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色鹿·唐宋】|廖靖靖著《镇守与共荣:唐代的太原尹》出版

鸣沙
2024-09-15

镇守与共荣:唐代的太原尹

九色鹿·唐宋

廖靖靖 著

精装·264页|78.80元

2023年12月出版



唐代太原尹制度的确立


北方民族势力日渐增长,对唐王朝形成重大威胁,武则天和玄宗时期,中央对太原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北都设立后,设置太原府是地方建制的变革,它带来制度的变化,也带来职官设置的调整。太原尹出现,对应体系得以确立。《唐会要》记载:


武德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并州置总管府,以窦静为长史。七年二月十七日,改为大都督府,以齐王元吉为之。贞观二年十月,去大字,为都督府,以李宏节为之。龙朔二年二月十六日,又加大字。长寿元年九月七日,置北都,改为太原府,都督为长史,以崔神庆为之。神龙元年二月四日,罢为大都督府,以宋璟为之。开元十一年正月二十日,置北都,以韦凑为尹。天宝元年正月二十日,改为北京。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停北京之号,寻却复为北京。


可以看到,武德元年(618),并州由总管府治理,长史为大;武德七年(624),总管府改为大都督府,行政之长为大都督;贞观二年(628),大都督府改为都督府,都督掌管并州;龙朔二年(662),复为大都督府;长寿元年(692),设立太原府,都督为长史;神龙元年(705),再次改为大都督府;开元十一年(723),北都被再一次设置,太原尹出现并成为太原府最高行政长官。之后,天宝元年(742)和上元二年(761)北都两次更名为北京。《资治通鉴》亦录此事为:“春,正月,己巳,车驾自东都北巡;庚辰,至潞州,给复五年;上尝为潞州别驾故也。复,方目翻。辛卯,至并州,置北都,以并州为太原府,刺史为尹;二月,戊申,还至晋州。”玄宗开元十一年北巡后确立了太原尹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地位,直到唐末李克用割据,这一制度始终实行,并引领着地方行政制度的运转。


太原尹在制度设置上,既与唐代地方府尹的基本原则相符合,又体现出北都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僚佐体系上,前文提到《唐六典》中记载太原尹与京兆尹、河南尹管理着相同职务和数量的官员。礼制上,它与京兆尹、河南尹并列,譬如《新唐书·百官志》关于“戟”的规定称:“凡戟,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戟”为仪仗之名,不同地位、等级的职官和机构的门配备戟节的数量不同,二品官员以及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大都督和大都护对应的戟节都是十四。这是在礼仪上对三府之尹特殊地位的强调。


再看关于军器监的记载,也体现着太原尹的特殊性。《通典》记载:“大唐武德初,置军器监。贞观元年,罢军器大监,置少监,后省之,以其地隶少府监,为甲弩坊。开元初,复以其地置军器使。至三年,以使为监,更置少监一员,丞二员,主簿一员,录事一员,及弩坊等署。十一年,悉罢之,复隶少府,为甲弩坊。十六年,移其名于北都,置军器监。亦尝以太原尹兼领。天宝六载,复于旧所置军器监,监一人,领甲坊、弩坊两署。”军器监是唐代的官署,掌缮治甲弩,按时缴纳武库。《通典》记叙了其自唐朝建立以后置废的历程以及组织构成。开元十六年(728),军器监移其名至北都,以太原尹兼任其掌管。此番设置体现出北都对于军事方面的侧重,这是北都与两京不同的地方,也是太原尹与京兆尹、河南尹的差异之处。


关于太原尹的品级,有两种说法。一是以太原尹为从二品,如《册府元龟》记“凡唐之制,京兆、河南、太原尹从二品,余尹从三品,其属僚有少尹而下”;二是以之为从三品,如《唐六典》记“尹一人,从三品”。另有,前引《新唐书·百官志》将其与二品官员并列。推测此处之异,并非文字谬误,《唐六典》中尚存太原牧之名,“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各一人,从二品”,但到开元之后已非实际职务,史料无载。太原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太原牧,成为太原府的最高长官。同时,由于中央的重视,太原地位提高,太原尹得享高于其品级的待遇。


太原尹是具体事务的主持者,承担着《唐六典》中太原牧的职责,概括而言,包括考核、举荐、民政、治安与司法五个方面。这是太原尹、京兆尹、河南尹共同的职掌,也是他们的一般职掌。在此基础上,面对具体事务时,府尹会有特殊的使命,即特殊职掌。


太原尹制度影响深远。李克用割据河东后保持太原尹之名,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仍然设置太原尹。譬如,河东军城都虞候孟知祥被委任为太原尹,租庸使、刑部侍郎、太清宫副使张宪被任命为太原尹,宣徽南院使、行右卫上将军冯赟被任命为太原尹。此外,符彦超、安彦威和刘承钧等人也担任过太原尹。北汉时期尤为特殊,君王三代以太原尹之职相传。众多五代太原尹的案例,第一,反映出五代对唐代制度的传承;第二,体现出太原地方制度体系的继续运转;第三,太原尹制度在新的阶段有了新的变化。关于五代太原尹制度的承袭与演变,以及太原尹的选任及职权,后面的章节将进行详细讨论。



摘自本书第一章

篇幅有限,注释从略


镇守与共荣:唐代的太原尹

九色鹿·唐宋

廖靖靖 著

精装·264页|78.80元

2023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唐代太原尹研究为出发点,考证其行政设置、职务特征与历任官员,再现北都太原立体鲜活的政治、军事、社会场景,探讨河东地区如何成为边疆诸族南下与交融的重要通道、枢纽以及代表朝廷进行政令宣慰、文化传播、道德教化的中心。7~10 世纪,北都兼具拱卫两京特殊陪都与农牧混合地带重镇的双重身份,对其进行多维度的考察,有助于揭示西北与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状态,讨论王朝边疆治理的利弊得失。


作者简介


廖靖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隋唐史、古代民族史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社科研究项目,撰写学术专著《中华民族史·隋唐卷》(即将出版),译著有《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在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唐代北都:龙兴之地的行政设置与地位变迁/25

一 虚实之间:皇子“遥领”的荣誉背后/26

二 携印向并州:太原的行政状况/30

三 文武镇北边:北都的官吏设置/35

 

第二章 互嵌交往:北都周边诸族形势/45

一 北临强胡,夷夏杂居:北都周边诸族的情形/46

二 互嵌交融:北都周边民族关系/55

 

第三章 镇北之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58

一 委寄非轻:唐代历任太原尹/59

二 镇北三独任:三职合一的最高长官/100

三 三都险要处:太原尹、河南尹、京兆尹之比较/106

 

第四章 恩信与共荣:北都周边民族事务处理及经验/109

一 烽戍高临:太原尹面临的民族事务/110

二 开怀抚待:太原尹的治理之道/117

三 和谈未成:马燧与吐蕃事件/122

 

第五章 戍卫北门:以北都为中心的北防线/127

一 兵符赐上公:军政复合型体系/128

二 边塞共铁衣:诸族参与的太原兵力状况/138

三 天下屯兵处:以北都为中心的北防线/145

四 烟尘绕北都:唐中后期的太原尹与政局变动/154

小结:北都今一变/171

 

余论/173

一 “消失的”北都:五代十国时期的太原兴衰与诸族互动/176

二 “多面的”太原尹:唐诗和宋人笔记小说中的太原尹/190

 

附录/208

一 唐代历任太原尹年表/208

二 唐代历任太原尹详表/216

三 太原尹处理周边民族关系一览/234

四 唐诗中所见太原尹一览/237

 

参考文献/247

后记/258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历史学好书

编辑:周畅

审校:宋荣欣 李丽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鸣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