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上千人做运动康复 获百万级投资, 这伙北体大毕业生想把热爱变成生活

2016-09-29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北体大学生创业做体育,

会是一条坦途吗?

把热爱变成生活,

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文:Sharon



北马刚刚结束,上马即将袭来,随着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大众的运动需求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健身康复乃至体育康复产业,也逐渐走入了受众的视线。


即便如此,想在这样一个门槛高、潜力大、人才稀缺的新兴市场争得一席之地,难度究竟如何?为了解开这个疑惑,生态圈(ID:Eco_Sports)找到了一名体育康复机构的创始人,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的李明威。


科班出身,创业路上有贵人相助


据了解,李明威曾是一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的本科生,2014年,在学校的帮助下,他名为“健行者”的创业计划在北体初步落地,受益于院校鼓励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他们获得了3万元的起步创业基金和免费的工作场地。


“那时我只想把运动康复做好,想着在学校积累资源后,开始去学校以外创业,”李明威说。


2015年8月,北京健行者体育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注册资金100万元,来自管理学院的周浩和研究生毕业的杨金辉先后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团队。“在杨金辉加入的10月后,团队才算正式成立了,”李明威告诉生态圈。


在融资的过程中,李明威一度走得不够顺利,“之前接触过一些投资机构,有的对我们早期扩张要求压力很大,比如三年开到全国几百家店,有的是想直接吞下我们团队帮他们做品牌,也有的在试探这条(运动康复)创业赛道。”


即便如此,李明威近期告诉我们了他的好消息,健行者拿到了百万级的天使投资,估值达到1500万元,投资方是一位拥有同领域资深背景的个人。

 

临床康复+赛事服务+课程培训,李明威的盈利模式能否成功?


在李明威之前,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创业项目中不乏运动康复方向,却鲜有成功案例,针对这样的情况,李明威认为,更多的竞争维度来自于技术,“这件事归根结底要落到技术上,技术过硬,能达到别家达不到的效果,自然会受欢迎。”


即便如此,一位曾经有康复领域创业的友人告诉生态圈,更多的难度来自于需求客户的获取而非绝对的技术差异,“如果你能找到有需求、有钱的客户群,这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高端社群,并且维持住他们作为你的客户,你就能生存。”



生态圈了解到,目前健行者项目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临床康复、赛事服务以及课程培训。临床康复是健行者的主营业务,目前每天客流量大概在十几人左右。


李明威告诉生态圈,目前客户的主要来源是在线上媒体及口碑营销,通过前期客户的反馈介绍来的新客户大约占比是40%,“我们更想通过用户的反馈达到宣传的目的。”


▼李明威的知乎账号,俨然康复领域大V…



2016年5月,作为合作方的健行者,承办了内蒙古马拉松的赛事服务,9月25日,李明威团队以主办方的身份,参与了长白山森林马拉松的赛事服务工作。


对于赛事服务的盈利,李明威说得很坦诚,“会在北体找一些实习生,去除人力成本的情况下,比如长白山马拉松的纯盈利在6000元左右,也有一些是公益的”,在他看来,创业前期的重点更多在于打响品牌,去赛事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课程培训可能是健行者最不成熟的一环,据了解,目前健行者的课程培训一个月只有一两次,并没有规范化的培训模式。


对此李明威也表示:“目前我们的培训课程并不完善,理论和实践不能更好的结合,我们会用大概一两个月的时间去把这个培训体系给规范化。”


据了解,目前李明威的健行者每月的收入能达到12万元左右,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并不是一个乐观的数字。李明威也告诉生态圈,目前更多在探索多维盈利模式的过程中。


走出新维度,李明威还需面对的几个课题


目前,李明威的健行者在北京已经有两家工作室,康复工作室一共有5名康复师,加上三位合伙人,健行者的团队规模不超过10人。


“我们计划在最早在明年底能在北京开四五家门店,现在正在摸索一个模式,包括服务标准化,运营体系,工作室的装修,员工的培养体系等。”


事实上,李明威的两家运动康复门店已经在海淀区永泰庄北路、清河湾扎根。据透露,在拿到天使融资后,健行者将撤掉这两家门店,开辟一个新的样板店,“可能会在永泰园新地标附近,主要是为将来的连锁模式打基础。”


这无疑需要更加复杂的团队能力,而主要由北京体育大学基因组成的健行者团队,虽然拥有专业服务的相对权威,但也不可避免面临团队基因单一,背景重合,在新业务、新困难出现时应变乏术的困境。




在另一方面,健行者服务客户的构成也在经历着剧变,在初创时,由于设立在北体,他们主要面对的是专业或半专业的的运动员,而现在的客户则是非专业的运动人群。


“这类人群的康复需求比专业运动员低,但他们有一些特质,比如生活习惯不好、收入水平高等等“,如何找到更多的此类用户,是健行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对于这些问题,李明威也抛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除了扩大运营队伍的专业度,去各个行业抓人以外,我们也会去和其他健身机构合作,比如现在正在跟女性健身的创始人沟通,用健身和康复互补,把双方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扩大一下。”


健行者建立到现在已经过去2年,虽然拿到了融资,但留给李明威和团队的课题依旧很多,走出北体,直面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和热爱。


“体院系”创业,路在何方?


谈及创业初衷,李明威曾表示,“因为我喜欢运动康复这个专业,所以我也想把这个行业发展起来。”


把热爱变成事业,让理想根植脚下的土地,这当然比较罗曼蒂克,但也是许多本身深耕体育专业多年的“体院系”学子的共性。


事实上,2014年底的体育热潮不仅刺激了许多淘金者,更让众多“体育人”放弃高薪下海,这原因不止于钱,更多的是看到了体育市场的前景,以及自己选择体育行业的赤子初心。


即便如此,在产业投资日趋理性的阶段,他们仍然要理性面对各种问题——诸如商业模式的持续性、可复制性;团队基因的相对重合;缺乏行业资历、背景带来的高推广运营成本等等。


当然,创业始终是一种精神,而对体育的热爱,永远是一个让你赢在起跑线上的事。




责任编辑:Camel

图片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