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的3个废石窟,被她改活了:美到震撼!
因为实在美得震撼。
也谈了谈她8年来的乡村实践。
责编:陈子文
改建好的石宕,“石宕”“岩宕”是缙云当地对采石场的称呼,与石窟同义
在缙云县仙都板碧岩附近的村子,一条岔路拐进去,绕过一座小山,10层楼高的石宕展现眼前。
目前已经完成的8、9、10号石宕,都是当地石宕的典型形态。
9号窟,从鱼塘,到水之音乐厅
9号石宕,也为当地传统婺剧提供了新的舞台
9号石宕是顶部完全开放的露天空间。以前是鱼塘,徐甜甜最初在一个雨天来到现场,发现雨水滴在水中声音特别好听。
村民的鱼塘概念被稍加改造,如今,人们可以洞内发呆之余,体会“天光云影共徘徊”
于是,她延续了村民们自发改造的水塘概念,在正中央保留了一汪水,柔和了石宕的粗砺感,人行两侧,倒影其中,诗意便生。
石宕上部的岩壁肌理细腻,为人工开采,靠近地面处的横条纹为机器开挖的痕迹,摄影:王子凌
石宕的岩壁颜色很漂亮,凝灰岩就是火山喷发后凝固的石头,尤其是阳光下会有温暖的色调。
她还为这个石宕设计了几种不同的使用方式,雨天、晴天,有水、无水,各有妙处:
“池中有水时,这时天光云影映在水中,很漂亮。游客不多的时候,人们沿着水从边上走,水的倒影在这里面也是一种体验。”
“水放掉,就对应两种舞台形式。一种是中间的中心舞台;还有一种就是标准的舞台,舞台在前面,人坐在放掉水的空间。”
另外一个令徐甜甜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悠长的回响。她邀请清华大学的声学专家燕翔教授,对石宕进行了声学优化,在岩壁上增加了吸音栏板。
8号窟,十层楼高的“书房”
说到8号窟的设计,徐甜甜用了一个有趣的表达:“我们只是把这个空间勾勒了一下”。设计之轻,像是要为了迎接客人,把石宕收拾干净,顺便用家里有的木材、石头,搭一些桌椅招待客人那么简单。
8号石宕底部,有原本用于采石的台阶小路和一个个上下串联的采石平台。建筑师保留了向上攀登的石阶,而采石平台被改造为一个个书房,摆上书架、书桌,成为一个个天然的阅读室。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具象表达,摄影:王子凌
8号窟是三个石宕中最高的,净高38米,相当于十层楼高的岩壁,结合岩壁的小径,将古诗中“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抽象概念变成了一个真实的空间。
登高望向洞口,石壁之间的狭窄缝隙框出洞外的光亮和青山,与洞内幽暗的石壁形成鲜明对比。
10号窟,村民的表演艺术中心
10号石宕之前是村民的养鸡场,在设计之初,村民们主动要求得有一个可以继续做采石表演的地方,也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个矩形的敞开式石宕。
由于经年的雨水冲刷,在岩壁上形成了峻黑的、富有冲击力的水刷痕迹,与原本的浅石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竖直方向的石宕壁上,有两种人工斧凿的痕迹。上半部分是人力一敲一凿形成的,肌理细腻、过渡自然;下半部分是机器开采。两种不同的印迹,对应着不同的时代和作业方式。
一座看台矗立在岩壁之前,人们可以在这里观看表演采石,给予石匠们充分的仪式感,没有表演的时候,看台顶部是向外俯瞰周边山景的绝佳场所。
未来:十二时辰漫游路线
已经完成的三个石宕是石宕改造的一期,目前二期的建造已经启动,未来,还将有6个石宕被改造,整体9个石宕组成一天的石宕游览路线。
未来,从石宕茶室出来后,沿山边小路会路过石宕花园的瀑布水景,日落时分来到石梁日照,赏日落烘亮石梁墙壁的奇观……
今年3月,国际级建筑论坛Aedes在德国柏林为缙云石宕单独设展,从生态到经济的多个角度,探讨这一系列项目的示范作用。
▲
建筑师徐甜甜
以下是一条和徐甜甜的采访精选。
A:因为我们多年在隔壁的松阳县做项目,2021年4月,缙云县邀请我们过去调研。
改造中的10号
他们以前有做过石宕造像、还有酒店方案,受限于加固难度和生态破坏等原因,不是很恰当,就放弃了。
Q:改造思路是什么样的?
半露天的石宕,摄影:王子凌
最初的想法是,从这3000个里,梳理出几种形态类型,做针对性的改造。然后以这几个案例为示范,交给当地政府主导剩余的石宕改造。
设计原则是将干预、投入成本减到最低,同时得用生态修复和可持续的改造方式。
调研以后发现,从景区来说,自然景观已经很成熟了,但缺少新鲜的、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内容。
Q:石宕的改造之前没有人做过,意味着很多事情没有先例可循,你们具体如何开展?
首先是安全加固,消除安全隐患。不少石宕是用铁栅栏围起来。确实有石宕是不安全的,去年夏天我们在那里,有一天下大雨,半夜塌了一个。
当地政府联系了浙江省地质七大队,先做测绘,然后做安全评估,再后是岩土加固的工程介入,计算出安全的加固方案。
所以通过现有8、9、10号这三个石宕的改造,其实已经形成一种机制,未来3000个石宕要再利用的话,已经有一种基础的操作方法了。
9号石宕,摄影:王子凌
Q:整体设计很轻,似乎信手拈来,该怎么理解这样的介入呢?
A:如果把我们做的设计单独摘出来,确实是没有太多东西——但这个恰恰是设计的关键。
当地村民的需求:留住回忆和骄傲
Q:周边村民们怎么看待石宕的改造?
包括如今10号石宕表演采石的几个老匠人,施工的时候,他们也每天都去看,我觉得还蛮感动,他们讲起以前采石的往事,都是很骄傲。
我看过一个以前采石的纪录片,当年采石的现场非常震撼,这一方水土才能塑造一方人的性格。缙云人性格果敢,这么大一座山,你会觉得说这怎么能挖得出来?不可思议,要现在根本不敢去挖。看到这些石宕,就会觉得人的极限潜力是很大的。
Q:一期3个石宕造完以后,村民反应怎么样?
A:效果还挺好的。因为疫情没有什么外地游客,旁边那个村庄里的村民,他们就组了一个广场舞队,在石宕里跳舞,然后拍短视频发网上宣传,他们要自救,为未来情况变好做准备。
我看过他们跳广场舞,年轻的女性有自己的团体舞,年纪再大一点的人,就是喜欢看传统婺剧了。
网红建筑,没有当地采石工人挖的石宕帅
Q:作为建筑师,您好像没有很强的自我表达的欲望?
徐甜甜在松阳县设计的石门廊桥远景,摄影师:王子凌
乡村和建筑,它们本身构筑了一个完整系统,比如说这个地方的气候、农耕形态是什么,会决定大家的生活方式,也会决定它的空间形态。
所以我们作为建筑师,在乡村这个系统里,我们的干预,只是要嵌入到它既有的系统里。
Q:这就是您说的“针灸式”改造?
Q:对很多进到乡村的建筑师来说,是不是他无法做到像老中医那样系统地把脉,也没有时间?
A:我觉得可能这就是建筑观的问题了。你去乡村,乡村不差你的风格。
其实建筑的社会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乡村。造一个空间,本意上就是我们肉身的庇护,但它也是可以起到精神和人文的庇护,也是具有生产力的。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排斥美学的价值。
Q:那在您看来,乡村是不是也不需要所谓的网红地标建筑?
A:石宕改造其实花费不多,造价不高,然后快速成型。不是说花了很长时间去盖一个几百平米的小房子,也不是那种极度挑战建造技术的网红建筑,或者说标志性建筑。我觉得是浪费,也并不高级,就是靠花钱和时间去炫技。
我们更希望展现的是石宕,是采石工人这种非常强烈的情感归属。
实际上通过设计的干预,可以把它转化,这等于是对当地的存量资产的价值再判断。它是可以变成一种积极的、有地方情感关联的、新型的乡村空间。
Q:关于单个空间的设计和整个乡村系统的关系,能稍微展开说一说吗?
而且确实是有几个点下了以后,可能性就会从这个点的周边生长出去。
比如说廊桥和王景纪念堂就很近,走过去10分钟就能到,然后契约博物馆和豆腐工坊,开车不到5分钟就能到,那也是一个路线。
Q:您刚刚提到村子里的房价,这也是您一直会关注的东西吗?
A:对,我们也会关注这些发展。
包括村里的民宿,表面上看好像是他们给地方带来一些营收,比如说村民多卖一些萝卜干,多卖一些农产品。但是民宿本身一晚1000、2000多的房价,这些资源本身应该是在村民们手里的,这是属于村庄和村民的商业价值和潜力。
所以我们在上田村,是一个混合所有制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我们一直在强调乡村共有的公共权属,还有它的经济模式,这些得利应该是属于村集体的。
上百年的土楼,夯土墙依然屹立不倒,徐甜甜正在为这些“废墟”的重生,奔走在福建的大地上
A:我们最近在做福建土楼的活化利用课题。目前福建还有数千存量土楼,只有46个是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大部分是需要修缮或已经荒废的状态,特别可惜。我们想把不同形态的土楼再利用起来:过去是集合居住,现在能不能变成新的公共空间,仍然成为当地人的一个精神家园。
本文授权转载自“一条”(ID: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