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资讯|【大有】系列新书,陈鹏著《认知他者与反观自我:近代中国人的奥斯曼帝国观》出版

鸣沙
2024-09-15

👆点击书影,即可购买👆

陈鹏 著

2023年12月出版

精装·332页|89.00元

ISBN:978-7-5228-2923-4



后记


最初接触“奥斯曼-土耳其”,是在研究生阶段与导师黄兴涛教授合作撰写关于“现代化”概念的文章时。我发现民国学者已从“现代化”视角把握凯末尔改革,称一战后的新土耳其为“现代化的模型”。我对此颇感兴趣,便顺着这一线索,系统检阅了近代中国人有关奥斯曼-土耳其认知的文献,由此进一步了解到,尽管双方直接的外事接触不多,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于奥斯曼-土耳其的观察和记述从未间断,折射出中国人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时代关切、他者认知与自我定位三者之间彼此关联的立体图景。在向黄老师汇报并征得同意后,我决定将“近代中国人的土耳其观”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毕业后又陆续做了一些修改,成为此书。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考察视角和问题意识,乃至近年来新搜集的文献资料,未能在书中充分呈现,祈请读者批评指正。


博士学位论文的出版,可谓我多年求学经历的总结,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2004年,我考入山东大学文史哲基地班,有机会聆听三个专业的课程,感受不同的理论、思维方式和风格。其中,陈尚胜老师主讲的“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对我影响很大,使我系统把握了古代中国对外思想和制度的演变脉络。后来陈老师又指导我研读《海国图志》等近代早期史地论著,并完成了以魏源对外思想为主题的本科毕业论文。今天看来,这篇习作还很稚嫩和粗浅,但对于我后来从事近代思想文化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2008年,我推免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011年又获得硕博连读资格,一直师从黄兴涛教授。老师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课程让我接触到该领域的学术前沿,拓宽了研究视野。对我提交的课程作业《1928年国都南迁之于北京的影响》,老师给予了肯定,还在打印稿上逐句批改,至今这份珍贵的“底稿”还保存在我的书柜里。这篇文章后来也发表于《北京社会科学》,对于当时还是硕士研究生的我,可谓莫大的鼓励。研究生阶段,我有幸与老师合作撰写关于近代中国“黄色”“现代化”概念的文章,从历史文献的查阅、问题意识的提炼,到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写作的谋篇布局,乃至文字的推敲打磨,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接受了非常完整的学术训练。两篇文章先后见刊于《历史研究》,我也初步触摸到史学研究的门径,这是从一般课堂或书本上无法习得的。之后每每遇到写作瓶颈,我都会翻看与老师合作的文章,回想当年与老师交流、讨论的点滴,总能有新的收获。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不仅给予深入细致的指导,还惠赐了不少自己在美国访学期间搜集的晚清传教士文献。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毕业入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后,老师依然牵挂我的论文,甚至亲自对一些阶段性成果做具体而关键的修改。惭愧的是,这本小书虽然付梓在即,但距离老师的要求和期待仍有不小的差距。学业之余,老师也很关心我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是我兼任学院行政工作以后,每每深陷繁杂事务,难以平衡兼顾之时,总能得到老师的耐心开解和有效指导。老师百忙之中,还不时参与民大历史学科的重要学术活动,给予宝贵支持。学生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凝聚着恩师的心血!


在清史研究所求学期间,夏明方、何瑜、朱浒、杨剑利、曹新宇、颜军、毛立平、牛贯杰、丁超等老师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郭双林教授、马克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罗检秋研究员、历史理论研究所左玉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昭军教授或参与论文评阅,或出席论文答辩,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借此机会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昝涛教授是奥斯曼-土耳其史研究领域出色的青年学者,早在2012年确定选题之初,我便登门求教,昝老师热情接待并耐心解答我的诸多疑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线索和思考方向。台湾的唐启华教授及其弟子娜姿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马晓林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刘钊教授,都曾慷慨提供相关研究成果和历史文献,为本书增色不少。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诸位老师在资料查阅时提供的便利。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郑庆寰、邵璐璐两位老师在出版编校过程中的辛勤付出。入职民大以来,一直得到历史文化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此次出版更是得到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经费的资助,在此深表谢忱!


在本书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同门孙会修、黄娟、李源、郑小宾,学生刘佳贺、李肇豪、起靖洋、薄倩楠、张辛远、姜天灏、王睿泽、高红兵、王艺朝、许雅贤、伊兰、代宇、王星懿等,或提供文献,或帮助校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的部分内容先期发表于《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河北学刊》《民族史研究》等刊物,感谢审稿专家以及编辑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家是永远的港湾,自2004年离开南方小城安庆,赴北方求学,至今已近二十载,父母亲人一直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始终默默支持着我。感谢我的妻子强光美,2011年我们相识于清史研究所,那时候她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主攻清代边疆民族史,我博士研究生一年级,主攻中国近现代史,相近的专业方向让我们有共同语言,人图古籍馆成为我们的“约会”场所,我们一起讨论和写作,每一份成果彼此都是第一个读者。仔细回想起来,就博士学位论文而言,她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似乎更大,从论文框架的最初搭建,到答辩前后的修改打磨,再到此次书稿的完善,乃至最后的文献核对,她都全程参与。选择以历史学为业,或许无法在物质上获得大的收益,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学业上彼此帮助,在生活上互相扶持,让原本略显枯燥的研究工作也充满了快乐。谨以此书,献给牵手走过十三年的我们!



👆点击书影,即可购买👆陈鹏 著

2023年12月出版

精装·332页|89.00元

ISBN:978-7-5228-2923-4



内容简介


奥斯曼帝国是近代中国人认知世界与反观自我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他者”。本书在系统梳理近代国人奥斯曼帝国认知的历史背景与文献来源基础上,从“奥斯曼帝国的知识记述与流播”“奥斯曼帝国形象与国人的自我认知”“奥斯曼帝国发展之史的借鉴与思考”三个层面加以把握,认为奥斯曼帝国知识的引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特点。近代中国人的奥斯曼-土耳其认知史,实际上也是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史,是近代中国人思考救国之途和发展之路的独特的探索史。


作者简介


陈鹏,安徽安庆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近代中外关系史。主编《民国北京研究精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合编),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奥斯曼帝国认知的历史背景与文献来源
第一节  历史因缘
第二节  奥斯曼帝国信息的获取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认知的基本文献


第二章  奥斯曼帝国的知识记述与流播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的知识记述
第二节  奥斯曼帝国知识的传播媒介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在中国的民间记忆

第三章  奥斯曼帝国形象与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第一节  不只是“病夫”:奥斯曼帝国在晚清的形象
第二节  全球视野的扩大:近代中国人对两国关系的认知演变
第三节  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的奥斯曼-土耳其洲属观

第四章  奥斯曼帝国发展之史的借鉴与思考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现代改革的借鉴
第二节  清末各派对土耳其立宪革命的诠释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覆灭之后:“土耳其复兴”的反思与救亡动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历史学好书

编辑:周畅

审校:宋荣欣 李丽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鸣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