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 洪雅:古镇的时间
吾乡高庙位于两大名山——峨眉山与瓦屋山交界处。苏东坡有诗云:“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就知名度而言,瓦屋当然不及峨眉。峨眉是大红大紫的当红明星,瓦屋则是有待开发的小家碧玉。由于与两山接壤,地形地貌便深得两山之妙——既有峨眉的雄奇秀丽,又兼瓦屋的古朴神奇。尤其是盛夏季节,云树蓊郁,远山含黛,白云缭绕,一派明丽清幽之景。置身其中,常常让人心生出尘之想。
进入高庙古镇有两条通道,一是从洪雅县城出发经柳江古镇一路上行,约两个小时车程。二是从举世闻名的峨眉山脚下,经上山处零公里向右转,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便可到达。但我以为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通道,那就是时间通道。
提起高庙这名字,不明底细的人,一定想象有一座高高的庙子巍然耸立于四面大山之中,像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楼阁珑玲五云起”那样令人神往,其实不然,凡到过古镇的人压根儿就没发现曾经有过古庙的痕迹。这是一个姓名和来历都颇使人怀疑的所在。我曾百般打听这名字的由来,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它留下的文字资料如此之少,有人说,高庙这地名来源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还有有人说,高庙因旁边一土地庙而得名。
高庙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古镇,但没有可读的文献资料记载它的历史。可见这地方人文气息历来淡薄。好在我辈写文章之人喜欢兴之所至,没有考据的习惯,只好让它作为一个疑问继续存在下去。古镇有两条河绕镇而过,一曰李河,一曰张河。河以人名,可见李姓和张姓曾是地方上的两大望族。两河交汇之处有一巨石,如老牛卧溪,上书“花溪源”三字,每字一米见方,字迹遒劲有力。传说为光绪皇帝老师曾壁光所书。曾壁光乃柳江人氏,曾官至二品。光绪元年(1875)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衔,照一品总督抚恤,朝廷赠以“天子门生,门生天子”挽联。曾壁光也许是到过此地的最大的人物了。苏东坡当年游瓦屋,登峨眉之时,也许会经过此地。但那时的高庙不过是极为平常的荒郊野店,无法激起他题跋的兴趣。
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庙土著,生活其间的日子长了,反而有一种疏离和背叛。在五一、国庆黄金周期间,总能看到外地游人拧着大包小包蜂拥而至,他们频频按动快门,对着那些古老的房子不停拍照,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奇。高庙人很是不解,这些破破烂烂的老房子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呢?偶尔有些自认为见过世面的人站在街面,满脸不屑地对众人解释道:这你就不懂了,越是古老的才越有价值。可惜他的话并没有人愿意听,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将来有一天若是古镇开发了,这些破房子到底值多少钱。
古镇的主要建筑分布在花溪河边的山坡上,依山而筑,因势造形,因此远远望去那些青瓦木房显得很不规则,高高低低,参差不齐。但极具美学效果,符合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原则。在四周翠绿的包围中,那些青黑色的不规则的房屋,给人时光邈远的感觉。主要街道有三条,禹王街,万顺街,万圣街,光听这名字就有些意思,带有佛教或是道教的意味。万顺街保存得相对完好,其他两条街道或多或少染上些现代色彩。老祖宗的基业被能干的子孙推倒重建,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砖房。外来的游人是不屑一顾的,他们感兴趣的只是那些古老的建筑。在时间的长河中,万顺街其实一点也不顺,它就像一个沧桑的老妇人,迈着沉重的步子踽踽东独行。早已褪色的木质板门,光滑的青石板街面,幽深潮湿的天井,似乎在喃喃诉说着什么。只有置身于这宁静而古老的街道,才能真正触摸到古镇的精髓,进入到古镇的时间节奏之中。
古镇消失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万寿宫,五圣宫,禹王庙,桥楼子,李家有名的贞节牌坊,上面有乾隆皇帝御书的题名,大都毁于文革。如今只能从老人的讲述中遥想当年的繁华了。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淘汰着它以为不合理的东西,打破然后重新构建,留给后人的只是一团模糊班驳的影子。
小镇每逢农历二、五、八赶集,届时三乡九寨商贾云集,空前热闹。很早以来,这里就是土纸,药材等商品集散地。在小镇周围一些村子里,至今仍存在着用蔡伦古法造纸术生产土纸的原始手工作坊。我对一位画画的朋友说起此事,他很感兴趣,表示有机会一定深入实地看看。从竹子出山到制成竹浆,再变成一张纸,需经历72道工序,纸农辛苦可见一班。本地生产的土纸,色泽淡雅,纤维性好,浸染效果佳,可作绘画书写之用,也可当冥纸焚烧,祭奠亡灵。
高庙是一个很适合人居住的地方。气候温暖宜人,常年气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自然景观清新迷人。四周山上土特产众多。春夏之交,有茶叶,苦笋,野生天麻(医治头晕的良药),秋冬则有核桃、板栗、猕猴桃、冷竹笋、雪魔芋等,无论哪一样都是城里人最爱。小镇人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尽享大自然的恩赐。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样物品——白酒,这是高庙的标志。高庙白酒以醇香浓烈,酒劲绵长,喝了不上头,远近闻名。我以为高庙白酒之所以这么好喝,关键不在于酿造得法,而是由于水质的缘故。酿酒用水是从一处岩石缝里渗出的天然矿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这是从岁月深处流出的佳酿。
如果说城市是富足的象征,古镇则是清贫的标签。发展与保护是古镇永恒的主题。我看到那些富有特色的建筑在一天天衰朽,为此而忧心忡忡,我怕古镇有一天不复存在,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人民文学》2015年三期“山水为洪,养心至雅”专版
作家简介:李 云(眉山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青年散文家。曾在《青年文学》、《山花》、《黄河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四川文学》、《青春》、《美文》、《广西文学》、《滇池》等刊物发表散文作品,入选过10余种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