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有街头小吃的地方才叫江湖∈艾垚丨天天写7期佳作

艾垚 日课live 2020-02-04


每 个 人 都 是 生 活 的 记 录 者



“武汉人喜欢‘街头大家一块闹,巷尾众人共同吃’的热闹,也图那一大碗几块钱,一大个几毛钱的实惠。真要把这街头巷尾的小吃,一起搬到精致优雅的环境里,哪还有武汉特色呢!”


#编辑推荐#武汉一直是座让我感觉亲切的城市。它有数不清的江河湖泊,却不似典型南方城市山重水复的迷离。相反,它热烈、爽快、通透,兼具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水润。而在地道的武汉人心里,那些遍布大街小巷的小吃里,充满了他们独特的江湖烟火味道。



天上灶王,武汉吃到饱
     
              

文/艾垚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伢,在这片土地上饮了几十年的长江水,吃了几十年的武昌鱼。



我对于鄂菜的喜好却并不浓厚。因为令我欲罢不能的是那五花八门的小吃。





热干面


相传,在民国时期,一个名为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



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了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



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



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 从此,热干面便成了武汉街头巷尾早点摊必卖的早点。





我对热干面是情有独钟的。一个礼拜的七天,总要吃上三天的热干面才能解馋。



这热干面倒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做得可口。有些小店没有技术含量,那沥干的面条软趴趴,芝麻酱和淀粉和的过多,一碗面给的卤水过太多,这都不好吃。



一定要吃那被酱汁牢牢裹住的面条。芝麻酱只能一小勺,少了没有芝麻的香味;多了将卤水吸干,干的不能入口。



卤水只能一大汤勺。少了这面太干,吃起来不易入口;多了这水便淹了面,冲淡了芝麻酱的香味,便于汤面一般无二了。





要吃武汉热干面,最著名的自然是“蔡林记”,它用的是纯黑的芝麻酱,看起来黑黑的,吃起来香香的。



只不过,如今“蔡林记”加盟店很多,武汉几大区,每区都有大几家,这店多了自然就龙蛇混杂,鱼目混珠,没了那当初的盛名。只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靠着这盛名,各处的蔡林记倒也门庭若市。



真正只此一家的,却是那利济路的“李记”。这么多年了,每次坐车路过那儿,总看到长的队在那儿排着。自己就不由自主的嘴里更湿润了。



现在,我常吃热干面的点,就在家附近的“鹏记”和单位边一家不知名的小店,各有各的风味。



虽然,我心里知道,这热干面也不是什么健康食品,特别是对于想要减肥的我来说,这热量大的食品也不是好的选择,但对于它的喜爱已经成了一种戒不掉的瘾。
                 





豆皮


 这个小吃可算是全国闻名的了,当年毛主席来到武汉,吃起这豆皮也是赞不绝口。



豆皮,这名字很奇怪,很多来武汉的外地朋友吃起武汉的豆皮都纳闷,哪里有“豆”?实际上这“豆”是隐在皮中的。



做豆皮的时候,秈米、绿豆以二比一的比例,分别淘净,各放水中浸泡10小时混合一起,带水磨成糊待用。



制豆皮时,先在热锅上抹点素油,倒入豆皮糊料,摊成蛋皮状豆皮,见豆皮呈乳白带黄时,磕入鸡蛋2只捣散,刷在豆皮上,再在豆皮外圈淋上少许熟油。



我们吃起来的时候,因为蛋香味很重,盖过了那豆皮因此就吃不出那豆香了。





现在,武汉的豆皮满街都是,不过也不遵循那传统的做法了,大多数就是在大锅里摊个面加蛋的皮,再铺上糯米饭,就了事,自然没了那以往的美味。



要吃武汉豆皮,现在也难得找到位置了。江汉路那家早在几年前就改头换面,不卖豆皮了。如今转阵到王家湾的摩尔城,虽然店子里也塞满了人,只不过那味全没了,还不如普通小店的味道。



真正还能让人吃得流连忘返的,就汉阳五里新村的“曾记”了。



我是极爱豆皮的。只是因为它高油,高淀粉,糯米又不易消化,吃得少了。



不过,每次走在大街上看着那黄澄澄的皮,就不由自主的驻足,心里总要经过一番斗争,才拖着不舍的步子离开。
     


   

             

欢喜坨


欢喜坨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据传,清末荆州城内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合家团聚了。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经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



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



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早点。





那时候条件不好,人们都不富裕,不重视养身,街头巷尾人人都爱吃吃油炸食物。过早最美好的组合就是一碗汤粉,一个油炸类食品,什么面窝,油条,欢喜坨都是最受欢迎的。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欢喜坨。它甜甜的,糯糯的,吃到嘴里黏糊糊,真是回味无穷。



如今,欢喜坨因为其油炸食品不健康的名号,已经淡出了小吃摊。而又因为名字特别喜庆,走了上层路线,出现在许多酒楼的宴席上。因为身份变尊贵了,味儿也自然十足,好吃的不得了。




去年,有个朋友打算开家小吃店,里面汇集了我最爱的这些小吃。我极力支持,并且戏谑地给他想了个宣传口号:“天上灶王佬,武汉吃到饱。”



小店不大不小,却装修得很精致。可没开多长时间就关门了。我想并不是因为味道问题,也不是因地段问题。只是武汉人喜欢“街头大家一块闹,巷尾众人共同吃”的热闹,也图那一大碗几块钱,一大个几毛钱的实惠。



真要把这街头巷尾的小吃,一起搬到精致优雅的环境里,哪还有武汉特色呢!哈!我们武汉人就是这么“嘎”!( 武汉话,意为苕货、不清白!)



THE END



参加打卡写作营 请联系微信号:rike168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更多学员佳作: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你要写写人生

在深圳,我拥有自己的工厂和奔驰,但生活依然一地鸡毛

你还好吗?那个辞职在家写作的年轻人

记者不应该是信息的控制者,而应该是真相的传播者

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