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小区不能种菜?公园景观中的田园梦,被他们实现了
城市公共景观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单纯的观赏游憩功能,到追求可参与性的过程。景观空间对于社区的作用,也不再只是眼前的风景,而是可以在其中感受到的生活温度。
占地约500㎡的“麓色菜园”是成都麓湖红石公园中的一处景观空间,今年迎来了第一次丰收。
在早已因为沉浸式、体验性景观空间而著名的麓湖红石公园中,这片菜园的存在也显得十分特殊。
向左滑动查看菜园采摘细节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丰收”、“邻里宴”似乎都是一些充满人情味却又渐渐模糊的乡土记忆。而正值盛夏的成都,一帮邻居们相聚在麓湖红石公园,共同操办了一场丰收邻里宴。
与以往的邻里宴不同,这场活动不仅属于代表着麓湖社群联合共创的“一月一会”,更特殊的是它的名称——“麓色菜园丰收季”。
向左滑动查看丰收季邻里晚宴现场
从景观设计团队最早的“稻香农场”概念,到业主亲手设计的“可食地景”方案;从业主的辛勤耕种,到麓湖景观、社区、物业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从一个农耕社自耕自作,到其他社群的响应与帮助……景观,在这里真正地融入了生活。
█麓湖农耕社与他们的丰收果实
一片菜地的成长史
HISTORY OF A VEGATABLE PLOT
“我们希望将农耕文化引入到公园景观,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型的、更有价值的景观空间。”
陈跃中
红石公园景观设计者
其实早在红石公园设计之初,为城市还原“农耕之乐”的梦想就已经埋下伏笔。
在景观设计中有一个词叫“相地”——从场地中发现蛛丝马迹,用景观设计的语言去赋予土地新的灵魂。当陈跃中所带领的易兰景观设计团队“相地”红石公园之时,便根据一处高差地形提出了“稻香农场”的构想。
█稻香农场规划图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田园乡野的恬静温情永远让人向往。“我们希望将农耕文化引入到公园景观,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型的、更有价值的景观空间。”
█从农耕的取水工具中获取灵感,让孩子在玩耍中回归自然
3年后,这片坡地终于印证了陈跃中先生当初的美好构想,而推动它成为现实的第一股力量,恰恰来自另一位景观设计师。
“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人们往往更加珍惜土地的价值,我坚信「田园牧歌」可以在我的家门口实现。”
罗冰梅
麓湖业主 | 麓色菜园设计师
罗冰梅是麓湖·水晶溪岸的业主,同时也是环球地景设计创始人,一个专业的景观设计师。
因为工作原因她多数时间生活在香港。“在香港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市民往往更加珍惜土地的价值,会在社区种一些蔬菜,我们叫作‘可食地景’。”
█国外社区可食地景
回忆起第一次萌生在家门口的公园里实现菜园景观的想法时,罗冰梅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
“那是个下雨天,我们一行人撑着伞在红石公园里实地走访,突然兴奋地聊起了菜地设计——怎么能让我们身边的景观成为可食地景呢?这成了我非常感兴趣的事情。”
陈跃中先生埋下的「菜园」种子,终于在2018年7月,等来了萌芽绽放。罗冰梅带来的一份田园生活提案,让「麓色菜园」的筹备行动拉开序幕。
麓色菜园方案中引入的“朴门永续理念”,向左滑动查看
在她方案里,这片菜地分区明确,充分考虑到了各年龄段的互动需求。小孩在其中接受自然教育、大人在这里学习园艺知识、老人在菜园中重拾劳作的幸福。
█罗冰梅
“我坚信'田园牧歌'可以在麓湖实现,它会如儿时记忆一般,有一片同耕共收的土地,成为加深邻里情感的纽带。”
“我们看着红石公园一天天长成,从一片荒地到现在的美景,没别的愿望,就希望它一直美下去。”
艾仰春
麓湖业主 | 麓湖景观经理
艾仰春常常被称为红石公园的守护者,从现场的施工到景观植物的选取与养护,红石公园有他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投入和难以割舍的深情。
从「麓色菜园」方案开始,艾仰春从改善种植土质,到协助规划蔬菜的高低层次、把控菜架材料选择、从景观的立体层次和季节变化层面提供品种建议.....一直见证着这片菜园逐步呈现。
█「麓色菜园」开垦中
在「麓色菜园」筹建过程中,无论是安排工人移除原有植物、重新翻地,还是后期的人力、物料、协调支持,也都离不开麓湖公区景区运营板块副总经理田华林、红石公园管理处项目经理江家辉两位的辛勤付出。
特别是在蔬菜成熟之后,他们对菜园进行了细致的看护,事无巨细。
█田华林(左二)和江家辉(左三)与农耕社社长伍爷爷们一起讨论菜地整改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专业角度提供一些景观方面的协助与指引,但麓客本身要有足够的积极性,才是成功的真正关键” ,艾仰春说。
█艾仰春和他的女儿
为了将更多社区菜园的专业知识传达给麓客,艾仰春一行人还专程前往上海,去拜访社区营造专家刘悦来创办的「创智农园」,学习社区菜园的经验。
█刘悦来创立的「创智农园」
“人与人,与土地,与自然的连接是无可替代的。一块小小景观就是一个试验田,它能够集合各方力量,重新定义公共生活。”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博士
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中心理事长
刘悦来的团队目前已经协助在上海十二个区不同类型社区营造了六十余处社区花园,并以设计、营造、管理、教育为策略,参与国际合作与在地网络建设。
在他看来,居民应该成为绿地空间的主人。社区景观,特别是家门口的小微园地,能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从设计施工到维护管理,都可以由社区力量完成。
█ 刘悦来的社区花园营造
而这类实践不仅推动着我们的社区公园从提升商品房溢价的“消费性景观”,转变为提升居住幸福感的“生产性景观”,也启发着我们,慢慢转变自己在社区中的身份认知。
从一个“被动享受者”变为“参与共创者”,真正挖掘每个人的生活想象,把社区变成家园。
█刘悦来在2019年麓客+城市创想礼上分享社区营造经验
在2019年麓客+城市创想礼上,刘悦来老师为麓湖带去了一份礼物——6只在上海杨浦区五角场的一个社区花园里过冬青蛙的叫声,2个在社区里一边玩水一边浇灌了菜园的孩子笑声,而在此之前,这些在麓湖的菜园里已经悄悄有了动静。
“可能我们这一辈或多或少都有些农耕经历,无法改变对土地的感情,无法割舍亲手种出的果实。”
伍爷爷
麓湖农耕社社长
已经退休的伍大爷也是一位麓湖云树组团的业主,去年10月遛弯儿的时候,在社区瞅到了一块宝地——这正是开垦和改造中的“稻香农场”。
█伍爷爷
“听说是规划了菜园,我们可以拿来种菜”,等不及了解更多,他扛着锄头就开始“圈地占田”。这一锄头下去,土地的情怀被扩散开来,越来越多的邻居迫不及待加入到这场“农耕运动”之中。
█去年开始种地的伍爷爷(右一)
在还未投入耕种劳动之前,伍爷爷只是一位住在麓湖、已退休的普通爷爷。
作为老年人,事情也不多,孩子们都在忙着工作,其实很寂寞的。但因为这块地的出现,一下子让本来热爱劳动的伍爷爷,焕发激情,充满干劲儿。
█伍爷爷在地里给孩子讲南瓜的知识
“我就是热爱劳动,喜欢种地,一劳动起来就开心,其他倒没什么。主要还是感谢麓湖各方都在支持我们,特别罗立平先生,我和他聊了好几次菜地了。
他一直在努力推动家园创造行动,让我们麓湖有一个可参与可自我创造的社区生活环境,这真的很让我们既感谢又感动。”
█伍爷爷与麓湖生态城总设计师罗立平关于菜地的攀谈
而像伍爷爷一样,当菜地一出现就投入劳动的还有很多。那时,大家在这片公共土地上各自开辟菜园,这没有组织的耕作状态,也让菜地发展开始失控。
为了培养居民的公共意识,调动创造积极性,让菜地可持续发展——麓湖社区议事会开始介入,促使麓湖农耕社的组织雏形诞生。
“帮助他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小王子
麓湖社区议事会
2018年10月,麓湖社区议事会工作人员小王子与麓管家唐冯开始走入这个群体,共同探讨如何使菜园能持续运作、如何分享收获。
2019年初,在第二次沟通会议之后,麓湖农耕社正式成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也初步呈现。如何入会,会费如何缴纳,收获如何分配.....积分和管理制度随之产生,一切都朝着明朗有序的方向前行。
█麓湖社区议事会帮助农耕社梳理章程
而麓湖农耕社副社长吴叔叔对菜地的未来计划,更加富有个人情怀。“30年前,我上学时走山路都会带根黄瓜,渴了饿了都可以吃。看到菜园的这些,我就想起了那些久远的日子。”
这个故事,是吴叔叔有天逛菜园子时,看到有位在黄瓜面前驻足许久,他上前和人攀谈才知道的,这让他深受触动。
“过去一年,我们这群人在这里收获了既丰富多彩又充满感动的晚年生活,所以我希望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可耕种的菜园,未来期待与更多麓客社群互动,让更多孩子在这里进行自然学习。”
█麓湖农耕社副社长吴叔叔(左一)
“我们用‘帮助社区居民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这种态度,慢慢培养出了大家的社区公共意识”,小王子说。
农耕社成立后,为了更大丰富蔬菜品类,成员们天不亮就上山砍竹子,天黑才回家。他们还会去工地上拾捡废弃的木架子,慢慢地,废物利用的环保思想也在这个社群扎了根。
█麓湖农耕社齐心协力上山砍竹子搭架
“丰收宴,是社区营造的果实,这500㎡的菜地,是麓湖社区共建样本的萌芽。”
梁艳
麓湖社区基金会(筹)
社区是由不同年龄的邻里所构成,对于生活而言,每个阶段的居民都存在他们的痛点。
怎么去探索一个居民可参与、可浸入的公园是麓湖社区基金会更关注的问题。
█梁艳正与孩子们一起手绘温馨提示牌
对于社区的老人,必须要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创造力,用心去参与到某种公共生活之中,晚年才不会孤单。而成长在都市中的儿童,带领他们去亲近土地,认知每一顿佳肴从何而来,都是教育里非常重要的一环。
自从有了这片菜地,经常可以看到大人带着孩子一起体验农耕的乐趣。
“在探索公园城市和社区自治时,往往是居民的活力给到我们启发”,麓湖社区基金会(筹)执行秘书长梁艳说。
█梁艳与她的女儿
“这500㎡的尝试,让居民有了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能。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这片菜地建立自然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孩子去认识土地、珍惜土地。”
而对于这样一个社群,麓湖社区治理顾问,萝卜咨询公共议事专家王静,也从专业方向肯定了麓湖农耕社的自主性和规范性。
█麓湖社区治理顾问,萝卜咨询公共议事专家王静
“这些由一个公益性社群创造的丰收果实,在中国都很少见。很难想象,8位主力成员,不到一年时间,就形成如今初具治理架构,富有价值认同感的活力社群,这来源于组织化的运作和成员们的内在驱动力。“
如今麓湖农耕社每一次开会,都会遵循「萝卜议事十三条规则」,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处理公共议题。当居民们在公共生活里收获成就感与幸福感,社群培育,社区自治的意义也不言而喻。
一个500㎡的公园景观空间、4年时间的生长,不仅实现了都市中的“田园梦”,更承载了土地的温度、城市景观发展的理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享受丰收喜悦的麓客们
它将成为城市老人的桃源之地,孩子们的自然课堂,成为每一个社区居民的美好生活实验室。
注:本文由麓湖生态城供稿景观周发布
欢迎分享,转载请后台发送“转载”按要求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