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读书这么好的事,从哪里开始好呢?

职烨 苏格拉底很闲 2022-04-11


去年十二月开始,因为没什么特别想看的书,就想不如重读一些经典。我把《百年孤独》找出来,每天晚上把小朋友哄睡着后,用Kindle在黑暗的屋子坐在熟睡的她身边中读一个小时。kindle不方便翻页,最开始进入的时候因为记不住名字,总是要回到开头去找,大概一个星期之后,阅读进入了状态。我时不时总想把那本书拿出来读,这本书伴随我度过元旦,跨过新年,在中国农历新年开始前,我在电子屏的幽光下读完了最后一页。女儿在身边熟睡,她的鼻息轻柔安稳,根本不知我在身边伴随着书里的人物,经历了怎样荡气回肠的一段人生。我将kindle的封皮合上,心砰砰直跳,内心激动不知怎么说、与谁去说,只觉得满腔的热潮要从胸口满溢出来,坐立难安。


今年初,我加入了一个读书小组,组员大多是在海外的妈妈们。她们在空余时候读书,大家互相推荐书,在群里简单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所以一月开始,我也根据群里大家的口碑,读了几本很好进入的书。我花了两天时间读了杨本芬老太太写的《秋园》、《浮木》和《我本芬芳》,接着又顺下读了《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以及去年的大热门《柏青哥》,整个一月我在空余时间读这些充满苦难的书,在读到悲伤处独自流泪,然后去跑步发泄心中忧伤,再回到平静的生活里。那些为书里的人物命运流下的泪水,将自己身体里的一部分无法排遣的焦虑和不安也冲洗掉了一些,这是读书的一个对我而言很好的作用。


我身边有一些口味一致始终读书的朋友,经常交流读书的心得,也互相推荐自己看过的在内心引起涌动的好书。他们是我生活困顿时得以喘息和平静的自留地。我很珍视他们,这在浮躁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因为有了小孩,从她出生开始,我差不多就每天保证抽出至少2个小时的时间给她念书。起初她当然是什么都不懂,我只管念我觉得好的喜欢的经典的书给她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她躺在床上摆弄手脚,用清澈的眼睛听我朗读。我读密密麻麻全是字的我想重读的小说,每天读几页,换一本,再读几页,就像给自己复习。


一岁之后她能跟我互动了,有了自己的选择,也有了喜好。有些书我无法再坚持给她读,我开始给她读绘本,读她这个年纪会喜欢的图画书,一本又一本。有时候一本书要读十几遍几十遍。读得口干舌燥,痛苦以及不耐烦。两岁之后,有一天我尝试给她读长一点儿的《彼得兔》。那套是小开本的图画书,插图并不多,字相对之前读的绘本而言,很长。我记得很清楚,我读的是第二册《老裁缝的故事》。没想到她完全没有打岔,一直依靠着我,静静盯着书页。我一口气读完了整个故事,整整半个小时,读到最后一页合上,她抬头看了看我,长长吐出一口气,“妈妈,这个故事真好听啊!”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给她念书的乐趣。





她会因此而变成一个喜欢阅读的小孩吗?我希望是这样。作为一个佛系的家长(当然现在说这样的话还为时过早),有少数几样我希望小孩具备的能力中,阅读能力肯定是排在前面的。我希望她能喜欢阅读,坚持阅读,让阅读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中体会到乐趣。不管以后做什么工作过什么样的人生,手边有书可读,多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希望她多少能体会到这种幸福。


我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的呢?在帮助我女儿建立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时常回忆这个问题。


有一张小时候的照片,我大约是4、5岁的样子,妈妈躺在床上读一本黑色封皮的《365夜故事》,我依靠在她身边,非常专注。那本书我有很深的印象,是上下两册的。有一则桃太郎的故事我很喜欢,还有一个故事讲一个人老是爱说谎,只要说谎,身上就会长出鸭毛。那套书插画并不多,我对那个身上长出鸭毛的插画印象很深,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很大还做过自己身上长出鸭毛的噩梦。





最开始的阅读应该是童话。我能自己识字开始,就自己读童话书。那到底是多大?我没有问过爸爸,但可以肯定的应该是学龄前。我读过很多遍《格林童话》,我最喜欢的是一本橘黄色封面的《意大利童话》,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遍。长大后我在孔网上查到过这本书,原来我的启蒙读物是卡尔维诺选编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真是非常高的起点。上学之后,我还是痴迷看童话书,90年代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了一套彩色童话集,是英国人安德鲁·朗格编的,将全世界的童话分成《绿色童话》、《红色童话》、《黄色童话》什么的。


学龄前,我还痴迷过一本叫《西湖民间故事》的书,里面的每个故事当时都能自己复述出来,最喜欢的一篇是白娘子和许仙。我记得封面是一对兄妹坐在一只展翅的凤凰上。写这篇文章时,我特地去查了这本书,原来这本书的封面和插画都是程十发老先生画的,真是不得了。





我小学读的是一所很不怎么样的菜场小学,整个小学我都在读童话和传说故事(小朋友真的很爱看故事),并开始看上海译文出的那套世界文学译著。十岁生日的时候,我爸送我一支钢笔,还送我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在扉页上写,“希望你拥有保尔柯察金这样的钢铁意志。”想想我爸也是挺有意思,一个小孩懂什么叫钢铁意志呢?我算是硬着头皮看完了那本书,但并不喜欢那里面的人物和故事。


小时候暑假有一个叫百灵鸟的广播节目,每次开播前,都有一个好听的女声说,“小朋友,百灵鸟开始广播啦!”那声音让我心驰荡漾。那个广播讲了葫芦娃的故事,我又在电视上一遍遍得看,每次听到葫芦娃叫“爷爷”,都会伤心地哭。那时候也痴迷看电视里的《西游记》,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外面玩只要一听到片头曲,那个猴子翻跟头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水声前奏,就会提着一口气撒腿奔回家,生怕错过一点点。我尝试看过《西游记》的书,但发现书跟电视完全是两回事,书里写的“行者”跟电视里的六小龄童对不上,我就看不下去了,那本书我至今没有读完,这是一个遗憾(也许应该读完它)。


小学五年级前的暑假,我看了人生中第一本金庸——《书剑恩仇录》,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如痴如醉无法放下。霍青桐和香香公主在想象中全部都是仙女一样好看的人,那种好看,是后来任何版本的电视都无法拍出来的。我又花了三天看完了四卷本的《射雕英雄传》,不舍得吃饭不想睡觉,恨不得眼睛盯在书里不要拔出来,睡觉都抱着书一起睡。


小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我爸带我去参加市北中学的提前招生考试。我因为会拉手风琴,所以报考了艺术特招生。考试的地方在市北一栋单独的教学楼的音乐教室里,刚好在图书馆那一层。我记得我考完试出来,从图书阅览室后门穿过,从前门下楼回家。那是整整一层的阅览室,用顶天立地的书柜将图书馆分成两部分,一则是藏书柜,一侧是阅览空间。敞亮的窗户朝南面一整排,阅览室的最前面还有杂志开架,大约有几百种杂志。我惊呆了!要知道我们小学的阅览室,仅仅一间普通的教室那么大,而且没有什么书。我当时心中想,要是我能在这里读书就好了,太幸福了,我一定天天来这里看书。


就真的被市北录取了。就真的每天在图书馆读书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梦想成真,是市北的图书馆给我的。


吃完午饭的一个小时,每天三点半放学到下午5点40分我爸下班来把我接回去,我整个中学时代的几乎所有的课外时光都在这间阅览室度过。我迫不及待办了一张卡,几乎不做删选,就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I排)那两排开始顺着借书,每周借两本,下周再借两本。这样囫囵吞枣得看,当然也看了不少烂书,什么《红岩》之类的,忍着看完发现一点不感动,后来就越来越偏向看国外的小说了。有意思的是,我几乎没怎么读过儿童文学,后来大火的郑渊洁什么的一本都没看过,也没有读过《中外少年》这种少年期刊。我没有看过缩写版的世界名著,就是看的全译本。所以我想,大人也许低估了小朋友的阅读能力,他们并不需要看改编和缩写版。我还记得图书馆的那位管理员刘老师,她特别喜欢我,总批准我多借几本书回去,给我留点心和零食。我中学毕业后回去看过她几次,她是我中学阶段最喜欢的老师,就像亲人一样。





高中时候我又看过一阵子金庸,看过古龙但并不怎么喜欢。也看过一阵子琼瑶和席娟。这些书都看得极快,一边做作业一边把书藏在抽屉里面偷看,我爸妈一进来就马上用肚子把抽屉顶回去,就这么偷偷摸摸得看,即便是高三也没有中断过读小说这件事。


也许是得益于大量的阅读,我的作文一直写得不错。中学时候去参加什么作文竞赛,一般都能得奖。我初中毕业的时候因为作文竞赛得奖而幸运地躲过中考,直升进了高中。最后那个月我们这些直升的人不用上课了,集中在另一个教室里放羊。我没人管了,就天天读小说。我读了《红楼梦》和《水浒》、《三国演义》,还是读不了《西游记》,就这样去了高中。


我们高中的时候有一位语文老师,原来是《语文报》的主编,他介绍我读一些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像鲁迅矛盾什么的,但我不怎么喜欢,读不进去,现在想想,我的阅读范围一直局限在国外的小说这一块,其实是很遗憾的。高三的时候,校长推荐我去考复旦的文基班,那次的语文考试给我以痛击。我记得语文试卷作文题是《诗与思》,这是哲学范畴的一个著名议题了,我当时屁也不知道,仅仅从字面胡诌一通,当然是没有被录取。后来我进了大学中文系,才知道很多同学他们从高中的时候就开始看哲学书看美学看历史书了,这一块对我来说一直是空白,可以说是相当无知了。


所以进大学后,我曾经励志想要把《剑桥中国史》从头读到尾,但读完西周部分就放弃了。我总是偏向读小说,而不愿意去读对我而言更难进入的其他的书,这是一种偷懒,是不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喜好的坏方法,其实并不是一种好的读书方式。


最后的心无旁骛的读书时间是在大学。我记得大一寒假,我故意留在学校不回家,立志要在寝室苦读。还真是苦读。我们当时住在复旦老寝室楼的北面,窗口种着茂密的水杉,终日不见一点阳光。


大家都走了,一层楼只有一个在新东方读英语的另一个寝室的同学。那时候复旦的文图在大修,我也懒得去自习教室,就每天两次去一食堂吃饭,顺便打两壶开水,冲个热水袋,穿着棉衣,裹在下铺硬板床上的被子里看小说。那个寒假不过三周而已,我去图书馆借了安徽人民出版社的《傅雷译文集》,整整一溜大概十几本,排在书架上,一本顺着一本看。看得昏天黑地,常常抬起头眼前发黑,要等一等才能看清远处的东西。那时候不用手机,桌上摆个电子钟看时间。那个寒假,我好像是为了完成什么不可完成的任务一样发狠阅读,囫囵吞枣根本记不住什么,就是一页页往后翻,大概只剩两本没读完,算是完成了自己布置的寒假作业。


复旦的读书氛围还是蛮好的,大二时我开始谈恋爱,也没耽误读小说。让他帮我去图书馆、自习室占位置,帮他做作业然后一起看书。男朋友是个理科生,不喜欢看书,糊里糊涂到了中文系,很多功课的文章都写不好。我帮他写,嘲笑他,才知道中文系也不一定所有人都爱读小说,人和人的兴趣和方向从那个时候就显示出很大的不同来,后来的人生路也是越走越不一样。我们寝室有学汉语言方向的学生,研究训诂小学,那些专业我就一点不感兴趣,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学也是一窍不通。这些书如今想要重读,已经不太可能,留下的遗憾,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再弥补了。


大学毕业之后,我做了记者,有很长一段时间做读书版的编辑。这些年养成的阅读习惯,让我读书飞快。当代的作品看起来更快,我常常花一个早上读,然后写文章,然后做版面。很幸运很长时间来我做的工作都非常得心应手,看那些书对我来说易如反掌,并不比当年读琼瑶和金庸困难,我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能很好得处理它,这是阅读对我的恩赐。


有一年我和乐天去埃及潜水。一整个星期我们的船飘在海上,没有信号。我带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去读,在每天潜完水上岸休息的间隙在甲板上读它。我还记得看完最后一页,我半躺在甲板上,穆斯林的昏礼刚刚开始,船停下来,许多人站在船头面向太阳唱诵。太阳没入海平面的另一端,金色的彩霞印染整片天空。我将永远记得那个时刻。


三十岁后,我常常立下宏愿,想要系统地谱系化地阅读某一个我不了解但感兴趣的领域。我想读中国古代的哲学书,想读世界的历史,想系统地读读宗教的大类,想读哲学和心理学,有了孩子之后我还想研究儿童文学、绘本,想了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我以为我还有的是时间,不管多晚,都可以从任何时候真的开始这样的阅读。但就在前几天,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体力和脑力都在巅峰期的读书时间其实已经过去,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即便集中精力奋力阅读,就算能一直读到80岁,按每年能认认真真读30本书的理想情况来算,能读的书的数量也已经非常有限了。我从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想重新好好读中国哲学,大学毕业这么多年,也没有真的开始,那么还能开始吗?还有时间和精力允许我认真得学习吗?我还有一个很大的遗憾是,无法体会到阅读原版书的快感。在应该学好语言的时候,我没有花太多时间而是仅仅将外语当成一种功课来应付,以至于没有形成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我当然可以读一些原文,但速度极慢,更像是做功课,并不享受这个过程。


时至今日,读书当然是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我家里到处都有书,吃饭的桌上、每个我会坐下来的桌子边上、时常带的随身的包里、车的后座,方便我随时拿起来翻两眼。我从来不用小包,因为出门包里必须要有书,假如一会儿书不在身边,就觉得不安全、少了点什么,已经到了一种依赖和强迫的程度。但这两年我也开始思考,为什么我读书没有读成一个厉害的学者?没有在某个领域深耕而成为专家呢?是我太贪图快感而没有往深里去钻研吗?还是我写得太少,没有将输入的内容,在输出的过程中重新梳理而内化为自己认知的一部分呢?可能都有吧。读书一直是我的兴趣,纵然是在做文化记者的那几年,负责一整叠的读书版面,“读书”也并没有成为工作而是兴趣附带的一个输出。许多勤奋的同行者成为了知名的书评人,成为了影响力更大的文化学者,成为了自媒体大V,而我就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交流仅限于与身边要好的爱读书的朋友的私下交流。


想要做一些改变。倒不是出于什么功利的目的,诸如成为知名读书博主(哈哈),而是我发现这几年我的记忆力明显变差了(可能是生了孩子还在傻的阶段),许多读过的书再读就像全新的一样,这有点儿让人沮丧。是不是应该尽可能把读的书,在那一刻的心得和体会记录一些下来?是不是应该稍微功利一点儿,开始严肃认真地开展在脑子里想了很久的谱系化深入阅读呢?


每天晚上我给女儿读绘本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想,她会怎么开始建立她的阅读王国呢?也许我可以成为一个有意识的旁观者,也通过这种旁观,自我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引导者。记录下她的阅读轨迹,记录下她的反应,进而提供更精准更合适的引导,让她比我更科学更有效地进入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去。


在这个迷人的版图里,我希望她具备足够优秀的外语能力,能读原版书,能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迷人的差别——一种文明归根到底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的逻辑某种程度决定了这种文明的逻辑,不熟练掌握这种语言,其实是挺大的遗憾;我希望她能先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真正的通识教育),在了解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找到自己真正的感兴趣的领域。


这当然是我最好的愿景和希望,需要一天天,一小时一小时的积累,才能到达。我希望自己勤奋一点,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眼下迫切的,我想系统重读一些儿童文学,做更深入的研究。我多少算能进行一点创作,也有了一些写作者的经验。以一个成年人以及写作者的眼光再重读卡尔维诺编写的那些意大利童话、读安徒生童话,跟小时候纯粹的阅读体验已经完全不同。那些作品的确非常迷人,有着非常丰富的维度,不再读一次,太可惜了。


时间宝贵,人生短暂,就从现在开始吧!(想要努力记录的认真脸!握拳。)


ps :最近跑步的时候看了B站一个好看的系列片《但是还有书籍》,推荐大家去看!有时间的话,我也想写一写。





撰文 | 职烨







欢迎约稿、合作。

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联系方式:carriemaomao@126.com

微博:@职烨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点赞、在看和转发到朋友圈哦~
感谢您的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