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1年历史学新书(2)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5万订阅者,2021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以推介当年高质量的学术论著(第一个月推介部分2020年的书目)。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我们不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1年第2期新书单。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国古代石刻法律文献叙录
作者:李雪梅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 198.00元
石刻法律文献兼具传世和出土、官方和民间、实体和程序并行的特色,是一种可视化程度较高的立体性史料。在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碑石所载诏令公文、契证界址、讼案纷争、规章箴言、禁约告示、盟誓神判等事项内涵丰富,与国家行政运转、社会治理、秩序构建、权益保障等紧密关联,是可借以了解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及法律应用的珍贵原生史料。本书在完成对古代石刻法律文献的初步摸底工作基础上,力图构建以“碑本”为核心的史料体系。本书汇集的8300余种碑石条目约占古代石刻法律文献总量的三分之二,可大致反映中国古代公文碑、契证碑、讼案碑、规章碑、禁约碑、法律记事碑等六大史料群的概貌。这些史料对于构建中国本土法律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李雪梅,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法律古籍和碑刻法律文献整理研究。代表专著有《中国近代藏书文化研究》《碑刻法律史料考》《法制“镂之金石”传统与明清碑禁体系》《昭昭千载:法律碑刻功能研究》等。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汉代西域行政制度与屯戍体制研究
作者: 李楠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0
页数: 226
定价: 89
汉代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理与职官建制,是边疆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汉代西域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秦汉史重点研究课题,各种论著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同时,新出土的各种简牍资料,也给西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崭新的素材。学术界目前对汉代西域问题的研究仍多集中于汉代与西域的关系史和民族史的研究,对汉代在西域治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则明显滞后,且已有的著作也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出现,鲜有研究专著发表。《汉代西域行政制度与屯戍体制研究》利用汉简资料,并结合传世文献和其他出土资料,对汉代西域边政的建置和运行、都护制度的历史沿革、西域地方政权的内部建制、文化软实力在西域治理中的应用以及西域屯戍与边防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索。
李楠,男,2013-2017年就读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西汉山东地区王国研究”等课题。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汉代墓葬艺术
作者: 谢阁兰、
奥古斯都·吉尔贝·德·瓦赞、
让·拉尔蒂格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译者: 秦臻、李海燕
出版年: 2020-10
页数: 341
定价: 136.00元
《汉代墓葬艺术》一书,这是有关早期中国汉代墓葬艺术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海外学者对于中国汉代考古所做的为数不多的田野考古调查的成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反映了谢阁兰率领的调查队于1914年对中原和四川等地的汉代考古遗存所进行调查的情况,内容涉及帝陵和各个不同等级的汉墓,对陵园、墓丘、神道石刻、石阙、祠堂、碑刻、画像以及随葬器物都有详略不同的描述,大量的黑白照片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20世纪初叶各地汉代地面文物保存的现状。此外,通过该书,我们还能读到早年海外学者对中国汉代墓葬所反映的汉代丧葬习俗、汉代艺术风格和特色的基本认识,他们以西方艺术史作为背景和参照,比较了中西方在审美观念、创作手法、功能象征等各个方面的意趣同异,其视觉和眼光也很独特。
谢阁兰(Victor Segalen,1878—1919)法国诗人、汉学家和考古学家。担任法国海军军医期间,谢阁兰随军旅居大洋洲和中国,并先后组织了两次贯穿华中、华西的考古调查活动。著有《古今碑录》、《勒内· 莱斯》、《天子》、《历代图画》、《华中探胜》及《中国西部考古记》、《中华考古图录》等。
奥古斯都·吉尔贝·德·瓦赞(Augusto Gilbert de Voisins,1877-1939)法国探险家、文学家。作为谢阁兰的挚友,资助并全程参与了谢阁兰在中国组织的两次考察活动。
让·拉尔蒂格(Jean Lartigue,1886—1940)法国海军上将,汉学家。参加谢阁兰1914年考察活动,并于1920年起,为吉美博物馆负责整理、编写出版谢阁兰考察报告。1931年起任法国海军航空局局长等职,于1940年在德军轰炸中丧生。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从文物考古透视六朝社会
作者: [德]安然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
页数: 198
定价: 58.00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研究,我们可以为过去的时代打开一扇窗,用物质遗产去解答历史疑问。当时人们是如何面对战乱和由此而产生的逃亡迁移?他们怎样去适应陌生的环境?南方的考古发现揭示出流民与本土居民之间怎样的应对策略与互动关系?这一时期的巨变对物质文化和人民信仰的影响在考古发现上有怎样的表现?在对周边地区家族墓葬及长江以南其他墓葬的研究时,这些都是本书所关注的关键性问题。书中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中国中古早期,特别是东晋及南朝时期的墓葬和特定之出土文物,并通过它们来透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安然(AnnetteKieser),慕尼黑大学博士毕业,德国明斯特大学“长江中游六朝(220—589)墓葬分析”研究项目负责人,明斯特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学教授。参与了由德国中央博物馆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并出版诸多有关中国艺术与考古学的专著、文章。周胤,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史学研究中心讲师。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古中国的荫护与社群
作者: (美) 戚安道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公元400—600年的襄阳城
译者: 毕云
出版年: 2021-1
页数: 220
定价: 60.00元
本书是美国学者戚安道先生关于中国中古社会的专著。他研究了中古时期(400—600年)湖北地区的门荫制。在作者看来,荫护机制更侧重于荫客而不是护主,是“以地方州郡寒门视角纵观南朝历史”。实际上,行文中赖以为脉络的还是那些护主们的人生轨迹。译者为中国史学者毕云。本书对于理解南朝历史和南朝时的建康、三吴地区有重要意义,弥补了系统研究的缺乏。本书以一个外人的视角研究六朝史,无疑是给中国六朝史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方法,是六朝是学术研究的有益补充。
戚安道(Andrew Chittick),1997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佛罗里达埃克德学院(EckerdCollege)任教,现为正教授。他撰有一系列论文探讨早期中古中国的地方历史书写,以及竞渡和龙舟比赛的历史,同时也是著名的《剑桥中国史·六朝卷》南朝部分的主笔。戚安道教授分别获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美国国家人文科学捐赠基金会的研究资助。另著有《中国和世界史中的建康帝国:种族认同和政治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2020年。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
作者: [英]崔瑞德 / [美]史乐民 编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907—1279年
原作名: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 .05: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Part 1
译者: 宋燕鹏等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911
定价: 198
这是两卷关于宋朝(960-1279)及其五代和南方诸国先驱者的第一卷,介绍了中国从907年唐朝灭亡到1279年蒙古征服南宋的政治历史。概述了在社会、经济和知识分子上升时期,标志着宋朝政治的兴起、巩固和灭亡的人物和事件。作者特别强调了在宋朝时期出现的具有政治意识的文人阶层,其特点是在朝代早期考试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在接近尾声的“道学”运动的兴起。此外,他们还强调了宗派主义和宰相专制对宋朝政治文化的不稳定影响,以及契丹辽、西夏、女真金和蒙元等强大的草原帝国对宋朝事件的形成和发展速度的影响。
崔瑞德(1925—2006):1925年9月23日生于伦敦,最初研究地质和地理学。中文名字杜希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中文版写作崔瑞德,故通称崔瑞德)。崔瑞德是二战以来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也是西方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他在这一领域的著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填补了西方汉学研究的一大空白。崔瑞德多年担任《亚洲专刊》(Asia Major)的主编,在艰困环境中支撑着这本老牌汉学杂志继续出版,并最终将它由伦敦迁至台北。《剑桥中国史》主编,发起人。
史乐民(Paul J.Smith),哈佛大学教授。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國西征
作者: 濮德培(Peter C. Perdue)
出版社: 衛城
副标题: 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
原作名: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译者: 葉品岑 / 蔡偉傑 / 林文凱
出版年: 2021-1-27
页数: 672
定价: NTD 900
《中國西征》(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哈佛大學出版社,2010年)的歷史,反映了「中國」被建構與詮釋成中國的過程。本書透過豐富多元的史料,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民族國家框架,重新省思歷史上變動的「中國」定義與不同可能。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後,如何掌控今天的新疆、蒙古與西藏?後代史家如何將這種控制正當化,影響後世的中國(華)民族主義?又是如何改變中國對伊斯蘭世界與蒙古的關係?當今中國政府在這些地方的治理政策,又與當年清帝國的作為有何呼應?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美相遇
作者: 王元崇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琥珀
副标题: 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
出版年: 2021-1
页数: 528
定价: 79.00元
1784年,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派出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帆船,满载对财富的渴望和对东方文明的幻想,前往乾隆治下的盛世中华;100多年后,大清轰然崩溃,而美国却在通向霸权之路上如日方升。在一个多世纪的相望、相遇与相撞背后,是中国逐渐认清世界,并蹒跚追赶时代脚步的历程。双方的此消彼长,正是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交错的侧影。 从蒲安臣使团到留美幼童,从排华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历史学家王元崇全面分析清美贸易、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交往与互动,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细节,在“天朝”与“外夷”、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之中,解读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的复杂博弈,还原中国走向近代化与国际化的艰辛之旅;打破线性历史观的陈腐教条,重新审视今日中国与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王元崇,历史学家,专攻近世中国和东亚外交史,著有《再造中华帝国:满鲜关系,1616-1911》(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18年)等作品。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
作者: 王汎森
出版社: 台湾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副标题: 王汎森院士講座實錄
出版年: 2020-9
页数: 96
王院士從晚明談到晚清,乃至現代,各時期的知識份子面對當時政府與社會,如何運用各種訊息的發布與傳遞模式,以及這些訊息最終如何影響當時政治與社會發展,並形成見證時代的紀錄。時至今日,資訊與媒體快速更新,蓬勃發展,藉由王院士深刻的歷史考察,我們應以古為鑑,省思今日社會文化現象,特別是媒體操控與假新聞傳播等。
王汎森,臺灣雲林縣北港鎮人。歷史學家,中研院院士,歷史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中研院副院長、中研院代理院長。主要從事思想文化史、學術史以及史學史的相關研究。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经典“鲁迅”
作者: 陈国恩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历史的镜像
出版年: 2021-1
页数: 307
定价: 68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化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一书,将鲁迅形象的生成置于20世纪中国的语境中,在此基础上考察鲁迅形象的建构与嬗变,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审思鲁迅形象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品格。同时,将鲁迅这一精神资源介入国际思想的交锋中,以此廓清鲁迅思想的中国立场,开掘其中国智慧及人类性主题。在此基础上,集中围绕鲁迅相关的理论问题展开理论分析,提出鲁迅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开掘的可能性命题。
作者陈国恩,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10项。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专著17部。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帝国代理人
作者: [英] 诺埃尔·马尔科姆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副标题: 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骑士、海盗、耶稣会士与间谍
原作名: Agents of Empire: Knights, Corsairs, Jesuits and Spies in the Sixteenth-Century Mediterranean World
译者: 余福海
页数: 584
16世纪下半叶,地中海世界犹如巨大的角斗场。但就在激烈的冲突之下,依然存在着密切的往来。 凭借地域和语言优势,布吕尼-布鲁蒂家族以代理人的身份活跃于大国博弈的台前幕后。 他们跨越东地中海及欧洲腹地,游弋在威尼斯、罗马、伊斯坦布尔之间。为实现统治者的意志,也为谋求个人与家族的成功,深入间谍活动、奴隶赎买、反奥斯曼叛乱、公共与隐秘外交等一系列和平与战时活动。 追踪这一家族的兴衰,本书揭开了地中海世界纷繁复杂的面目,展示了基督教国家互相矛盾的地缘战略,也描述了奥斯曼帝国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
诺埃尔·马尔科姆(Noel Malcolm) 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万灵学院高级研究员。 1995年以前,曾任政治专栏记者及外交事务编辑,在英美各大报刊发表多篇政治及书评文章。之后转入学术研究,长期关注巴尔干地区历史与基督教-伊斯兰关系,作品包括《波斯尼亚简史》《科索沃简史》《叛军、信徒、幸存者:阿尔巴尼亚人历史研究》等。 1997年,当选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不列颠学院院士。2014年,因其在学术、新闻及欧洲史方面的贡献,获封爵士。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A Literary Tour de France: The World of Books on the Ev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译者: 高毅 / 高煜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456
定价: 89.80元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以一位图书销售代表1778年的环法之旅为主线,用浸入式写作带读者亲历图书贸易的各个环节,感受出版业的激烈竞争和大众高涨的阅读热情。作者达恩顿利用丰富的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材料让法国大革命前的图书世界重焕生机。在这里,书商们为了实现销售在乡镇奔走,贸易路线受政令影响不断改变,关于图书需求的情报飞速流转。他们把满族读者的需求当作生意努力经营,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为一场革命做准备。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 著名文化史专家、书籍史权威,哈佛大学图书馆荣誉馆长、哈佛⼤学 荣誉教授。1939年⽣于纽约,196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4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代表著作有《屠猫狂欢》(1979年获美国历史学会Leo Gershoy奖)、《启蒙运动的生意》、《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1995年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等。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海洋帝国的崛起
作者: [荷]安东·范德伦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品方: 天喜文化
副标题: 尼德兰八十年战争,1568—1648
译者: 杜原
出版年: 2021-1
页数: 376
定价: 88.00元
“尼德兰”,意为“低地”,范围大约包含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地区。11—14世纪,尼德兰地区逐渐形成众多分散的公国、伯国和主教领地,后在勃艮第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治下逐渐统一。1568年,尼德兰的十七个省反抗西班牙帝国的统治,1581年,尼德兰北部七省废黜腓力二世,之后于1588年正式建立荷兰共和国,最终于1648年借三十年战争之机,彻底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随后,新生的荷兰共和国在短短50年里,迅速崛起,成为欧洲的经济中心;繁荣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第一家现代银行和股票交易所,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同时,发达的造船业支撑荷兰积极开展海外贸易,16—17世纪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面上,荷兰创造了“郁金香神话”,成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从饱受西班牙压迫的边缘小国,到纵横大洋的“海上马车夫”,发达的商业资本与迅猛的海权扩张,共同写下了荷兰这一海洋帝国崛起的历史。这段历史的盛衰,值得深思。
安东·范德伦(Anton van der Lem),荷兰学者。生于荷兰,长于荷兰,曾任莱顿大学图书馆策展人,长期研究荷兰史。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柏林法则:欧洲与德国之道
作者: [英]保罗·莱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Berlin Rules: Europe and the German Way
译者: 邵杜罔
出版年: 2021-1
页数: 272
定价: 88.00
德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灰烬中重生,用德国特色的行为方式,实现了两德统一和经济腾飞,最终成为整个欧洲的领导者。 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移民政策等多个方面,德国制定的规则引领了整个欧洲大陆,让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欧洲文明在现代获得新的生命力。 作者作为英国前驻德大使,详细解读德国的历史、民族性格、商业特征及政治选择,成为全欧洲人都在抢读的畅销图书。
【英】保罗·莱弗 英国退休高级外交大使,曾在伦敦圣保罗学校和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接受教育。 他于1966年离开牛津大学时加入了英国外交部。在早期的外交生涯中,他专门就欧洲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997年至2003年,保罗·莱弗爵士担任英国驻德国大使。他曾在北约、欧盟委员会任职,担任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并在外交部担任欧盟和经济主管。2004年至2010年,他担任被称为“英国国防和安全智库”的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主席。1991年被授予圣迈克尔和圣乔治勋章,2001年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被其母校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授予荣誉院士。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脆弱的崛起
作者: 徐弃郁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修订本)
出版年: 2021-1
页数: 365
定价: 88.00
1871年统一后,德意志帝国成为实力飞速蹿升的大国,但与此同时,它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却十分复杂脆弱,物质上在高歌猛进,精神方面却日趋急躁和浅薄。借助大量翔实材料,本书梳理了德国从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外交和政治军事政策,论述了大战略的成败与否如何决定了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从而回答了“威廉德国为何走向战争”这个问题。作者指出,随着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德国的大战略反而在退化甚至瓦解,越来越无法应对变化中的复杂局面。2017年1月本书英文版由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使该书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
徐弃郁,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退役大校。先后被聘选为“中美杰出青年论坛”成员,国防部外事工作专家小组成员,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出版著作《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历史与记忆
作者: [英国]杰弗里·丘比特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History and Memory
译者: 王晨凤
出版年: 2021-2-28
页数: 286
定价: 59.00
近年来,“记忆”已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记忆”一词既代表着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领域,又代表着一种崭新的途径,借之可以将历史概念化,成为更普遍的探索领域。本书针对关于记忆的各种探讨和理论,提供了容易进入又发人深思的引介,所涉及的主题凝聚着历史学家的普遍关切。全书关注记忆在所谓历史过程中的角色,考察了个体与集体之间、作为遗存的记忆与作为重构的记忆之间,以及记忆与历史作为各种回顾性知识形式之间的关联。
杰弗里·丘比特 英国约克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reader),同时任职于约克大学18世纪研究中心和公共史学研究中心。研究兴趣包括19世纪法国政治史、思想史、宗教史、文化史,社会记忆诸问题,以及现代社会与历史之间的关联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表现。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Dwelling in the World
作者: Elizabeth LaCouture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Family, House, and Home in Tianjin, China, 1860–1960
出版年: 2021-7
页数: 320
定价: $35.00
By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residents of the northern treaty-port city of Tianjin were dwelling in the world. Divided by nine foreign concessions, Tianjin w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colonized and cosmopolitan cities. Residents could circle the globe in an afternoon, strolling from a Chinese courtyard house through a Japanese garden past a French Beaux-Arts bank to dine at a German café and fall asleep in a British garden city-style semi-attached brick house. Dwelling in the World considers family, house, and home in Tianjin to explore how tempos and structures of everyday life changed with the fall of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rise of a colonized city. Elizabeth LaCouture argues that the intimate ideas and practices of the modern home were more important in shaping the gender and status identities of Tianjin’s urban elites than the new public ideology of the nation. Placing the Chinese home in a global context, she challenges Euro-American historical notions that the private sphere emerged from industrialization. She argues that concepts of individual property rights that emerged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became foundational to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early Communist housing reforms and in today’s middle-class real estate boom. Drawing on diverse sources from municipal archives, women’s magazines, and architectural field work to social surveys and colonial records, Dwelling in the World recasts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fering new perspectives on gender and class, colonialism and empire,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nd everyday life.
Elizabeth LaCouture is the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Gender Studie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here she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der studies and history.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