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景观的原型与创新 | 李宝章×孙虎×朱宣「分享回顾」
5月13日,景观周有幸邀请到在新中式景观设计实践领域的领军人物:奥雅设计李宝章先生和山水比德孙虎先生,以及对新中式有深刻见解的龙光地产朱宣先生,三位嘉宾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对话新中式景观活动。这场活动可以定义为寻求新中式景观的破局之举,是为分享,也为探索。通过各位嘉宾的分享,希望能对当下设计师有正确指引。以下为活动精编报道,希望大家用心阅读、收藏。
嘉 宾 分 享
李宝章 | 《岭南的文化景观》
从岭南古村谈起
从历史上看岭南,它在地域上与中原文化是隔开的,在经历战乱迁徙,融合之后中形成了家族性、本土性的群落,特有的岭南古村。在这个群落中你会看到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设计才是最后一件事。
广东马降龙古村落里的人很守规矩,从村落中未占用别处在自家地上建的一处高楼明白:人是社会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无所顾忌。即使在很早时候也不例外,因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但现在我们已经忘却了这个事实。
锦江楼是在华侨的支持下盖建的城堡,大费周章远洋三个月运回水泥材料,请法国设计师设计,这在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举动背后是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作为个人是不存在的,家族性决定了他的选择。我们从家族的人变为个体的人,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走的路,现在基本上还没走完。我们在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再走社会现代化,再走景观的现代化,那样我们景观才会做的好。一定要学会用社会化的眼光去看。
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当我们从村里出来后,组织不了一个共鸣社会,所以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讲景观,它和街道上唯一的区别是有一些没有用的空间,没有用的空间叫没有对身份预设的空间,没有对身份预设的这些空间是社会的,精神的,而我们现在的设计完全缺少社会性和精神性。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空间基本忽视人的存在。现在的设计完全是个人的设计,个人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社会功能,离开了精神,就是人质。
在广东地区,由于商业的发展,可以进化出现代社会,衍生出更多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空间是没有的。回归到新中式景观,就会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没有解决,谈何新中式。
痛斥古风西渐问题
我把岭南早先富有的人叫富一代,富一代在奋力追求生存,缺乏审美,因此岭南的建筑并不美好。一旦社会稳定、物质生活丰富后,便开始追求精神的生活,富二代开始新建造房屋,将西方的建筑结合了中国的审美,为人们提供了可以共享的公共空间,也有很多有特色的建筑。但是再后来追求的西洋建筑,已经到了崇洋媚外的地步,那些可以认为是回归了个人物欲的东西。我们应该走的是社会的路,精神的路。
我们在岭南这块土地上始终有两个设计,一个是民间发力的设计,一个是对自己进行很狠的反省。如果我们把西方所有技术借过来,接上我们文化中最人本的,最厚重的那面。
所有的景观要满足三个要求:公共要求、社会要求、精神要求,越往后发力点越不一样,最开始是公共要求,再往后是社会要求,精神要求。最好的空间是没有身份预设的,谁都可以去,好的空间也是能感知而不与人说的。当下的景观并没有从人本出发,景观所在,无安身之处。
“我思”与“我在”
当我回看自己,开始看不清我是什么样的。开始对自己有绝对的怀疑,怀疑我所看到的,想到的一切。我思在怀疑之后。而“我在这”和“我感觉我在这”是不一样的,在现在景观里找不见人的位置,说到底是“人本”的问题。
在此之后,我们始终看不到社会性,精神需求。好的景观是自我主动感知的,而非被动的,入境便知。所以好的景观要满足社会性,满足空间的故事性。当我们开始体验景观时候,是用心体验的。
所以我在此时此地,具有时代性,我们不用抄过去的东西,随着时代进步,都在不断更新。
所以把人看成社会的人,去做不一样的景观,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回到正宗中国景观要过属于的日子,融合自己的文化把过日子过到极致。把别人的东西引进来,把自己的日子过下去就够了。
当我们说新中式的时候,要具备三大要素是社会性、功能性和精神性。在景观设计中,只有达到了这三性,同时营造“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才谓之新中式。
(以上为李宝章先生分享整理,由于篇幅限制,分享案例不进行一一概述)
朱宣 | 《天地人文孕禅意 山水画境映佳宅》
现在的新中式是一场神奇的运动。现在出现的新中式是利用西方设计学和现代工业材料为富人打造一个新的想消费的精神场所,这才出现了新中式。
但新中式是个伪命题。它是现代化的设计,加入一些东方的符号。包豪斯以后,在美国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带给了中国重新认知。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流派而是在新古典主义之后,前路未知又急需寻求出路才走向多元化的设计思潮,抽取各个年代的地域文脉符号,做了后现代,我们新中式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只是这两年把园林的味道加上,才有了新中式的味道。
剖析开新中式就是:探索东方人居的仪式感、中华文化审美的表现力、家族传承的符号印记
达官贵人的生活要有做派,因此要有仪式感,当把仪式去掉就什么都不是了。而对于审美,有了对美好的追求,才拥有了一切。再有新中式是带有家族传承的符号印记,中国所有的文化是在家族里传承,家族破灭了,就没有文化传承了。
通过对道的领悟与中国造屋造园之术的理解,新中式既表达天地人文关系,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新时代写照。生活的尊严,生命的意义,都在一家一园一风格里体现。大家为“园”,小家为“院”,平家为“宅”,天地为街市,邻里为坊巷,纲常为庙堂。进过再归类对于新中式的诠释分化为:“皇家礼范”尊崇大器;“江南情怀”高贵典雅。梳理产品研发脉络更进一步诠释新中式的分化:
“皇家礼范”——尊崇大器
“江南情怀”——高贵典雅
皇家风范的院子:纲常礼序融入人居规划、皇家风范彰显建筑美学、现代手法演绎皇家园林(礼序 、规制 、形韵)
江南情怀的院子:梦里水乡,有宅必有院,有院必有水,堆石为山,引泉为湖,以水聚财。(贝律铭苏州博物馆、九号大院都是江南院子的典范)中国的皇家文化深厚而强大,江南院子符合人们的追求向往。
中式文化骨子里是一种天地人文哲学反应和西方的古代的建筑规划是有相通的地方,在中西文化对照后,我更主张西化,但西化不是绝对的,如果能在西化后能回过头来反思新中式如何去做,也是好的。
现代行业内新中式的设计简单归类为:传统江南、皇家礼范、江南情怀三大类别。以绿城桃花源、桃李春风为代表的对传统江南园林的虔诚仿制。另外一种是泰禾院子系列的皇家礼范,注重礼序规制。大体为这三类。
不管怎样,在设计中文化的积淀是最为重要的,否则做出来的作品是经不起推敲与时间考验的。
孙虎 | 《景观,是一场适逢其会对话−原型与创新》
孙虎先生延续李宝章先生与朱宣先生对新中式原型的探寻,结合当下设计面临的问题,认为设计需要创新、也需要改良。
对照百余年前新文化运动,文学改良从八事入手,当下景观设计出现古典元素堆砌,脱离社会现实,缺乏人本关怀等问题,亦需要进行精神改良和形式改良。
通过2017年的一些实践成果,对照文学八事改良,进行景观反思:
1、须言之有物
景观营造要有思想、有情感,景观是媒介,是承载使空间与人达成精神与情感的交流。纽约中央公园已经成为美国人的一种精神承载。
2、不摹仿古人
景观的文化表达,应有现象学的方法论,观察存在的本质,反思之后,结合现实条件地批判性地予以应用。
3、须讲求文法
空间组织和层次,应有个性的情绪节奏和体验动线。
4、不作无病之呻吟
景观应作问题的解决者,借由景观,对话于现实问题以及正在经历的变革,在变革中解决问题,新的文化便产生了
5、务去滥调套语
根据功能定位,灵活组织空间递进,切记不要生搬硬套“门头高墙中轴线,曲径连廊静水面”。
6、不讲对仗
为生活而设计,抛弃过时的封建的,权利社会的设计逻辑,遵循公民社会与当代生活的需求(今年普利兹克奖多西也是为生活而设计)
7、不避俗字俗语
不避乡土,适地适树,在设计语言,材料和植物选择上,不求奇,求异,求贵
简言之,要进行一场景观界的新文化运动,精神之改良需要解决的是此时此地当下的问题,形式之改良则需要剥离形式上的跟风,以人本出发,做出个性的设计。
山水比德坚定地认为文化不仅仅可以传承的,更是需要创新的,并以创新为基,营造诗意生活空间,以此为本,提出当代的设计方法论——“新山水”,新山水方法论将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表达:
1、当代性表达:去装饰化的现代主义表现;
这是个性化的时代,设计的同质化,不符合功能性的装饰符号的高频出现,已经让设计偏离了价值,那么去表面装饰化已经是一种呼吁。
此次考察西扎作品,对我感触很深。西扎早年学雕塑,而后转建筑行业,他的设计作品雕塑感很强,非常简约现代,但是又追寻了传统。与场地深刻结合的教堂设计,正是延续了传统的建筑结构,没有装饰性,只通过光影变化,简约的去表达设计。
反思:节制设计
设计的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如何把握节制的度是考验设计师是否成熟的标尺,在一个包装过度,色彩过剩 的环境里,我们去掉些多余的色彩的话,恰到好处,我想反倒会是个很新鲜的景象,设计师需要不断的提高素养,反思拿捏好做设计的度。
2、情趣性表达:以山水见自然、文化和交流
童隽先生认为:不懂情趣,休伦造园。而我们认为要以山水叙事营造情趣。因此需要打造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社交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对场地进行感知,深挖山水文化的现实意义、文脉创新,个性表达,解构山水的社会属性,在生活空间中,为人而设计。
反思:设计觉醒
设计需要来一场觉醒,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反思对生活的认知,这意味着司空见惯的东西里,也有大量值得我们再去发现的未知部分
3、生态性表达:从人本精神到与自然共生的平衡
在有了设计格调之后,似乎缺乏一丝柔软。我们需要做到内心深处,打动人心的设计。生态文明,要谈现代体,传统心,这是对本土文化的当代景观转译和当代生活营造。我们期望设计能在人与自然的共生中达到平衡,让生活重返山水。
反思:山水自然
在古典艺术的教养中,我们保有自然的基因,自然不仅是古典文化的原型,更是文明的未来必然,借由山水、重新审视当下现实,重返自然趋向生态文明,以山水见文化,以自然见文明,创新引领诗意栖居
(以上为孙虎先生分享整理,由于篇幅限制,分享案例不进行一一概述)
Q:当提到新中式景观、文化景观,我们认为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更要对项目当地本土文化的挖掘,但是在“快周转”的背景下,给设计师成长的空间又很小,设计师做项目的时候如何平衡时间和文化内涵的关系?
@李宝章:我们进入现代化社会有很多选择,面对自由平等竞争的业态,一边在追求最高速的发展,一边在追求绝对的品质。中国社会是相对极端的,也正说明了这是一个包容和讲究“和”的社会。两种极端各有各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在高周转背景下甲方需要明确自己是谁,然后去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合适的设计师。
从设计师的角度去看,这是一个多元化,多生态行业,设计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然后根据本心寻找出口。
@孙虎:明白设计师其实是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找到一种平衡,并学会处理与设计有关联的各种关系。所以我们不要只想着去实现作为一个设计师的理想。当我们能把这些处理好,达到平衡的状态,就是最适合的。
除了解决问题,还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去引导,把我们想要实现的思想和情怀,在这个地方得以实现,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我们自身的修养、经验和各方面的知识累积。
Q:二位老师是如何看待新中式景观“同质化”现象,以及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并如何思考寻求突破?
@李宝章:其实今天讲的这个主题“新中式之后的文化景观”中谈到的“同质化”是目前快速发展背后必然出现的现象。
我们在从思想上谈创新,实际上是无解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创新”,只存在我们在这个地方的人,坚决地认为我们正在过得这样的生活最适合“我”的心性。创新是个伪命题,如果真的要追求创新其实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结果,没有人可以从创新中做创新。
我们做设计其实是服务于甲方,而真正要服务的人是买房子的人,还没有在我们面前出现的人。如果甲方明确告诉我们谁来买房子,那些人需要什么,就这一条,你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或者不完全一样的东西
@孙虎:关于“同质化”问题,是当下景观发展必须经历的道路,最重要的是看待同质化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和乐观的,其实通过同质化设计让会我们学习到很多。前阵子去葡萄牙参观了西扎所设计的建筑,同样是借鉴了他老师的作品。但是从中也能看到他不断地在提升和超越。我觉得这是一种信念,我们要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走,坚定地去做这件事情。
@李宝章:其实年轻的设计师当下就可以做得更好。但是请做这件事,第一:定一个时期,比如说鸦片战争之前,去看岭南的所有村落。总览之后发现,实际做的都是一个系列,但是又不完全一样。第二:即使用的完全一样的材料,找同一个时期的园子,比如广东四大名园。然后发现:这几个园子看似一样,实则不同。材料一样,表现出来完全不一样。当你开始找一个时期的东西不断去看,会渐渐豁然开朗,了然于心。我做设计的时候也会遇到这种困惑:为什么苏州一百多个园子没有一个是一样的,园林表达的核心是自由,个性。回到个人本身,从自己开始思考。
@孙虎:我们现代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苏州庭院是以家族为单位,而现在我们是以社区为单位,生活模式大都相同,我们接受同等的文化,经历同一个时代,一定是有相似性的,“标准化”的产品不可避免。但我们完全可以有一部分是创新和提升的,就像古典的建筑,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在提升,或许多年后我们这一代人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
Q:第一个问题:早年前中国一直移植国外的园林或者建筑设计,现在中国发展起来,二位老师认为在未来借鉴国外功能化的东西还是自己创新的多?第二个问题,国外会认为中国借鉴他们的多,面对这个提问,二位老师会如何解答?
@李宝章:从设计谈设计其实是无解的。谈到为什么学人家,其实我们已经学人家学了两千多年了,从佛教文化的传播,白话文中的汉字,没有不是学人家的。但是提到“我们学别人”,要分清楚是以我们作为主体主动拿来学的,还是原封不动照抄别人的,这是两种情况。当向别人学习,再融合自己的审美和习惯,那么没有人会说你学我们的,比如青花瓷,从波斯学习颜料技术,但是融入了中国特色,那么青花瓷便成了我们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文化的自信、个性的自觉,人格的独立。把别人的东西放入到自己的主题中,就是自己的东西。拿来用可以,但是一定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孙虎:这是特殊的历史原因、时间节点、包括市场的改革,各大房地产需要做一些有噱头的东西,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的。为什么抄袭,就是以为别人比我们强,比我们发达,我们想要那种生活方式,但是我们没有明确的规划。并不是西方的就是好的,适合的。
各个时期的文化都是相互借鉴,相互向优秀的学习,不只是我们在学别人,别人也在学我们。从个人来说,安藤忠雄在设计中会借鉴巴拉甘,光之教堂正是在巴拉甘的建筑中切身体验后得到的灵感之作。
@李宝章:我们都希望能慢下来,但是更希望能回到根本,对于中国人的居住而言到底什么是好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下自己的历史,需要有个更加精准的人文的定义。所以进行非常深刻的思考,这才是最缺乏的东西。思考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人文的?人应该怎么活?
本次新中式对话
嘉宾通过深度的分享,
希望能为大家所处的困局带来点拨
重新思考设计的意义
景观周 | 园林景观第一知识服务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