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No.14|斯波义信作序推荐,黄宽重著《居乡怀国:南宋乡居士人刘宰的家国理念与实践》出版
居乡怀国:
南宋乡居士人刘宰的家国理念与实践
黄宽重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鸣沙
89.00元|精装·448页
2024年3月出版
序
斯波义信 撰 山口智哉 译
在此我想到关于“义”一词的用法。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到“与众共之曰义”,也就是公共行为可以称为义。南北朝时期,佛教出现以“义邑”“义社”为名的慈善组织,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关于“义利之辨”的记载。过去“利”被儒家和道家视为欲望的产物而加以排斥,儒家原亦将“利”与“名”视为两极,但后来解释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认为可以为了“义”而容许“利”。隋代开凿大运河改善交通与流通,开启了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所谓的“斯密动力”(Smithian Dynamics),即专业分工和专业生产(商业化和城市化)之路,商业和城市的兴起,造成社会上下阶层的生活变动频繁,资产有了贫富的差异。“养生之道”,也就是关于生存的保障,不论对贫还是对富而言,都变得不再容易。
黄宽重教授的近著《居乡怀国:南宋乡居士人刘宰的家国理念与实践》是一部运用严谨的实证方法,具体描绘出宋代以至明清“乡绅”如何以社会领袖的角色,作为官、民两个阶层的中间媒介,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的著作。关于刘宰的活动记载见于《宋史·刘宰传》,其他资料包括刘宰撰写的《漫塘集》《京口耆旧传》,以及《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等,总共有300多封书信、书启等。黄教授以这些资料为核心,辅以多个传记、墓志、婚启、札子、奏札等补充资料,并针对每封书信的收信背景加以解说。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乡绅刘宰传记研究”的长篇实证性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历史研究的关注点已从政治史、制度史、法制史逐渐转向社会史和整体史的结构和变迁,相当令人期待。然而,囿于直接资料存世有限,加上宋代受战乱影响,资料的保存本身也存在匮乏。新研究领域的开拓有赖于更深度地理解史料及研究方法的推进。从这个角度来看,黄教授的近著可以说给研究唐宋变革和乡绅问题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不可不读的重要参考。在此草成此文,以荐诸史学同好。
居乡怀国:南宋乡居士人刘宰的家国理念与实践
黄宽重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鸣沙
89.00元|精装·448页
2024年3月出版
本书透过《漫塘集》等多样史料,描绘了南宋士人刘宰丰富多姿的生命世界。刘宰长期居住于临淮镇江,该地在南宋时期跃升为国防与转输重镇,但边区社会也因此承受着莫大压力。刘宰以乡贤身份,既努力推动多次社会公益活动,更积极串联官府与乡亲,凝聚群力以化解地方困境。刘宰的作为体现了士人的社会实践,也展现了他独特的家国情怀。作者由个别人物和地区的微观研究出发,剖析环境与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影响,建构出更完整的南宋社会样貌,试图从与过往不同的视角理解南宋在中国历史转型期的关键地位。
作者简介
黄宽重,台湾宜兰人。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原所长及长庚大学讲座教授,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作品有《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等。长年致力于历史学及人文学之跨领域研究,尤专研宋史,特偏重于南宋史,近年亦大力推动唐宋史学界跨朝代国际研究合作。
目录
序 斯波义信
导言
第一章 南宋镇江的形势与环境
第一节 战略重镇
第二节 转运枢纽
第三节 政务架构
第四节 漕运与民生
第五节 边境与边区社会
第二章 家境与家务
第一节 从丹阳到金坛
第二节 举业维艰
第三节 曲折起家
第三章 生命的转折:从举业到乡居
第一节 仕进与婚姻
第二节 局势更迭
第四章 刘宰的乡居事业
第一节 建设乡里
第二节 联结乡亲,推动赈济
第五章 联结家国
第一节 表彰乡贤
第二节 为乡代言
第六章 直言国政
第一节 筹议开禧、嘉定军政大计
第二节 针砭理宗初期军政
第七章 生命的光辉:二次奉召与请辞
第一节 宝庆召贤与请辞
第二节 端平再辞与平乱
第八章 镇江的人物、家族与社会
第一节 举业发展中家族
第二节 举业待发展家族
第三节 从人物传记看镇江社会生态
结论 区域差异与基层共相
第一节 区域发展与举业资源累积
第二节 政治力与社会力共塑基层社会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一 文集中的刘宰世界:兼论其书信、传记撰述的史料价值与利用
附录二 《漫塘集》中墓志行状传记
附录三 《漫塘集》书信定年
附录四 镇江知府与淮东总领所任期
附录五 建康知府与淮西总领所任期
附录六 甲申金坛粥局捐赠情况
后记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历史学好书
编辑:周畅 窦知远
审校:宋荣欣 李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