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场阅评】郭连莹:读韩冬红《一念一念》随感

2016-09-28 郭连莹 在场主义散文



关于《一念一念》的几念

——读韩冬红《一念一念》随感

郭连莹


韩冬红的《一念一念》有几位老师已经做了阅评,感觉不错,大家的感受其实心照不宣,与我是一样的。上午快下班时,就文章的一些优劣之处与冬红做了沟通交流。的确,她的这篇文章选材好,与众不同,跳出了“小我”而去映射“大我”。如今,在吟风赏月、念亲怀旧、钩沉历史、歌颂太平等题材内容的文章充斥着文坛的情形下,韩冬红有着悲悯情怀,另辟蹊径,从一个让人扼腕的悲惨社会事件切入,与“我”的过去类似的生活经历对比着来写,“一念”与另“一念”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人生后果,都有一种隐忍的痛,触动读者的心,有一种厚重的沉甸甸的分量感——有时代温度、有社会刻度、有思想深度;她的文章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又引领读者穿越生活表层、抵达生活里层,并感受她心灵的诘问。但是,窃以为还缺少一点文学的审美向度。

由此,生发出自己的几点小念头。

如果谈“文学的审美”,有点大,简单说就是该文的一些语句及行文有些“硬”,用周闻道老师的话说就是“文字可以圆润些”;多一些形象化思维、少一些常态化词语,也许会更好些。就像一座建筑体,讲究“坚固、实用、愉悦”,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奖章背面刻着这六个字——这是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书中提出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我喜欢把建筑本体想象成各种文体的文本,进而琢磨关于写作的类比;对照《一念一念》这个“建筑体”,我认为在“愉悦”性上略有欠缺,我理解的建筑的“愉悦”性就是它的装饰性与观赏性。由此及彼,涉及到文学作品上就是类同于“艺术性”了。回到韩冬红的文本上来,它是可以多一些艺术性的,它的本体是可以多一点装饰与点缀的。

文章的艺术性,不一定要华丽辞藻,但需要自己巧妙地去修饰,既然是“文”,即要适当“纹”饰的。梁衡说:“一篇散文,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知识,还不能叫文章。文者,纹也,要有花纹,要美。”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昨晚,周闻道老师在群里透露自己给鲁院西南班讲课时明确提出,“反对习惯用语、体制用语、成语等”。而我一贯提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表述。

在《一念一念》的开头一段,作者开门见山,写一个贫穷农村的母亲在残暴地杀害了自己的儿女之后,最后一句是:“总之,在这个秋天,震惊了国人。”我说,此语有些许生硬,可以换一种说法去表达秋天里的震惊。结尾处,倒是戛然而止,给人心痛的感觉。“我惋惜那一家六口人,年龄加起来也不过百岁。”我的感觉是,“那一家六口人,年龄加起来也不过百岁”几个字不错,简洁直白地列陈事实现象,有冲击力。但前面的“我惋惜”三字用得太直白了,说出口就没味道了,行文至此,也许这是人们的习惯用法与“习惯用语”。我赞同周闻道老师关于“反对习惯用语”之说,最好用一种行为动作或者换一个语言表述,向读者传达“我惋惜”之意图,更有韵味。类似的语言表达方式,我自己喜欢叫“陌生化写作”,也愿意称之为对习惯用语的“破坏性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一语中的,“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写作的魅力与生命力,在于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创造、创新,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与行文方式。寻找与锤炼属于自己的有韵味的句子——很重要!

一得之愚,几念杂思,贻笑大方,与诸位老师商榷!

2016-9-20-15:16

(责任编辑:袁志英)

附:韩冬红《一念 一念》海之魂朗诵



郭连莹,名字很女人,确是不折不扣的老爷们儿,因为喜欢苏东坡的豪放词章,也就常披着“射天狼”的皮混迹于网络。多年来,一直读杂书、杂读书,常写字、写常字,也去书法的殿堂及金石翰墨的苑地打杂,好对他人的文字指手画脚。百余篇诗文评论散见于《羊城晚报》《工人日报》《河北日报》《中国煤矿文艺》《中华建筑报》《当代人》等报刊,作品入选《洒向新世纪的花雨》《新世纪之歌》《峰峰当代文学作品选》等书。在《羊城晚报》“彩虹杯”读书随笔征文大赛中获二等奖。在河北省委宣传部与河北日报集团等联合主办的《善行启示录》读书征文征评活动中荣获优秀奖。现为邯郸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研究员、邯郸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等。

在场编辑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编    校:邹安音(组长)、宁静(副组长)钱昀、建书、偏说、刘小四、六六、刘爱国、刘月新、杨培铮

朗    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鹤山丁丁、杨丽、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

阅评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夕夏、高影新

制    作:晓来轻酌、相相、袁志英

投稿须知

在场公众平台已经开通原创保护、留言和赞赏功能,无论长篇散文还是微散文,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所有来稿须经编辑审核或修改,一月之内未发表的稿件请自行处理。来稿请附上简介和照片。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