背影有点想到 《呐妈妈》 里也有好多背影,关于妈妈还有女性长辈,很大部分的记忆就是从饭桌看向厨房系着围裙忙碌在油烟气的背影,不管是过年聚餐还是平常吃饭,区别只是大忙活和小忙活。
书的封面是新绘的,整体色调更明亮,实物很漂亮,宁静里透着生机,呼应着正文未尾过年后春天的油菜花,仿佛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
但看完也只是“仿佛”,故事里婶婶灰色的婚姻依旧,那么搭着城堡过家家的妹妹以后会改变吗?好像也很难做出肯定的回答,至少后记里的文字现在依旧在身边发生着,这种传统的惯性非常强大非常可怕。
妮老大ye(女,自由插画师,作者刘允的学妹)
可能微博上已经有很多读者已经分享了这本书,但是我还是想基于我个人的观看感受以及我在北方的农村中的生活体验来聊一聊。
和作者刘允很像,我的小学初中也是基本上都是在乡下度过,从小就被家里规训女孩长大的出路要么是打工要么就是嫁人。就连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家乡那边的人都有很多人反对我读书,觉得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女孩子就是赔钱货等等的声音都不绝于耳,我很幸运的是,有一个无条件支持我的选择的母亲,所以我可能算是走出来一些了。但是回望身边的女性长辈在农村像婶婶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已经算得上“幸运”,她们被要求相夫教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有的甚至还要成为丈夫在生活中的出气筒,这样类似的“婶婶”不在少数。
我就有一个这样的“婶婶”,她勤劳能干勤俭持家把家中两个小孩照顾的很好,但是还是要遭受酗酒后丈夫的殴打,打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是出现骨折,甚至会动刀的程度吧。她有想过离婚吗?好像也有吧,但是因为学历低,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等等原因,她选择不离婚,就这么过了大半辈子,以为可能年过半百,日子快要越熬越好的时候,她的丈夫却仍然没有停止殴打。又比如同村的一个女人因为没有给老公生下男孩而患上精神类疾病,每天嚎啕大哭尖叫着咒骂着,等等……所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下一个春天又真的会好吗?我不知道,刘允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很多关于女性的力量,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过的春节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女人在忙,男人可以翘着二郎腿,肆无忌惮的评价着今年的菜饭好不好吃,而从来不动手做的事情,看了这本作品之后,我更加敢于去当面对那些所谓传统和“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事情说不的决心。
书中描绘的日常细节也非常动人,是非常需要能够真正体验到生活才能绘制出来的画面。这本书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一般将我在家乡的记忆全部打开涌现出来,给了我很多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总之,这是一部很有力量的作品,值得大家多次观看和珍藏。
许烨(男,漫画作者)
去年在微博上看刘允老师发的全篇,非常受打动和共鸣。传统婚姻中的尤其是乡村的女性,受困在小小的空间里重复着循规蹈矩。我的“婶婶”也曾回答我,一个女人牺牲自我,只要她自己觉得幸福,就没有什么对不对、值不值的。但什么是幸福?为什么这种幸福要让她受伤、困苦、在世俗绑架中无法喘息?她会不会有一天羡慕起油菜花地里迷路的蝴蝶,跟着飞走了?
实在喜欢画面里比如油菜花这样的意像简洁有力又丰富的呈现(以及在封面上的运用),还有文字的细腻和前后客、主视角的切换。拿到实体书翻看带来的视觉和情感的震动是电子屏幕不能比的。特别惊喜作者后记和创作过程的整理,用心细腻地探索画法,真的太了不起了。
感谢这本书能够出版。
Miaa(女,自由插画师)
读了《下一个春天》画里好安静,像被太阳晒过,也像是被婶婶打扫过,回过头来看,让我们身边世界始终整洁的人在哪里呢:面对着油烟,面对着洗衣液的泡沫,即使她们面对着我们,我们有好好看清过她们吗。
我总喊妈妈多出去玩,发展点爱好。她总回答说我的爱好就是做家务。这是自主的选择还是规训的结果,证据和厨房瓷砖上的油渍被一同洗去了。
有期盼的日子便是春天,希望爱的她们也活在盼望里。
奶油丸(女,自由职业)
读完之后,感觉是挺让人难过的一个故事,突出了悲伤,但是也加进去很多美化。现实里其实会有更多苦和痛,故事里的看起来婶婶拥有了比较“完美”隐忍的奉献的一生,但实际上她的内心应该是破碎不堪的,并且让她身边的人也感到痛苦。
可能因为婶婶是作为亲戚,而不是更亲密的家庭成员(父母),我可以联想到我的姑姑。从小我对姑姑的印象都非常好,就是漫画里面那个样子;但是如果从我表妹(姑姑的女儿)的角度来看,我妈作为姑妈可能也是这个美好的样子,但是我作为我妈的女儿,从小就承受着她名为”奉献“之下的各种扭曲控制的痛苦,因此我会觉得这部分少了点什么……当然故事的立意很好,也比较少见这种以中老年女性作为主题的,作者大概也有自己的取舍吧。
我会比较好奇男性的阅读视角,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看了之后会联想到自己的妈妈多么辛苦,是否还能进一步代入里面的叔父(婶婶的丈夫)联想到自己的妻子或伴侣。我也很好奇他们能写出啥,我觉得女性基本都可以共情的。
最后那章有点遗憾。虽然婶婶视角,但是画出来感觉还是“我眼里的婶婶视角”,就没什么意思……太温和了……前面铺垫的婶婶活得挺惨的,被忽视,各种挣扎,最后这章感觉她就是个空心人啊……那种可怜又可恨的感觉完全没了,没有留下一点恨,反而有点顾影自怜:我又惨又美……可惜了。不如直接加上婶婶把家里炸掉的结尾(参考藤本树)(开玩笑)。
胡晓江(男,异常漫画研究中心主编)
最初读完漫画,我产生了一些困惑,大家都在交口称赞的部分,我不太喜欢,尤其是第五章,我在想,是否有更符合分寸的处理。一种方式是无字,忽然用很有真实感的视角切入,让读者感觉到异样,然后就转成婶婶为主角,但没有文艺腔的旁白,而是展现真实的生活,表现出人物的出神,和出离心,让读者能看到这个角色具体的人的一面。
另一种方式是索性以作者的角度切入,就说做了个关于婶婶的梦好了,然后怎么编都行,就以旁白贯穿到底,并不代言,仅仅作为自己对婶婶的理解。
后来看了访谈,听了部分播客,作者直率地表示,自己和婶婶的沟通不多,这个创作甚至部分基于网络热帖(似乎),因此有刻意泛泛而谈的一面,婶婶并不只是婶婶,而是许多女性的代表。此外,虽然第五章的取材是由婶婶拍的,但对方误会她是要画自己的孩子,并没有作为画中人的自觉,而这个作品完成后作者甚至不太敢和婶婶沟通,也就不知道她的想法。以上是我的归纳。
总体来说,我觉得作者谈论作品时,态度十分真诚,包括作品的第五章,可能会有不够真诚(心虚)的问题,似乎她本人是意识到了的。为何作者似乎在婶婶这个具体的人那里无所获,而选择了距离更远更旁观的视角。怀着这些疑问,我做了这期读书会,想知道在标签化的女性主义之外,作品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最终,我找到了答案(通过阮筠庭老师的书评)。
最先写完书评的是甚的八百万,我觉得直击要害,如果说和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或许是八百万相对来说,认为老一辈的生活有其价值,对年轻一代以“看见”来瓦解
“传统的伦理与家庭”,
是有所不满的。而我则认为“看见”这种态度还不够瓦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补丁的存在,使得这种结构更坚固。我们看见的少吗?大山里的女人,被拐卖的女人,无私的母亲,她们需要的是“看见”吗?如果怀疑春天不会来,就该在冬天里放把火。
有趣的是我在漫画聊天群发现了Valer,她的观点天然可以作为对甚的八百万的回应,这并不仅仅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否定,否定是相互的。
某种角度来说,作者似乎过于小心了,我会觉得需要分辨婶婶是敌人还是自己人,受害者是可以被塑造成加害者的,因此并不是全然不危险,当她参与逼婚时,参与逼生时,凡事站到男性立场时,就是不得不防的敌人了。
而如果她是自己人呢?在第五章,婶婶成为了“我”,如果这个旁白真的来自婶婶,就好像另一个我,那么她就是自己人,需要的不是止步于“看见”,而是“解救”。我知道这样说会很轻浮,不过反正我给任何人建议都是离婚。不代表我不知道现实不可能如此简单,我只是想提供一种轻描淡写的理所当然,作为背景音,就像多数人认为结婚是好事,离婚是坏事,我希望更多人和我一样认为离婚是好事,结婚是坏事。这样的人多了,在离婚时承受的社会压力就会减少,也就更容易实现。
因此对我来说,下一个春天反而是不够革命的,显得过于温吞了,我很想知道明确女性主义倾向的读者会如何看待这个作品,所以找了常箩、
奶油丸
和明啊星。常箩实际发现了第五章的异常,但她持相对肯定的态度,
奶油丸
的感受和我十分相似,漫画存在美化和臆想成分,且婶婶未必仅仅是受害者,还可能是加害者,而“更多的苦和痛”,我则在作者刘允的学妹
妮老大ye那里读到了。
我不清楚作为女性苦难的缩影,主持过年的家务这一点是否典型,因为我所在的地域,似乎男人特地在节日期间施展厨艺的情况挺多。
那么日常的家务呢?八百万的书评中,我能读出传统生活不应被粗暴瓦解这么一种感想,我们可以不做,是因为父母们做了,或许有道理。那么,总有人要做家务吗?如果倒退若干年,我们是否都面临着不得不奴役家庭成员,或被家庭成员奴役的局面?如果家务必须存在的话,似乎分担才是公正的,那么一个不愿意做家务的人该怎么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回答一下我怎么想,我不愿意做家务,因此也不愿意其余家庭成员做家务,吃饭就点外卖,有兴趣的时候才做饭。我在《杜尚传》(完全不是要拿杜尚作榜样的意思)里读到过,杜尚所住之地,除了床铺之外,别处都积着一层灰,这表明人对居住的需求并不一定依赖于家务,更取决于性格和观念。进入现代后,家务劳动是可以购买的,也就是“家政服务”。因此,我并不想否定父母们承担过所有的家务这一点,但我又觉得,可以到此为止了。就好像过去吃米就得自己种地,如果不种地就得受恩于农民那样,如今已经没必要种地,也没必要感恩了(前提是文明不倒退)。
也许肯定家务的价值并加以价格上的兑换,让愿意做家务的家庭成员做家务也是一种方式。所以婶婶的问题可以用不白做家务来解决吗?
除了过年期间的家务之外,漫画中还有制作小穗子之类的家庭副业,但任何副业都这样默默无闻,虽然副业可能也会按性别区分,比如编织之类的副业默认由女性完成,男性干其它副业,这么一种比较刻板的分工,但副业没人看见且被人需要,似乎有点理所当然吧,是在承认女性的付出吗?适合作为女性处境的喻体吗?好像更适合劳动人民的感觉,有点微妙。
奶油丸说:
“
副业我感觉更像是一种共性的,象征性的东西?如果不是编织什么,就是做别的类似的,是全职家庭主妇的一种为了体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因为家务在社会规训中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她们需要证明自己,对这个家庭的付出还有可以带来收入的部分。‘补贴家用’,其实就是被榨干。
”
明啊星说:
“对于我认识的在农村工作的朋友来说,允犬讲的农村妇女,或许缺乏细节,美化过,不成熟。但那些问题她们不在乎,只会说有这样的漫画挺好,女性画这样的漫画值得鼓励,照顾好自己,赚多点钱,活得开心。
”——也有道理,重要的不是画女性,而是女性画,重要的不是尽善尽美,而是前所未有。
在妮老大ye的书评中,我读到了从过年延伸到更远更残酷,独属于女性的更为清晰的困境,既然能联想到,就说明
漫画提出的问题具有以点带面的效应。漫画群里的热心书友Mr. sou则发现了书中相比最初网络版的一个对话修改,看起来婶婶被生育话题推得很远,似乎是一种生育困境的暗示。
图:Mr. sou发现的改动之处,原先的网络版,女人们在谈论假药赚钱的事,正式出版改成了谈论生男生女的话题。
图:也来自Mr. sou的发现,他说这一幕很像怀胎和生产。
作者本人是这样解答的:
对我之前听播客也有人说了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婶婶只是一个代表,在老家生男孩女孩也是她们会遇到的问题,我的婶婶是有孩子的,她的大部分生活也是为了老公孩子。但是老家也会有人拼命为了生男孩,以前计划生育的时候,有的生了孩子会放在别人家,或者是因为没有小孩也会被说。也是会困扰她们的一个问题。所以,里面我没有延伸这个问题,读者可以思考。
真正说服我的是阮筠庭的文章,竟然写得这么好,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原来阮老师和我一样是如此地反感过年,反感虚假,以及反感功能性的漫画。《下一个春天》的画面表现无疑是微妙的,相对来说,文本其实有些不足,当我盯着文本时,就容易忽略画面传达出的复杂信息(虽然也有些过于温柔,影响了力度)。
我想起城乡结合处那些千篇一律的小洋楼,城里人以为在乡下可以回归田园,应该有树木,有田野,要生活在自然中,而这些农村的小楼则尽可能隔绝自然,用水泥和大大小小的地砖墙砖铺满所有地方,一点绿都不留下,乡下有的是泥地,人们厌倦了泥地,所以乡下小洋楼的感觉格外白惨惨。当然不限于农村,也不限于过年,这种贫瘠和苍白,似乎是几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集体写照,只要那个由上而下的意志仍然干预着人们的精神,就不会真正改变。
由此来说,下一个春天会不会来,不只是女性的问题,也是男性的问题。漫画的现实主义不只体现在“女性承担了主要家务劳动”,这大概不难看见,只是很难获得以一个作品的重量去言说和表现的机会,虽然这已经很珍贵,但作品的价值不止于此。更多则是作者以画面去揭示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由此而影响的居住和生活,为什么没有年味,是因为没有人味吧?需要被“看见”的不止真实的女性,还有真实的中国。
感谢阮筠庭老师,感谢刘允,也感谢铁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异常漫画研究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