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酒桌:一场权威与服从的表演,一场毫不留情的权力游戏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01


之前,酒对我而言有种莫名的神圣感。

酒是什么?

是田伯光砸了谪仙楼,只留下两坛长安醇酒,从长安挑到华山,令狐冲不疑有他一饮而下。

是乔峰在聚贤庄痛饮,将往日恩义一笔勾销,自此与江湖绝交,虽千万人吾往矣。

换到现实中,却变成了两只手举起满满的杯子,小心翼翼地保证杯沿低于对方,谦逊地抬起眼,说:
“领导您随意,我干了。”


02


都说国人没有“规则意识”,我不赞同。

看看我们喝酒,就知道我们很重视“制度建设”、按章办事。

各地喝酒规矩不同,但都得有规矩。在我的家乡,流行主陪带三杯酒,副主陪再带6杯酒,这一下,全桌人就喝下去了9杯,酒量小的基本就交代了。

这还好,用的是“玉石俱焚、同归于尽”的办法,有的地方更牛,要给客人端酒,“我端给你喝,表示尊重,但我不喝”,据说,这是因为以前穷,酒要省下来给客人喝,弄到现在,就变成了战术,“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我自岿然不动,让你喝好喝倒。

规则吧,是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缺点就是缺乏针对性,不适用于一对一。没关系,中国人的智慧,在劝酒上最明显。“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这搞的是情感绑架;“不干瞧不起我”,这搞的是尊严绑架。两招下去,一般人就撑不住了,只能喝。

虽然但凡长点脑子的都知道,吃药的人哪能多喝酒,但凡了解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喝酒红脸是缺乏某种酶,大量饮酒是变相玩命。

但没事,咱们最擅长人定胜天,雾霾靠广场舞能跳走,喝点酒算什么,吐完了再来,酒经考验,才能强身健体,长命百岁!

似乎酒桌上有一条隐形的战壕:一边要被敬,一边要管陪。被敬的不想喝,被陪的也未必爱喝,但是一旦开了场,就务必要让对方喝下去。就像一边是盟军,一边是轴心国,你也不想死,我也不想死,一开战都要冲上去杀死对方。

这是每晚都上演的,酒桌上的战争。
03

这些酒桌战争,虽然又无知又耗费,大概还稍微有点骑士精神,赤膊上阵,刺刀见红。可更多的酒桌,喝的不是情分,拼的不是实力。

不然,为什么喝吐了的业务员,还要在客户的喝彩声中吹一瓶啤酒?

为什么两眼充血的下属,还能替领导勇猛地挡下满满的一杯高度白酒?

为什么一群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非要起哄让红脸的年轻小姑娘再多喝一杯?

简单的很,你看得到交换的酒杯,没看到交换的利益,你看得到干掉的白酒,看不到干掉的尊严。

归根结底,大部分的中国式酒桌,是场权力的游戏。

强者用逼人喝酒彰显权威和控制力,弱者用自虐式主动喝酒表白忠诚和服从。这里暗含着大部分人都没意识到的逻辑:

人最重要、最宝贵的是健康,喝到吐了还在喝,好比是递了一张投名状、归降书。

为了你,我连身体都不顾,老板/领导/客户/老丈人,您满意了吗?


《看漫画读经典》(系列全套14册)

只给6-14岁孩子读的经典: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柏拉图的理想国》

《西塞罗的论义务》

《牛顿的原理》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伽利略的对话》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霍布斯的利维坦》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密尔的论自由》

《培根的新工具》

鲜活幽默 有趣有料有故事

大开本 图文并茂

环保油墨全彩印刷

内页纸张厚实

有韧性,装订牢固

原价531元

限时特价258

今日下单赠送《悲剧的诞生》
一本(价值45元)
04
中国劝酒文化背后的惊人逻辑:

1.服从性测试

通过你是否服从劝酒者要你继续饮酒的指令, 来观察你是否肯为了“场面”伤害自己身体。听着好像很变态,但其实这是一种权力的彰显方式,对方被逼喝酒的窘态,是权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利诱包装成威胁,“你不喝可不够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

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威胁包装成利诱,“这杯干了,这个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有些人觉得这个逻辑很荒谬,但服从性测试恰恰必须荒谬。就比如“指鹿为马”,上级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这不是马,上级知道下级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上级知道自己知道这不是马,但是你还得说这是马。

对显而易见的荒谬表示服从,才是服从性测试的核心。

同样,在酒桌上,你以为他真的不知道喝下去你会难受?不知道对身体有害?不知道你第二天会头疼欲裂?

劝酒者完全知道,太知道了。但这种伤害和痛苦恰恰是意义所在。如果没有后果,则无法测出“服从”的程度。就像帮会入会需要在手上划一刀,是在以最微量的自我伤害的形式,来展示服从的姿态。

在政界,这种测试往往是一场宣誓效忠的仪式,提醒你上下关系要怎么摆;在商界,这种测试是给大家明确“到底是谁有求于谁”,看似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其实从来都不是平等的。


2. 诚意测试

指的是劝酒者时刻在观察被劝者是否能够放下心防和体面,向劝酒者及旁观者展现丑态。维系关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醉酒的后果就是这种代价。醉酒后的丑态是一种小剂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间还不能完全信任,但又需要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是某种意义上的信用提升。

所谓“喝到位”就是在说这个。如果一顿筵席散尽,你仍然表达清晰,步履稳健,会被认为“今天小王没喝到位”,言下之意你没有向我交付丑态作为抵押物,你仍然将你自己的体面、形象、自尊看得比我对你的信任更重要。

直到喝得疯言胡语,脱了上衣跳舞,吐完躺倒,劝酒者心目中的抵押品才算足额交付完毕。这期间观众越多越好,洋相越大越好,起哄者和围观者实质上都是抵押交付的见证人。

美国大学的兄弟会也是这样,入会的时候需要经历羞辱性的仪式,比如骷髅会据说需要当众手淫,其道理是一致的:一个时刻体面的人一定是抱着戒心的人,不值得信赖。只有抵押物给的“到位了”,咱们的合作关系和信赖程度才可能再上一个台阶。

我们从熟人社会转为陌生人社会才几十年而已,而缺乏成熟的互信机制,才是这套看似荒谬的酒桌文化背后的真正逻辑。

个人观察,喝软饮料长大的80,90后一代人现在已经沦陷。这套酒桌仪式是如此普及和具有感染力,以至于渗透到了这个国家的每一寸土地。这证明了其具有深厚的民众土壤和现实基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第一哲学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