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研青年获奖!是北京国际电影节!


耸入云端的雪山🏔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牛羊🐂🐑肆意奔跑的骏马🐎这些明净纯粹的生命力仿佛要从画面里跃然而出这段新疆各民族交流、交流、交融的美好画卷
让《我的阿勒泰》刷屏了!





▲《春风吹又生》预告片


在大美新疆一群华师学子拍摄的短视频《春风吹又生》亮相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短视频单元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块最佳作品奖!



▲团队成员余典(左一)贺泽芊(右一)牛禾然(右二)


▲团队成员余典在颁奖现场


《春风吹又生》

主创团队主要是

我校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

余典、贺泽芊、牛禾然


影片由团队在新疆支教期间

经历的真实故事改编

以蒙文春联为线索

讲述蒙古族男孩巴特尔不畏阻挠

向非遗传承人巴音达拉

学习蒙文书法的故事

展现了各族人民如石榴籽一般

紧紧抱在一起的血脉深情


让我们一同走进

这个关于“春”风的故事


▲主创团队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访问



01

缘起:新疆的夏天



▲团队成员余典镜头下的夏日新疆


在新疆,团队成员余典和贺泽芊迎来作为支教老师的第一个夏天。骑马飞驰的骑手、高声吟唱蒙古长调的牧民、丰盛的食物……那达慕大会的热闹与温暖,让来自武汉的她们有了全新的体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亲近与友好,让大家在新疆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和云南支教的牛禾然交流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各民族虽有习俗差异,但情感相通相融。各民族虽语言不同,但“爱我中华”的心声相通,并渗透在大家支教生活的点点滴滴。几位队友一拍即合,准备用镜头记录下身边民族融合的故事。



 ▲巴音达拉(左一)在牧民家 


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公众号上,余典第一次看见蒙文春联。她很疑惑,春联是汉族春节特有的文化载体,为什么蒙古族用的也是春联?怀着这样的好奇,牛禾然联系到了蒙文春联的创作者巴音达拉老师,厚着脸皮登门拜访。


巴音达拉,平易近人、慈祥和蔼,做过文化站站长。采访中得知,他把蒙文与春联结合,并送进学校、社区和牧民家里,已经持续了整整十年。在巴音达拉身上,大家看见了草原民族的豪放热情,看见了他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也看见了他为文化融合做出的努力。



02

故事:冬天的讲述




拍摄远没有大家想象中顺利

一开始团队就遇到了

三大难题


剧情时间设定在蒙古族白节

也就是大年初一

场景如何才能还原?


“一定要有一眼望不到顶的雪山、成群牛羊奔跑的草场!”大家找到书法班上蒙语讲得最好的财让卓玛,卓玛家里有三千多只牛羊,但远在离博乐一百多公里外的温泉县。团队成员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几经联络才找到跑博乐-温泉的司机。



从卓玛家勘景返程的途中,正逢积雪融化,车陷到泥里迟迟不能动弹,队员们用上九牛二虎之力,近两个小时才把车从泥浆中推出来,这次经历,大家每每想起,都记忆深刻。


团队勘景途中


队员们在支教地


角色设定为蒙古族男孩

演员去哪找?


找遍了身边的蒙古族男孩,要不然是年龄不符,要不然是性格与剧本角色相差过大。在支教地老师的帮助下,团队找到了银子贺,活泼调皮却又坚韧勇敢的蒙古族小男孩形象,突然具像化了。


还有一个难关拦在团队面前,银子贺的蒙语不好。无奈之下,团队只能让卓玛一句一句地教银子贺,教一句拍一句。


 ▲团队成员与蒙古族牧民


▲团队在蒙古长调非遗传承人吾·坎扎家中拍摄



道具买不到怎么办?


短片全程在新疆拍摄完成,沙嘎、竹板笔、羊角这些重要的道具一时难以买到,队员们只能去网上看制作教程,挨家挨户去牧民家中询问是否有材料可以借用。




03

续篇:春天来了


短片结尾

这段话说出了团队的心声


是传承人日复一日的

辛勤守护和交织努力

是各族人民对共同体理念

的坚守


春风吹又生

是春联的春

是传承的春

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春


▲图为顶冰花。在新疆,顶冰花寓意着“花开即春来”。
如今团队成员们依旧在支教地续写“春”的故事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相隔千里多民族语言汇聚而成的歌谣在孩子们的口中传唱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华师学子发出最美的声音!

END


华大研究生融媒体工作室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华大青年

责编|赖嘉玲 朱娇

排版|徐围

审校|曹宇

投稿邮箱|hsyjsb@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大研究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