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场】北京了了:折叠自己

2016-12-17 北京了了 在场主义散文


折叠自己

北京了了


折扇,在我意念里曾经只是一种简洁的乘凉用品,价格一般不贵,只在夏季现于人的视野,把玩于人的手中。炎热不再的光景,折扇便悄然退出江湖,销声匿迹。

折扇的好,或许只有那些年轻时没有电扇、空调可用的人能够体会,甚至眷恋。轻摇折扇所生的风,是那么柔和,仅止拂人肌肤,带走暑气,留给人薄薄的清凉,乃至会让人不自觉地滑入梦乡。电扇则不同,只知傻乎乎地摇头晃脑,不管不顾地把硬生生的风鲁莽地灌进人骨头缝里!空调则更是个没头脑的家伙,给它一个数字,它就卖命般地朝那个冰冷的阿拉伯记号奋斗,然后把室内整得跟冰箱似的,恨不得把人冻成冰棍儿方才有成就感。



似乎只有节俭的老人,才会在夏末细心地把折扇收好,待来年天热时再拿出。也似乎只有节俭的长者,才会在扇面破损处小心地粘上纸条或胶条,再轻轻抚平,生怕一点点褶皱会弄丑了扇的容颜,那份疼惜劲儿,一如在小心翼翼地帮一位贴心老友疗伤。

对于年轻人而言,折扇近乎一次性用品:在极热却无空调、电扇时,随手抓起一把折扇,烦不可耐地呼啦呼啦扇上几下、或几次、或几日,待解了燃眉之急,即将扇子信手丢弃。

工业发达的今天,折扇似乎仅止一种简单的流水线产物,便宜,也就不为人珍惜。



某日晚饭后,看电视《收藏天下》栏目,播的是“折扇收藏”专题。看完之后,我方知折扇也是一类藏品——有“经济收藏价值”。所谓的经济收藏价值,指藏品有“升值空间”,是一种投资渠道,可以让人的钱“下蛋”。小小折扇也分三六九等,真可谓是“小天地,大气候”,不可一概小觑。

从艺术角度讲,折扇是一种人文载体,或书、或画、或镶嵌、或雕刻,自有其独到之美:比之于一般书画,折扇有其骨;较之于任何材质的雕刻,折扇有其柔。也就是说,折扇自身有软有硬,刚柔并济,能收能放,张弛有度。



从实用角度讲,那些材质贵重的折扇,既能驱热解躁,又不失为一种赏心悦目的把件:闲时握于手中,任凭穿着如何现代,因了折扇,举手投足间便有一种古意悄然氤氲,与此同时,潜意识中兀自弥漫开一种古趣,于是 ,身心便不自觉地被古色古香幽幽地滋养着——这是一种何等的人生惬意啊!

从观赏角度讲,折扇展开来是一幅平面的优美,合起来又是一种立体的精致。

从存放与携带角度讲,折扇更似一种颇为灵性的、懂得不难为人的简约。



综上所述,一把扇骨不俗、或扇面颇具艺术美、或造型别致——或上述优势兼备的折扇,或用于把玩,或用于收藏,都算得上一种人间尤物!

刚刚看完“折扇收藏”节目,即接到一位女友电话,大意是说:她刚参加完一个宴会,因为在宴会上受了冷落,心里很不爽。这位朋友是个有身份的漂亮女士,才貌双全,所到之处,几乎都是众目睽睽的焦点。一贯受宠的优越感,豢养出一种心理定势:任何公众场合,她都该享受大家的“注目礼”。天长日久,她便形成了张扬、且自命不凡的性格。

因为我的脑海里刚刚储进一些关于“折扇”的信息,听了女友的诉说,我冷不丁地爆出一句:“建议你马上买把折扇!”



电话里传来女友的尖叫:“不会吧?!大冬天的要我买什么折扇!你有病,还是以为我有病?!”

我大笑:“不买也成。现在回答我一个问题:折扇和一般的平面扇,你喜欢哪种?”

女友脱口而出:“当然是折扇!”

我故意阴阳怪气地反问:“为什么呢?”

女友沉默片刻,恍然大悟,开心地嚷:“你想告诉我的是,做人要做一把折扇,当收则收,当展则展。对不对?”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舒展而光鲜,拥有绝对的空间与自由,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但人各有自己硬度的个性与弹性的欲望,张力有限的社会舞台,不可能容许每个人、每个时刻都能铺张自己的个性和欲望,否则每个人都会被别人硌疼或挤痛,也同时硌疼或挤痛别人。因此,一个善于适时折叠自己欲望或锋芒的人,一如一把高贵的折扇,既能守住自己的骨感,又能不失谦让与婉约;不但可让自己活得从容、优雅,也能让别人活得舒服。

活成一把折扇,有风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风势舒展出优美的灵动,大大方方地享受天地垂青;无风的时候,我们可以自个儿摇曳出清爽光阴,逍遥自在,亦或是静静地沉默出独属于自己的雅致。

懂得折叠自己,可以让自己更加含蓄,美得更富层次,内涵得更有韵味,既能成就自己活得紧凑,同时也能成全别人活得宽松。

善于折叠自己,是一种智,更是一种善。

(责任编辑:宁静    图据网络)



北京了了,本名马王,北京某教育机构负责人。业余写作。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柔韧的围剿》(昆仑出版社)、《沉梦遗香大运河》(东方出版社)、《孩子们的心灵出口》(现代教育出版社)。

在场平台编辑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编    校:宁静(组长)、钱昀、刘月新、刘小四、木子、偏说、杨培铮、六六、袁志英、刘爱国、李慕云

朗    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杨丽、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

阅评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夕夏、高影新

制    作:晓来轻酌、相相

特约评论员:草原凤凰

投稿须知

在场公众平台已经开通原创保护、留言和赞赏功能,无论长篇散文还是微散文,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所有来稿须经编辑审核或修改,一月之内未发表的稿件请自行处理。来稿请附上简介和照片。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