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大湾区首届公共景观论坛「演讲、对话完整回顾」

景观周 景观周 2021-02-03

论坛简要回顾

1月4日由景观周主办的:2020大湾区首届公共景观论坛在深圳圆满举办,本次论坛吸引多家大型设计院、地产公司管理人员、优秀设计公司设计师共计250多位同行的到来,大咖论道,现场座无虚席,共同探讨公共景观的设计与未来。以下是本次论坛精简报道。


「论坛视频花絮,完整视频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论坛开场


论坛开场:由景观周创办人周旭山先生欢迎致辞,并提到本次论坛是景观周在大湾区背景下举办的第二场专业论坛,在2019年8月31日由景观周主办的大湾区·新人居|地产景观论坛中,大家在畅聊人居景观的同时,激发了对城市公共景观的更多展望。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近年来打造了诸多优秀的城市公共景观作品,深圳已建成1000多座公园,堪称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首届论坛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大湾区多位知名景观设计师,为同行分享在公共景观领域的思考与实践。希望成为2020一个好的开始,并延续下去。

「景观周创办人周旭山先生」


嘉宾分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赖文波」


嘉宾演讲环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赖文波先生担任主持,由庞伟、孙虎、李宝章、沈同生、祝捷五位大湾区知名景观设计师,依次进行《景观何为》、《新山水理论视域下的公共景观探索与实践》、《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活,自然与文化属性》、《公园》、《做一个人格分裂的景观杂家》五个主题分享。


庞伟先生针对当下设计一线实际存在的风气、困惑和问题,提出了景观设计师“不妨去思考一下”的五对关键词:“创新&保守、中式&地方性、网红&日常、打造&谦造、权力&权利”。

孙虎先生主要分享“新山水”理论在公共景观上的应用性尝试,结合具体案例分享在应对城市的斑块尺度、廊道尺度与基质尺度上,以怎样的方法论打造山水社区、山水廊道以及山水城市。

李宝章先生从解析深圳城市公共空间的市民使用方式及环境特点等方面,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提出:设计应当承接地脉、人文与自然,做出具有地方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现代公共景观。

沈同生先生从宏观角度进行了城市公园的溯源,并结合几个生态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案例,提出设计师应以谦卑的态度与努力,让景观在城市迅猛发展下恢复它的自然本色。

祝捷先生结合在深圳的几个代表作品,阐述他赋予景观设计师“医生”、“翻译”、“农民”、“父母”四种角色的思维模式以及在实践中的价值体现,引导我们深刻思考和解构景观设计师的使命。

以下是五位嘉宾分享的简要内容:

    
庞伟
《景观何为》

「广州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庞伟先生」


在一个忐忑的时代,景观和景观设计师能做些什么?庞伟老师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他剖析了古汉语“设计”的原初字意,调侃说与当下现实中的被动角色相反,设计师应该是提出“计谋”的人,充满智慧的人,人类文明的各种问题,难道不是大大小小的设计问题吗?面对各类严峻而综合的挑战,设计者首先是一个触类旁通、出谋划策的角色,他认为“在这个圈子,不应只谈画图、只谈审美、甚至只谈产值,更要谈知识、谈见识、谈思想”他针对当下设计一线实际存在的风气、困惑和问题,提出了景观设计师“不妨去思考一下”的五对关键词,并结合他领衔的广州土人景观创作的实际案例,给出了他的解读。他提出的五对观念词是:


创新 & 保守

“创新”总一味对吗?“保守”难道就是个贬义词吗?在过分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该有人“顽固”地据守一些事物吗?不该成为一些地方和事物的守望者吗?人性是千千万万年之物,景观,应该是古老人性的温床。


相对于人间沧桑,大地千年而不变,就是于一种演化的保守策略,千古同慨,好风景慰藉心灵,也滋养中国文化,恰恰这些年来,城市地理、乡村地理在疯狂无度地改变。在创新的旗号之下,许多的催枯拉朽,许多的天翻地覆,是到了该给保守一些声音的时候了。

中式 & 地方性
谁会描述我们昨天吃的晚饭是“中式”呢?你一定要告诉我具体是湘菜还是粤菜,就是粤菜还要区别到客家菜潮州菜顺德菜中山菜…只有到国外我们才会讲我们要出中式菜,可为什么我们在中国做设计总笼统讲中式呢?时间上你的中式是宋还是明还是清?空间上你的中式是黄河流域北方的还是长江流域南方的,或者珠江的邕江的…概念空泛导致思维空泛语言笼统如出一辙的设计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更扎实的“地方性”代替笼统的中式,庞伟老师一直推崇“方言景观”,它的核心是“地方性知识”,是人能感知的家乡之情、家乡之美。


网红 & 日常
网红是什么?庞老师这样解释网红打卡,他说,人民群众厌倦和反感城市环境的乏味可陈,千篇一律,他们希望景观是魔法,是幻想的现实,是白日的梦…他说这是景观设计师们创意的舞台,大展身手的好机遇。但是日常,永远是我们最不应该忽视的领域,人行道、街头公园、社区绿地…景观为人而做,人也永远是景观的主角。

打造 & 谦造
“打造”被千万次无节制地使用,一个设计说明里,一个设计文件里,不说上十次八次“打造”简直是就是节制。“打造”真这么好吗?“打”这个字眼多暴力啊?我喜欢华中科技大学李保峰老师用的词:“谦造”。他的追求是轻触自然,谦逊建造。景观设计师尤其要“谦造”,别那么多张牙舞爪,过度设计。你要知道自己是谁,懂得在土地上去呵护和维系,不要太崇拜人力。


权力 & 权利
给你钱的都是权力,但极度张扬权力的设计,注定不是好设计你当然要对甲方负责,同时也得向一些不给你钱的东西负责,比如那里的动植物,甲方让你种的植物鸟根本不喜欢,虫根本不喜欢…这是个问题,你的工作对象是大地,你不能只代表资本的意志,你还得有一些“公知”属性,你对应该那个地方的长远负责,对那里的普通人负责。庞老师说,许多好设计是围绕着人们的权利(比如儿童、比如本地人…)展开的。
 
庞老师还介绍了一个广州土人景观的新落成案例,地址就在深圳。这个项目是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纪念园。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非常不一样甚至前所未有的思路——设计一个不种一棵植物的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这个“奇思妙想的设计”提出一种“留白”和“不种植”的非常规方案,庞老师说,所谓不种植物,是人不种,但风会种,鸟会种、昆虫会种…它突破了传统纪念园的通常模式,在过程中也引发了热烈的争论。他说了自己读利奥波德,读《沙乡年鉴》的心得,他们要做一个完全信任自然的设计,放弃人的意志、人的挑选,让大自然去选择,去博弈斗争…这个方案正是希望以最少的人工建造,大片“留白”,希冀演绎一场自然的大戏,言简意赅而饱含思想深意。

 

「深圳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

 


孙虎
《新山水理论视域下的公共景观探索与实践》

「山水比德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孙虎先生」


孙虎先生主要阐述在“新山水”理论视域下对公共景观的探索与实践。他提出“新山水”的设计方法论,并认为这是一种关乎创造性转变的理论。

孙虎先生首先向我们分享了“新山水”的理论体系。其一,他在研究中发现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作品与欧洲经典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得知柯布西耶在遵循传统设计原则的同时,在创造性地将传统转化成现代语言。于是他将“古典与现代之间存在若干种特定的创造性转化路径”作为“新山水”的源动力与内在理路。其二,他通过分析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及中国古典园林大师在空间上的处理手法,将“空间与视觉与身体之间微妙的多重关系”作为“新山水”试图营造的景观效应,并向我们传递一个观点,即现代的设计师需要在传承传统的前提上,进行时代性的创新

接下来,孙虎先生结合三个案例阐述“新山水”理论在公共景观上的应用性尝试,具体为以下三大层面:
一、斑块尺度:山水社区:社区需要同时满足公共与私密的互动交往。孙虎先生认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是相互关联与并存的,设计师需要营造公共景观的亲密关系。

孙虎先生结合广州番禺网红项目「四海一方」进行阐述:这个项目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私人所有的场所,但是整个场地安全对外开放,没有设置明确的围墙。场地中间还包括多种公共性与私密性共存的空间,孙虎先生认为这是公共与私密完美融合的一种暧昧空间。

广州「四海一方」

通过考虑个体商业消费行为与开放性公共环境存在辩证关系,即消费保证了人与人的交往,并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关注对象和世界,它能显著促进了人的聚拢和分离。于是具体设计预留了很多草地用于后期预设的婚礼或展览等活动,并通过花海、椰林、马术、动漫、美术馆等多样性活动场所,让民众在公共空间中创造更多使用可能性此外,孙虎先生还通过研究人群的行为组织、场地材料运用、坡地做法等方面,让场地逐渐变得更有活力。其中包括具有具有集体记忆的红砂岩材料的使用,作为一种在地性符号,被设计合理运用以召唤起民众对场地的文化性认同。

所以孙虎先生认为,精英在设计城市,人民在创造城市。给予民众公共空间,预留一定空间才能让民众进行自我创造,他们的参与感也更得到满足。

二、廊道尺度:山水廊道:以艺术介入为手段,通过讲故事和艺术家的思想介入,传递思想情感,激活公共空间。

深圳「前海环境与绿化双提升景观工程」

孙虎先生结合近期在做的深圳「前海环境与绿化双提升景观工程」进行阐述:他认为现在的前海存在缺乏特点、统一性以及文化符号等问题。在具体设计策略表现为:他先给场地塑造了一个“前海圆”的故事,由此生成一个设计符号。他将近海处的大面积绿化取消,替换以一处艺术空中栈道,让市民可以在观赏海景的同时,与底下的公共空间形成具有强烈记忆的节点。此外,设计还创新性地设置了一处城市客厅,在既保有深圳的先锋性,创新性的前提下,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交往与链接空间,让市民们可以感觉到城市的烟火气与温暖。

三、基质尺度:山水城市:动态性过程:如果世界要包含一个公共领域,那么,它就不能只为一代人而建,只为活着的人做规划,它必须超越生命的长度。孙虎先生结合广州「广钢公园」提出,设计项目必须产生精神性。设计师要做到触摸场地肌理,了解场地性格,搜索标识物、记忆情感物,创建持出续性长期主义的作品。

广州「广钢公园」

不同尺度上山水营造,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自然的生存状态、诗意的生活状态。最后孙虎先生为我们讲解了广州豪宅「大一山庄」的设计理念,这个项目拥有70座独特的建筑,需要景观将所有区域以自然主义进行融合。所谓豪宅,即拥有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最自然即最豪华。于是设计打造了一座低调、谦逊的大门,它像一个自然的峡谷。此外,园中所有的道路、庭院都采用了自然种植。孙虎先生认为,这个项目建立起了人与自然的强链接,他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终了。”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尝试,最后使「大一山庄」的房间流淌在树林之中,没有人工的雕刻,只有自然天成。
  

广州「大一山庄」



李宝章

《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活,自然与文化属性》


「奥雅设计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李宝章先生」


李宝章先生以“盲人摸象”为引,提出大千世界面对真实的世界和未来,我们都只能摸到自己能感觉到的那部分。所以我们需要对话交流来相互学习。回到演讲主题,李宝章先生提出,中国的现代公共景观既不能照搬自己的过去,也不能照抄西方的经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传承自己的文化,找到适宜的,好用的,自然的,具有地方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现代公共景观。

 

他表示深圳拥有三种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1.公园里的现代社区,代表项目:华侨城;2.从村落里生长出来的现代社区,代表项目:蛇口;3.各种功能与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深圳是一种从传统村落生长成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它拥有在规划,景观、人均绿地面积、街道总长、公园使用率等方面诸多全国第一。而李宝章先生认为,公共空间要做到给人的活动赋予诗意,并且让人活出尊严,具体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活,自然与文化属性。李宝章先生结合「深圳宝安图书馆」等多个设计案例阐述奥雅公共景观设计原则:生态优先、社区人本、现代多元、产业融合、地方风格、个性创新。

 
「深圳宝安图书馆」

在「深圳美术馆新馆 深圳第二图书馆」景观改造上,李宝章先生通过深圳下沙文化广场告诉我们文化的前提是生活,击穿时空且拥有时段性的场所才是最好的,它是无限包容的公共空间,也是现代的桃花源。于是设计通过计算空间的极限人流量、车流量,进行生态与情感的结合,具体包括一处可以开展自由活动的集散性广场;应对不同人流量与天气变化打造对应景观的生态广场;利用古树设计的村头广场;还提供了能让市民逛集市、听音乐现场的公共空间等。让黄发垂髫都能怡然自乐,实现理性与情感的交融,开展一场现代建筑与深圳文化的对话。
 
好的景观不是拍出来的,景观是人在现场体验空间的艺术。接下来李宝章先生以视频演绎的方式带来「深圳光明区平板显示园区中心公园」的设计解读,这处场地被地铁轨道一分为二,场地原始地貌被显著破坏,且可达性差。作为一个平板显示产业园区,奥雅将其打造成了一所兼具生活与生态的公园。通过岭南生态修复林及生态护坡等方式修复场地生态,在满足场地生态基础同时,给予市民最大活动的可能性,这里可以谈恋爱、跳广场舞、运动健身,亲子活动、观看露天影视等,做到融合生态社区,回归生活本身。

「深圳光明区平板显示园区中心公园」
 
最后李宝章先生谈到「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它汇集了所有设计师的梦想,集奥雅20年之力。因为它是全深圳人的梦想,所以更要带着谦卑的心态完成。李宝章先生提到,这个项目有很强的自然的力量,它已经产生诸多事件与记忆,古城已存在了千年,设计通过利用现场具有历史感的物件来还原场地的文化,并具有时代创新性地做了90后、00后需要的景观,提供了让市民进行多种自主活动的场地,将古与新进行良好结合。尊重古城,回归生活,提升整体景观形象,不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结构。

 

「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


最后李宝章先生总结奥雅公共景观的设计主张:
1、“景”是社区生活的景,“观”是社区文化的观;
2、要人本与多元;不要单一价值,包括只讲高大上;
3、要得体自然与自然而然;不要牵强做做与哗众取宠;
4、要呈现地段的自然历史与人文历史痕迹;不要推平重来;
5、要开放包容,没有身份预设;不要封闭排他;
6、要公平合理地善待所有人,尤其平民与是弱势群体;
7、要尊重地方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习惯;
8、要兼顾景观的生态性与文化性。
设计师需要承接地脉,传承自然人本,多元包容的历史文脉,但要记住贵在得体,过犹不及。



沈同生

《公园》


「AECOM大中华区景观设计总监沈同生先生」


作为一位工程师出身的景观设计师,沈同生先生论述了他对景观的理解:工业革命造成环境的恶化,迫使城市必须为老百姓创造这样一个提供休憩的空间。他谈到公园从贵族专有走向公共园林,在这个过程中景观学应运而生。他认为景观学并非纯设计学科,其间也夹杂着对人文社会的思考。今天的景观设计师赋有打开眼界思考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以及不同艺术问题的责任。

景观作为一个后工业整治环境的媒介,和生态、社会、经济、城市基础设施等多重系统渗透链接。从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到波斯顿公园体系(“翡翠项链”),奥姆斯特德在百年前留下的设计至今仍给无数景观设计者以启示。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公园开发所带来的的主要收益是改造了一片近乎废置的土地,使用再生物料、有效利用水资料等资源让污染土地转变为公共用地,创造有象征意义的绿色空间。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公园在不同的城市中构建起一个个完整的景观生态格局,同时提供市民休闲需要,完善城市机能。他发现国内城市发展,除了偏城市氛围的城市绿地外,也要增加郊野公园的建设,给城市一抹自然绿色,还城市一片森林。在香港保留下的75%的自然面貌土地,拥有24个郊野公园——这些公园为生活于拥挤城市的香港人留出了喘息的空间。上海的楔型绿地建设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余地、退让的空间。而英国伦敦的公园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设计师进ㄧ步将外围的岛状绿地以廊道的形式与城市相连,这样就把“绿手指”伸进了城市,使断裂的生态结构链接成生态系统的有机结构。深圳的公园在现有的系统,可以借由滨河生态廊道建设,将分散的公园斑块串连形成网路,因此现今碧道的建设格外重要。以大沙河公园为案例,带状的滨水绿地便作为串联起从大学城经西丽到深圳湾城市散落的生态斑块。

「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景观设计」

在「大沙河生态廊道设计」过程中面临“栖地碎、水流难、记忆失、道路阻、亲水难”五大议题。最终在这个方案的呈现中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演绎,并且设计方案里包含了弹性。所谓弹性设计不是放任场地随其发展,而要有所干预及控制,能够产生环境中的某种特质来适应社会或使用人群的特定需求。所以景观的呈现过程需要通过精确具体的操作来实现。设计师在考虑弹性时应该要包含高精度和特征性两个特点。

「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则希望打造一个打造可持续的生态和水系统。以连续的跑道贯穿整个公园,甚至从森林中切入。水系统通过“小水泡”的布局手法构成生态小环境系统。他认为景观不是自然原始的表现,而是一个叠加在土地上,为社会而服务的人造的仿自然的系统。景观作为一个尺度更大的生态系统串联起城市破碎的生态斑块,让城市回归舒适状态。景观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整合山水资源,复原森林,精准把握尺度并落实到图纸上。

「坪山世居」呈现的是一种和谐美好的家的感觉。“家”在这里有三层意境:1.原生的家:把土地还给植物与动物;2.旅人的家:有机整合文化资源;3.城·河共荣的家:优化界面渗透设计。他提出:景观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缺失的反省,是一种在人类与自然原初的关系被城市化、商业化或技术发达破坏后才出现的文化形式。

「南京河西生态公园」

他认为,设计师不需要以花哨的设计展示自己,更多需要思考设计的初心——即让景观在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它本来的面目。正如在大沙河公园的设计那样,设计师需要做的仅仅是让大家觉得30年前的那条河流又回来了。设计师在做生态提升的过程中将自己放在一个更低的位置,要让使用者回归主角的地位。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设计师以谦卑将自然还给城市。

景观就是自然本身与发掘或体会自然的人之间的接口。土地是人与景观的界面,而景观其实是经济 , 社会和政治力量运作过程产生的附带现象。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 , 当造成景观生成的外在条件发生重大转变时 , 或者使用景观空间的条件不同时,新的景观就会产生。 



祝捷

《做一个人格分裂的景观杂家》


「AUBE 欧博设计董事兼总景观师祝捷先生」


祝捷先生从实操的角度解读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并形象得地比喻为“有机生长”。祝捷先生从整个大湾区历年城市发展进程背景切入,谈及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宏远愿景,尤其是深圳建设“千园之城”大计的发展策略,提出“面对城市基本公共空间单元的公园快速增长,景观设计师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和方法面对?”的问题,并在接下来的精彩演讲中给出答案——他赋予景观设计师四种不同角色的思维模式,进而深刻思考和解构景观设计师的使命。最后结合在深圳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实践的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生动而有针对性地论述了以上四种思维模式在实际景观设计中的价值。

 

一、医生——问题先导,合理+适用

他将景观设计师比作医生,必须对症下药,从问题、现状出发,以合理、适用、切实的手法解决现实中的痛点与痒点。医生治病谨慎把握“望闻问切”整个过程,设计亦是同理,以谦卑而敏感的态度严守每个环节、流程,景观设计师在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的意义,首先是为城市治病,对整座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负责。


「深圳福田景蜜公园」

「福田景蜜公园」扎根现场,敏感洞察场地里每一棵树的性格,每一个人的行为,每一个不易被察觉的细微表征,找出症结,挖出潜在的需求。该项目拥有复杂的周边环境,对于设计师而言了解场地性格,抓取场所潜在需求,成为了景观的重要一环,并在空间处理上尽可能地延续社区生活,增加社区的参与感。
 
二、翻译——场所性质,识别+记忆
祝捷先生认为景观设计师其实担任的是一份“转译”的工作。土地不是一无所有的,也不是毫无讯息的,设计师把土地的信息翻译并传达给城市,将不被大众认识、了解、懂得的场地原本的特质转译给城市真正的主人去识别并理解。所以每一个项目都是独特的,具有独特的场景,景观设计师担负起“翻译”的职责,就是对内容负责。

「深圳人才公园」

「深圳人才公园」转译再现,陈述不可描述的场所情绪,放大不易被感知的场所特质,建立联系或身份认同。他在这个案例中特别强调了“现场感”,关乎场地区域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深圳人才公园是经填海造田后形成了一块较为特殊的场地,抚平城市与海之间的割裂,设计从记忆上还原场地从海到园林的演变过程。从一张张图纸落实到最终的项目,见证了所有参与的景观工作者完成一次出色的“转译”。

三、农民——自然生态,健康+持续
景观设计师接触到的公共城市空间项目都立足于脚下那片大地,正如农民基于自然、延续自然规律的使命,设计师们也不该遗忘这份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的初心。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进行关于环境伦理、自然研习、雨洪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以模仿自然法则。像农民一样以一种敬畏自然的虔诚态度进行这场自然研习并对土地负责。

「深超总深湾街心公园」

「深超总深湾街心公园」:该项目综合考虑了多个层面,从街道、社区到城市,针对不同的需求合理分析,以期营造一个公共的社区中心空间,使之作为内部花园的景观外延。并设计了一个可被感知,可被描述的精妙的雨洪管理系统,渗、蓄、滞、净、用、排构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四、父母——时间适应,有机+更新
正如父母对孩童的耐心,景观设计师对待土地与城市时也要包容以足够的时间,却并非无节制的放任。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时间维度涵盖进来,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生长就是一种“有根”的有生命力的发展,能够吸收外界的营养持续不断地生长。城市的发展根据时代的发展、空间的变化和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断进行更新。为父母者,不能承包孩子的未来,同理设计师不能肆意定义空间,场地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是由使用者所决定的,但设计师却要为城市的成长负责。

「华侨城生态广场」

「华侨城生态广场」祝捷先生认为景观是社会关系与时间的连接,场地应由时间和使用者不断地进行定义。这个项目是一个自发生长了二十年的社区,关系形成多维网络,娓娓道来一个如何从过去,经过现在,走向未来的故事。他认为“场所除了成为童年的记忆、青年的肆意、中年的惬意、老年的安逸,也应该是其他生物的栖驿。”



嘉宾对话


嘉宾对话环节: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赖文波先生主持,深圳万科万创景观负责人车迪先生、GVL怡境国际集团董事常毅恒先生、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第一设计研究院院长梁曦亮先生、AUBE欧博设计董事兼总景观师祝捷先生、AECOM大中华区景观设计总监沈同生先生五位嘉宾,围绕大湾区公共景观这个话题展开对话,以下是对话的简要内容:


「本次论坛主持人赖文波先生」


赖文波先生今天既然讨论公共景观,我希望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大家下午分享了很多精彩作品都包含万科在建的相关项目,所以先请车迪先谈谈万科对于公共景观是怎么思考的。

「深圳万科万创景观负责人车迪先生」


车迪先生:大家可以通过我们和在场几位老师合作的深圳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深圳南头古城以及深超总深湾街心公园看到,万科已经慢慢走向公共领域。我觉得这是一个互相借鉴思路和验证的过程,其实红线内的花园也可以算很公共的场地。我们从住宅慢慢延伸到街区,由于深圳相对开放的代建制度,我们还把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园、道路广场、保护地都尝试了一遍,来逐渐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公共景观在微观和宏观上的陈述,我认为这是对感性和理性的理解。设计这个行业的感性和理性是分不清楚的。如果像祝大师一样,能把这么多事情都进行专业深入探讨,那我认为可以做到设计师的角色分裂,这也是很重要的修炼能力。我们要思考的是怎么去讲问题,而不是讲手法。大尺度有生态的问题,小尺度有人的问题,这些都应做深入探讨。

我还认为洞察客户这点很重要。我试了很多方法,包括买了万科的房子,去真正地了解自己做的设计。此外,我们还采用了万科开发的IDO设计思维模式,专门针对使用者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可能因为天生地产带有产品属性,所以我们必须要对使用者做一些非常理性的问题整理,并且用设计回馈到这些问题上,所以我们希望会有很多专项的事情来支持产品的成立。

 

最近我还在聊“性能”这个词,我们如何像做手机和汽车一样,来谈论景观的性能,这将会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最后想说今天谈论的设计师该有的姿态,我认为当我们回归问题本身,就会找到答案。设计师要了解很多人的问题,包括设计过程中很多自然而然产生的问题。而回归到理性与感性,我们把各种各样人格分裂的部分在某个时间段内进行修炼,最终回归到所有问题的工作方法上。用到日本的一句话就是,让设计变得更加精进。

 

赖文波先生:我以为买万科的房子是因为内部打折,没想到是为了用户。有一个说法谈及空间与社会的容积,讲到房产是在生产大量的空间。所以很多人认为讨论公共空间不应该跟地产结合。而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是大量的地产在做的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做公共景观应该让地产参与更多,也希望房产开发商能有更多的公共意识。而在社区或社会当中,老年人都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我了解常总有在做这方面的设计,接下来请常总来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GVL怡境国际集团董事常毅恒先生」


常毅恒先生:刚才赖老师谈到适老适幼的景观安全性,我觉得我们可能做了比较多的研究。从大尺度层面而言,公共景观对安全也有很强的要求,但它的使用频率更多是在住宅区,因为住宅区的人员更加密集,而且还涉及到生老方面,等于客户由幼年到年老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居住区里生活。
 
今天在听到各位同行在聊谦卑的态度以及谦匠的精神上,我有一些反思,十几年前的地产发展是比较快速的,快速地拿地生产推出景观的一种模式,有点像庞老师在批判的问题。我们的客户人群是一直在变化的,包括他们对环境的需求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对人群进行了研究,比如之前和赖老师合作做龙湖的天台花园,是一个康养的社区改造。它涉及的是2000年左右的商品房,当年购买的业主可能是30-40岁的主力人群,到现在也接近60岁,所以这里面会有很多居家养老的需求。十几年前我们为了景观效果设计的亭台楼阁也好,一些为了设计而设计的高差景观也好,对现在而言都带来了很多影响。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一方面可能是自我楼盘的更新,补充更多的基础和安全设施,另一方面是前瞻性的设计,除了我们在考虑市场竞争力、产品形象之外,它里面的一些底层设计其实是很重要的。此外,今天各位大师在演讲上虽然轻描淡写,但其实背后存在的硬核内部技术,包括调研,体系化的研究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房地产在做景观的时候,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所以我期待未来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的设计圈,住宅还是地产区域的设计圈都会有更多的交流。
 
赖文波先生:谢谢常总的分享。我知道广州很多公园都是广州园林院做的设计,接下来我把公园这个问题交给梁院,想听点地道的事,因为广州也是一个公园城市。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第一设计研究院院长梁曦亮先生」


梁曦亮先生:我们在广州做了15年,都是广州的公园和公共绿地。这十几年的发展,我感觉广州和深圳其实在公园方面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广州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怎么样做园路、交通、功能分区、空间组织以及人的使用等,这些都是有规范的,并且我们也在坚持这样做。到2000年广州建成了一个有名的公园——珠山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这个设计启发了后来包括地产和景观的发展,还有更多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后来我们也不断在优化、更新。现在公园的公益性会更强,比原来有围墙且收门票的情况大有变化。
 
其实无论是做地产景观还是公园景观,都是做公共空间。这些都是给使用作者使用的,他走出了自家的小区就会进入公共空间。我也在思考,总有一天公园和地产的这道围墙要被打掉,然后把城市生活的景观融合在一起。就像今天万科云城的这个环境,就令我感觉到我们现在已经在走这一步了,不是完全把两者分开,而是将其融合在一起。这是我自己的感慨。所以我觉得两种类型的景观公司,包括两地的设计圈子应该多点交流,不要用两种标准来做两种设计,其实我们都是在做同样的东西,都是为人去打造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这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赖文波先生:谢谢梁院的分享,接下来是想讲讲祝总提到的很多思考,包括医生、翻译、农民、父母,感觉在做景观界的cosplay。我觉得这个很好,景观设计师很多时候就是用不同的角度产生共鸣去为别人做设计。祝总今天讲的很多都是在描述具体的设计,以及真正使用者的问题。尤其让我看到了对生活,对市民活动的尊重和解决。下面请祝总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谈谈怎么应对公共景观的思维价值。

 

「AUBE欧博设计董事兼总景观师祝捷先生」


祝捷先生:这几年我的体会比较深,比如当了父亲前后在做儿童活动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对设计挺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会想当然地做设计,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反过头问问,这个想当然是否是人和场地真正需要的。
 
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活,我们能做的事情是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好,这是设计师的使命。这也是今天在说的角色分裂,我希望大家能够更直观地去理解这个事情。因为我们在做设计的很多时候,思维是混乱或者片面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件事情理清,再做一个解构,那当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思路就会更清晰。这也是我想传达的一个价值观或者工作方法。
 
我经常说我们要多做和少做,多做是要多去做调查,学习,多跑现场,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现在做景观没有那么容易,不是能画张漂亮的平面就能行,你要懂规划、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包括你要知道现场施工怎么做,材料从哪来……这一系列东西才能造就一个好的项目,一个好的项目才能被人所喜欢。
 
不做就是应该与场地保持一种距离感。不要把自己强烈的创作欲望的放进场地中,而是要对场地有一个审视。我们应该在克制自己创作欲望的前提下,对这块场地负责,包括尊重这个场地里的植物与土地,以及这里的人们原有的生活。所以我觉得做设计师挺难的,你要做一个人格分裂的杂家,这才能做好一个景观设计师,还要敏感到能去体悟人生以及生活,做到真正共情他人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地去为别人的生活做出一个好的设计
 
赖文波先生:最后让沈总来总结发言,我觉得他今天的分享很好,一是对公园的溯源。二是谈到了城市中的碧道问题。其实碧道是一个政治产品,但要如何在政治语言下运用专业的人去做真正对社会民众好的事情,我想听听沈总的看法。

 

「AECOM大中华区景观设计总监沈同生先生」


沈同生先生:我对碧道的看法比较复杂。不同专业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我们要先理解其他专业的价值观,再来跟他谈我们的价值观。碧道建设关联到很多不同的专业,大家在不同的价值观里争执、沟通。虽然它是一个政治任务,但我觉得这是一个美好的“吵架”,因为它最后可以实现很多层面的社会价值。

对于深圳来说碧道特别重要,因为城市大面积开发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所有的门窗都变成了背门,所以借由这次碧道的建设,我们把背门调整过来。因为深圳开发太快了,这些背门也很少被人发挥设计,所以它有一个后发优势。
 
通常设计师在做碧道时,会跟水利工程师当敌人。但这真的只是一个价值观守护的问题。水利工程师守护的是城市安全,在环境超负载的城市中,要创造一个理性的城市,一定需要有人为城市居民守护这条安全线。交通工程师也是,碧道旁都是高速路,他守护的是城市的效率,一个城市失去了效率是没办法运作的。在城市的发展上,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在河的旁边盖路,这是效率很高的城市发展方式。
 
所以在做碧道建设时,我看到了这么多不同的专业以及各自守护的价值观。而我认为,景观设计师可以做为一个统合者,让不同价值观的人坐在一起共同讨论。所以我在演讲里体现了谦卑两个字,因为我们够谦卑,所以我们可以链接起守护不同价值观的人,包括建筑师、水利工程师、交通工程师、艺术家、生态学家、科学家等等,大家把自己的价值观提出,被大家所理解,最后达成一个共同目标。从各专业的价值观里我们可以看到为社会而贡献努力的过程,所以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政治,而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赖文波先生:谢谢沈总的总结,从他的角度对碧道的分析确实值得思考,当专业的事情变成政治的时候,大家需要以各自专业的资格进行重新思考或探讨,来为城市共建一个美好未来。


「左起:沈同生、常毅恒、车迪、祝捷、梁曦亮、赖文波」


致谢:感谢以上8位代表嘉宾分享、对话,感谢所有支持同行朋友。感谢支持平台:万科云城、万科云设计公社、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支持媒体:《城市中国》杂志、《园林》杂志、青年建筑、邂逅景观。支持单位:上海新语环保、唯格石英砖、风云生态、牧童游乐。希望本次作为2020年首场景观专业论坛,能够成为一个美好的开始,也能持续举办下去!欢迎更多同行加入。



更多活动论坛内容敬请关注景观周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论坛完整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