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位景观人、35个观点《景观的多样性》与《社区景观》论坛回顾

景观周 景观周 2021-02-03

2019年5月28日,由景观周主办的两场景观公益论坛于上海世博展览馆圆满举办。两场论坛分别围绕《景观的多样性与未来》和《社区景观的营造与探索》两个主题展开。两个热点话题邀请了10位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演讲,吸引了200多位同行参与,干货满满的分享现场构成了一整天的思想盛宴。

上午的主题论坛《景观的多样性与未来》,分别由:EADG泛亚国际项目总监杨颖,兴圃园林/老圃景观总经理秦嘉远,GVL怡境国际/上海高势设计总监JACK QIAN,安道设计副总裁/董事赵涤峰,山水比德合伙人/上海设计院首席设计师马晓晨5位资深设计师从乙方的角度对于景观在整个地产建筑行业如何做到多样性?行业趋势为何会趋向多样性的呈现?以及项目启动前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设计的建议、施工的思考,站在甲方、业主的角度如何在交付前和交付后让景观呈现和落地的更具社会价值等,多视角的做了深度剖析及相关案例分享。


嘉  宾  分  享



1             《无界景观》              

      杨  颖  EADG泛亚国际项目总监      


杨颖女士以《无界景观》为题分享她对景观多样性的理解。杨颖女士认为景观是没有界限的。展望未来的趋势: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垂直绿化、雕塑式桥梁、城市农场等等,会造成景观蔓延于各个领域,人能够看得见的地方就有景观,景观是无处不在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她认为景观应该跨界走到最前端。


 1、文化的跨界体验  

杨颖女士以温州肯恩大学校园景观为例。通过现场的勘察,以撷取场地地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考虑中美文化的差异,求同存异融合后的设计便分为三个部分:南面顺应美式校园的想法,做了一个椭圆形的大草坪,两边的建筑做了围合空间的处理形成街区的感觉。中部建造中心公园,通过四幢建筑去引领整个校区景观,能够衔接南北,北侧则希望打造一个山水田居的校园环境。

 2、学科的跨界体验  

学科的跨界体验是必不可少,也是必然的趋势。杨颖女士以泉州洛阳江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阐述了在整体环境非常糟糕的境况下如何实现村庄振兴、古桥策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综合性问题。

最后杨颖女士呼吁大家作为景观设计师希望设计能够创造社会效益、经济价值、生态效益,毕竟景观不仅仅是创造美和诗意的空间,还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她认为跨专业合作是势在必行的,这些不同专业的观点碰撞在一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杨颖女士认为不仅仅景观是无界的,对于设计师自己也应是无界的。跨越自己的界限,才能成就更好的自我,也能成就更好的环境。



2

《园林景观实践中的理想、冲突与愿景》

秦嘉远   兴圃园林、老圃景观总经理

                   

秦嘉远先生以《园林景观实践中的理想、冲突与愿景》为题,站在景观落地性的角度论述了景观实践活动中那些疑惑与突破。从各种细节的思考展开,探讨园林景观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与未来愿景。他认为,景观的落实问题,很多时候既能达到理想效果又能节约预算,这对于业主来说也是一份贡献。

他详细地介绍了园林景观实践中的从方案到落地的工作执行过程:操作前把施工图纸研究一遍,如果有不同意见,则会与原来的设计师进行沟通修改图纸,再进一步落实。他通过展示几个经典案例实际项目的落地细节,娓娓道来景观路上的各种体会。尤其是对细节上的处理,匠心独运。

▲郑州永威龙湖上和院书卷水池

秦嘉远先生以郑州永威龙湖为具体案例,详细地介绍了上和院景观细部设计内容。从沟通草图一步步落实到施工上的各种问题,现场查验工程,从细节处亲自调整。在这个项目整体工程落实度很高,秦嘉远先生谈到其中的一个书卷式水池概念的过程就很有意思:这个水池的建造过程考虑到了后期管理水源开关两种情况,水箱的设计以及整个回水系统都是经过严密的计算推导并实验过的结果。


▲苏州诚品书店景观施工

▲台中谷关饭店景观细节

接下来秦嘉远先生又谈到了苏州诚品书店和台中谷关饭店(星野集团虹夕诺雅系列)景观落地的细节。并着重介绍了这些景观项目的图纸深化工程内容,从铺装石材到植物配置,做好每一个细节的推敲,包括材料的厚度、植物的高度、设施现场效果等等。为我们揭开了一个个优秀景观案例背后施工的神秘面纱。

最后秦嘉远先生为园林景观实践者提供了以上几点建议。同时他也鼓励“老经验”与“新想法”产生碰撞。他认为,一个好的景观作品是隽永的,并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条件:

1、结构简单,层次丰富;

2、主题浅显,内涵深刻;

3、似曾相似,却令人耳目一新;

4、仿佛一眼就可以看完,却似乎一辈子体会不尽。




3

《设计的共生— 社区参与的城市景观》

 JACK QIAN   GVL怡境国际上海高势设计总监


怡境国际上海高势总监Jack在谈到了对景观多样性的独到见解,希望从国际角度给同行带来一些启发。对于公共领域公共参与这一话题,他引进了国外实践经验,并以怡境在上海参与的一个社区项目更新为案例展开讨论,扩充对“景观边界”的认知和思考。


▲悉尼方案比选过程

他介绍了此前一个在悉尼做的项目,这个项目里采用到数字平台和“扎针地图”的形式,收集整合居民参与意愿。在一般设计过程中,经常是设计师以自己的想法为主导在场地上实现,而这个项目是从居民本身的意愿基础上进行的设计概念的提取。他谈到公众参与在澳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设计环节。设计在第一步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了解社区,了解未来的使用者的需求。


▲愚园路场地分析

▲愚园路公众参与

紧接着围绕案例“愚园路社区环”的公众参与模式展开内容。他提到旧城改造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在于改造的结果无法得到居民的认同,使居民产生归属感。在这个项目里Jack和他的团队直接去场地做调研,直接跟居民进行对话,了解居民的需求。在与居民共同协商后确定了社区几个需要更新的点位。增加社区公众认同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把社区的身份、历史提炼出来。在标识系统中,采取数字化的模式,让更多人了解社区的历史、故居的文化价值。

▲愚园路场地改造前

▲愚园路场地改造后

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居民对停车位的需求是刚性的,无法调整的,所以设计中选择把停车位挪到另外一侧,在弄堂开阔处靠近居民卧室的地方设计雨水花园。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地排水方面的一些问题,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他们会增加一些海绵城市的概念。

Jack表示,希望在以后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共景观的建设改造,在未来把更多公众参与的经验和实践分享给大家。



4《蕙草繁花竞吐》

 赵涤峰  安道设计副总裁、董事


来自安道景观的赵涤烽先生在他的演讲《蕙草繁花竞吐》中提出了对景观多样性新的见解和安道公司对此付诸的相关实践。景观多样化的实践体现在丰富多样的别具一格的景观装置上。不仅仅局限于植物,还开拓景观与动物之间的设计,希望展示更多的景观的可能性。他谈到:“安道以开阔的心态面向未来,多元化发展,在设计领域积极探索创新,以创造美好链接为使命,设计温暖,拥抱幸福。”


▲安道幸福景观概念

他向我们展示了安道幸福景观的概念,也是实现IP的落地以及其他景观多样性项目的延展。包括IP与文创设计、环境教育及16号星球自然乐园、装置艺术与主题乐园、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等等内容。介绍了安道在景观多样性上进行的一些研发试验,包括空间社区方面、社区活力星球的研发等等。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是做一个具体地项目,更重要的是思考,景观的多样性应该从研发之初就多方面结合,从自我突破开始。

项目的落地,不仅仅是基于美,更多的是基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结合景观、建筑、室内三个专业的尝试,去更好的完成复合空间改造。他认为景观空间中的人文环境,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区域与动植物细节呈现,在交付后的关联与设计初期息息相关。

在空间里设计加入更多的公众参与度。更多跨专业的人群加入为景观多样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联动,结合学校、结合社区,同时也在思考交互性与景观的关联,希望促进空间的开发。通过研发装置艺术与主题乐园,以及产品孵化的尝试能够带来更多的多样性。包括雕塑、装置艺术、主题乐园等等,所有一切其实都和景观密切相关。他提到安道正在研发的环境教育及16号星球自然乐园模块,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童心。希望设计能够跟人群产生更多的互动。

他表示安道景观通过品牌合作的形式,正不断推进这些理念的落实。寄希望于这样的尝试,是希望给景观行业、给景观专业带来更加有趣的思考和探索,希望景观的发展通过我们的创造有更美好的未来。



5

《废墟花开——空间的束缚与抗争》

马晓晨  山水比德合伙人、上海设计院首席设计师


马晓晨先生选择从空间的角度论述景观设计的多样性与未来。他认为空间是广义的,不仅包括设计上理解的空间,还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的各种空间。有型的空间是从限定自然开始的,空间的宿命是等待被打破。边界的认知是哲学空间的本质之一,所谓的场所精神,实际上是藉由空间的载体,链接了所有的关系,地表空间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等等。所以对于边界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景观的形态。

▲过滤式空间等级演变

他分享一个关于过滤式的空间等级演变案例:有意识地削弱对立的关系,包括严肃的、内外隔绝、等级价值建立的一种关系。通过过滤式的空间去达成空间等级的演变,友善地保持了开放性和该有的温度。

▲文化认知与空间体验

对于时间的身心经验和当下文化认知。他认为空间通行的障碍会导致时间尺度的变化,进而产生空间尺度的错觉。不同的时间区间刻度里,对时间感知的强弱也不同。对此他谈到一些特别的感受:在儿童空间营造中利用树上的漂浮感带来的时间折叠效应,促使我们一次次不自主的试图把人赶到树梢上去。就如同姜文电影里的“猫眼视角”中蓬勃而出的童心,在幼儿园的设计中,应该着力要把孩子导向屋顶,去俯瞰周遭的环境。回家也可以是一场树影斑驳的游戏,最终带着殊途同归的体验再次重合。很多时候设计概念就是这样来自生活的体验。


▲形制与礼序的解构

他表示,形制和礼序的解构,是关于对目前新中式设计的一个争议。我们深度去理解会发现:对表象化仪式的解构,实质是对权力崇拜的讽刺。设计在经过怀疑和迷茫后,杂耍和失序疯狂后终将重返经典,重回经典却并不意味着复制从前。站立于当下,必须链接过去,指向未来。

▲场所精神的构建

他认为,关于文化束缚的讨论,本质上也是对时间边界的认知。场地恢复到过去的历史存在状态中去以现象学的思考方式作为项目的灵魂,由此构建起强烈的场所精神。文化或场所的仪式,最佳的载体是生产方式与此地之上的人群的关系的留存。建造仪式,跨越传统功能边界。


上午的论坛结束后,让现场的同行们都意犹未尽。各位资深设计师或多元、或深度、或诙谐的分享让大家收获满满。


而下午的精彩论坛也推出时下热议的“社区景观”话题,让我们看看各位大咖们发表了哪些精彩的观点。




下午的主题论坛《社区景观的营造与探索》,分别由同济大学教师/上海四叶草堂理事长刘悦来,融创上海区域景观设计总监朱黎霞,苏南万科产品研发合伙人/景观设计总监宋磊,资深地产景观人吴昊4位资深嘉宾演讲,以及上海栖地景观设计创始人/执行董事戴广建主持对话交流。


嘉  宾  分  享




1

《社区景观的社区参与》

刘悦来 同济大学教师、上海四叶草堂理事长



刘悦来老师认为“社区”的概念区别于“小区”,每个人对于社区的理解不同。我们希望我们的社区具备一个生产力。我们营造的很多空间都是消费型的,包括地产、市政这两类,一类是资本主导,一类是权利主导。


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他提出“景观共治”的概念。业主参与社区共治的一种景观,把小区里的荒地利用开发,绿化美化。刘老师认为由于中国人有一种“不让任何一寸土地荒废”的天性,老百姓会自发地开始在荒地上种菜。讨论社区景观,那些由民众自发进行的一些社区景观活动却更具有温度。对此他也发出疑问:“我们面对颓败的景观是否具有改善的可能性?”他通过一些实践形成一种新的民众参与的景观:是由社区居民把家里的一些花草带出来,然后大家以一种“共创”的方式去营造打理。

同时,刘老师从以下两个案例为我们诠释了他的“景观共治”的概念:


1、杨浦四平百草园



孩子们参与百草园营造过程

这是一个小花园的模式,鼓励群众种一点点菜,但种菜的比例控制在绿化的10%左右。刘老师认为每个社区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有归属感的户外空间。


这种景观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刘老师和他的团队还为此开展了“小小景观设计师培训”的课程。鼓励孩子们可以画出一些简单的景观示意图,通过设计师的理解进行加工转化。这样的营造过程中更注重参与度:包括铺小石子路、铺草坪、维护植物、堆肥等等工作。从设计营造到维护管理都是由社区居住主导完成的,团队起到一个支持、辅导、引导的作用。


2、智创农园

▲智创农园改造成果

场地是一片位于小区的红线以外一块荒废了13年的土地,属于一片典型的都市隙地,废弃荒芜的空间。后来由开发商支持经过更新后成为了上海第一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更新改造后这片绿地里面种的植物大多数都是可以吃的,人们可以采摘一些叶片、可以遛狗,小朋友可以在里面抓蝌蚪,群众可以在里面赏花……


智创农园各项社区互动

在刘老师看来,社区一定是具有温度的,是需要回归真实生活的。他如是解释到:“社区景观不仅仅是种花种草,我们也做了很多角色的扮演。共治的景观——社区规划与营造工作坊,围绕花园本身不断去扩大。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像围墙开门,为了两个社区之间方便交流,通过居委访谈、居民调研的方式,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全面参与的设计方案,借助物质性空间的改造,推进社会性公共空间的发展。我们做了很多居民互动的参与活动,朝着景观的内涵不断丰富,我认为这道门的打开就意味着我们实现了景观内涵的一个突破,因为它涉及到不同的群体。社区营造将以开门为契机持续推动下去,希望逐步形成创智坊大社区。”


协同开源行动

刘老师认为社区景观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社区参与,首先要明白这个空间的主人是谁,不能反客为主。在最后他呼吁每一位社区成员参与“协同开源行动”,希望共建共享社区共同的美丽家园、美好社区。





2

深度探索—社区景观真实需求

朱黎霞  融创上海区域景观设计总监



朱黎霞女士提到他们团队去年下半年开始做的一项研究,就是对社区景观真实需求的探索。谈到这项调研的缘起是现房销售政策的到来,并陆续开始试点。她认为基于地产商的成本分配来说,示范区是用来吸引客户,树立形象的,而大区才是真正为客户服务的,供客户生活的空间。以此引出对未来大区住宅景观真实需求的深度探讨。



朱黎霞女士谈到现今热议的很多个景观话题:例如生态景观、社区文化、科技景观、乡村景观、沉浸式体验等等。话锋一转,她指出作为甲方最想关注的其实是大区设计!



接下来她介绍了去年融创做的那份累积阅读量高达十多万的调研报告。她就这份调研报告的背景、出发点,以及调研实际推进的方法等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希望能够更深层次地探讨客户使用情况与设计初衷的差异。为此朱女士和她的团队走访了2座深耕城市(上海与无锡),进行了8天的现场观察,发出98份问卷,做了60次现场深度访谈,只为获取最真实的景观使用需求。


正是这样精心认真的调研工作,才能得出这份珍贵有价值的调研结果:




1、社区最活跃的人群是老年人。老人是全时段活动的群体,中年人活动多与儿童活动一起,青年人与社区互动少 ,多晚上出门活动。


2、最活跃的场地是儿童活动区。在儿童活动区我们可以观察到通常都是一个大人带一个孩子。



3、在新功能需求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自然课堂、有活动内容的架空层、宠物乐园。并且有69%的业主愿意为此支付运营管理费用。



4、最喜欢的场地:步行环路。因为大家可以在这里遛狗、散步、骑滑轮车、溜娃,原来一个步行环路承载了这么多的功能。



5、关于社交结果。购房人群主力年龄段在31-49岁的人群都表示:最好有特定的室外活动场所。



朱黎霞女士认为,合理的场所设计是可以引发社交行为的,但长期、高质量的社交需求的满足,还需要引入社区运营!在对物质空间进行升级的同时,在场所上预设了很多服务型的社区运营。所以针对上述调研结果,融创在原功能场地的基础上升级出八大模块一环串联的归心模式,这个模式包括:童顽汇、社区会客厅、运动汇、水乐园、邻里见面会、融乐汇、智趣社、萌宠汇等社区内容。



点亮被遗忘的角落,对场地从外观到功能上的改造和利用。朱黎霞女士在最后表示归心社区其实是一个有温情的社区。温情是不可替代的,是难以割舍的社区价值。开发商和业主共同期待更美好的社区未来。




3

《社区景观营造的痛点和痒点》

宋磊  苏南万科产品研发合伙人、景观设计总监



演讲开篇宋磊先生首先论述了社区景观的发展趋势。提出了2017年的几个景观关键词:“撞脸”、“新中式”、“过度消费”,而样板区设计像夸张的门头、复杂的造型、冷酷的场所、宏大的叙事场景都是2018典型趋势。对此他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2019年我们要做什么?”、“视觉为主的交互空间这些是未来客户想要的吗?”他希望回归人最根本需求,做普通人的好设计,满足人最真实愿望,做有温度的社区景观。



宋磊先生的演讲围绕社区景观的痛点和痒点两点展开,痛点定义为满足客户的功能需求,内容包括景观动线和服务动线。痒点则是满足客户的欲望需求,在这一方面主要考虑了归家动线的设计问题。他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这两点的把握再往前走一步,并以此打动客户。

一、社区景观营造的痛点:



宋磊先生从痛点出发,探讨了儿童乐园的话题。他认为小朋友在一个家庭充当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鼓励小孩子冒适当的风险,这是他们成长中的一部分。所以他的团队设计了22件事让孩子们释放天性,包括树屋、玩水、抓蝴蝶等一系列活动涵盖在小区内,对儿童性格的培养、冒险精神的培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科学的分析,科学的造园方式,把相应的设施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模拟丛林对自然进行探索。结合星光做了一个树屋的主题活动场,很受小朋友的欢迎。甚至在大区里实现了一个大的儿童游乐场的落地,小朋友参与活动的画面非常打动人,这是一种很有温度的表现。他表示未来也希望结合22件主题,实现有温度的社区景观的落地。


二、社区景观营造的痒点:

宋磊先生针对社区景观营造的痒点提出“归家动线”的概念。他例举了万科大象和万科大家两个经典景观案例进行论述。

 A、万科大象

万科大象礼仪空间

宋磊先生介绍万科大象项目是在苏州落地的第一个全实景交互项目,以交付区作为展示区,如此以来大区变为示范区,360°无死角呈现给客户,这对设计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宋磊先生认为尺度怡人才是未来设计的真正的方向。开发商真正交给客群的是未来的运营。

B、万科大家

万科大家礼仪空间

万科大家示范区去年是一个网红的案例,而现在大区部分也已经完工。这个项目在景观上具有很强的序列感,从严谨到轻松的过渡,形成一个自然的对比。在别墅景观设计里其实都是一些小尺度小场景的景观,但是都是非常怡人的尺度,为客户带来舒适感。


“规划联接城市,建筑限定空间,景观提供温度。”演讲最后,宋磊先生如是总结。




4

从理想到共和

吴  昊  资深地产景观人



吴昊先生在这里向我们分享了他从业二十多年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也见证了地产行业发展的变化。讨论“什么是景观”的问题时,他提出“景观是从所有的要素展开的完整的空间设计,但是所有的空间设计最终都要归于人,要有人的参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



他认为,针对地产景观来说发展的时间是很短的,从房地产开始商业化,早期的地产景观并不存在,当时所做的都只是对建筑预留空间的一种填充。经历过景观人一代代不断地努力,景观工作的不断实践,景观不再依附于建筑,开始对空间有所关注才开始有了地产景观专业。继续往下发展时,行业是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行业内开始更多地去关注空间中存在的人,很多设计开始从人的角度出发,开始回归人的本性,这个时候的设计已经开始不一样了,在这个时代从地产行业走出了很多设计语言的主流,很多企业做的景观体系化的建设,基于人的本性的功能化的建设逻辑。这些呈规模式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回归到客户的本质需求。


一、理想起始:


绿地理想·家概念


吴昊先生谈到与胡宇鹏先生共同在绿地创建的“绿地理想·家”的体系,他指出所有的体系建立都起始于调研。他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调研是一个地产景观师的天生骄傲。他认为:“有时候我们并不能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者我们会有意无意地说些让我们看上去更体面的话。这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这很正常。”经过调研整理后,他们形成了“理想家”的概念。吴昊先生认为产品体系是能够帮助规模型企业快速进行产品迭代,产品升级的逻辑思维的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他提出舒适、智能、永续、环境的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可互动这样一个体系。


社区核心引擎


他认为社区需要核心。景观上的核心引擎也具备人群大量聚集和活动空间本体的作用,没有这个核心社区是零散的,是悲观状态的,是不能形成凝聚力的。社区核心引擎的空间通常是“两强一弱”的核心功能,所有的其他功能是围绕核心功能所展开的。所谓核心引擎是由某点引发具有社区全面参与的可能性。所有人必须对某个活动具有同样的向心力,存在混凝状态的社区发生。所有的功能空间业主都充分参与了,就是设计达成了初心。


二、共和归结:



他总结共和的概念为:共享、共建、共生、和气、和睦、和谐。同时他也提出一个共和社区理论环:共和社区理论环。这个理论环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构成要素,生活事件,用户生活,社群指数,设计策略,事件模板。


共和社区理论环


他认为角色,场所,时态是共和的构成要素;生活事件的集合是共和;用户生态包含了三条定律:超链接定律,锚定律,轨迹定律;社群指数表现为:聚合度,交流度,遇见率;共和设计策略基于三条法则:聚合三法则,交流三法则,遇见三法则;事件模板是不同主题下,基于共和设计策略的设计结果指引,每一个主题下的设计指引称之为一个DEMO;共和是理想的起点,也是社区运营的终极目标。DEMO库是应用的终点,也是社区运营的实验起点。


共和社区理论设计策略


基于上述理念,他提出一套完整的以共和社区为目标的设计策略理论体系。同时吴昊先生也在反思:体系化后是否会形成套路?他认为基于对生活本体的关注设计的对象改变。设计者要去关注这些问题:什么样的场所? 发生什么生活事件? 营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去关注其中的人、发生的事件、展现的生活,就如同导演关注剧本,他认为这些才是我们的设计聚焦点。


论 坛 交 流 

Q & A | 对话环节






交流对话环节由上海栖地景观设计创始人/执行董事戴广建作为主持嘉宾,他即兴调研了现场的来宾分别来自甲方还是乙方?通过举手示意,大致了解现场大部分人来自乙方公司,于是第一个话题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围绕“做景观设计到底是应该迎合需求?迎合市场?还是降维打击,引领市场?引领需求?”展开。


Q:话题一:迎合市场?VS引领市场?


A:吴昊: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设计领域,也存在于地产领域。在我看来,市场与需求可能是一个螺旋型的形态,我们领先客户的时候其实是在猜测客户的意向。因为所有非先验性的东西一定具备领先性,而具备领先性的就一定是开放的。


A:宋磊:客户的需求一直在变化,从小房子换到大房子,再换更大的房子再到别墅,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对于景观的认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客户不再认为种些草坪、种些树就是景观,而会有更高的需求,比如“有没有更好的儿童活动场地?能否每天散个步,有遛狗,跑步等功能场地的满足?” 在那个点上,大家所有的审美认知都会发生转变,这个时候不管是作为开发商还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产品迭代的过程,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点上,我认为肯定不会被客户所接受。


A:刘悦来:如果从乙方设计师角度分析,客户的需求包含了甲方开发商、政府和最终用户,开发商需要考虑销售问题,以及项目所在城市的口碑基础奠定;而很多时候政府的评价也很重要;用户则考虑入住的问题。因此这个话题需要复合多元的角度来看待,很难从某一个方面注解。设计首先要满足付费单位的要求,满足不代表满意,不仅要让其满意,还要超越他们的要求。主要结合时代发展和主要消费力的要求。我们今天讨论社区,讨论未来,如何做的更好?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话题,需要多元考虑,更多考虑人性。于海教授著的《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一书中,研究了上海这座城市从早期到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的整个发展,非常有时代感。所以今天说满足也好?引领也好?要有时代背景,用哲学思考。在当下这个时代,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满足和引领不能仅仅只是从消费层面去考虑。如果只是从满足大家的不断消费这个价值观去做的话,很多空间,跟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人际关系,很多情况下是没有交易的,不一定要去消费。这是一种宝贵的价值,无法考量的一种非定价的价值,在很多年后还能留存,产生社会价值。


A:朱黎霞:社会价值和情怀,我们一直都有。情怀要如何落地?我觉得资本是少不了的,不能一味的去批判资本。怎么样在资本的体系下夹带一点“私货”让它落地?这也是我们开展调研的目的。刚才说到是要引领需求还是迎合需求?这个话题在去年底,我们内部做过讨论,当时一讲完,大部分男性都说要引领。当我们说到需求,会想到马斯洛需求。我们除了需求、爱和归属,还有自我实现。所以,我们不说迎合或者引领?其实我们做一个好的产品,归根结底都要满足相应的需求。


Q:话题二:同质化如何避免?VS核心价值如何凸显 ?


Q:戴广建:讨论到市场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地产景观界的麓湖作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经典案例,全国却仅此一例。现在大部分的地产公司,在开发过程中都开始走一些标准化,好处是在很多城市能快速促进中国住宅产品崛起,改善了大部分人的居住环境,但却因此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景象,除了特别的城市,大部分城市感受不到独有的景观。那今天第二个话题,针对当下的社会,“我们地产从业者在相应的项目中如何避免这些同质化,千城一面的情况?如何树立起各自品牌核心的价值体系?”展开。


A:吴昊:关于这个话题,我从来不认为竞争是什么环境的错误,或者同质化就该被打倒在地。因为地产在做标准化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雷同的东西,任何事情都是双面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地产公司选择不同的标准化,在当下的选择满足公司需求的规模,当下的资本结构所匹配的标准。当下信息流量太快,刚设计好的项目可能还没正式发布就已经流出去了,不像以前必须去到现场考察拍照回来再学习。现在只要网上照片一发,所有的文稿数据信息都可以快速的迭代。这是这个时代带来的问题。如何在这个同质的时代中寻找到自己差异的优势?这个就是考验你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你的认知行为。如果你的认知行为是这样造成的行为结果就是这样。我的基本观点是“友善的看待同质化,鼓励更多的个性化!”


A:宋磊:同质化,我个人认为与公司情况有关,与公司的操盘逻辑有关,同质化并不代表一定很差。出发点不是快速扩张得同质化也可以做到很好。就像现在很多公司做产品系,同一系列的部分同质化,实质解决了很多细节的问题,比如节点更完善,更加标准化,漏水渗漏等现象更少。同质化不意味着一模一样,不是开发商一味的开发,不是设计师抄图。某些同质化也做了很多好的事情,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产品工业化的问题,比如地面使用PC等,也解决了社会环保的问题和生态的问题。这是好事。可以多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不排斥产品系,不排斥同质化。这里面有另外一个问题,讲到的是创新。创新适合高端盘,可以让你试错,迭代。可以每次改进一点点,或者做一些颠覆性的改变。


A:朱黎霞:融创内部对示范区,每年有一个三专业的评审“示范区评优”,现在也有“大区评优”,大区就是评选景观。讲到复制,最容易复制的是建筑户型和室内,而景观是最难复制的,景观的边界稍微动一下就不能沿用了。在规划的范围内短时间内做出示范区,这是反向的对时间和收益提出了一个要求。在前期规划为保证可售面积的最大化,所以前场景观的面积一直在变。当我有一个可复制的模块给到规划时,它可能会损失部分可售面积,但是提高了速度,这样的损失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一个复制的价值。我们新中式,算是创新,可能一个城市只有一个这样的雏形,但是也很有复制的价值。


Q:话题三:如何让项目设计效果及品控更好的落地?


A:吴昊:景观行业的现状目前发展不够成熟,从业人员和产业链的体量之少,正式我们可作为的时候,只有足够专业,才能衍生更多。


A:宋磊:未来机器人可能会替代很多行业,但是景观不会被替代,景观必须得由人来完成。所以景观人应该有情怀,有匠人精神,还要学习甲方视角和甲方思路,加上体系化的支撑(包含好的施工),才可以让项目更好的推进。


A:朱黎霞:选择对的设计公司和对的设计师是前提。设计师要更多的接触施工现场,对于场地设计的把控,包括空间,高差要足够专业。方案设计师和植物设计师的理念要结合。


Q:第四个话题:关于未来共享社区,更好生活场景呈现的建议!


刘悦来老师强烈推荐了景观设计师出身的山崎亮的书籍:《社区设计》希望能够为设计师们探索社区景观带来更多的借鉴。


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对话内容,及嘉宾演讲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回看直播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