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TP工作是怎样的体验?非体育专业出身的他,想告诉你这5点入行体会
体育产业生态圈
www.ecosports.cn
导语:本文由一位在中国网球公开赛、ATP会有过工作经历的体育人提供。他把在ATP的工作体验总结成了这5点体会,相信对想进入体育行业的你,会有一定的帮助。
文:肖震苏
责编:夏日疯
从北大国关毕业后,我去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乔治华盛顿大学)继续念国际关系硕士。
单从专业背景来看,可以说和体育有点八竿子打不着。之前单纯因为对网球的浓厚兴趣,我去中网做过志愿者和实习生。
硕士阶段,乔治华盛顿大学国关学院的职业导师们一直非常鼓励我去找到最适合自己、最鼓舞自己的工作,所以我也是受到启发和激励才想尝试转行。
在ATP实习时的笔者
"Transferrable skills"(通用技能)是在不同行业工作都需要用到的技能,这个很重要。像是一些基本技能,例如学习能力,注重细节、时间协调和管理能力等等。我觉得在我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快速适应新环境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会在申请和面试时学会表达你的想法,表达你的优势;在工作中及时和同事及上级沟通,获取反馈以便开展下⼀步工作;快速适应新环境、快速学习并积极主动地想尽一 切办法化解遇到的困难——这些技能太重要了。
不过话说回来,跨界也有跨界的好处,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会更新颖。去年在Citi Open(花旗银行公开赛)实习时,我的上级鼓励我来负责与各国大使馆进行伙伴关系拓展项目,最后我们争取到了23个使馆来一起宣传这场比赛,这比前一年的数字增长了一倍。
ATP的英文全称是Association of Tennis Professionals,国际职业网球联合会,它是世界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自治”组织机构。
我在ATP实习期间的任务分为两部分,⼀是协助Digital Specialist做网络数据分析,这包括了网站流量、社交媒体活跃度、比分直播数据等数据。这部分工作每周都有固定的任务,比如周度数据分析报告,每个月月初需要做月度报告。
第二部分则是其它部门的⼀些小任务,比如美网期间协助公关和市场营销部,准备每天的媒体信息清单,需要罗列当天的男子比赛球员基本信息、看点,以便媒体朋友写报道。
关于中国这块业务,我主要负责协助校对中文网编辑团队的翻译稿件,中国地区赛事和其他业务的工作涉及的很少。
笔者实习的工作单位
作为实习生,几乎是没有机会去赛事现场的,所以也就没什么机会见到球员本人。由于ATP的实习项目是轮岗制为主,因此是有机会轮岗到球员关系部门(Player Relations)工作的(我本人并没有轮到),不过,即使在这个部分,更多时间也是负责协助制作各项赛事的入围名单以及赛事签表出炉前的最终球员名单——报名和退赛等事宜都是球员及其团队通过系统提交处理的,我只负责在后台汇总他们的信息,不会直接和球员沟通。
这段工作经历给我带来最主要的收获其实是学到新技能和新知识,也更熟悉这种体育管理组织的工作,开拓了思路和眼界。
技能和知识是显而易见的——我之前并非体育专业出身,在数据分析这一块也没有经验,所以学习了基本的分析工具和思路,当然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尤其现在数字化营销又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领域,我觉得我也算赶上这个末班车了。
除此之外,我的个人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由我独立承担的最后一个项目获得了领导的肯定,而且这个项目在我离职后还被延续了下来,这让我很欣慰。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组织的整体运行状态,从竞赛管理、赛事协调到球员关系和福利都还有很完善的系统。
来到ATP之前,我在中网和华盛顿的花旗银⾏公开赛做过志愿者, 与ATP这种赛事自治管理组织(governing body)相比,国内赛事工作是很不一样的。除了两者出发点不一样之外,工作内容来也有很大差距:赛事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尤其要考虑不同赛事举办地的实际情况;而管理机构更重视统筹规划,很多工作在开展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很多人可能以为ATP赛事这么多,组织规模也一定很大,但其实并没有。据我所知,我们在美国佛州的行政总办公室也只有50多位全职员工,每年只有3-4个实习生,大概是一个学期一个。即使再加上伦敦、蒙特卡洛和悉尼,四个办公室人数加起来也才刚过100人而已。
就男子赛事的绝对数量而言,我个人以为并没有过多。今年ATP在中国大陆一共有4站巡回赛(1000分:上海大师赛;500 分:中网;250分:深圳、成都,但成都今年是临时的一个开办城市,明年是否还在成都并未确定)以及11站挑战赛(珠海、广州、深圳、南京、安宁、成都、上海、 南昌、宁波、宿州、青岛)。
相比之下,我们看到WTA在中国的巡回赛今年已经达到8站(皇冠赛:中网;年终精英赛:珠海;顶级巡回赛(超5):武汉;国际赛:深圳、南昌、广州、天津、香港)。
网球在中国确实是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大众的整体参与基础还比较薄弱。从赛事的角度来说,如何调动大家的观赛热情、吸引更多观众,是目前的难题。可能对赛事本身来说,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办赛水准和服务水平,为观众也提供更好的观赛体验。
此外,我也觉得现在的发展机遇并不仅仅是持续增加职业赛事的数量,而应该回归到每一位关注参与网球运动的个人身上。赛事筹办各方也应该积极拓展伙伴关系,更重视网球文化宣传、青少年培训、为业余网球比赛提供规范化的平台等一系列更长远的工作。
肖震苏,北大国关毕业,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曾在中网、ATP实习,目前在Catalyst Media上海分公司工作。
文:肖震苏
编辑:夏日疯
部分图片与数据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