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彭南生先生作序推荐:邵彦涛著《现代国家与其边缘:近代兰州城市发展研究(1872~1949)》
邵彦涛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
2023年1月出版
平装396页·定价:128.00元
ISBN:978-7-5228-0760-7
作者简介
邵彦涛,河南新郑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宗教学研究》《人文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湖北省2015年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代国家与其边缘的互动关系出发,从地理政治、空间格局、经济发展、市政建设、社会心态等方面对1872~1949年的兰州城市发展进行了深入考察。近代兰州从“秦西极边郡”到“中国中心”的转变,鲜活展现了边缘社会参与和推动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实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向自觉转变的集中体现。“兰州中心说”也是对中国广大西部疆域价值的“发现”和“创造”。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扩展中国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图书目录
序 彭南生
绪论
第一章 地理、文化与政治:近代兰州城市发展之背景
第一节 自然地理空间下的兰州城
第二节 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内陆秩序的形成
第三节 辛亥一役与西北内陆秩序的崩坏
第四节 国民政府与兰州中心地位的重建
小结 从“外边缘”到“内边缘”
第二章 边缘最“中国”:近代兰州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典型的城市形态:城墙与城池
第二节 内部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空间分层
小结 边缘最“中国”的成因
第三章 边缘发展的动因:近代兰州经济成长的脉络
第一节 长途贩运贸易与交通发展
第二节 “早起步”:清末民初兰州工业的发展
第三节 “晚发展”:战时兰州工业的突飞猛进
第四节 战时工业的发展动因:以毛纺织业为例
小结 边缘发展的困境
第四章 反序的边缘:近代兰州市政建设的开展
第一节 “国家”的在场与缺席:清末以来的市政建设
第二节 市政与国政:兰州市制的三立三废
第三节 市政与寺庙:城市现代化的空间征服
第四节 市政与林政:城市现代化的蹊径
小结 边缘的反序性
第五章 反抗边缘化:“兰州中心说”与近代兰州的社会心态
第一节 发现“新兰州”:从西北边疆到中国中心
第二节 “兰州中心说”的理想与现实
第三节 主客矛盾:籍贯问题与群体冲突
第四节 反抗边缘化:教育界的籍贯问题
小结 现代国家构建中的边缘心态
结语 现代国家构建中的“中心”与“边缘”
参考文献
附录 各历史时期的兰州城图
后记
国家与其边缘视域下的兰州城市史研究
历史上的兰州,既平常,又特别!说它平常,是基于它具有所有城市的共同特点,地处要冲,黄河穿城而过,人口集聚,贸易虽说不上发达,但在西北内陆地区亦可谓为茶马贸易之枢纽。说它特别,则缘于它距离中原太过遥远,尤其是在交通工具非常落后的古代,用“远在天边”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但在王朝政治边界的变动中,兰州却被赋予了“治边重镇”的特殊地位。它看似边缘,但在更加边远的西北内陆地区却俨如中心,清朝将陕甘总督的治所设于兰州,便是它地处西北内陆秩序中心并发挥战略作用的明证。尤其是进入近代,在“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中,兰州的地位更显突出。左宗棠入甘,不仅开启了兰州城市近代化的序幕,而且再次表明了清政府对兰州在固疆治边中的战略地位的认可。抗战时期,西北又被赋予了抗战救国的历史重任。九一八事变后,“开发西北”的呼声不绝于耳,有识之士纷纷远赴西北考察,无不看重西北对挽救民族危亡乃至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爱国侨胞林鹏侠自述其考察西北的动机时说:“彰往察来,深信吾中华民族必可复兴,西北又适为复兴之根据地。”著名记者陈赓雅也说:“自‘九一八事变’爆发,日人强占我东北四省以来,国人感于民族前途危机之日迫,始高瞻远瞩,转移目光于边疆方面,于是‘开发西北’呼声,洋溢云表。”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西北的重要性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处于西北内陆中心的兰州,在挽救民族危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中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复兴机遇,国人纷纷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下探讨如何构建政治民主、市场统一、文化多元的民族国家。一时之间,关于兰州,出现了“兰州中心”“兰州重心”“祖国的心脏”“百年前的芝加哥”等美誉,甚至出现了“建都兰州论”等主张。缘何一个传统疆域观念下的边陲城市能够受到国人的垂青?这一主张的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观念?
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本书作者邵彦涛从兰州大学历史学基地班到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跟随我攻读硕士研究生。兰州大学作为老牌“985”高校,学风淳朴,名播遐迩,且与我校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交流较多,前辈学者王劲先生与华中师范大学苏中立先生来往甚密。2007年以前,国家掀起了西部大开发的热潮,我应邀作为兰州大学“萃英计划”讲席教授,每年赴兰大讲学一个月,主要面向研究生讲授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并面向全校做一两场学术报告。彦涛当时还是兰大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基地班的一名大四本科生,他旁听了部分课程,并在一次学术报告会后经杨红伟老师介绍,与我讨论了报告会上的学术问题,并表达了想来武汉跟随我读研的愿望,我当即表示欢迎并鼓励他认真准备。之后,彦涛顺利通过推荐免试,保送到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在硕士阶段,我鼓励他继续关注西北近现代史,坚守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学术道路。他以《近代中国的“西部牛仔”——近代兰州区域市场中的客商研究》为题,探讨了客商在近代兰州区域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该文被评为2011年度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他也被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士阶段,他继续思考“兰州问题”,以近代兰州城市的发展演变为题,撰写学位论文。他将近代兰州的发展置于现代国家与其边缘的互动关系中,鲜活地展现了边缘社会参与并推动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实态。这篇论文还获得了湖北省2015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参加工作后,彦涛又以这篇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申报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由此又进一步丰富了史料、充实并完善了部分章节,最终成为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
兰州城市史研究既要呈现其平常面,又要揭示其特殊面。就其平常面看,它的地理环境、沿革变迁、空间布局、经济成长、市政建设、文化教育乃至城市精神等,构成城市史研究的基本元素。就其特别面而言,近代以来的兰州在城市近代化进程和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不仅承载着边缘地带中心城市固疆治边的功能,而且一直在努力摆脱边缘角色,试图从边缘中心上升为民族国家的中心,这一努力过程本身就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的一部分。这样一来,看似平常的东西便变得不平常,便有了几分特别,这个特别,既是时代赋予,也是空间的馈遗。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将单体城市研究从单一的个案研究中解放出来,放诸现代国家构建与其边缘关系的视野中进行宏观的解读。作者将考察的时间界限定位在1872~1949年,并以五章的篇幅将兰州的平常面置于“国家与其边缘”的视角中加以观照,使兰州城市史研究突破了既有的框架,有了一些新意。对于边缘城市而言,其城市现代化与其说是自身积累的结果,不如说是国家主导的产物。国家构建是边缘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边缘城市的空间格局与发展方向。作者把清末民国时期诸多人士将兰州称为“中国中心”的观点概括为“兰州中心说”,并认为这种观点的出现,不只是因为兰州位于中国地理几何中心,更是缘于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征。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交融互动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来说,古代处在自在时期,历代王朝采取羁縻、安抚、怀柔、互市、和亲等政策措施处理统治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一体化。鸦片战争以来,国家外遭强敌入侵,内陷分裂割据,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各民族认识到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的共同命运,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增强。从思想史演进的角度看,清末民初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时期,辛亥革命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场重要实践。把“兰州中心说”和“建都兰州论”放到现代国家构建的进程中看,它何尝不是一个身处边缘,又不甘边缘,且希望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一种民族自觉呢?单从字面上看,“兰州中心说”和“建都兰州论”似乎都有些离谱,却是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个历史性的符号象征。国家构建促进了兰州的城市现代化,反过来说,城市反边缘化的努力同时也是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有机成分。
作者对“兰州中心说”的分析是全书精彩之处。现代国家的建立,本就是一个由中心不断向边缘渗透整合的持续过程。既往研究多聚焦于“中心”的立场,关注中心对边缘的影响,本书另辟蹊径,从“边缘”的立场出发,描述一个边缘城市如何尝试摆脱边缘身份,甚至自命为“中国中心”。这一现象不是兰州独有,而是边缘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颇具“边缘革命”的色彩。正如作者所说:“‘兰州中心说’的提出,代表着国家中心人群对西部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是在边疆危机和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中心’进行重新定义的一次尝试。”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之后,重读这段历史,反思近代以来中国“中心”观的演变,对于加深“中国”的空间性认识,不断扩展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邵彦涛博士的学术之路才刚刚开始,这部书也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该书难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作者一定会从读者的善意批评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我希望彦涛博士不忘学术初心,继续求实开新,在学术道路上稳健、持久地走下去!
彭南生
2021年12月于武汉桂子山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历史学好书
编辑、策划:周畅 窦知远
审校:宋荣欣 李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