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6)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6.5万的订阅者,2023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3年第6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生命之道
作者: [美]冯珠娣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中医的物、思维与行动
原作名: A Way of Life: Things, Thought, and Ac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译者: 刘小朦 / 申琛
出版年: 2023-3-20
页数: 174
定价: 40
在西方,中医向来被认为带有神秘主义和迷信色彩,其效验有赖于人们的盲信。冯珠娣教授以她对于今日中国社会、知识界和医学圈的扎实深入的了解,在此做出了一番关于中医简明而精确的论述,回答了此前长久萦绕的一些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上的问题,试图超越生物医学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上重新认识传统中医的价值。此书以其2017年于耶鲁特里讲座上发表的演讲稿为基础整理而成。在大致分为“物、思维和行动”三个部分的论述中,她考察了现代中国理性化、科学化的传统中医学如何建构其真正的客体,医师们又如何诊察、思考和把握病理机制,以及如何根据“治病求本”“以人为本”的原则找出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这番细致的考察中,东西方的对立消失了,系统化的中医学不再是神秘事物和伪科学,而是一套糅合性的哲学观和一个为更具包容性的科学可以回溯的丰沛源泉。
冯珠娣(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主任。她的研究方向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她出版了《饕餮之欲 : 当代中国的食与色》(Appetites: Food and Sex in Post-Socialist China)、《万物•生命:当代北京的养生》(Ten Thousand Things: Nurturing Life in Contemporary Beijing)等多部相关著作。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国的历史之路
作者: [英]伊懋可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启真馆
副标题: 基于社会和经济的阐释
译者: 王湘云 / 李伯重 / 张天虹 / 陈怡行
出版年: 2023-4
页数: 348
定价: 98.00元
伊懋可在《中国的历史之路》(或译《中国历史的模式》,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1973)一书中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述:中华帝国为何能长期维持统一而没有像罗马帝国那样最终分裂?中国如何执中世纪各国经济之牛耳,并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古代中国如何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从落后于欧洲到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1600—1700 年又远远落后于欧洲大多数地方?作者提出了“高水平平衡陷阱”理论。他认为传统后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已达到没有工业-科学投入情况下的极限,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农业剩余产品递减,人均收入和人均需求下降;劳动力越来越便宜,而资源和资本越来越昂贵;耕作与运输技术已高度完善,难以再做简单的改进。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多的剩余来购买新技术,而且这种所谓高水平的发展也抑制了对新技术发明的需求。伊懋可认为“高水平平衡陷阱”是对中国文明之所以出现技术停滞,并且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一种充分解释。
伊懋可(Mark Elvin,1938— ),剑桥大学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史、文化史、环境史。代表作有:《中国的历史之路》(另译《中国历史的模式》)、《大象的退却》等。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汉魏六朝文人身份的变迁与文学演进
作者:徐俪成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2月
定价: 128.00元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身兼“士人”和“文人”两种身份,在科举产生之前的汉魏六朝时期,参与文学创作的文人中绝大多数都身兼士族身份,并扮演相应的政治角色。因此,在汉魏六朝,文人的社会身份和政治角色,深刻影响着这一时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生态。本书梳理了汉魏六朝不同时期文人的主要身份属性及政治角色的变化过程,特别关注对于文学创作有要求的各类职官的构成及其职能中与文学创作相关的部分,探讨了文学创作在仕宦与精英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并分析了不同政治、社会身份下文人的创作生态。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总结了文人身份变迁过程与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风格演进、文类地位升降和文学批评话题演生等问题的关系,试图从文人身份出发,为汉魏六朝文学史、汉魏六朝文人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文人身份和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徐俪成,1989年生,浙江德清人。200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2017年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晨晖学者。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
作者: [日]渡边信一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译者: 吴明浩 / 吴承翰
定价: 79.00元
本书通过对汉代至唐宋时期的财政金融史的研究,旨在阐明 “百姓不樂”背后的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将古代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从金融史的角度分析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然后探讨其历史特征。
渡辺信一郎,1949年生于京都。1971年京都教育大学毕业,1976年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东洋史学专业博士课程单位修满退学。现任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 研究领域宏阔。从以农业经营分析为中心的农村社会史、以经费论为主轴的国家财政史以及围绕专制国家的社会编成、意识形态、礼制仪礼等诸多方面,对战国至隋唐时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 主要论著有《中国古代社会論》(青木書店,1986年)、《中国古代国家の思想構造——専制国家とイデオロギー》(校倉書房,1994年)、《天空の玉座 ——中国古代帝国の朝政と儀礼》(柏書房,1996年)、《中国古代の王権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較史の視点から》(校倉書房,2003年)及论文数十篇。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南天佛国
作者: 李东红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南诏大理佛教历史与文化
出版年: 2023-1
页数: 496
定价: 98.00元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的地方民族政权,具有以佛教治世,以佛法教化人民的文化传统,其社会、历史、文化各个领域都受到佛教影响,被誉为“南天佛国”。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文献记载,以及佛教物质文化遗产中,触摸并感知到南诏大理佛教信仰的盛况。本书为多学科融合视野下的新成果,从东亚佛教交流史,特别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出发,通过社会历史情境、佛教与社会、佛教文化遗产三大板块的呈现与探讨,用丰富的史料与科学的叙事,再现南诏大理佛教文化。
李东红,1965年生,云南洱源人。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中国文化史博士。博士生导师。历任云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出版社总编、图书馆馆长等职。现任大理大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南诏大理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等。完成“南诏大理国宗教研究”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出版《白族密教》《乡人说事:凤羽白族村的人类学研究》《苍洱五百年》等九部著作,发表《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思考》《剑川石窟与白族的信仰民俗》《坚守还是改变: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研究“三大族系”说的多学科讨论》等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珍珠在蒙古帝国
作者: [美]托马斯·爱尔森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
原作名: The Steppe and the Sea: Pearls in the Mongol Empire
译者: 马晓林 / 张斌
出版年: 2023-3
页数: 304
定价: 69.80元
本书是爱尔森的最后一部著作,呈现出其著作一贯的风格,广征博引,利用汉文、波斯文、阿拉伯文、俄文一手史料,笔法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本书用珍珠串起了蒙古时代的欧亚世界,实际上也涵盖了上古乃至现代的珍珠历史。诚如有学者评论的,本书对蒙古帝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史提出了新见卓识。从更长的历史时段而言,本书不仅关注东西方向的交流,更是着重揭示了南北方向文明交流、跨生态交流的重要性。
托马斯·爱尔森 Thomas Allsen,1940—2019 久负盛名的蒙古帝国史学家、内陆欧亚历史与文化专家,美国新泽西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波特兰州立大学学士(1962),华盛顿大学俄国研究硕士(1964),俄勒冈大学图书馆学硕士(1969),明尼苏达大学比较亚洲史博士(1979)。曾短暂任教于西肯塔基大学,1980年任教于新泽西州特伦顿州立学院(后更名为新泽西学院),直至2002年退休。 著有:《大汗蒙哥在中国、俄罗斯与伊斯兰地域的统治政策》(Mongol Imperialism: The Policies of the Grand Qan Mungke in China, Russia, and the Islamic Lands, 1251–1259,1987);《蒙古帝国的商品与交换》(Commodity and Exchange in the Mongol Empire: A Cultural History of Islamic Textiles,1997);《蒙古时期欧亚的文化与征服》(Culture and Conquest in Mongol Eurasia,2001);《欧亚皇家狩猎史》(The Royal Hunt in Eurasian History,2006)。 曾参与撰写《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1986—2013年兼任学术期刊《中世纪欧亚文献》(Archivum Eurasiae Medii Aevi)主编,曾获美国国家人文基金奖(1998—1999,2003—2004)、古根海姆奖(2002—2003)。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剔彩流变:宋代漆器艺术
作者: 何振纪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2
页数: 248
定价: 78
本书作者何振纪教授自2010年起,开始进行有关宋代漆艺的研究,他亲身考察世界各地博物馆馆藏宋代漆器,做下大量珍贵的记录。“研究历程”概述20 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宋代漆器的研究状况;“主要类型”描述 “雕漆”“戗金”“螺钿”“素髹”等宋代漆器类型;“设计特色”深入探讨“造型”“制胎”“工艺”“装饰”等几个方面,介绍宋代漆器的设计和制作特点;“剔彩流变”介绍该工艺的特色及其在中日间的流传与嬗变;“域外传播”阐释通过海上丝路流传的宋代漆器;“珍存近况”对流传至今的重要宋代漆器遗存进行了梳理。中国漆器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艺创造,尤其是自宋代进一步发展的众多优秀漆器髹饰技艺,皆获得了相当的突破。文字中提炼出宋代漆器的工艺、美学、历史,并叙写当时的文化氛围。书中大量图片更是展现宋代漆器的珍贵图像资源。
何振纪,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成果鉴定专家、浙江省社科联之江青年拔尖学者、中国美术学院优秀青年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专项重大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青年重点项目、杭州市哲学社科规划专项重点项目等,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类优秀成果奖、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浙江省哲学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出版著作《哲匠录:中国设计师的历史形象与社会角色》《〈髹饰录〉新诠》《〈髹饰录〉异本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漆器》《中国现代漆画》《世界漆艺巡礼》等。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元代白云宗西夏文资料汇释与研究
作者: 孙伯君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定价: 104.80元
本书从黑水城出土文献中挖掘出与元代白云宗有关的史料,重点对白云祖师清觉的两部作品《正行集》《三观九门枢钥》的西夏文译本进行了考释,对慧照大师道安所编《三代相照文集》的西夏文译本进行了全面释读,并利用这些材料,补充考证了元代《普宁藏》《河西藏》等诸种《大藏经》的编纂情况。 本书首次把民族文字文献与汉文资料相结合,所梳理的材料补充了汉文史料之不足,不仅为元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为了解元代河西少数民族与中原内地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实证。
孙伯君,1966年生于河北。先后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10月一2007年10月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9月一2012年7月,受聘为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巴黎第五大学)历史语言学系客座导师。2017年12月一2018年3月受聘为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访问教授。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兼职研究员。兼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秘书长,《民族语文》杂志编委,IsO/IEc JTcl/sc2/WG2“编码字符集分技术委员会”专家。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工程“中华字库”工程技术团队成员,第18包、19包技术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文献语言学、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已出版专著7部(包括合著3部),编著3种,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废坏与整饬
作者: 孙骁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雍乾时期云南吏治变迁研究:1726— 1799
出版年: 2023-1
定价: 98.00元
本书以1726-1799年间的五起云南疆臣贪腐案件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雍乾时期改土归流对云南产生的影响,以及雍乾两朝君主统治思想,形成以下核心观点:第一,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是清前期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以此为标志,云南地区在政治、文化上产生了较大的变革,不再是一个政治地位边缘化的边疆省份,而是逐渐转变为与中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内地式省份。第二,政治一体化在位云南带来高速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官场结构造成了诸多影响。随着乾隆中后期君主官僚制的发展,腐败文化渗透到云南官场的每一个角落,雍正时期以来励精图治的官场风气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奢靡腐败之风,这使得云南在短短三十年中发生了数起疆臣贪腐大案,并最终步入了嘉庆年间长久而深刻的社会衰落。
孙骁,1988年生,山东巨野人,副教授。201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专门史(中国民族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20——2022年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相关工作。2018年至今在云南财经大民政净南大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与西南边疆史研究。出版―《极简金代史》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中的云南吏治变迁:1726——1799》被评为2020年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驶向现代性
作者: 张珺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万有引力
副标题: 私家车与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
原作名: Driving toward Modernity: Cars and the Lives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ontemporary China
译者: 席煦
出版年: 2023-2-28
页数: 288
定价: 78
作为现代化的物质载体,汽车曾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重塑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在当今中国,私家车与住房更是成为“地位性商品”的代表。购买、驾驶私家车,不仅深深改变了私家车车主的日常生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与之社会属性息息相关的空间建构、道德观念和身份意识。可以说,伴随私家车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缩影。 本书根据作者在珠三角地区为期十年的田野调查写成。通过展示受访者的成长背景、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考察私家车“开进”日常生活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呈现了被汽车相关的事物所影响的中产阶级与当前的汽车文化互动共生的现代性场景。
张珺,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亚洲与国际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转型和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和空间政治、亚洲的科技与社会。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南美洲的恶魔和商品拜物教
作者: [澳]迈克尔·陶西格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
译者: 马晨
出版年: 2023
定价: 86.00元
在本书中,陶西格探索了当代南美洲种植园工人和锡矿工人的民间信仰中恶魔的社会意义。陶西格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商品拜物教”等概念,他发现,当地以恶魔形象为核心的本土信仰调解了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资本主义物化生产模式之间的冲突。这种混合的信仰体系,正是南美原住民社会在与资本主义及世界市场扩张交锋的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文化回应。
迈克尔·陶西格(Michael Taussig),1940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在伦敦经济学院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人类学教授,以其富有挑战性的民族志研究和非传统的学术风格而闻名。他对马克思和瓦尔特·本雅明的评论,尤其是关于商品拜物教思想的评论最为人称道,此外他在医学人类学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南美洲的恶魔和商品拜物教》《萨满教、殖民主义与野人》等。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来者是谁: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形象
作者: 郑伊看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23-3-1
页数: 384
定价: 168
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出现了一个鲜为人关注的现象,在意大利绘画中出现了一些东方面孔。在中世纪人眼中,东方人形象复杂而多义,其塑造植根于同时期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教廷与东方的交往关系发生变化。 本书第一章梳理19 世纪末至今学界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与“东方”之关系的思考与研究,作者所聚焦的“东方人形象”问题如同一股暗流,始终涌动在这片历史汪洋之中。第二章将首先讨论东方人图像的传播与接受。一方面,西欧画师可能从东方游记、编年史纪录、中亚抄本图像等多种渠道获得有关于东方人的相貌与装束的知识。而另一方面,东方人形象上呈现出的多样变化,也透露出人们的记忆与情感。第三章至第七章是本书的核心,主要关注东方人图像本身的叙事语言与功能,以及它们如何接纳与融合新的形象。集中探索这类异族图像进入西欧社会后,在一些传统主题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其中包括5个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个案研究,主要围绕两幅编年史插图、两组议会厅壁画、两个绘画主题,它们基本涵盖了13—14世纪欧洲绘画中东方人形象的几个基本类型,呈现出五幅不同的“肖像”。
郑伊看,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CEHTA),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从事西方美术史研究,近年主要致力于13—18世纪跨文化交流研究。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法国私法史
作者: [法]让-路易·阿尔佩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从大革命到当代
译者: 朱明哲
本书以《法国民法典》的编纂、解释、修订为主线,讨论了法国私法在两个世纪内社会、经济、政治变迁中的发展历程。既是大革命的遗产,又是君权和父权思想的典型代表的《法国民法典》如“忒修斯之舟”,仅有一半条文仍保持1804年的原貌,却以惊人的同一性和延续性应对这两百年后完全不同的风俗人心和社会交往。这种稳定性和适应性背后,恰恰是法国私法理念从专制集权到自由个人主义,再到社会化的巨大转变。本书所讲述的历史,并不是一座供人景仰的纪念碑,而是一部活生生的《人间喜剧》,它生动再现了立法、判例、学说等法律渊源共同作用的过程,以及不同的人群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反复博弈的戏剧冲突。
让-路易•阿尔佩兰(1960-)是法国知名的法史学家,现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律理论与分析研究所主任。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阿尔佩兰以关于法国大革命期间最高裁判所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1988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取得法史学的教授资格,并先后任教于里昂三大、勃艮第大学和巴黎高师。在巴黎高师期间,他曾担任社会科学部主任。阿尔佩兰教授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当代法史学和比较法,他的法哲学理念主要受哈特的实证主义影响。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古人之夜
作者: (美) 南希· 贡琳 / (美) 阿普里尔·诺埃尔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古代世界的夜间生活考
原作名: Archaeology of the Night
译者: 郭峥栋
出版年: 2023-3
页数: 508
作为“夜间考古学”领域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文集,本书为我们呈现了北美20多位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书中阐述了古人的就寝方式,夜间仪式与照明,夜晚的文化意象,星座与建筑、夜间生产活动、神话故事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带领我们进入古代世界的“夜之国度”,点亮了一直被学者忽视的那片暗夜。
南希·贡琳(Nancy Gonlin),美国华盛顿贝尔维尤学院人类学高级副教授,曾参与撰写《科潘:古玛雅王国的兴衰》。
阿普里尔·诺埃尔(April Nowell),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人类学教授,考古学家,曾参与撰写《石器与人类认知进化》。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国家如何支付战争
作者: [美]罗赛拉•卡贝拉•泽林斯基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高渝 / 邹贵虎
出版年: 2023-1
页数: 312
定价: 49.00
罗塞拉•卡贝拉•泽林斯基著、高渝和邹贵虎译的《国家如何支付战争》,通过提供大量数据,探讨了1800年—2003年两百年间的战争资金情况,详细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对战争的融资策略与国力、国内利益、国际政治环境和战争之间的关系。战争融资时政治决策至关重要,领导人要努力控制战争成本;同时,战争融资也反映出一国从其公民和其他国家获取资源的能力。除了具有实证广度外,本书还具有理论深度,着力于战争融资、战争成本、战争融资属性等概念的构建。
罗赛拉•卡贝拉•泽林斯基(Rosella Cappella Zielinski),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波士顿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安全问题,国际政治经济问题,政治经济与国家安全问题等。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
作者: 張省卿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年: 2022-11-22
页数: 448
定价: NTD800
本書以藝術為起點,探討東西文化交流之發展脈絡,行文中同時以圖像、文物與文獻為切入點,提供過去學者研究交流史之不同視角,更展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內涵。 全書論述的中心議題「兩地文化交流之意義」,是以歐洲角度觀察中國圖像視覺文化,也以中國角度觀察歐洲圖像視覺文化,探討歐亞相對互動的關係與影響。
張省卿 現為臺北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及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畢業於德國漢堡和柏林洪堡大學,取得藝術史與歷史碩士、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全球化下之博物館收藏、東西藝術交流史、文化史方法學和殖民城市史。擔任《輔仁歷史學報》《美術學報》《故宮學術季刊》《史物論壇》及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等審查委員與編輯;任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委員。 著有Natur und Landschaft(《自然與風景》,2003)、《德式都市規劃經日本殖民政府對台北城官廳集中區之影響》(2008)、《東方啟蒙西方》(2015)、《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2022年出版)等專書。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彼岸:1881-1920年俄国犹太人移居美国研究
作者:王耀明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定价: 68
帝俄晚期,改革与革命交织,社会矛盾尖锐,暴力反犹活动周期性爆发,俄国犹太人被迫走上流散他国的道路,从而形成了颇为壮观的移民潮,其主流涌向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这一波移民潮始于1881年,止于1920年,前后涌动近40年的时间,期间约有175万俄国犹太人(占俄国犹太总人口35%)成功移居美国,使美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犹太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本书在占有、梳理、分析大量资料和文本的基础上,探讨并回答了“四大问题”:一是俄国犹太人缘何选择美国作为新归宿;二是美国移民政策是如何回应俄国犹太移民潮的;三是俄国犹太移民是如何适应美国社会与经济生活的;四是俄国犹太移民潮对整个犹太民族未来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总之,移民史不仅研究人为什么行走、往哪个方向行走、最终停留在哪里,而且也研究人行走的意义。它以丰富的面向,展示人与时空的联系;又以一种人文关怀,传递历史的余温。
王耀明,湖南岳阳人,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美国史、犹太史、高等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