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星|《知识产品经理手册》:肤浅的现有知识产品功能介绍

左其盛 左其盛 2022-09-30


书名有点别扭,实际的含义是:知识产品的产品经理的手册。


陈春花写的序,不过这个序言中一个字没提作者和本书。我怀疑是作者找了一篇沾边的陈春花的文章来充数。


书的内容与名字严重不匹配。看名字的话,应该会讲如何做知识产品的产品经理,应该有比较全面的技能与技巧。实际全书是比较肤浅的现有知识产品的功能介绍,大部分的信息应该都来自公开的资料,夹杂了比较多的他人的文稿,作者自己的判断分析极少。


作者洞察力较差,书中作者的分析判断意义不大。


书中配了不少图,除了一部分是直接引用其他图书的配图或材料外,作者自己配的图有许多是没必要甚至是画蛇添足的。比如图1-2,作者用三角形表示知识产品的三个特性(半成品、互联网属性、丰饶),可是这三个特性明明是并列关系,相互之间没有交互,画成三角形,后面却没解释三个特性之间的关系。


另外电子书排版有点差,一些必要的格式区分没有了。


读后最大的收获也就是知道了几个原来不知道的知识付费产品的名字。


总体评价2星,不推荐阅读。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现在约定俗成地,知识产品也被称为“付费知识产品”。#198


2:接下来,我们来看互联网上知识产品的三个特性(见图1-2),这是它有别于我们过去熟知的图书和课程的新物种的根本原因:·知识产品是半成品,学习者需要深度参与;·知识产品是互联网产品,互联网属性是它的重要特征;·知识产品存在的根本逻辑是,当下知识是丰饶的,而非稀缺的。#248


3:意识到信息与知识产品的这个“半成品”特征之后,我们要同时关注三个方面:·内容;·形式;·用户努力。#269


4:在与资深出版人、百道网董事长程三国的交流中,从出版产业视角出发,他说:目前火爆异常的知识付费浪潮,其核心的功能和价值与图书是高度一致的——源于书,大于书,优于书。也就是说,付费知识产品,知识源于书,范围大于书,体验优于书。#291


5:现在,音频是知识付费最主要的媒介载体,这个全新的载体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有了音频载体,我们才能突破“知识就是文字”这个长期以来的固定模式。用程三国的话说,音频打破了出版人、编辑、作者身上的“文字的诅咒”——“#310


6:过去,知识是稀缺的,你付钱才能买得到,拿稀缺的金钱换取宝贵的图书。现在,知识是丰饶的,我们用金钱换来对稀缺的时间和精力的节约。#327


7:对于熟悉图书出版业的人来说,读书俱乐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产品。在德国有出版集团推出的贝塔斯曼读书俱乐部,在美国有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创办的“奥普拉读书俱乐部”,读书俱乐部是书店之外重要的图书销售渠道。#386


8:全年订阅专栏、小专栏对应的是课本,也就是图书出版业;讲座课程、线上营对应的是教育培训业;付费社区对应的是对暗默知识的实践学习。#434


9:现在的全年订阅专栏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描述:个人品牌、体系化知识、通识性、音频。#451


10:通过实际参与多种知识的设计和制作,我发现每日更新的专栏更新频次一旦降低,对于生产商、知识IP、听众来说,它都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674


11:法国桦榭集团CEO热拉尔·德罗克莫雷尔,多年前在北京出版业的一个峰会上发表演讲,其中有这么一个对各类媒体形态的对比,也揭示了视频载体的特质:日报从事报道,电台从事评论,杂志从事解释,电视从事表演。#789


12:付费知识平台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你使得多少人以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服务作为一种职业存在,目前大多数付费平台不能称为平台也在于此,它们只是对于既得利益者的剩余价值变现。#802


13:相对于知识付费,我更看好技能付费。前者解决所谓的焦虑感,学了更加焦虑;后者更关注如何解决你的手艺问题。解决手艺问题,才能真正帮助一个青年,搞活一片经济。#808


14:平台与超级“大V”之间是一个永远的矛盾体,没有办法确保“大V”不会另立门户,防止“大V”转投他家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远超过他单干的成长速度和价值回报。#815


15:当用户拿到知识产品,他就开始了与作者或讲者、与其他用户的互动过程。在这种新情况下我们发现,过去被忽略的服务,不管这种服务协调的是用户与作者或讲者的互动,还是协调的用户之间的互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002


16:但在服务上着力,付费知识产品可能找到了比过去好10倍的小突破点。比如说,过去,多数人读一本书可能需要5个小时;现在,听一个30分钟音频就可以快速了解一本书的主要观点。#1030


17:图书音频解读凝聚两种知识含量:书本身的知识与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涌现的新知识。#1164


18:有人区分说,美国的有声书是“听书”,而中国知识付费热潮中出现的是“讲书”。“讲书”这个说法很形象,但我认为“图书音频解读”可能更准确。#1179


19:用这样的方式深度阅读一本书,要花的时间是30~50个小时。据得到透露的数字,对它的《每天听本书》这个图书音频解读产品而言,它的每本书大约需要读书人、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花费203个小时。#1213


20:在我看来,“只取一点,不顾其他”这八个字体现了图书音频解读在内容上的根本特性。#1255


21:在《演讲的力量》一书中,克里斯·安德森讲述了关于TED演讲的四个基本建议:1.聚焦于一个想法。2.给出听众关注的理由。3.用听众熟悉的概念表达你的想法。4.让你的想法值得分享。#1410


22: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引用台湾资深编辑陈颖青在《老猫学出版》中的一句话:“这一行最成功的编辑,骨子里都是精明的生意人,只有他们够精明,最后才有办法表现得优雅。”#1724


23:关于畅销书和长销书,他有个对比分析:“你是经营机会,还是经营时间?”#1773


24:但现在,浓缩图书精华,将其变成30分钟左右的图书音频解读,是不是有点像互联网上用音频载体重新创造“文库本”这种出版形式?#1802


25:现在,在知识付费热潮中,很多人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高端内容上,对实用型内容关注不多。从傻瓜书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用技能可能是用户的真实需求。#1860


26:在学习了一些快速入门类知识后,特别容易落入“刚入门,却自以为精通”的陷阱。其实,我们这时掌握的很多是“司机知识”,这些知识离真正应用的知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只是知道了,但并未真正理解。#2030





2018左其盛好书榜(截至7月6日)


2018左其盛差评榜(截至7月6日)


2018读过评过的书(截至7月6日)


全站索引(截至7月6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