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红勋 | 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的“液态”转向

赵红勋 编辑之友 2023-03-28


置身于数字化的技术语境,信息传播方式以及社会生产的变革,正在重新描绘人类的空间观念,曾经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强烈的“移动”。新闻生产的空间场所、主体结构以及生产关系等方面都在进行着潜在“流动”,由此,一个“液态”的新闻业日渐形成。

作为透视现代社会存在状态的一种话语实践方式,“液态”理论日渐在新闻传播领域被讨论和引证。因为“液态”能够更好地揭示当前新闻业的状态,并藉由学科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勾连,深化对新闻生产转向的深度理解。本文立足于数字化传播语境,在“液态现代性”理论观照下,读解新闻生产在数字时代出现的新转向,探究新闻生产的因素在哪些维度发生了“液化”?这些新闻生产要素的“液化”又对新闻业产生何种影响?


一、鲍曼的现代性理论与新闻业的液化研究


21世纪初期,齐格蒙特·鲍曼在承继马克思“融化固体”的思想的同时,提出了“液态的现代性”。与“静态”“稳定”的固体不同,液体和气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处于“液化”与“流动”的状态,既没有固定存在的空间,也没有持久存在的时间。在鲍曼看来,现代性是一个从起初开始就逐步“液化”的历程。确切含义和有效真理只存在于固态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新媒介技术的推动挤压了原先以资本主义体制为代表的长期、固态、稳定的现代性。

“液态”话语迁移至“新闻”领域,荷兰学者德尔兹发挥了关键作用。德尔兹对鲍曼进行过一次专访,将访谈内容整理为《液态现代性时代的新闻业——专访齐格蒙特·鲍曼》。在该文中,由于两位学者处于不同的观察位置,产生了关于“液态新闻业”的分歧观念。鲍曼立足宏观视角审视社会的日常运作,认为新闻业是当代社会机体的从属元素,其意义的生产依附于社会的主流发展。虽然新闻生产持续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或资源,但它并不能改变社会存在的形态。如果媒介能够引领社会转向,那也仅仅只是因为媒介改变了自身的存在模式,即使能够把新闻业与流动现代性联系在一起,新闻业也只起到加固、强化的作用。德尔兹则认为新闻业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位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能够影响社会的变革,“液态新闻”应是新闻业主动蜕变的结果,是新闻业挽救存亡危机进行主动液化的新表征。在德尔兹之后,“液态新闻”的研究方兴未艾。


二、生产空间的“液化”:不确定的流动性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实践中,编辑部作为社会信息生产的重要的空间载体,体现了多种新闻生产要素之间的勾连,成为连接新闻实践、技术转型的场域。而在数字化技术的渗透下,新闻业生产的空间组织结构正在经历重要变革,一度稳定的空间结构日渐被消解,新闻生产的空间正在经历一种“液态”的变化。

首先,新闻生产的物理场所正在进行一种新的“流动”。众多编辑部由市中心转向城市边缘,既是传统新闻业衰落的重要迹象,又是新闻人不断适应数字技术变革而做出的积极的空间调整。新闻生产的“空间流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地理位置的变化,因为报业集团等新闻结构在出售其固定场所的过程中,已经重构了受众对新闻业的一种认知。一度被视为“神秘”和“权威”的意味日趋消淡,与社会大众的“贴近性”意义正在逐步形成和确立。

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空间的媒介化转向。数字技术的面世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消弭了传播的边界,厘革了人们对空间的认识,空间逐渐开始履行信息传递的功能,空间的媒介化趋势初显。人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新闻信息的生产,空间的媒介化流动打破了新闻生产的边界。记者在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发现新闻线索时,可以第一时间利用手机等移动工具摄录,并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新闻生产的固定性、密集性不复存在,旧有的新闻编辑部悄然离开了历史舞台,迎来了流动的、零散的新闻生产空间。

新闻生产空间的“液化”是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转向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新闻生产实在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迁移与扩展,是帮助新闻业融入数字传播语境的重要实践,是新闻业面临危机下不得已而进行的革新。空间的“液化”增强新闻生产灵活性的同时加剧了新闻生产的不确定性,新闻业在读者心中的隔阂感和神秘感也在逐步消失殆尽。


三、生产主体的“液化”:权威的消解


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者与消费者位置不再固定,生产者与受众的流动关系被重新审视。按照“液态”理论的解释,两种主体在液化的流动中可进行相互转化,据此新闻实践过程中的生产者与受众的关系正在被重构,受众也成为了新闻信息的生产者。

新闻生产实践中,职业记者、公民记者与普通公民的角色身份发生了“液化”,越来越多的普通受众参与到新闻生产的实践活动中来。甚至在一些事件发生时,形成了公民记者与专业记者协作报道的局面。塔尔德在《模仿律》一书中用“社会距离”概念来区隔不同群体之间的阶级差别和客观差异,而当下新闻生产主体的“液化”消解了“社会距离”。在新的传播语境下,每一个普通个体都拥有内容生产者、消息传播者和阅读消费者的多重不同身份,并在这些身份中切换自如。

公民参与新闻生产不仅将新闻生产从精英话语体系中解构出来,而且也挑战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伴随记者身份“液化”,出现了“众筹新闻”“公民新闻”等类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新闻生产的专业性。

此外,网络新闻生产的主体把关机制的缺失让流入市场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学者为新闻专业主义唱起了“哀歌”,专业新闻机构及其生产的优质内容在数字化浪潮中逐步走向边缘。不仅如此,新闻记者关于“成名的想象”也在数字时代中垮塌。

生产主体的“液化”让专业新闻机构和资深从业人员在新时代遭遇重创,自媒体新闻生产平台与主流媒体争夺话语权。比起外界的质疑声音,更让新闻从业者感到恐惧的是对自身职业认同感的淡化,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业不仅是一门谋生的职业,更是一种理性的期待与呼唤。如果有一天,记者在数字环境的挤压下不得不转型成为“网络生产者”,来自情感的打击才是真正压垮新闻从业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生产关系的“液化”:边界的消融


新闻生产关系“液化”的最重要表征是生产组织的下沉。在数字化生产技术的渗透下,生产组织出现下沉,扁平灵活的“生产小组责任制”逐步取代旧的总编辑负责制,成为新闻生产的主导模式。数字新闻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将新闻机构内部严密、封闭的生产过程“透明化”,孕育网络化的协作生产。

新闻生产关系“液化”催生新时代对于新闻发生的新定义。在传统的新闻概念认知中,新发生的事实是新闻生产的源头。而在数字化的介入下,事件背后的数据庖代了事件本身成为重要的新闻构成要素之一。

新闻生产走向液态的进程中,新闻业的固有的生产模式、生产关系被销蚀,融合成为新闻业的新态势,打破原先的严密边界。自2014年以来,各新闻媒体适应融合之势、重构再造新闻的组织生产模式以来,“中央厨房”的推广就是一大实践成果。中央厨房存在“聚合”和“内控”两种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介机构之间的壁垒,在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实现统一调度。在数字化时代,我国新闻业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日渐被瓦解,其结构关系呈现出了一种“去组织化”趋势。


五、结 语


自新闻业诞生以来,就与媒介技术紧紧缠绕,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数字技术在新闻领域的泛化渗透,既加剧了新闻生产空间场所的“流动”,又对其主体阐释以及关系表征进行了重构,而整个过程日渐显然的“液态”问题成为了我们反思当代新闻生产的重要关切点。在新闻生产的“液态”转向中,一切稳定的意义似乎被消解,其中蕴含的危机意识以及迈向融合之路的叙事策略,让我们怀揣希望的眼光审视新闻业正在经历的“液态”变迁,在变化中坚守新闻本位的思想,守住新闻业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



作者简介:赵红勋,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视听传播、媒介文化与青年文化。


本文摘自《编辑之友》2022年第7期 赵红勋《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的“液态”转向》阅读全文或学术引用请参见《编辑之友》纸质版或《编辑之友》同期电子版)



长按识别小程序阅读

《编辑之友》电子期刊


长按左侧二维码

进入《编辑之友》微店


官网:bjzy.sxpmg.com

投稿地址:

bjzy.ijournals.cn/bjzy/author/login

微信号 :bianjizhiyo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