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枚奥运金牌,能否改变自行车产业在中国的困局? | 观察

2016-08-14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北京时间8月13日,中国奥运代表团在里约创造了一项历史:出身“自行车大国”的中国自行车军团,打破了欧洲人的百年垄断,为中国夺得了场地自行车项目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这块来之不易的金牌,会成为中国的自行车骑行产业的一针强心剂吗?

文:一只Döner



中国也曾是“自行车大国”


中国自行车军团斩获首枚场地自行车项目的奥运金牌后,人们记住了中国姑娘宫金杰和钟天使极具特色的脸谱头盔,也记住了这个等待了32年的圆梦时刻,这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又一突破,也是中国自行车运动的一座里程碑。然而,圈妹(ID:eco_sports)却在此刻想到,曾几何时,中国也被誉为“自行车大国”……


是的,我们曾经是享誉世界的自行车大国。这个称号放在现代这个提倡环保低碳出行的时代,是一个多么让祖国在世界舞台上感到荣耀的头衔。然而我们的“荣耀
”只停留在曾经,远不算一个当今的自行车强国,更不是一个自行车运动强国。


▼中国历届奥运会自行车项目成绩



纵观中国队自行车军团在奥运场上的战绩,从2000年到现在的16年时间,巾帼英雄们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了金牌。或许大家会想,第一枚金牌来了,第二枚就不会远了?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这几枚奖牌的背后,不是千千万万骑行爱好者的庞大基础,不是层层选拔的严密体系。中国健儿成绩的进步,更多的反映了集训水平的提高,或者说竞技能力单线的传承,而不是依托金字塔式的培养体系。


是的,当我们做出对比时就会发现,不管是从普通代步工具,还是从运动工具角度考虑,有些关于自行车的数据并不是那么的赏心悦目。




这是那个让我们产生自己是“自行车大国”自豪感的对比图,对比其他两个同样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的国家,中国的确以3.7亿的自行车保有量坐上了自行车王国的王座,拥有如此庞大基数的中国自行车运动,本该发展得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盎然之景象吧。就像当年这样——




然而这个数据就像我们的GDP总值一样,经不起往每个人头上的平均,原本美好的幻想瞬间就被打破,因为结果会是这样——




尚且不论这其中还有多少闲置的,或者做其他用途的自行车。单从人均数量上来看,我们就已经无法再骄傲了。荷兰总人口不过1700万,但是整个国家却有1800万辆自行车,每个人发一辆还富裕出100万辆。德国总人口约8200万,全国有7800多万辆自行车。除了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小婴儿,每个人就有一辆。但是我们呢,一家三口还摊不上一辆自行车呢。


圈妹也曾跟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到的回应是:中国城市发展这么快,人们上下班这么忙,能开车打车骑电摩,谁还选择骑自行车啊?


【相关阅读】:距离真正的自行车强国,中国差的只是自行车高速路吗?


小伙子你说的对啊!简直一语道破中国自行车发展最大的障碍因素。因为我们发展太快了,20年前大家风风火火骑着28永久自行车的时代,被我们很快地遗忘。


但是话说回来,当年中国街头行进的自行车大部队为什么也没贡献出奥运冠军呢,因为两者不是一个概念。二三十年前,很多人住在离单位不过两三公里的家属院,骑车上下班买个菜,自行车就是个代步工具,几乎没有任何运动性可言。而现在,上班离家动辄十公里开外,一辆电摩也不过几千块钱,速度和便捷性都甩出自行车一条街,而地铁公交甚至打车更是基本成了出行首选。于是这在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自行车连代步的意义都所剩不多。


▼丹麦哥本哈根街头骑车去上班的人群



发达的自行车文化与底蕴从何而来?


经济的快速发展无形中带动了我们的文化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欧洲之所以能统治这个项目百年之久,不是说他们带了一群人封闭在自行车馆内一代一代不间断地训练,便练就了源源不断的场地自行车冠军。也不是组织一群人,天天找一条公路周而复始地穿梭,从阿姆斯特丹到鹿特丹,一天打一个来回就能培养出许多公路自行车冠军。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欧洲发达国家雄厚的自行车文化和对自行车的本源的热爱。



那种对自行车的情感,是根植在骨子里的。就如同为什么现在仍有很多欧洲人还会在地铁里翻看纸质报刊书籍,而在中国的地铁内只剩下iphone和pad一样。发展地太快,于是跨越了那个时期。没有传统,没有自行车文化,何谈这项运动的民众基础。


根据德国一家医疗咨询机构Techniker Krankenkasse的调查,德国本国的青年人最喜欢的户外运动就是自行车,甚至排在跑步游泳之前。而老年人也将自行车视为了第三热爱的户外运动。


▼德国人最爱的项目,自行车还排在跑步和游泳之前


是什么培养了这种习惯?在欧洲,以德国为例,人们的周末大多很无聊。特别是在星期天的时候,几乎全部的商场都不营业。那大周末总得做点儿什么,于是人们想起了户外运动。绕着河边骑上一二十公里,亦或是一家三口蹬着自行车去公园野炊,再专业一点儿的组团骑着自行车蹬个山,愉快的一个周末过去了。


▼在丛林间骑行的一家四口


中国自行车文化薄弱?社会所致!


不经意间,自行车就这样融入在他们生活中。很遗憾,我们现在的精神需求已经同物质需求一同步入到了电子虚拟时代,相对于看不完的综艺打不完的游戏逛不完的淘宝,这种消遣方式对我们而言太不现代了。


▼德国市内随处可见的自行车装备商店



再者,可以对比一下中国和欧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自行车出行提供的便利度。


▼德国的自行车专用道



▼长长的德国自行车高速路地图


试问,几枚奥运金牌,

能够打开这条道路?



上图给出的中国自行车道已经是非常“仁至义尽”的了。最起码加了护栏,在汽车道上强行开辟出了一条相对安全的自行车道。但更多地方看得景象可能是这样:




没有明显的标识和专门的道路,没有几个人有胆量和图中小哥一样与机动车共同飞驰于一条马路上。即便主观意愿想买一辆自行车强身健体上下班,也终被客观阻碍所打败。


下面这张图片,只是汉堡火车站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自行车停车场,在德国荷兰丹麦等国大大小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城市基建,为自行车存放者提供了空间,也节省了存放空间。然而,这种大型的自行车停车场,现在仿佛都只存在于我们的回忆里,存在于儿时被称之为“车棚”的那个地方。


▼汉堡火车站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自行车停车场


下面祭出的是杀伤力最大的一幅图片:可以搭载自行车的地铁和火车。至少在德国,几乎在所有地铁和火车上都有地方来停放自行车。人们可以骑着自行车来到地铁站,同自行车一道抵达目的地,然后继续剩余的骑行旅程。


▼德国自行车可以轻松乘坐地铁和火车


但不乐观地分析,这种便利化骑行在现阶段的中国几乎无法实现。我们的火车站和地铁站都是要安检的,我们的人口数十倍于他们,我们自己都挤不上去地铁,怎么指望自行车上去。所以此时的自行车不再是便捷的交通工具,反而很可能就变成了出行累赘。




中国自行车产业,路在何方?


话题再回到自行车这项运动中,无论是专业骑行还是业余爱好,真正参与到这项运动中的爱好和不过百余万,从事这项运动的运动员更是只有寥寥千人。我们拥有过一些刚起步且发展态势不错的赛事,例如环青海湖、环海南岛、环太湖等。


但不能说这些赛事就有成为和环法、环西班牙比肩的架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自行车赛也不是一天就火爆的,自行车运动更不是一夜之后就冲向了世界之巅的。


▼浩浩荡荡的环法队伍


【相关阅读】:环法又一年,小众赛事的中国商业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我们不能否认,李婷与孙甜甜2004年的女双奥运金牌,点亮了很多中国人的网球梦。但是真正将中国在这项运动中的影响力展现给世人的是在专业顶级赛事中夺冠的郑洁、晏紫以及跳出圈子获得中国网坛一姐成就的李娜。


获得一枚金牌总是好的,但是单单凭借着这一枚金牌就告诉世界我们打破了欧洲人的垄断显然也是妄自尊大的。正如同柳承敏在2004年从中国魔王天团手中抢走的那枚金牌一样——事情过后,魔王还是魔王,结界还在那里。


如果奥运庆功宴过后,我们依旧只盯着封闭集训,姑娘们仍然每天埋头苦练。那么四年后的东京,她们仍然还有可能再拿一枚金牌。然而那只是这几个人乃至自行车中心的春天,却不是中国自行车运动的春天。


朋友,想想看吧,你有多长时间没有骑车了?




责编:点哥,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