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很闲

被用户删除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绘本笔记(一岁)|我们的迷人绘本世界由这本书打开

孩子们打开绘本的方式千秋不同,对于我的孩子来说,是这一本《大卫,不可以》。这本书对我更为重要,因为它改变了我对绘本的态度,是引我进入迷人绘本世界至关重要的那把钥匙。huì绘běn本bǐ笔jì记《大卫,不可以》一岁文/图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假如梦想再不能实现,写在39岁生日这天

2018年的秋天,我在俄罗斯。乐天刚好要去开几天会,我就跟着他一起去,然后一起休年假在疆域辽阔的俄罗斯旅行。白天我在莫斯科的一个又一个博物馆里看展览,从早上开馆的时候就进去,看到头晕眼花太阳落山才出去。金秋的俄罗斯,拥有蓝得无比纯粹的天空,轻得如烟如雾似有似无的云,太阳晒得人发昏。我从博物馆里出来,坐在长椅上喝咖啡,金灿灿的光线透过绿得发亮的树叶子照在我身上。“太美好了”我给在美国的朋友发消息,我们刚从布达佩斯分开,她回美国我回中国。她发给我看在沙滩边晒太阳的照片。那个夏天我们先一起去了南法,在异常热的欧洲度过半个夏天,我们在泳池边游泳,没完没了地聊天、看戏和喝酒,然后我们又一起去了东欧,住在一栋有几百年历史的石头房子里,每天走下山去看展览。等乐天结束工作,我们一起去吃晚餐,在俄罗斯古老的剧院里看芭蕾或者歌剧,回去从酒店的窗口看月亮,在房间里喝啤酒、在炉火边读俄国人的古典小说。那大概是我疯狂旅行的最后一年。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新馆在大修,我盘算着明年要再去一次,但又想去南美潜水,我煞有介事地在心里算了又算,不知有限的假期要怎么平衡。从俄罗斯回来后我就怀孕了,我在2019年的夏天36岁那年生下我的小孩。怀孕时我在美国,生完孩子的一个月,我和乐天溜出去看盖提美术馆的展览,我们还在美滋滋得憧憬,等小朋友大一点,可以带着她去哪里哪里玩,一起去看看这美妙的世界。那之后时间就停滞了,或者说我被抛弃在了36岁那一年。之后的时间不知道是怎么过的,时间被乘以2乘以4,往前滑行,我疲于应付,每日与小孩的屎尿屁战斗,每一日都极其难捱,但又过得飞快。我几乎想不起来上周、甚至昨天做了什么,我只能等小孩熟睡后在黑暗中用Kindle看几页小说。我每日绞尽脑汁所想不过是该带她去哪里放电,哪里有人少空旷一点的地方。我每日看着手机里空气质量指数过活,趁着有几个小时的好空气,急急忙忙将小孩拎出门喘一口气,但天空中的霾很快会拉上幕布,我只能沮丧地再带她回到室内,等待下一个可以透气的窗口。我开始像其他家长一样,频繁出入那些之前从未涉足的商场,疲惫的大人们在门口刷手机,小孩们则在逼仄吵闹的室内在塑料球的海洋里滚来滚去。今天早上,那位在美国的朋友给我发消息祝我生日快乐。我才意识到,这是我3字打头的最后一个生日了。我有一种还仍然处于36岁的错觉,这几年时间是怎样滑过,几乎没有在心灵上留下任何波澜。我常常观察我的小孩,她每天晚上都舍不得睡觉,大概是不愿意结束这美好的一天。小孩的时间维度跟我们应该是不一样的吧?我现在常常能想起来的是2008年以前的事,那一年我去采访汶川地震,写的报道得了一个全国的新闻奖。说起来那时候我不过才刚工作3年,但觉得已经经历了许多次人生(别人的);而2019年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三年了,我想不起一件值得一提的事。2003年的春天,我已经在报社实习。每周几次坐55路公交车去报社开会。后来报社通知我们大学生不用去了,还有几个周末我们被命令在学校里待着不要出校门。我记得在寝室里读《南方周末》的报道,看得热血沸腾、泪水涟涟。我和我的同学在校园里照常看书上课,高一级的学长从北京给我打电话。我站在寝室门口的走廊里接他的电话,他说整个故宫空无一人,大街上也都没有人。我握着听筒想象那样的北京,跟他讲实习报社里的琐碎的事。那一年我和男朋友分手,他在给我的短信里说,“希望有一天我们在街上偶遇,你从一辆车里下来,身边有个可爱的孩子。”我们都自以为可以想象未来,但30岁后的人生,是那时的我们即便竭尽所能,也不可能想象得出来的吧。这几天俄罗斯的新闻让人恍惚。我免不了非常悲观地想,那些静静挂在墙上的画作们还有机会再看到吗?俄罗斯公交车上那些给大家刷票的、那些面无表情立在博物馆里的维持秩序的俄罗斯大妈们,她们的日子还会好吗?几十年前她们失去丈夫,现在她们会不会再度失去儿子?跟她们的巨大悲伤相比,我们这一点平凡的人生,又算得了什么?我女儿现在的口头禅是,“我小时候”。对于2岁半的她来说,一个月前就已经是非同寻常的过去。她根本想象不到,妈妈是如何成为妈妈的,爸爸是如何成为爸爸的,大人们生下来就应该是大人的模样,大人们并没有小时候。前两天,我们带她去水族馆玩,看到大玻璃池子里的展开双翼慢慢滑行而过的蝠鲼,我随口说,“这是manta
2022年3月1日
其他

阅读|读书这么好的事,从哪里开始好呢?

去年十二月开始,因为没什么特别想看的书,就想不如重读一些经典。我把《百年孤独》找出来,每天晚上把小朋友哄睡着后,用Kindle在黑暗的屋子坐在熟睡的她身边中读一个小时。kindle不方便翻页,最开始进入的时候因为记不住名字,总是要回到开头去找,大概一个星期之后,阅读进入了状态。我时不时总想把那本书拿出来读,这本书伴随我度过元旦,跨过新年,在中国农历新年开始前,我在电子屏的幽光下读完了最后一页。女儿在身边熟睡,她的鼻息轻柔安稳,根本不知我在身边伴随着书里的人物,经历了怎样荡气回肠的一段人生。我将kindle的封皮合上,心砰砰直跳,内心激动不知怎么说、与谁去说,只觉得满腔的热潮要从胸口满溢出来,坐立难安。今年初,我加入了一个读书小组,组员大多是在海外的妈妈们。她们在空余时候读书,大家互相推荐书,在群里简单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所以一月开始,我也根据群里大家的口碑,读了几本很好进入的书。我花了两天时间读了杨本芬老太太写的《秋园》、《浮木》和《我本芬芳》,接着又顺下读了《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以及去年的大热门《柏青哥》,整个一月我在空余时间读这些充满苦难的书,在读到悲伤处独自流泪,然后去跑步发泄心中忧伤,再回到平静的生活里。那些为书里的人物命运流下的泪水,将自己身体里的一部分无法排遣的焦虑和不安也冲洗掉了一些,这是读书的一个对我而言很好的作用。我身边有一些口味一致始终读书的朋友,经常交流读书的心得,也互相推荐自己看过的在内心引起涌动的好书。他们是我生活困顿时得以喘息和平静的自留地。我很珍视他们,这在浮躁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因为有了小孩,从她出生开始,我差不多就每天保证抽出至少2个小时的时间给她念书。起初她当然是什么都不懂,我只管念我觉得好的喜欢的经典的书给她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她躺在床上摆弄手脚,用清澈的眼睛听我朗读。我读密密麻麻全是字的我想重读的小说,每天读几页,换一本,再读几页,就像给自己复习。一岁之后她能跟我互动了,有了自己的选择,也有了喜好。有些书我无法再坚持给她读,我开始给她读绘本,读她这个年纪会喜欢的图画书,一本又一本。有时候一本书要读十几遍几十遍。读得口干舌燥,痛苦以及不耐烦。两岁之后,有一天我尝试给她读长一点儿的《彼得兔》。那套是小开本的图画书,插图并不多,字相对之前读的绘本而言,很长。我记得很清楚,我读的是第二册《老裁缝的故事》。没想到她完全没有打岔,一直依靠着我,静静盯着书页。我一口气读完了整个故事,整整半个小时,读到最后一页合上,她抬头看了看我,长长吐出一口气,“妈妈,这个故事真好听啊!”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给她念书的乐趣。她会因此而变成一个喜欢阅读的小孩吗?我希望是这样。作为一个佛系的家长(当然现在说这样的话还为时过早),有少数几样我希望小孩具备的能力中,阅读能力肯定是排在前面的。我希望她能喜欢阅读,坚持阅读,让阅读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中体会到乐趣。不管以后做什么工作过什么样的人生,手边有书可读,多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希望她多少能体会到这种幸福。我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的呢?在帮助我女儿建立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时常回忆这个问题。有一张小时候的照片,我大约是4、5岁的样子,妈妈躺在床上读一本黑色封皮的《365夜故事》,我依靠在她身边,非常专注。那本书我有很深的印象,是上下两册的。有一则桃太郎的故事我很喜欢,还有一个故事讲一个人老是爱说谎,只要说谎,身上就会长出鸭毛。那套书插画并不多,我对那个身上长出鸭毛的插画印象很深,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很大还做过自己身上长出鸭毛的噩梦。最开始的阅读应该是童话。我能自己识字开始,就自己读童话书。那到底是多大?我没有问过爸爸,但可以肯定的应该是学龄前。我读过很多遍《格林童话》,我最喜欢的是一本橘黄色封面的《意大利童话》,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遍。长大后我在孔网上查到过这本书,原来我的启蒙读物是卡尔维诺选编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真是非常高的起点。上学之后,我还是痴迷看童话书,90年代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了一套彩色童话集,是英国人安德鲁·朗格编的,将全世界的童话分成《绿色童话》、《红色童话》、《黄色童话》什么的。学龄前,我还痴迷过一本叫《西湖民间故事》的书,里面的每个故事当时都能自己复述出来,最喜欢的一篇是白娘子和许仙。我记得封面是一对兄妹坐在一只展翅的凤凰上。写这篇文章时,我特地去查了这本书,原来这本书的封面和插画都是程十发老先生画的,真是不得了。我小学读的是一所很不怎么样的菜场小学,整个小学我都在读童话和传说故事(小朋友真的很爱看故事),并开始看上海译文出的那套世界文学译著。十岁生日的时候,我爸送我一支钢笔,还送我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在扉页上写,“希望你拥有保尔柯察金这样的钢铁意志。”想想我爸也是挺有意思,一个小孩懂什么叫钢铁意志呢?我算是硬着头皮看完了那本书,但并不喜欢那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小时候暑假有一个叫百灵鸟的广播节目,每次开播前,都有一个好听的女声说,“小朋友,百灵鸟开始广播啦!”那声音让我心驰荡漾。那个广播讲了葫芦娃的故事,我又在电视上一遍遍得看,每次听到葫芦娃叫“爷爷”,都会伤心地哭。那时候也痴迷看电视里的《西游记》,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外面玩只要一听到片头曲,那个猴子翻跟头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水声前奏,就会提着一口气撒腿奔回家,生怕错过一点点。我尝试看过《西游记》的书,但发现书跟电视完全是两回事,书里写的“行者”跟电视里的六小龄童对不上,我就看不下去了,那本书我至今没有读完,这是一个遗憾(也许应该读完它)。小学五年级前的暑假,我看了人生中第一本金庸——《书剑恩仇录》,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如痴如醉无法放下。霍青桐和香香公主在想象中全部都是仙女一样好看的人,那种好看,是后来任何版本的电视都无法拍出来的。我又花了三天看完了四卷本的《射雕英雄传》,不舍得吃饭不想睡觉,恨不得眼睛盯在书里不要拔出来,睡觉都抱着书一起睡。小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我爸带我去参加市北中学的提前招生考试。我因为会拉手风琴,所以报考了艺术特招生。考试的地方在市北一栋单独的教学楼的音乐教室里,刚好在图书馆那一层。我记得我考完试出来,从图书阅览室后门穿过,从前门下楼回家。那是整整一层的阅览室,用顶天立地的书柜将图书馆分成两部分,一则是藏书柜,一侧是阅览空间。敞亮的窗户朝南面一整排,阅览室的最前面还有杂志开架,大约有几百种杂志。我惊呆了!要知道我们小学的阅览室,仅仅一间普通的教室那么大,而且没有什么书。我当时心中想,要是我能在这里读书就好了,太幸福了,我一定天天来这里看书。就真的被市北录取了。就真的每天在图书馆读书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梦想成真,是市北的图书馆给我的。吃完午饭的一个小时,每天三点半放学到下午5点40分我爸下班来把我接回去,我整个中学时代的几乎所有的课外时光都在这间阅览室度过。我迫不及待办了一张卡,几乎不做删选,就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I排)那两排开始顺着借书,每周借两本,下周再借两本。这样囫囵吞枣得看,当然也看了不少烂书,什么《红岩》之类的,忍着看完发现一点不感动,后来就越来越偏向看国外的小说了。有意思的是,我几乎没怎么读过儿童文学,后来大火的郑渊洁什么的一本都没看过,也没有读过《中外少年》这种少年期刊。我没有看过缩写版的世界名著,就是看的全译本。所以我想,大人也许低估了小朋友的阅读能力,他们并不需要看改编和缩写版。我还记得图书馆的那位管理员刘老师,她特别喜欢我,总批准我多借几本书回去,给我留点心和零食。我中学毕业后回去看过她几次,她是我中学阶段最喜欢的老师,就像亲人一样。高中时候我又看过一阵子金庸,看过古龙但并不怎么喜欢。也看过一阵子琼瑶和席娟。这些书都看得极快,一边做作业一边把书藏在抽屉里面偷看,我爸妈一进来就马上用肚子把抽屉顶回去,就这么偷偷摸摸得看,即便是高三也没有中断过读小说这件事。也许是得益于大量的阅读,我的作文一直写得不错。中学时候去参加什么作文竞赛,一般都能得奖。我初中毕业的时候因为作文竞赛得奖而幸运地躲过中考,直升进了高中。最后那个月我们这些直升的人不用上课了,集中在另一个教室里放羊。我没人管了,就天天读小说。我读了《红楼梦》和《水浒》、《三国演义》,还是读不了《西游记》,就这样去了高中。我们高中的时候有一位语文老师,原来是《语文报》的主编,他介绍我读一些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像鲁迅矛盾什么的,但我不怎么喜欢,读不进去,现在想想,我的阅读范围一直局限在国外的小说这一块,其实是很遗憾的。高三的时候,校长推荐我去考复旦的文基班,那次的语文考试给我以痛击。我记得语文试卷作文题是《诗与思》,这是哲学范畴的一个著名议题了,我当时屁也不知道,仅仅从字面胡诌一通,当然是没有被录取。后来我进了大学中文系,才知道很多同学他们从高中的时候就开始看哲学书看美学看历史书了,这一块对我来说一直是空白,可以说是相当无知了。所以进大学后,我曾经励志想要把《剑桥中国史》从头读到尾,但读完西周部分就放弃了。我总是偏向读小说,而不愿意去读对我而言更难进入的其他的书,这是一种偷懒,是不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喜好的坏方法,其实并不是一种好的读书方式。最后的心无旁骛的读书时间是在大学。我记得大一寒假,我故意留在学校不回家,立志要在寝室苦读。还真是苦读。我们当时住在复旦老寝室楼的北面,窗口种着茂密的水杉,终日不见一点阳光。大家都走了,一层楼只有一个在新东方读英语的另一个寝室的同学。那时候复旦的文图在大修,我也懒得去自习教室,就每天两次去一食堂吃饭,顺便打两壶开水,冲个热水袋,穿着棉衣,裹在下铺硬板床上的被子里看小说。那个寒假不过三周而已,我去图书馆借了安徽人民出版社的《傅雷译文集》,整整一溜大概十几本,排在书架上,一本顺着一本看。看得昏天黑地,常常抬起头眼前发黑,要等一等才能看清远处的东西。那时候不用手机,桌上摆个电子钟看时间。那个寒假,我好像是为了完成什么不可完成的任务一样发狠阅读,囫囵吞枣根本记不住什么,就是一页页往后翻,大概只剩两本没读完,算是完成了自己布置的寒假作业。复旦的读书氛围还是蛮好的,大二时我开始谈恋爱,也没耽误读小说。让他帮我去图书馆、自习室占位置,帮他做作业然后一起看书。男朋友是个理科生,不喜欢看书,糊里糊涂到了中文系,很多功课的文章都写不好。我帮他写,嘲笑他,才知道中文系也不一定所有人都爱读小说,人和人的兴趣和方向从那个时候就显示出很大的不同来,后来的人生路也是越走越不一样。我们寝室有学汉语言方向的学生,研究训诂小学,那些专业我就一点不感兴趣,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学也是一窍不通。这些书如今想要重读,已经不太可能,留下的遗憾,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再弥补了。大学毕业之后,我做了记者,有很长一段时间做读书版的编辑。这些年养成的阅读习惯,让我读书飞快。当代的作品看起来更快,我常常花一个早上读,然后写文章,然后做版面。很幸运很长时间来我做的工作都非常得心应手,看那些书对我来说易如反掌,并不比当年读琼瑶和金庸困难,我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能很好得处理它,这是阅读对我的恩赐。有一年我和乐天去埃及潜水。一整个星期我们的船飘在海上,没有信号。我带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去读,在每天潜完水上岸休息的间隙在甲板上读它。我还记得看完最后一页,我半躺在甲板上,穆斯林的昏礼刚刚开始,船停下来,许多人站在船头面向太阳唱诵。太阳没入海平面的另一端,金色的彩霞印染整片天空。我将永远记得那个时刻。三十岁后,我常常立下宏愿,想要系统地谱系化地阅读某一个我不了解但感兴趣的领域。我想读中国古代的哲学书,想读世界的历史,想系统地读读宗教的大类,想读哲学和心理学,有了孩子之后我还想研究儿童文学、绘本,想了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我以为我还有的是时间,不管多晚,都可以从任何时候真的开始这样的阅读。但就在前几天,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体力和脑力都在巅峰期的读书时间其实已经过去,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即便集中精力奋力阅读,就算能一直读到80岁,按每年能认认真真读30本书的理想情况来算,能读的书的数量也已经非常有限了。我从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想重新好好读中国哲学,大学毕业这么多年,也没有真的开始,那么还能开始吗?还有时间和精力允许我认真得学习吗?我还有一个很大的遗憾是,无法体会到阅读原版书的快感。在应该学好语言的时候,我没有花太多时间而是仅仅将外语当成一种功课来应付,以至于没有形成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我当然可以读一些原文,但速度极慢,更像是做功课,并不享受这个过程。时至今日,读书当然是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家里到处都有书,吃饭的桌上、每个我会坐下来的桌子边上、时常带的随身的包里、车的后座,方便我随时拿起来翻两眼。我从来不用小包,因为出门包里必须要有书,假如一会儿书不在身边,就觉得不安全、少了点什么,已经到了一种依赖和强迫的程度。但这两年我也开始思考,为什么我读书没有读成一个厉害的学者?没有在某个领域深耕而成为专家呢?是我太贪图快感而没有往深里去钻研吗?还是我写得太少,没有将输入的内容,在输出的过程中重新梳理而内化为自己认知的一部分呢?可能都有吧。读书一直是我的兴趣,纵然是在做文化记者的那几年,负责一整叠的读书版面,“读书”也并没有成为工作而是兴趣附带的一个输出。许多勤奋的同行者成为了知名的书评人,成为了影响力更大的文化学者,成为了自媒体大V,而我就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交流仅限于与身边要好的爱读书的朋友的私下交流。想要做一些改变。倒不是出于什么功利的目的,诸如成为知名读书博主(哈哈),而是我发现这几年我的记忆力明显变差了(可能是生了孩子还在傻的阶段),许多读过的书再读就像全新的一样,这有点儿让人沮丧。是不是应该尽可能把读的书,在那一刻的心得和体会记录一些下来?是不是应该稍微功利一点儿,开始严肃认真地开展在脑子里想了很久的谱系化深入阅读呢?每天晚上我给女儿读绘本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想,她会怎么开始建立她的阅读王国呢?也许我可以成为一个有意识的旁观者,也通过这种旁观,自我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引导者。记录下她的阅读轨迹,记录下她的反应,进而提供更精准更合适的引导,让她比我更科学更有效地进入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去。在这个迷人的版图里,我希望她具备足够优秀的外语能力,能读原版书,能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迷人的差别——一种文明归根到底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的逻辑某种程度决定了这种文明的逻辑,不熟练掌握这种语言,其实是挺大的遗憾;我希望她能先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真正的通识教育),在了解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找到自己真正的感兴趣的领域。这当然是我最好的愿景和希望,需要一天天,一小时一小时的积累,才能到达。我希望自己勤奋一点,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眼下迫切的,我想系统重读一些儿童文学,做更深入的研究。我多少算能进行一点创作,也有了一些写作者的经验。以一个成年人以及写作者的眼光再重读卡尔维诺编写的那些意大利童话、读安徒生童话,跟小时候纯粹的阅读体验已经完全不同。那些作品的确非常迷人,有着非常丰富的维度,不再读一次,太可惜了。时间宝贵,人生短暂,就从现在开始吧!(想要努力记录的认真脸!握拳。)ps
2022年2月23日
其他

2岁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容易发脾气?一样情况的家长进来握个手!

平心而论,我是比较有耐心的妈妈。我女儿2岁多了,但最近我发现她非常容易发火。几乎到了“一言不合就摔杯”的程度。一句话不称她心意,她就立即“晴转阴”,由提高声量转为哭腔,然后大哭,有时候还会去打企图安慰她的大人。以下是相当平凡的一天。我尽可能还原了这个场景,尽可能记录下了我和她的对话过程,有些冗长,但如果你们仔细看完,一定会有共鸣。要怎么办?我照例请来斯坦福教育学博士,育儿专家陈美龄博士为我们支招。下午时我放下工作心急火燎去接她。她被老师搀出来,冲我笑眯眯的。我蹲下来等她,这样她过来时第一时间能扑到我怀里。她开心得扑过来了,“妈妈!”她看见我总是很高兴的。我骑自行车,用背带背着她回家。我还是在用出生时就用的那根背带,她长大了很多。背她时,我总是让她面对着我,这样我低头就能亲到她的脑袋。我把她的小书包放在自行车的车斗里,跨上车回家。骑车回家的路上不过五六分钟,但我们还是会有一些简单的交流。“宝宝,今天过得好吗?”“好。”“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画画了。”“画了什么?”她没有回答。“今天mafo有没有表扬你?”(她的老师)“没有。”“今天想妈妈了吗?”“想妈妈。”我低头亲了她一口。“今天我跟人抢玩具了。”“真的吗?跟谁抢玩具了?”“跟**。”“那么谁得到玩具了?”“我。”“那**哭了吗?”“没有。”我亲亲她。到家了,我下车,把车搬进走道里。在抬自行车时叹了一口气。我的宝宝仰起脖子亲了我一口,“妈妈我亲你一下,你就不累了。”她真懂事,我心里一暖。“我想要吃一块奶酪,可以吗?“进门时她问我,她最近学会了“可以吗”这个句式,她总是反复使用这个短句,显得格外得客气和有礼貌。但实际上,如果我说“不可以”,对她也会继续做。她问这个问题要的并不是真的会照我的答案去做。她做不做,取决于她自己想不想做。她两岁快4个月了,在这个年龄,要让她接受她并不愿意去做的事,需要妈妈的许多智慧。“可以。你可以吃一块奶酪。但要先洗手,然后喝一点水。妈妈帮你拿一块奶酪。好吗?”我回答。“好。”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进屋,把背带解下来,帮她脱鞋,把她的书包之类的东西规整好。我一边做这些,一边跟她说话,“宝宝,我们先一起洗手,然后喝水,然后妈妈给你拿一块奶酪。可以吗?”她已经自己跑去书柜那里拿玩具了。在我设定的理想程序中,她应该先去洗手。“我可以玩这个吗?”她拿出一个毛绒玩具。“可以,但我们先去洗手。可以吗?”我用她的句式跟她说话。“不可以。”她没有看我,低头摆弄玩具。“宝宝,要不要吃奶酪?要的话,我们先一起去洗手吧。”我对低头的她说。“好。”她把玩具扔下了。我牵着她,走到水池那里。水池里的碗还有几只没有洗掉。她的注意力很快被碗吸引过去了。“我要帮妈妈洗碗,可以吗?”“不用了,你洗手就可以了。”“我要帮妈妈洗碗呀!我来洗!”她踮起脚,把我的碗捞起来,又不小心摔在了台盆里。“你先洗手吧!”我往她的手心各挤了一点泡沫洗手液,想要帮她搓一下。“我自己来!”她说。我站在她身边看着她。她很敷衍得洗手,只搓了一下,就被水龙头吸引了注意。她喜欢按那个水龙头的按钮,按一下,会变换一下水花。她一直按它。“来宝宝,我们下来吧。”“不要!”她说不要的时候带有哭腔,按照我的经验,如果这时候强行抱她下来,一定会哭。所以我没有动。“那你自己玩一会儿吧。”我走开。她专注于水龙头,以2秒一次的频率按开关。然后她想要调节水流的大小,但那个上下抬的龙头开关她够不到。“妈妈~妈妈帮我!”我没有理她。“妈妈帮我呀!”她又开始哭着说了。我没有帮她,直接帮她把水龙头关掉了。她开始哭,一秒入戏。“我要打开!我要打开!我要打开呀!”她提高了音量。“妈妈跟你说过的,不要浪费水。地球上很多小朋友都没有水喝,浪费水是不好的。”我跟她说过很多次这件事,但好像没有效果。的确没有效果。“来,别哭了。我们把手擦干净好吗?然后我们吃点好吃的。”我企图分散她的注意力。这一点奏效了。她对于吃有很大的兴趣,“吃点好吃的。”是我常用的法子。她不再挣扎,让我把她从小凳子上抱下来,抱离了水池。“妈妈我要吃奶酪!”她想起来了。“好的,没问题。”我从冰箱里给她拿了一小块出来。没有撕包装纸就递给她,她是撕不开的。“我们先喝一口水,然后再吃奶酪好吗?”“不好。”我没有再坚持,我帮她撕开了奶酪包装,递给她。她笑了,满足地握着奶酪块。“妈妈你看我在吃奶酪。“看得出来,她是真的心情好。我把领到小桌子那里,并递给她一瓶水,“来你坐在这儿,自己吃奶酪,然后喝一点水。妈妈去帮你做饭,好吗?”我们一般五点半吃饭,还有半小时。她点点头,专心对着小桌子吃奶酪。我赶紧去厨房,这时候必须争分夺秒。我只有一点点时间。那之前我已经把菜都洗净备好了,只需要在平底锅上用黄油煎一下虾,再把芦笋绰水并也煎一下。整个过程用不了15分钟。我女儿很快吃完奶酪了。我听见她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妈妈我吃完了!我还要吃!”她举着空的包装纸。我弯下腰抱了一下她,“好棒!但今天不能再吃了,你早上已经吃过一块了,一天只能吃两块。不然会肚子痛。你稍微等一下,等妈妈把这个菜做完,我们就一起吃饭,可以吗?”“嗯~~妈妈不要做菜!妈妈陪我!”她踮起脚尖抬手拽着我的衣服下摆。“那你在一边看妈妈做菜好吗?妈妈一会儿就好了。”我蹲下来抱她,看着她的眼睛。“好。”我把她抱上她的小凳子,把她放在离灶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宝宝你看,这个虾现在是青色的,我把它放到锅里,过一会儿它就会变成红色。等全部变红,我们就可以吃了。”我将手里在做的事情,解释给她听。“在哪里呀?”她好像并没有听懂。“喏,你看这个虾是不是青色的?一会儿就会变红了。妈妈会指给你看。”我翻动锅里的虾,有一点红已经从尾巴的位置变出来了。“看见没有?看,已经变红了。”我把平底锅稍微翻转一点给她看。“恩。”她点头了。我继续翻炒,并离开灶台去把洗干净的芦笋丢进另一锅开水里。“妈妈你在干什么呀?”她问。“我在做芦笋。你知道什么是芦笋吗?看,就是这个!芦笋你喜欢吃吗?营养非常好,小朋友都很喜欢。”我把锅也侧了一下让她看到。“我不要吃芦笋。”她说。“啊?一会儿我们试试看吧!好不好?妈妈肯定你会喜欢的。”“我不要吃芦笋。”以前她挺喜欢吃的,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说。我没有再接话,手里加快速度把好了的虾盛出来。又将在滚水里的芦笋端到水台那里把水沥干。小朋友已经快要不耐烦了,我从她的表情能看出来。“妈妈抱我。”她说。“妈妈能不能等一下抱你?妈妈很快就做完了。”“妈妈抱呀!”她向我伸出了手。我叹了口气,把沥干的芦笋重新放入平底锅,然后单手把她抱了起来。“那你看妈妈做好不好?妈妈很快就好了。”她亲了亲我,然后盯着锅子,带着一点得意。我也亲亲她。五分钟后,我做完了菜。关火,弯腰把她放下来。”好了,我们可以一起吃饭了。你去坐到自己的餐椅上去吧。”我亲亲她。“我不要吃饭。”她说。我叹了一口气,她几乎觉察不到。迅速摆好桌子,将菜端上去。她的餐盘、餐具,她的围兜。我把她抱上餐椅,围上围兜。“我不要吃饭。”我抱她的时候,她用身体抗拒了——把腿伸进餐椅的时候她并没有配合,但我还是把她放了进去。我重新换了一种热情洋溢的口吻,“宝宝,你想要什么勺子呀?你自己的红色勺子还是这个?”我举起两把勺子,企图分散她的注意力。“我不要这个!”她指着她自己的勺子。但平时她几乎都会选这个的。“那就用这把?”我递给她不锈钢的小勺。“我不要!我不要这个!”她摆手,并又要开始带着哭腔发脾气了。“那你要哪个?”“我要那个!”“哪个?”我亮出两把勺子。“那个!”这次她指了自己的勺子。我松了一口气,递给她。此时她看到了桌上的另一只水杯。“妈妈我要喝水。”我对这个指令很高兴,她并不喜欢喝水,主动提出要喝水总是好的。“好,妈妈帮你倒水。”我从桌上拿起水杯,转身去厨房倒水。就在我转身的时候,她大叫起来,“我不要倒!”“你不要倒什么?你刚才不是说要喝水吗?我给你倒新的水。”我停下来举着水杯问她。“我不要倒!我不要!”她的哭腔又开始了。这次我没有理她,我进了厨房。把里面的水倒了,并灌入新鲜的直饮水。不过是几秒钟的时间,她一直在餐椅踢腿并持续尖叫,“我不要倒!我不要!不要倒不要倒!”我端着水杯从厨房出来了,我把水杯递给她。她一把打开我的手,水洒出来一些。说真的我有点生气了,但我还没有表现出来。我尽量平静地看着她,“刚才你不是说要喝水吗?妈妈帮你把杯子洗一洗,然后给你倒干净的水呀。你怎么了?告诉妈妈你不要倒什么?”“我不要倒!我不要倒!”她真的开始哭了,眼睛挤成一条缝,嘴咧开露出小舌头。到这个程度她就是在发脾气了,已经无法听进我说的话了。我没有说话,走到她身边蹲下来抚摸她的背,想让她平静下来,但她直接用手掌拍了我的脸,一下,然后又是一下。两下中间有大概一秒钟的间隙,她从泪眼中观察了我的表情,她知道我生气了(因为我板下了脸),第二下之后又自己大哭起来(我觉得颇有点恶人先告状的意思,明明打人的是她啊!)。我抓住了她继续想要打我的手,然后放下,坐到餐桌边。“你不想吃饭?那么妈妈先吃了。”我拿起筷子,看着她的眼睛。她崩溃了,“不要!妈妈不要吃!我不要倒!”她哭得歇斯底里,眼泪迅速流下来了。“那么你吃吗?”我放下筷子。“不吃!”她抽泣着。“那么我吃了。”我又拿起筷子。她再度崩溃大哭起来。我猜想,是我不动声色吃饭这件事激怒了她,她因为我会哄她或者等她发好脾气,但没想到我听说她不吃就自己吃起来,她接受不了这个。不能让孩子把自己不吃饭当做杀手锏,我一直对自己这样说。她不吃那就不吃,撤掉,等到下一顿饭点再说。我慢吞吞得在她的爆炸哭声中剥一只虾,“那你想吃吗?”“想。”她委屈极了。“那妈妈剥虾给你吃好吗?”“好。”她抽泣着。我还是心疼她的,我站起来走到她身边搂住她,她伏在我胸口哭得很伤心。我索性把她抱出餐椅,让她趴在我肩膀上哭。她情绪平静一点了,但还是在哭。我一边抚摸她的后背,一边安慰她。“你是不是很伤心?”“恩。”“你为什么伤心呢?告诉妈妈。你说不要倒什么?”她不说话,只是抽泣。我亲亲她。她哭的节奏慢下来了。我在心里叹了口气,这一波算是过去了。我把她重新放回餐椅,她自己拿了勺子,然后吃饭,雨过天晴。吃完饭她又发了两次脾气,一次是因为我在收拾碗筷没有及时回应她。第二次是我让她喝牛奶,她一边玩一边喝,往牛奶里吐口水并把一只蜡笔丢进了牛奶里。她嘴里衔着蜡笔示意要丢进牛奶杯里,我说了一次不要,她笑眯眯看着我,然后丢了蜡笔进去。我没有批评她,也没有表现出生气,我只是把杯子拿走,然后把牛奶倒进水池,把蜡笔捞出来洗干净放回原处。我做这一切的时候,她都在观察我。等我做完之后,她对我说,“妈妈我要喝牛奶。”“没有牛奶了。刚才你把蜡笔丢进牛奶里,浪费了这么好的牛奶。妈妈很生气。明天早晨你才有牛奶喝了。”她又大哭起来,“我要牛奶!我要喝牛奶!”这次我没有安慰她,当然也没有给她倒牛奶。我做了些其他的事情,她就转移了注意力,也没有再提牛奶的事。但我知道她的情绪还在。因为晚上睡觉,足足哄了2个半小时。她一直不肯睡,想各种话。讲故事的时候,不好好听;不讲故事了,她又说“还要讲书书”;躺到床上她说要毛巾,给了毛巾她又说不要毛巾……反反复复。小孩似乎总是在挑战大人的极限。她们有时候想要故意惹毛你,比如她礼貌地问,“妈妈你看我喝洗澡水咯!”当我说“不可以,不要喝洗澡水”,她就会看着你的眼睛,然后用慢动作喝下一勺洗澡水……假如她发现你没有在看她,她会叫你,“妈妈你看呀,我喝洗澡水咯!”她知道我会生气的。我的小孩有时候还会说一些我不知道她真的能不能懂得的话。比如今天晚上哄睡时,黑暗中,她躺在小床上对我说,“妈妈我还是不开心。妈妈我心情没有好。”因为在她哭的时候,我总是对她说,“宝宝你不开心吗?你伤心吗?如果你不开心你就告诉妈妈,想哭就哭一哭,妈妈会陪你的。”但她有时候说“妈妈我不开心”的时候,是想要让得到“安慰”这个动作,这种安慰就会没完没了。我有时候有点困惑,她的心理是为了得到“安慰”这个反馈,还是真的需要安慰。或者她只是得意于自己掌握了一个控制我的开关——“我不开心”启动之后,妈妈就会着急,会安慰她,这个条件反射如她所料发生了,她会嘻嘻笑。基本上对于她的一些没有什么原则性的要求,我都会尽量满足。我在做饭的时候她要求我陪她,我总是陪她;我在工作到的时候,她要我陪她,我跟她讲“妈妈在工作,你自己先玩一会儿”,永远不会得到她的支持。她一定要求我马上立即停下手里的事情,我的眼里必须只能有她。但她似乎并没有因为我对她的妥协,而变得乖巧。她最近的脾气越来越大,发脾气的频率很高,一个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马上失控(类似今天不要倒水的事件)。所以......这样会宠坏她吗?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万圣节迪士尼封园,我亲历了现场,体会到了上海的速度这座城的温度,百感交集

这注定是一个难忘的万圣节!我计划让她去讨糖果,度过一个难忘的万圣节之夜。这下的确是非常难忘了。我大概是太久没有凑热闹了,所以一凑热闹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昨天晚上我拍脑袋想,万圣节如果去迪士尼的话一定很有趣吧!我给小朋友买的南瓜服那么拉风,讨糖果的南瓜小罐子也能带上。在那样的地方,她一定会很开心的吧!作为一个迪士尼十级爱好者,我自己去过很多次迪士尼。迪士尼就是一个造梦的场所,不管什么年龄,进了园子就会被那种氛围所感染。很希望我的小孩会喜欢(虽然她什么都不懂)。事实证明,当一件大事发生,之前总会有很多让你止步的提示。只不过身处其中,并不会意识到。在计划中,我们应该一大早起床。乐天说他要订7点的闹钟起来给我们做早饭,然后我们去玩一个早上,让小朋友睡个午觉,晚上再看个烟花。但早上9点半他才来叫我,说起晚了。我们磨蹭着起床,吃早饭,准备东西,等出门上地铁,已经快下午1点了。到了地铁上,刚坐了一站,就发现坐在推车上的小朋友尿了裤子,不仅鞋袜尽湿,连推车的坐垫上都完全被尿透。当时其实我们是各自萌发了要回去的念头的,但见对方没有表态,也就都不想做那个提出扫兴建议的人。我们把小朋友运下地铁,在站台上给她换了裤子袜子,拆掉了座椅的垫子,重新坐了下一班开往迪士尼的地铁。到了园子里,风和日丽,倒是个完美的天气。人不算太多,每个项目要排大约30分钟的队。但有小朋友在,我们不得不反复放推车,抱着她,绕一圈又一圈。我们坐了小飞象,乘了船,在米奇拍了照。小朋友其实并不太感兴趣,相比之下,倒是我们两个还兴致高一些。傍晚4点30分,小朋友跟我说她要回家。但是我看到还有一场5点15分的冰雪奇缘秀,就鼓励她再坚持一会儿,看完再决定。我们排队、进场,看节目。等出来时,天已经完全暗了。迪士尼里亮了灯,我们两个一边慢慢走,一边考虑接下去的计划。18点05分,我的手机里接到了第一条消息。一个朋友转发给我的文字,说是教师朋友接到了教育局的通知,说10月30日入园的乘客中有一个确诊的病例。如果有30、31日两天前往过迪士尼的教职员工要在31日21:00前反馈。接着,又同时有几个朋友发了防疫人员入园的视频给我。@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也在18点05分发布了这个消息,迪士尼乐园和小镇即刻停止入园,户外演出将继续进行。我给乐天看了这几个新闻,觉得应该是真的。我们用了一分钟决定,马上往出口走。当时迪士尼里完全没有异样,大家都在等着看18:55的烟花秀,也有些人开始进餐厅吃东西。我们大概在18:20分左右走到了出口。但前面已经是黑压压的人了。“封锁了,看来的确要做核酸了。”我与乐天面面相觑。此时出园的大多数人应该还只是按照计划出园,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人群中有些人在问,有些人也像我一样开始收到朋友们的通知。反正人群是静止了。我帮小朋友把口罩戴严实,叮嘱她不要拿下来。我们这时候还推着推车,小朋友坐在里面。但人越来越多,我开始有点担心,让乐天把小朋友抱起来。小朋友有点紧张,她说“妈妈你看我不把口罩拿下来的,我很乖的。”我亲了亲她。有点让我意外的是,人群中没有人抱怨。大家都很安静,几乎没有人大声说话。我们前后站着的人看到抱着的小孩,还很同情地跟我们说,“辛苦了呀!”这个站着的过程大概有近半小时。之后前面的队伍有点松动,有人往前跑,我们就跟着往前挪。走了大约50米,又重新停下来。我们看到了第一批安保人员。大家手拉手站着,形成人墙。拿着喇叭的警察不断在叫,“不要跑,大家不要往前跑!”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时候不能乱,一旦乱了,这么密集的人群,很容易发生意外。“我叫你们放手,不是叫你们后退!”有个站在我前面的警察在冲保安喊。后来我明白了他说的是什么。他喊,“一二三!放手!”那些保安就一起松手,后面的人就越过他们往前走。他喊”停下“,保安们就重新拉起手拦住后面的人。我们就这样往前走了大约4段。维持秩序的人始终在人墙之间拿着喇叭喊话,下达指令。我们俩轮流抱小朋友,乐天把推车折叠起来跨在肩膀上。很感人的是,周围的人看到我们弯腰折推车,会主动让出来一点距离,还有人说“当心小孩子!”喊话的人也一直说,“孕妇请先出来!”大家真的给两个孕妇让出了道。入园的大门前,人群又被分成很多纵列排队。工作人员让我们打开手机,把微信小程序的“健康云”打开做核酸登记。但当时刷手机的人太多了,根本没法连上。迪士尼的网络还是很强大的,我们尝试连上了wifi,花了一点时间顺利连上了网。人群被分隔成一段一段,分批往前放行。我们在排队的时候(没有看表不知道几点),突然放起了烟花。本来有点焦急的人群里,发出了松快一点的笑声。大家都回头去看身后高耸的城堡。“真的是万圣节礼物了!”有人说了一句,我们都笑起来。乐天抱着小朋友,我紧紧拉着他。“绝对不能分开啊!”我当时脑中只是这样想。烟花在我们的头顶绽放,这是令人难忘的瞬间。我们大概在19:40分到了最外面的核酸检测点。灯光很亮,有非常浓重的消毒水的味道,此刻我才觉得安心下来。比我预计得要早多了,本来我们已经做好了要在这里通宵的准备。核酸检测的工作人员态度非常好。我们被分到分装试剂的塑料袋,又被分到试剂。扫码,做测试,几乎同时完成。“好了?”“可以了。走吧!”工作人员给我们指了下出口。我们三个赶紧往地铁方向走。晚上20:05分,我们进了地铁。全程戴着口罩,直到出地铁回家。我们后来才知道,原来10分钟后,迪士尼站就封站了,政府启用了220辆公交短驳车送滞留的游客离开迪士尼。到家,给小朋友洗澡吃饭,把所有的衣服都扔进洗衣机。坐下来,晚上10点整。这期间我不断收到朋友们的短信。各大平台也开始不断发布关于迪士尼的消息。这真是我们离疫情最近的一次,原来一切发生得如此快,令人百感交集。22:00,小朋友的托班群开始统计有没有去过迪士尼。我们也收到消息,说要开始2天的居家隔离,以及12天的健康隔离。我决定坐下来写下这个速记,记下这一刻的心情。被堵在人群中时,我在脑中盘算了一百种最坏的结果,如今这一种,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我此刻待在家中,暂时安全。重要的是,我们一家人还在一起。愿上海平安,愿疫情过去!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在看和转发到朋友圈哦~感谢您的关注!图文
2021年11月1日
其他

你有多少时间陪你的孩子呢?

我怀孕的时候,有一次一位60多岁的女性与我闲聊。她说生孩子的时候很难,吃得太多胖了60斤(她是很矮小的个子,生孩子前只有80多斤),怎么也生不出来,受了很多苦。她说,孩子爸爸是一个工作狂,见小孩迟迟没有生出来,就写了一张字条给医生,“有问题打我电话吧”,留了个办公室的电话就回去工作了。这位女性可能代表了上一代女性的很大一部分,事事以男人为主,自己反而是最不重要的。她说这话的时候只是当做一件平常的事讲,甚至有点为自己的工作狂丈夫自豪的意思。我心里很震惊,无法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比自己的孩子要出生、妻子在产房里生死攸关还要重要。近期新闻的舆论导向稍微有点人性化了。但我的小时候,还常常看到什么好人好事的宣传点是这样的——因为工作而不顾小孩,一年都回不了几次家。我们小时候不都读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吗?古人没有飞机火车,走那么远的路可以说是历经千难万险了,然而都到家门口了,却过家门而不入,真的差这点回家看一眼的时间吗?心里就没有一点想要看一看孩子和家人的想法吗?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觉得这真是非常恐怖的男人了。小朋友两岁了,说起来这两年也是家里非常忙的两年。我们搬了两次家,新房子带一个院子,但因为是老房子,刚搬进来的时候各处漏水,需要不断修缮。我记得小朋友一岁前,乐天总在搬家和修房子。买东西时不觉得,等到搬家才发现是个浩大的工程。一个人在忙这些,另一个人当然要全程带孩子。小朋友一岁前,如果乐天抱她,是会大哭的——太不熟悉这个人了,虽然他叫“爸爸”。乐天的工作非常忙(从前更忙)。每天8点多出门,晚上九十点才到家。我们最开始的争执总是围绕着他的下班时间展开。我订下规矩,希望他6点半到家。这样小朋友在7点多睡觉,至少还有一个小时的互动时间。但这个“规矩”一天都没有实行过就废除了,因为不可能在六点半前到家。这个时间线被推迟到7点半、8点……现在偶尔他如果在8点前到家,小朋友还没有睡着的话,他就可以心急火燎赶进来说一声hello。我总是问他,你什么时候可以不忙一点,他总是说,等做完这个项目。然而,这个deadline结束了还有新的deadline,一个接着一个,永无休止。我的朋友陈美龄是一个育儿专家,她自己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培养出三个读斯坦福本科的儿子。她有一个重要的育儿理论,就是吃饭对于家庭来说很重要,做家长的要尽量陪孩子一起吃饭。可是我和乐天两个人时就很少在一起吃饭,因为他太忙了。现在一般也是我和小朋友两个人吃饭。两人吃饭总不如三人来得香,的确是这样。我有一位在瑞典的朋友,她说她有一位男同事也是工作很忙。但这位男同事有一个公开的铁律,就是每天5点到晚上8点是陪孩子的家庭时间,他必须赶回去接孩子、陪孩子吃饭、和太太一起跟孩子玩,等8点孩子去睡觉了,他才自己工作。她说许多瑞典人都会这样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家庭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工作。我觉得美龄说的很对。吃饭的确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们看为什么许多电影那么喜欢拍吃饭啊!),生活是什么?不就是一蔬一饭一天天累积在一起吗?我对于童年很大一部分的回忆就是和父母一起吃饭。妈妈总是5点准时到家,那之前我会趴在窗口翘首以盼。妈妈到家就会做饭,我会帮着一起端碗筷摆盘,等爸爸下班,就三个人一起吃饭。还有每周日我妈会带我去外婆家玩,外婆是一个大厨,会做很多好吃的。我最喜欢吃鸡大腿,外婆每周都会用各种方法做鸡的料理,然后把完整的一只大腿留给我。我很认同欧美一些企业的价值观。男人拥有跟女人同等长度的产假,不提倡加班,即便是在非工作时间要参加公司的活动,也一般要携带家属一起出席。有段时间我的工作是要跟法国的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对接,我常常收到他们的自动回复邮件,“在休假,不方便工作,请联系……”整个夏天法国人都在度假,他们的休假是真正的休假,永远不可能打开工作邮箱,永远不可能给你回复。我们在美国时,到处都是开着车一起在外面hiking或者露营的家庭,美国人一到周末就把大大小小的山地车绑在车顶,全家一起开车到国家公园或者郊区过“家庭日”。他们应该拥有许多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光吧!真是令人羡慕。我小时候,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就要开始练琴。爸爸妈妈在边上做家务,或者在灯下看报纸看书陪我,房间很小,但回忆起来满是温馨。一岁之后我妈的产假结束,我爸于是每天来回3个小时把我带去厂里跟他一起上班。那时的公交车那么挤,有时候爸爸要把我从窗口递进去让售票员接住、自己再挤上去;他在来回的上班途中给我看卡片自己看大学自学考试的书;他值班时领着我用拼起来的椅子让我睡觉。他是厂里第一个带小孩上班的男同志;有他这个先例之后,他单位的许多爸爸也带着自己的小孩去上班,我于是有了许多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我爸爸带我去上班,从一岁一直带到我上幼儿园,整整2年。他们单位的领导竟然也没什么意见,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我从出生一直到18岁去上大学,我的父母几乎从来没有在我生活中任何重要的时刻缺席过。他们自己带我,一天也没有把我托给过老人。现在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要做到这个到底有多么难!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因为今天我看到了一篇很喜欢的报道,一个喜欢研究昆虫的可爱姑娘分享她父母的教育经验:我学钢琴的时候,他让我请班里会演奏乐器的同学,回家录一小段自己的表演,我们一起“剪辑”成了一个「卡带里的音乐会」,据说这也是爸爸为了提高我学琴的兴趣。我们一起编写串词,由我朗读,分别加在每段乐曲中间,用录音机特别费劲地“剪辑”到一起,里面还有观众鼓掌的声音,是爸爸从电视里翻录的。现在用计算机做剪辑很简单,在那个年代真的麻烦。所有参与表演的同学,我爸都翻录一盘磁带送给他们。同学老师都搞不懂这个是怎么弄出来的,我爸用家里仅有的一个双卡录音机,我们一起琢磨怎么做。这样的爸爸真是令人泪目。我小时候爸爸也给我录过这样的磁带,虽然不及这位爸爸那么精心但也毫不含糊。在我三岁时的家庭诗朗诵会里,我一来一回答复爸爸妈妈的问题,“长大要做警察叔叔!”稚嫩的童声被细心的爸爸永远保留了下来。他还给我录过我练琴的“专辑”,把那些练得不错的曲子完整录下来,一本正经配上自己的报幕和介绍。这种高质量的陪伴,如今有几个家长可以做到呢?家长们花钱让孩子去上早教,让不认识的工作人员陪自己的小孩在那些滑滑梯上爬来爬去,自己在外面的车里刷手机,这是不是一种本末倒置?我们家附近有一个不错的书店。店主非常豪气得专门列出一个儿童读书馆,里面都是各种大陆和进口的绘本,还专门摆有一个玩具区域,有拼图和益智玩具,可以让小孩免费玩耍。如果天气好,我常常吃完饭带小朋友去随便翻一会儿书再玩一会儿玩具。常常看见有家长带着孩子去。这当然是好的,但家长们多数将孩子放在那里就不管了,在一旁刷手机。有一次一个三岁的女孩被爸爸带着,那个三岁的孩子一直在问爸爸问题,跟他讲话,但爸爸一直盯着手机,就像没有听到孩子的声音一样。那个孩子后来来与我们玩。但直到我们离开,那位爸爸都没有把眼睛从他的手机上抬起来,认真注视他的孩子一次。生孩子后,我很快发现乐天带娃有时“非常被动”。我让他给小孩念英文绘本,他不带感情像个机器,将书上的句子从头念到尾。小孩不耐烦地将书合上,他就停下来,两人面对面坐着。不到5分钟,他就出来对我说“她不要听了”,好像他是为了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似的。小朋友不喜欢与他玩,我讲故事时,小朋友直接指着他说,“爸爸走开。”他就像得到赦令,立即离开房间,去客厅里看电视。开头的一年,我常常埋怨他带娃时间太少,“你把修屋顶的热情的十分之一用到带娃上,我就满足了!”我还没有提他对工作的热情——倘若将对老板态度的二十分之一用到维护与小孩的感情上,恐怕也不是这样生疏的现状。带孩子非常琐碎又极其耗费精力与时间,需要细水长流,的确没有即时的直截了当的回报。甚至不如修屋顶来得有成就感。我发现许多家长因为看不到这种即时的回报,而觉得“少陪一会儿也没事”,一点一滴累积起来,就错过了许多。我们为此召开了很多次两人家庭会议,议题永远围绕“乐天如何多花点时间在带娃上”。他说他已经尽量早下班了,从10点提前到了8点。我说这并没有用,因为小孩是8点就睡觉的。目前我们协商下来的举措是,他早上负责小朋友的饮食起居,从起床到送去托儿所,然后自己去上班。这有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但这段陪伴多半是机械性的,赶着完成任务。每天早上,乐天对女儿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快点!”——“快点吃呀,爸爸要迟到了!”“快点把奶喝完,爸爸要迟到了!”“没有拉屎就算了,爸爸要迟到了!”等一切办妥,将小孩放上自行车与“妈妈说再见”,他一定在心里长舒一口气——终于结束了。女儿一岁以后,我逐渐从带娃的泥泞中挣扎出来,开始能享受带娃的乐趣了。说实话,我觉得一是因为孩子的确在一天天变得懂事,变得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这是一件付出与回报某种程度呈正比的事。她慢慢会说话之后,每天都有非常令人惊喜的时刻。我小心翼翼将这些变化都记录下来,转述给乐天。我的孩子会主动亲我,会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分享给我,会突然搂住我的脖子紧紧抱住我,会用语言表达她对我的爱和欢喜。这些稍纵即逝的时刻,屡屡让我意外和感动。我常常为乐天感到可惜,他就这样错过了她第一次爬、第一次站起来、第一次自己上厕所、第一次自己穿鞋子、第一次背着书包去学校、第一次与家长分离哭得脸花……因为工作,他错过了不可能再重来一次的孩子的珍贵的成长,他还将会错过更多(2岁之后我真的觉得每一天都是surprise)。每天晚上我和小朋友两个人笑眯眯依偎在一起讲故事,搂着脖子呵痒兮兮亲吻和拥抱的时候,他都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加班,这真的值得吗?真的不会觉得遗憾吗?我打心眼里希望乐天能多一些和小朋友相处的时间,也尽力创造一些让他们相处的机会。在他下班没有那么晚的时候,我骑车带小朋友去书店看书,等他下班再一起回去。去了两次之后,小朋友就很开心,“妈妈,今天我们去接爸爸吗?”她一放学就会这样提要求。她喜欢我们两个一人一手牵着她走,“爸爸妈妈一起走呀!”她会这样说。我们周末尽量带她出去玩,她总是特别高兴。上个月乐天请年假我们一起去了青岛,三个人待在一起整整一周,小朋友马上就喜欢上了爸爸,现在吃什么会想起来说,“给爸爸一点吧!”“爸爸也去吗?”所以,小孩子的爱是多么简单啊!她根本不需要什么昂贵的东西,她喜欢的不过是蹲下来从容观看脚边的石块和泥土(没有人催她快走),一朵小花,一片树叶,还有一回头就可以看到的永远注视她的爸爸和妈妈。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我们的孩子也是普普通通的孩子。我并不奢望她多么成功,多么有名。我希望她能健康、快乐、自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还小的时候,我希望我们可以多一点时间陪她,全心全意地站在她的身边,在她需要我们的时候尽可能地提供帮助。这样她会拥有许多许多的爱,这些爱帮助她建立自我肯定力,帮助她在以后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永远相信自己,就像现在她如此信任我们一样。与诸位父母共勉!—写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给美龄看。她写了她的建议来,我觉得很棒,贴在下面与诸位父母分享。美龄真的相当具备智慧,她总是善于调动对方的积极性,无论是孩子还是伴侣。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关键是由内而外的意识。陈
2021年9月9日
其他

为什么老外可以一个人带几个娃,中国人却需要一大家子·详尽调查篇

另外,日本的小孩从出生2个月大后(也就是母亲休完两个月的产假后)就可以送入保育园,由专业人员全权照顾,以保证生育家庭的正常运转。这些保育园大部分接受政府优渥的补贴,既可以保证盈利,又不靠家长而盈利。
2021年1月29日
其他

为什么老外可以一个人就能带宝宝,而中国人却要一家子?

我的朋友阿恒说得对,高考之后就再也没有容易做的题了。带娃尤其如此吧。老外带娃也非常辛苦,只不过他们很多没有可以依靠的老人,只能在现有的情况下做一个衡量,以保证最紧迫的需求吧!
2021年1月13日
其他

有了孩子的婚姻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如果觉得累,那就是真的累。不要掩饰什么,如果需要帮助,不妨直说不要拐弯抹角。真的不想做的时候就彻底推给对方,如果婚姻生活都不能彻底放松自己,那真的太辛苦了!
2020年12月31日
其他

我的月嫂林阿姨

我对坐月子这件事其实毫不在乎,在医院里第二天我就偷偷洗了澡,当时房间内的卫生间出热水很慢,我光脚踩在冰冷的地砖上等了几分钟才慢慢有了热气。这事情我当然不敢告诉别人,但洗完澡舒服不少,只有自己偷着乐。
2020年3月17日
其他

在美国生孩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再次醒过来已经是中午十一点半,乐天说他看我呼吸均匀应该睡得不错,助产士还在身边坐着。她说我睡着期间宝宝在肚子里非常好,我们俩状态都不错,已经到7指半,她看了看表,“今天你一定可以见到你的宝宝。”
2019年11月6日
其他

生孩子的意义你永远不可能想好,它是存在本身

第一个晚上完全没有睡着。我一动不敢动地躺在床上,乐天把手伸过来握住我的,我一动他也跟着动。我们没有再讨论什么。半夜我起来上厕所,他马上说,“亲爱的你要干嘛?”然后跌跌撞撞爬起来跟在后面陪我去卫生间。
2019年8月11日
其他

旅行|在美术馆里无穷无尽地游荡——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散记

俄罗斯过于巨大,以至于不管从哪个层面来叙述都过于复杂。但它的澎湃与迷人,古旧与现代,却在我回来之后不断冲击着我的记忆,想要好好为它写一点什么。俄罗斯人一本正经相当严肃,大概是世界上除了德国以外最不具备笑容的民族。刚过9月中旬,室外就接近0度,人人都大衣裹身。苦寒之地大概造就战斗民族的严肃性格,但有时候他们也不像外表那样不可接近。俄罗斯大妈会耐心一遍遍用你听不懂的俄语给你解释,甚至粗暴夺过你手中的计算器,啪啪啪揿出几个她想说的数字。服务员会当着你的面翻白眼,但转身又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端上热乎乎的红菜头汤,并挖上一大勺酸奶油。俄罗斯大部分地方都物价便宜,去掉一个零才等值我们的货币价格,分量又巨大。一切看起来破旧但又透着深深扎根于泥土的有巨大丰沛生命力的文化底蕴。在托尔斯泰位于莫斯科的花园中,我坐在作家曾经坐过的长凳上,望着面前的那一片被风沙沙吹动的林子长时间地感慨,近乎透明的蓝天中浮动着隐隐约约淡淡的云朵。冷冽的空气让人头脑时刻保持清醒。什么造就了这个民族奇迹般的文明,他们在19世纪开始几乎独霸了哲学、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领域,奠定了现在艺术的每个层面,后人再也无法超越只能绕道而行。更不用提那之前的彼得大帝为代表的延绵几个世纪的帝国历史。金碧辉煌的宫殿、铺天盖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20世纪之后的苏维埃政权留下的风格鲜明的庞大建筑,以及无法看尽的广袤的自然风光……这一切一股脑全部并存于这个神奇的国家。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这着实让人摸不清头脑。太恢弘了!人类的天分和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示,古典主义在这里走到极致到达山顶然后戛然而止。在一间间永远也走不完的博物馆里,每一个展厅都有一个穿着整齐的老妇人,她们坐在椅子上低垂着头或者漫无目的地环视展厅,她们被派来作为服务人员看管博物馆,她们在潮水般的人流中安静地坐着,在那些伟大的画作前站着。俄罗斯给她们留下这样一个珍贵的工作机会,这可能是前人从未想到过的。清晨的圣彼得堡凛冽宁静,雾团从涅瓦河上慢慢溢出又薄薄在河面上笼了一层,太阳升起来,雾渐渐散了,金色的尖顶上闪闪发亮。巨大的乌鸦在树梢上嘎嘎地松脆地叫着,然后呼啦一下飞向碧蓝的天空。俄罗斯的光线特别迷人,清晨的、中午的、傍晚的都不相同。俄罗斯的艺术家大概很早就感知到了这些光的力量,他们在作品中留下了各种各样光的痕迹,他们说,光是爱情、是生活、是智慧。光是一切。光从高耸入云的圆顶教堂的天窗直灌而下,那儿通常画着精美神圣的耶稣头像。在那么高的地方,用慈爱的目光直视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不要带有任何偏见地走入这片土地。我们所掌握的任何一点儿知识都不足以概括这片神奇的国家上的神奇之力。珍贵的是,他们几乎都被保留了下来。以建筑、文学、油画、芭蕾、歌剧各种各样的形式。我们至今可以完整地欣赏到它们。
2018年10月28日
其他

婚姻关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性格上说,我和乐天大概是完全的反面。他比较大条,我比较敏感,他情感内敛,我相对外露。我泪点非常低,他则从来没有掉过眼泪。我比较聪明(哈哈他大概不会同意这样说),他比较坚持。我比较娇气,他比较隐忍。
2017年10月26日
其他

【随笔】我的两位证婚人

陈老师在婚礼上说了一句让我们很感动的话,他说结婚了就是两个人共同面对这个世界,比一个人更有力更安心,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
2016年1月10日
其他

【推荐】生孩子这么大的事,你想好没有

昨晚,在我儿子砸了我一个冷水壶清理完现场之后,收到我妈一条消息:你是母亲了,母爱的伟大你懂了吧。但不要像我们那代母亲一样,只顾孩子,不顾自己,自己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吃的好好的。
2015年6月3日
其他

【访谈】齐邦媛:走了这么久,才来到这里

职烨按:那一年在台湾,我想要写一个关于台湾最重要华文作家的访谈录(后来太懒了很多采访了也没有写出来)。于是在一个月内,经由舒国治、张国立先生等的引荐,采访到了朱天心、唐诺、蔡志忠、焦桐、韩良露等已经被大陆所熟知的作家,访问了数位台湾茶人(吕礼臻、何健等)。其中内心最最想访问的便是已经快90岁高龄的齐邦媛先生。当时她的回忆录《巨流河》已经在大陆出版近两年,那一本书我始终放在床头,觉得低落或者不想读书的时候,就拿起来翻几页,中间的一些句子几乎可以背诵出来,一代人的国恨家仇像就如同松花江水,不舍昼夜得流逝如斯。上周末(24日),白先勇先生来上海,担任我策划的“中华艺术宫·艺文会”的主讲嘉宾。去接他的路上,白先生又谈及齐邦媛老师,说两人之前几天共同做一个论坛,齐先生身体尚好,谈及那些年的往事,底下人都热泪盈眶,场面相当动人。一直有人问我,看些什么书好。我总是向他们推荐这本《巨流河》。齐先生在这本书中,仔细回忆了自己如何念书的整个过程,49年之后到了台湾,又如何继续读书、教书,成为后来许多台湾作家的“齐老师”。贴这篇访谈给大家看。写得也不好,你们直接看她的书最好。非常希望你们能将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倒不是我访问得怎么样,只是太喜欢这本书了,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齐邦媛访谈
201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