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务院77号文助推健身休闲产业,2025年剑指3万亿!

2016-10-28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体育产业生态圈

www.ecosports.cn



“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强调的健身休闲产业

今日再获利好!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这份77号文件




两年前,那份《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46号文”的名头广泛流传,给体育产业带来了第一波春天。


此后,政策对于体育产业的推动有增无减。无论是《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关于印发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提到的体育消费的内容,一次又一次的给体育产业进行着助推。


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有不少有关体育的内容,健身休闲体育被强调要重点发展。3天过去,在10月28日,《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又给健身休闲行业带来了一次政策红利。


在这份6554字77号文中,具体都提到了哪些内容呢?圈哥这就为大家敲黑板、划重点。



总体目标:2025年健身休闲产业达到3万亿 

文件指出,目前健身休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失衡,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大众消费激发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器材装备制造落后、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


然而,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又有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 推动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强劲引擎

  • 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 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

  • 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样的原因,国务院提出了健身休闲产业的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市场机制日益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产业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更为紧密,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


目标设定的很明确,接下来就要看执行了。



被重点扶持的体育项目 
  • 日常健身项目


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棋牌、台球、钓鱼、体育舞蹈、广场舞。


这些运动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


  • 户外运动项目


  • 冰雪(大众滑雪、滑冰、冰球)

  • 山地户外(登山、攀岩、徒步、露营、拓展)

  • 水上运动(帆船、赛艇、皮划艇、摩托艇、潜水、滑水、漂流)

  • 汽车摩托车运动

  • 航空运动(运动飞机、热气球、滑翔、飞机跳伞、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航空模型)


这几项运动都有着极佳的发展计划。其中,冰雪运动以举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又有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发展目标。


山地户外运动则有着“三纵三横”(太行山及京杭大运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丝绸之路、318国道、长江沿线)山地户外布局。


水上运动推动公共船艇码头建设和俱乐部发展,积极发展水上健身休闲项目,实施水上运动精品赛事提升计划,依托水域资源,推动形成“两江两海”(长江、珠江,渤海、东海)水上运动产业集聚区。


而汽车摩托车运动,则要重点推动汽车露营营地和中小型赛车场建设举办拉力赛、越野赛、集结赛等赛事,组织家庭露营、青少年营地、主题自驾等活动,打造“三圈三线”(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北京至深圳、北京至乌鲁木齐、南宁至拉萨)自驾路线和营地网络。


而航空运动,则合理布局“200公里航空体育飞行圈”,推动航空飞行营地和俱乐部发展,推广等航空运动项目,构建以大众消费为核心的航空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


  • 特色运动


  • 时尚运动项目:极限运动、电子竞技、击剑、马术、高尔夫

  • 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武术、龙舟、舞龙舞狮



积极引导相关创业与上市 
  • 支持健身休闲企业发展,鼓励上市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健身休闲企业上市,加大债券市场对健身休闲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抵质押品登记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对健身休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 鼓励创业创新


  • 充分利用运动员创业扶持基金,鼓励退役运动员创业创新,投身健身休闲产业。

  • 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健身休闲产业提供良好的准入环境。

  • 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有效对接。

  • 鼓励各地成立健身休闲产业孵化平台,为健身休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持。


  • 改善产业结构


  • 优化健身休闲服务业、器材装备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服务业比重。

  • 实施健身服务精品工程,打造一批优秀健身休闲俱乐部、场所和品牌活动。

  • 结合各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以健身休闲服务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和项目。

  • 发挥重大体育旅游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发展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 拓宽健身休闲服务贸易领域,探索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健身休闲产业政策试点,鼓励地方积极培育一批以健身休闲为特色的服务贸易示范区。


  • 完善投入机制


加快推动设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产业。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推动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符合条件的项目可申请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支持基金的支持。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


运用彩票公益金对健身休闲相关项目给予必要资助。鼓励地方通过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等渠道对健身休闲产业予以必要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健身休闲产业项目的建设。


加强健身休闲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健身休闲基础设施网络


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标准规范有关配套建设健身设施的要求,并实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科学规划健身休闲项目的空间布局,适当增加健身休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社区健身休闲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鼓励健身休闲设施与住宅、文化、商业、娱乐等综合开发,打造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


  • 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资源


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学生和公众有序开放。通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合理收费开放等措施增加供给,满足基本健身需求。通过管办分离、公建民营等模式,推行市场化商业运作,满足多层次健身消费需求。各类健身休闲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落实体育场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


  • 加强特色健身休闲设施建设


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研究打造国家步道系统和自行车路网,重点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


  • 优化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


积极引导健身休闲产业用地控制规模、科学选址,并将相关用地纳入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保规划等相关规划的重大健身休闲项目,要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健身休闲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布局的重大健身休闲项目,可按照单独选址项目安排用地。利用现有健身休闲设施用地、房产增设住宿、餐饮、娱乐等商业服务设施的,经批准可以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健身休闲项目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健身休闲项目。


加强健身休闲器材装备研发制造 
  • 推动转型升级


支持企业、用户单位、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等组建跨行业产业联盟,鼓励健身休闲器材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器材装备制造水平。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企业进军健身休闲装备制造领域。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接健身休闲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人群,尤其是青少年、老年人的需要,研发多样化、适应性强的健身休闲器材装备。研制新型健身休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鼓励与国际领先企业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加快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转化。


  • 加强品牌建设


支持企业创建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健身休闲器材装备的附加值和软实力。鼓励企业与各级各类运动项目协会等体育组织开展合作,通过赛事营销等模式,提高品牌知名度。推动优势品牌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国际影响力。



加强健身休闲人才保障 
  • 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健身休闲项目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应用型专业人才。

  • 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健身休闲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 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专业教练员投身健身休闲产业

  •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对群众参与健身休闲的服务和引领作用。

  • 加强健身休闲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持续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风口”,在体育产业之中,能够真正拉动需求的健身休闲产业及其相关领域,有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蕴藏着不少创业与就业机会,希望体育从业者们能够把握机遇,不负这大好时代!





原文来自国务院

www.ecosports.cn/Home/Newsflash/show/id/721.html(复制到浏览器中打开)

责编:郭了个日


✎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