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大涨39%,周博士喜提30亿身家!中科大天团角逐AI,刘益谦当VC赚麻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财富 Author 鲍有斌
人工智能作为硬科技,拼研发实力就是拼资金实力;云从科技从一级市场拿钱规模要明显落后同行,影响了扩张节奏,其主营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毛利率大幅低于同行,研发战线也收缩,2021年研发条线员工减少超4成。
3年前,云从科技估值就有120亿元,IPO时缩水至114亿元,按市销率计算估值仅10倍左右,而寒武纪、商汤市销率高达30倍。相对“厚道”的定价,给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盈利留出了空间,上市首日云从科技大涨近4成,41岁的创始人周曦博士身家超过30亿元,一些本来被套的一级资本转而实现账面浮盈。和主要同行相比,云从科技在市场火热时融资较低,毛利率明显落后,研发强度也不够,或是其本次定价难以冲高的重要原因。
来源:新财富(ID:newfortune)
作者:鲍有斌
(本文由新财富“IPO价值透视”栏目出品)
用支付宝刷个脸,乘飞机过安检刷个脸,打工人上班打卡也刷个脸……人脸识别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底层就是人工智能(AI)技术支撑。
被称为“AI四小龙”的云从科技(688327),第一个客户是海通证券,方便客户通过刷脸开户,提高效率,现产品覆盖金融、智慧出行、城市治理等多种应用场景。
云从科技综合毛利率在40%左右,低于老牌AI公司海康威视和科大讯飞,更明显低于寒武纪和商汤。
云从科技IPO前历史融资刚过30亿元,大大低于寒武纪(46.5亿元)和商汤(300亿元左右);尤其是2019年、2020年,同行在一级市场拿钱拿到手软时,云从科技融资规模没能紧追大部队,不得已收缩研发阵线。
2019年6月,云从科技募资时市值超过120亿元,两年后至IPO时市值约114亿元,后期入局的近16亿元资本按发行价计算甚至被套。“定增大王”刘益谦在VC阶段就三次出手投资云从,盈利一倍多;中信建投投资3年没有正收益,还要再陪跑两年。
01
新股频频破发,云从科技“流血上市”
云从科技5月27日挂牌,为近期最热门的新股,但其上市时机并不友好。
首先看外部环境。截至5月20日,A股2022年上市新股共132只,首日破发37只,破发比例28%。后续再破发的比例更高,共计68只,占比过半;其中科创板破发32只,占新股比例74%。接近3/4新股破发,显示市场情绪不振。新股破发榜前四都是科创板公司,迄今都尚未盈利,翱捷科技(688220)、迈威生物(688062)则遭遇腰斩。
上市首日,云从科技一度涨至25元以上,最终收于21.4元/股,涨幅为39.23%;同时换手率高达74%,显示多数打新者已经落袋为安。
再看公司自身。云从科技2018年至2021年实现营收4.84亿元、8.07亿元、7.55亿元、10.76亿元,3年增长122%。公司整体高成长,但并不稳定,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收入还略有下滑。
云从科技“收缩战线”也在进行,员工规模的变化或是佐证。2017-2021年,公司员工人数分别为367人、908人、1658人、1798人、1120人,2018-2019年快速扩充队伍后,2021年反而减少678人,减员比例超过1/3。
这就不太寻常。云从科技上市在即,作为一家AI公司,本应在研发上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实际情况却是2021年末,技术类员工数量575人,比2020年末减少421人,流失率超4成,是减员的重心;其销售人员和综合管理合计减少257人。
根据公司预测,预计2025年方能盈利,也就是说还要再亏3年。至2021年末,云从科技货币现金8.52亿元,如果按照2021年的亏损力度,只能支撑一年多时间,总体处于“缺钱”状态,上市募资刻不容缓。
云从科技IPO进度并不快,2020年12月初,上交所受理其科创板上市申请,2021年3月31日该申请被中止审核;2022年4月6日,证监会同意云从科技科创板注册申请;至27日上市,前后历时约一年半,路途漫长。寒武纪2020年3月下旬递交招股书,7月20日挂牌,前后仅4个月;虹软科技同样仅用时4个月。
按发行价15.37元/股,发行后总股本7.4亿股计算,云从科技发行市值约114亿元。2019年6月,云从科技融资时估值约122亿元;最后一轮融资估值约135亿元;IPO时市值回到大约3年前,堪称“流血上市”。
云从科技原先计划募资37.5亿元,实际募资大约17.3亿元,压缩规模超过20亿元。
02
10.86倍市销率,大大低于商汤、寒武纪
云从科技收缩募资规模,定价偏向谨慎,当有不得已之处。最近3年,云从分别亏损6.4亿元、8.13亿元、6.32亿元,至2021年末,未分配利润为-22.16亿元。
其2021年营收为10.76亿元,发行定价相当于10.6倍市销率,大概处于何种水平?
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列出了可比公司。其中,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动态市销率约为3.87倍、4.58倍,虹软科技超过17倍,商汤、寒武纪市销率则在30倍左右(表1)。
五大可比公司平均市销率超过17倍,明显超过云从科技。
从3年营收增速(2021年/2018年)看,云从科技达122%,高于海康威视的63%,虹软科技的25%;同时低于科大讯飞的132%,商汤的154%,寒武纪的516%。
海康威视收入规模已经超过800亿,告别高增速阶段,相对低估值在情理之中;科大讯飞收入规模接近200亿,还在高增长阶段,估值也高出海康威视近两成。虹软科技规模和收入增速“双低”,市销率在小巨头中略逊色,云从科技估值向其靠近;商汤尤其是寒武纪增速远远高于同行,估值也明显领先。
IPO前,商汤2020年9月(D+轮)和2018年4月(C1轮)相比估值提升6倍多;云从科技估值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同样两年时间提升大约1.5倍,明显落后。
03
历史融资超30亿元,15.68亿元资金入股成本低于发行价
2015年3月,广州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广州云从”)设立,注册资本10万元。常州飞寻视讯(即现控股股东“常州云从”)、深圳杰翱投资,分别持股93.15%、6.85%。
2019年11月,广州云从完成股改,并更名为云从科技。云从科技募资分为两个阶段,即广州云从和云从科技时期。
云从科技历史上融资都是人民币资金,耳熟能详的VC/PE及CVC,未能出现在股东阵容中,主要股东有“国家队”(国新资本)、地方国资背景(上海联升、广东创投、南沙金控)、产业资本(海尔金控、佳都科技),还有顺为资本、联升资本、普华资本等。
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广州云从前后融资5轮,累计募资额约20.75亿元。云从科技完成股改后,2020年再融资两轮,合计约6.1亿元,上述七轮融资金额约26.85亿元(表2)。
2017年12月广州云从融资前,公司股东数量已有14个,资本圈大鳄刘益谦已“潜伏”,持股2.93%。后根据云从科技反馈,缺失的信息得以全部披露,融资拼图就此完整(表3)。
从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广州云从累计募资约3.3亿元,云从科技历史募资约30.15亿元。
按照15.27元/股发行价,云从科技市值114亿元,而2019年6月时,其估值就达122亿元。这意味着,此后至IPO时累计大约15.68亿元风投资本的成本价都高于发行价,超过历史融资金额一半以上。身处高大上的AI赛道,云从缘何采取相对“低估值”定价呢?
04
综合毛利率垫底,主营板块毛利率不佳,高毛利板块营收缩水
根据赛迪顾问预测,2022年AI产业规模预计达到2621.5亿元,同时带动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超过17000亿元。云从科技与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一起被称为“AI四小龙”。
图1:中国AI产业规模以及预测
来源:赛迪顾问,招股书
云从科技的可比公司,在各自细分领域都有专长,经营业绩则差异较大(表4)。
AI公司在技术上各显风流,商业模式难以简单对比,但从毛利率来观察,云从科技的竞争力优势不明显。
云从科技近3年平均毛利率约40%,2021年毛利率37%,低于科创板(均值46.66%,中值43.39%)整体水准;处在AI赛道,和同业公司比,云从更没有优势。
如年营收规模百亿元级别以上的科大讯飞、海康威视,最近3年综合毛利率都在40%以上。
营收规模、业务性质和云从科技更为相似的寒武纪、虹软科技、商汤,2021年综合毛利率比云从科技分别高出25、60、38个百分点。整体看,可比公司平均综合毛利率2021年要比云从科技高出25个百分点(表5)。
新财富进一步研究了云从科技的营收结构。
云从科技主要为政府、公安、银行、机场等政企客户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以及人工智能解决方案。2021年,其人工智能板块营收为9.34亿元,占比86.8%,但这块毛利率仅有20-30%;与此同时,人机协同板块营收为1.36亿元,占比12.6%,但毛利率高达74%;另有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不到1%(图2)。
图2:云从科技收入构成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
人工智能板块毛利率低的主因是采购的硬件材料成本较高。以2021年为例,该板块对外采购总金额近5亿元,其中采购主机和服务器占比39%、配件以及辅料占比28%,软件系统也花费5527万元,占比11%以上。
2019至2021年,云从科技的人工智能业务贡献了20.46亿元营收,而仅贡献毛利润5.78亿元,整体毛利率28.3%;人机协同业务贡献5.56亿元收入,毛利润4.44亿元,整体毛利率79.9%;比人工智能板块高50个百分点(图3)。
图3:云从科技产品毛利率变化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
挑大梁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偏低,云从科技毛利率因此大幅低于同行。这点也被科创板上市委多次询问,在其问询回复中披露了更多有趣的信息。
2020年,云从科技的人工智能板块30%以下毛利率项目的收入合计3.65亿元,占比约71%。这说明,云从科技在人工智能板块,主要的竞争力或许是性价比高,因此低毛利客户成为其主流。该业务的总客户965个,平均每个客户贡献收入53.4万元,贡献毛利约15万元(表6)。
表6:云从科技不同的毛利率客户分布
资料来源:公司反馈回复
而在其人机协同板块,位于70%-100%高毛利区间的项目收入占比达近7成,分布正好和人工智能板块相反;客户总数299个,平均贡献收入79.3万元,或贡献毛利60万元,相当于4个人工智能客户。
人工智能业务毛利率低,用来冲营收规模,也是云从科技在亏损状态下,满足“市值不低于50亿元,营收不低于5亿元”上市门槛的主力条件;人机协同业务规模低,毛利率高,负责冲利润,各司其职。不妙的是,人机协同业务的营收2021年下滑近六成,缩水至1亿元,这自然不是好信号。
需要重视的是,最近3年,云从科技期末应收账款余额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为38%、69%和39%;预期信用损失/坏账准备金额在2021年底达6715.48元,对公司未来利润端形成压力。
05
人力成本陡增,研发强度落后同业
要说研发投入,云从科技也算尽力。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发支出4.54亿元、5.78亿元、5.34亿元,占营收比例为56%、77%、50%;3年研发总投入15.66亿元,占营收比近六成,总融资超一半用在研发上。但若以总量来对比,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并不突出。
2019年至2021年,虹软科技研发收入比40%;商汤研发总支出80亿元,占总营收112亿元比例为71%,寒武纪更是高达151%。相对云从科技,商汤和寒武纪在研发上更加不惜血本,仍在爬坡阶段的创业公司,又扎根硬科技赛道,除了砸钱做研发,几乎没有更好的出路。
至于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2021年研发收入比降到10%、18%,但近3年总投入规模分别为201亿元、75亿元,也让AI新贵望尘莫及。
技术(或研发)员工数量,海康威视2021年超过2.5万人,比2020年增加近5000人;科大讯飞8367人,增加近2000人;商汤4274人,占比70%;寒武纪1213人,增加235人;虹软科技520人,基本持平。
云从科技2021年研发员工减少421人,还剩575人。2020年,由于芯片设计成果未达预期,且EDA软件和生产流片遭遇限制,云从科技终止“人工智能SOC芯片研制及结合高准确度人脸识别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项目;大量削减研发人员或与此有关。
同业公司招兵买马,云从科技执行紧缩策略,未来技术发展能否跟上大部队,也让市场担忧。
一个容易忽略的数据是,云从科技2021年服务采购支出约2.46亿元,其中主要来自软件定制开发共1.63亿元,比2020年大幅增加1亿元,更多费用花在外包服务上,这或许与其研发员工大规模流失有关(表7)。
表7:云从科技服务采购成本组成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
2020年度,云从科技研发费用中“薪酬”约31987万元,对应996名研发员工,人均薪酬约32万元。
2021年,云从科技研发人员减少近1/3,但薪酬总额基本没有变化,人均薪酬涨至约51.9万元,同比大幅增加6成。近两年硬科技投资涌起热潮,芯片、AI成为最热赛道,跳槽即涨薪,再加上寒武纪、商汤纷纷上市,持股员工身家倍增,有同行对比,云从科技的人力成本也在陡增。
近3年,云从科技对员工股权激励累积确认股份支付费用约6亿元,其中,关键管理人员股份支付费用高达3.5亿元,拿走近六成份额(表8)。
表8:云从科技管理费用明细
资料来源:招股书
云从科技的IPO募资主要用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轻舟系统生态建设、补充流动资金等(表9)。
表9:云从科技募资投向项目
图片来源:招股书
云从科技IPO募资从37.5亿元变为17.3亿元,压降20多亿元,不考虑补充流动资金6.93亿元,相比三大募投项目总投资,资金缺口还有13亿元。
在AI大赛道,云从科技不仅面对寒武纪、商汤等同行,还有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华为、谷歌等分食蛋糕。云从科技在深度学习算法理论、深度学习框架等领域差距明显,缩小差距的根本还是大力研发,想要继续募资投入,这将取决于其后期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06
募资规模落后同行,扩张节奏跟不上
云从科技的募投项目存在资金缺口,背后是其历史上融资金额相对较少。
先看IPO轮融资,AI公司里,寒武纪IPO募资25.82亿元,虹软科技募资13.28亿元,商汤募资54.23亿元,是云从科技募资额3倍多。
IPO之前,一级市场从2020年开始转向芯片、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硬科技赛道,主要同行拿钱拿到手软,但2020年及以后,云从科技只从市场拿到6.1亿元。
寒武纪IPO前募资大约46.5亿元(表10),比云从科技多50%;其2019年两轮融资就超过39亿元,而当年云从科技募资不到10亿元。寒武纪股东包括阿里创投、科大讯飞等CVC;南京招银出资8亿元,是最大金主。国新资本则同时押注云从和寒武纪。
商汤在一级市场更是炙手可热,仅在2018年就完成四轮融资,总金额约19亿美元;此后两年,商汤再次募资近22.45亿美元,IPO前总募资45.9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300亿元(表11),大约是云从科技10倍。商汤主要股东包括软银、IDG、银湖资本、赛领资本、鼎晖资本,也有国调基金、上海国际等国资股东。
主要对手疯狂拿钱,扩张就游刃有余,2018年至2020年,寒武纪、商汤投资活动净现金流出28亿元、117亿元,云从科技只有5亿元,远远低于同行;弹药不足,研发投入和投资扩张就显得捉襟见肘。
商汤最后一轮融资至IPO,间隔15个月。而为了筹备A股上市,云从科技2020年4月后就关闭融资窗口,至IPO时超过两年;市场最火热时期,没从一级市场拿到一分钱,也是缺憾。
云从科技IPO补充弹药,可解决燃眉之急,但要和大部队进行军备竞赛,实力还显不足。
07
“定增大王”刘益谦战VC,顺为资本快进快出锁住利润
云从科技上市前股东多达54名,有“法人股大王”、“定增大王”之称的刘益谦罕见地将手伸向一级市场,前后投资三轮。
2016年6月,广州云从募资1.56亿元,价格13.48元/注册资本,刘益谦出资3450万元,认购255.93万元注册资本。
2017年12月,广州云从募资3.74亿元,价格提高至32.09元/注册资本,刘益谦出资5000万元,认购155.81万元注册资本。
2018年8月,广州云从再融资4.83亿元,刘益谦仍出资5000万元,认购74.32万元注册资本,价格67.27元/注册资本,和上轮投资相比,增加一倍多。
三轮投资刘益谦总持股成本1.345亿元,至IPO前,刘益谦持股2427.84万股,持股比例为3.86%,为云从科技第五大股东。
按发行价计算,刘益谦持股市值约为3.73亿元,和持股成本1.345亿元相比,浮盈177%。
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也多次投资云从科技。
2018年1月,顺为科技以大约1443万元,获得云从科技44.96万元出资额;2019年9月,顺为科技减持21.95万元出资额,套现1875万元,全部拿回投资成本;至IPO前还有0.18%股权,价值大约1766万元,收益率约152%。
持股云从科技0.51%的顺赢投资,控制人亦为顺为资本,最大出资人是国投基金,LP中有多名自然人股东,如易到创始人周航、原新浪总编辑后担任小米副总裁的陈彤,以及与雷军夫人同名的“张彤”。
顺赢投资2018年1月投资云从科技3557万元,并在2019年9月将近半股权转让套现4624万元,拿回全部投资;还持有0.51%股份,价值大约4934万元,整体浮盈率约168%。
顺为资本旗下两个基金快进快出,锁定收益,剩余股份待价而沽。
08
佳都科技浮盈15倍,海尔金控系浮亏1亿元
A股公司佳都科技入局云从科技较早。2015年4月,佳都科技领投云从,以3333.33万元获得18%股份,对云从估值1.85亿元。此时云从创立仅一个月。
2017年,佳都科技追加投资2000万元,总持股成本提升至5333万元。2019年11月,佳都科技转让160.74万元出资额,作价14720万元。IPO前佳都科技持股4912万股,比例为7.82%,为第二大股东,持股市值约7.55亿元,加上套现1.47亿元,浮盈8.5亿元或约15倍。
佳都科技也是大AI赛道一员,其与云从科技也有过数千万元的关联交易。
另一浮盈率较高的机构是杰翱投资。2015年至2018年,杰翱投资累计投资云从科技约1756万元;2019年9月,杰翱投资转让140万出资份额给鼎盛信和,作价11412万元,全部收回成本,此时已经大赚。
至IPO时,杰翱投资持股价值2.13亿元,加上套现金额,累计价值3.27亿元,与持股成本相比,浮盈高达17倍。
海尔集团(青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管理的三家私募基金重庆红芯、宏泰海联、群岛千帆,也都布局了云从。
海尔金控系三家私募合计投资超过3.5亿元,持股约1627万股(表12),IPO前市值约2.5亿元,还浮亏1亿元左右或29%。
09
国新资本等国有股东加持
相比之下,后期进入的国资股东收益率偏低。
云从科技有4名纯国有股东,南沙金控、国新资本、上海联升、广东创投,覆盖国家队、省(直辖市)、区级国资,投资额合计超过4.68亿元。
其中,国新资本由国务院通过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间接持有100%股权。广东创投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通过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间接持有100%股权。上海联升由上海市国资委间接持有42.43%股权,嘉定、徐汇、浦东新区国资委都间接持有14.2857%股权。南沙金控由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00%持有。
此外,上海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主要LP是上海国资背景。长三角(上海)产业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最大LP同样是上海国资背景(表13)。
至于创达三号、明睿五号、创达一号、汇星五号的GP均为广州国资委控制的越秀金控(000987)旗下的越秀基金。
国新资本、上海联升、广东创投入局较早,持股成本稍低,更多浮盈。其他股东因上市首日云从收盘大涨,也保持盈利,但日后能否落袋为安,还有待观察。
10
中信建投“一鱼多吃”,八成承销费用跟投,再陪跑两年
云从科技和中信建投则至少产生三次关联。
首先,中信建投是保荐人,云从科技募资总额17.28亿元,中信建投获保荐承销费用7212.2万元,承销费率约4.2%。
此外,中信建投全资子公司中信建投投资持有云从科技股东嘉兴长茂41.38%股份,嘉兴长茂持有云从科技0.74%股份,中信建投间接持有云从科技0.31%权益。
嘉兴长茂2019年9月接盘释天投资93万元出资额,成本7000万元。按照持股份额,中信建投持股成本约2900万元。
云从科技拟公开发行股票11243万股,初始战略配售发行3372.9万股,金额5.18亿元,上海上国投出资最多,1.39亿元。其他配售股东还有南方工业资管、兖矿资本、张江科创、浦东投资等,锁定期12个月(表14)。
表14:云从科技部分战略配售股东
资料来源:公司上市说明书
本次IPO,中信建投投资跟投6000万元,加仓390万股,相当于把承销费用大约83%投入战略配售中,且限售期达2年。至此,中信建投投资累计持股数量582万股,总成本8900万元,平均持股成本15.29元,略低于发行价15.37元。
持股近3年,中信建投IPO前尚未取得投资正收益,还要再陪跑两年,其到期收益率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
11
中科大博士团战AI
近年来,博士创业蔚然成风。而在AI赛道,则创业覆盖了60后、70后和80后博士创业者。
虹软科技董事长兼CEO邓辉,出生于1962年,1983年毕业于北大核物理专业,取得学士学位;1991年取得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计算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依图科技掌门人朱珑生于1978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博士,从事计算机视觉统计的建模和人工智能研究,2012年回国创业。
商汤董事会执行主席、CEO联合创始人徐立,出生于1982年,本硕就读上海交大,后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专注计算机视觉及计算成像学的研究。
商汤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晓刚,生于1978年,于2009年6月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至于商汤实际控制人汤晓鸥则出生于1968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亦有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更有中科大系博士“组团”在AI领域创业。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1973年出生,1990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一路本硕博,1999年创业。寒武纪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天石,1985年出生,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01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机所工作;2016年创业。
其实,商汤汤晓鸥本科也就读于中科大。而王晓刚于2001年7月自中科大少年班获得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学士学位,于2003年12月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硕士学位。
云从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曦,1981年12月出生,四川人;本硕就读于中科大。2016年,周曦考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师承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有“计算机视觉之父”之称的黄煦涛教授;2010年8月毕业,获博士学位;曾在IBM、微软总部研究院、NEC美国加州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方向是视觉与模式识别。
2011年夏天,重庆在两江新区成立中科院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简称“智研院”),院长袁家虎飞赴美国,请黄煦涛推荐AI人才。得此契机,周曦回国。云从科技副总经理李继伟和周曦同岁,也是早期创业团队成员,则是中科大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
2011年,周曦联合其母校伊利诺伊大学图像生成与处理研究室、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与视觉研究组,创建智研院智能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人脸识别支付”系统 、人证合一人脸验证系统。
2015年3月,周曦创立云从,公司名字取意“云从龙、风从虎”。
中科院计算所控制的中科数源现直接持股寒武纪16.38%,为其第二大股东。而在云从科技这里,中科院智研院的权益并未体现在上市公司层面,而是云从与智研院共同设立重庆云从,智研院(通过德领科技)以其所拥有的人脸识别系统有关全部技术和知识产权出资,作价1500万元,持股25%。周曦后代持德领科技激励科研团队12.5%股权,并转让给激励平台重庆云放。
12
周曦身家超30亿元,员工人均获益或超百万
常州云从持有云从科技146,505,343股股份,全为A类股,其他股东均持有B类股。根据特别表决权设置,除部分特定事项表决外,每1股A类股享有6票表决权,每1股B类股享有1票表决权。IPO前,常州云从持有23.32%股份(图4),拥有64.6%表决权。周曦持有常州云从 99.88%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IPO后,常州云从持股稀释至19.78%,表决权59.67%。成功IPO后,周曦这位41岁的博士身家已超30亿元。
图4:云从科技IPO前主要股东持股情况
数据来源:招股书,新财富整理
周曦现还担任智研院博导、上海交大博导。在公司内部,少有人叫他周董事长或周老板,而叫他“周老师”。和周曦一起打江山的团队,在上市前也获得了股权激励。
2019年9月,云从通过释天投资、大昊创业、高丛创业、和德创业和吕申创业五家员工持股平台间接向高管、核心员工授予股权,合计约5822万股,持股比例9.08%(图11);并在2019年至2021年共确认股份支付费用6亿元。
此外,云从科技大股东之一云逸众谋背后股东方里,姚志强(持股23.14%)、杨倩(8.805%)、杨洋(4.6%)为常州云从早期股东。姚志强与周曦相识多年,本硕博也就读于中科大,2016年3月以“联合创始人”角色入职云从,曾任常州云从总经理,现任云从科技战略规划中心总监;杨倩曾在云从科技总裁办任职,并担任重庆云从董事;杨洋担任上海明渝投资顾问,三人的早期投资金额少到可以忽略。
2017年11月,常州云从将949万元出资份额转让给云逸众谋,作价仅291万元。
云从科技上市,姚志强应是周曦外最大的个人收益者。
除了持股云逸众谋,姚志强还持股常州云从0.12%,以及持有释天投资7.78%、高丛创业25.02%、和德创业11.75%、吕申创业34.52%股权,其虽未跻身公司董监高之列,但从持股结构、比例以及联合创始人身份看,姚志强应该是公司影子“二号”人物。
而结合员工持股平台、云逸从谋的股东背景,周曦实际可影响的表决权比例会更高一点。
员工平台持股上市后需锁定36个月。由于平均间接入股价为8.36元/注册资本,即约1.67元/股。按总计5822万股,1120位员工来计算,云从科技员工人均持有约5.2万股,以IPO首日收盘价21.4元/股测算,人均获益超过100万元。
早几年AI领域一级和二级市场享受到较高估值带来的红利,如今宏观步入加息周期,成长股价值受到压制,市场恢复理性,产业及投资侧都在聚焦企业高成长是否能持续,及最终能否创造正向价值。在此大背景下,云从科技IPO定价较为谨慎,虽募资减少,但让利于二级市场,使得其首日大涨4成,冲淡了近日阴霾密布的科创板新股气象。
其募资投向智慧治理及数字新基建,若能借机扩大市场份额,市值明显提升也不是奢望,各方股东都可受益。
- END -
新财富2022年5月号·电子版
《中国顶尖民企 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点击海报可直接购买,下单请备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