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十三期
在场微散文第十三期(2017年6月)获奖作品于昨日揭晓,630名群友参加了颁奖盛典。
时间:2017年7月10日20:00时
地点:在场微散文群
主持:周闻道
嘉宾: 龚益成、北京了了、峻毅、雪夫、王茵芬、郭莲莹、乔民英、鸣谦、海之魂、宁静、晓来轻酌、刘珍
13期征文情况
截至2017年6月底,本群网友涵盖了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香港、台湾地区,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了征文活动。本月投稿本月来稿212(+ 72)篇,发表119篇,朗诵81篇,退稿96篇,修改67篇.参与编校、朗诵、制作的群友,全系业余无偿服务。我们除了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赞赏与敬意外,更多地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显得更为重要。
文友北京了了自费给获奖作者每人赠送一本“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卷”《颠覆城堡》或其它在场书,直接网购送达本人,请获奖作者将地址发晓来轻酌。
在场平台目前有评审组、编校组、朗诵组、阅评组、制作组,实行了发稿淘汰制,朗诵也择优,就是为了促进交流和质量的提升。
周闻道(在场主义创始人、主持人)
各位嘉宾、各位群友:
大家晚上好!
在今天的颁奖典礼开始之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朝圣者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在自驾去西藏的途中发生的。我们开着现代豪车,在途中奔波了五天,每天行车十多个小时,人已精疲力竭。布达拉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有些困惑、畏难,甚至怀疑当初的出发。
正在这时,我们发现了我们的同道:朝圣者。不同的是,他只一个人孤独地前行,我们是众人同行。我们借助于现代交通工具,一日千里;他凭借身体,叩着长头,艰难匍匐。我们好奇地停车,借助导游与之交流。
问:乘车去朝不更快吗?
答:要用心贴近大地,才诚;叩长头,是用身体仗量与佛的距离。
问:那你这要叩多少长头,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答:八十万个。
啊!
见我惊讶,朝圣者微笑着自信地解释:叩八十万个长头,就可点亮一百盏圣灯,领略佛的圣境。俺现在已点亮九十九盏哩。
说罢,朝圣者又叩头匍匐而行,不再理会我们和身边的风景。我有一些汗颜,怔怔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朝圣者的背影。
文学是神圣的,写作就是一条朝圣之路,须承受得着苦难、艰辛,耐得着孤独、寂寞。在场微散文同主题征文进行一年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出现了令人徬徨的困惑。我们已点亮九十九盏圣灯,最后一盏圣灯在等待我们……
坚守在场,共同突围,用心贴近大地,点亮最后一盏圣灯。
在场微散文同主题征文竞赛第十三期2017年6月颁奖典礼现在开始。
第十三期在场微散文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特别贡献奖
最佳朗诵:龙 丹
最佳阅评:王茵芬
最佳编辑:袁志英
最佳制作:王金梅
最佳阅读:小小贝
邓文静的《留一盏灯》,通过一盏不知来路的灯,照亮了人性阴暗的一角,也是点燃日渐迷茫的现世之光。
郭爱国的《镜子》,以在儿子因病致丑前母子俩对镜子的尖锐对立,呈现了母爱的智慧、坚守与伟大。
张立新的《碗》,以一个强烈的意象,将碗幻化为镜,既映照了世间的悲凉与冷漠,也呈现了世界的崇高与温暖。
鸣谦的《于无声处》,通过巧妙的时空嫁接和生动的在场叙事细节,呈现了价值的裂变与崇高的距离,呼唤一种丢失的国家精神。
旭姗的《微生活》,以微信之下的生活碎片,为我们拼接了一幅当下生活图景,表达一种喜忧相杂的现代性精神。
莫尔的《云端之下》,以夫妻间的一个突然回眸与惊醒,呈现了现代科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颠覆、亲情的疏离、人性本真的丢失,及人性回归的渴望与呼唤。
陈龙言的《爷爷的咳嗽声》,以简约的文字穿越生命时空,呈现了留守儿童的生命缺失、情感异化和情感危机,具有强烈的现实拷问意义。
李瑞霞的《蜕变》,以一场雷雨过后蝉蛹的蜕变为主调,呈现了生命的伟大与生活的美好。
小河的《异乡的庄稼人》,以强烈的在场意识和一个异乡为耕者的独特体验,呈现了当下农村的乱象和农民的艰难,具有较强的警醒意义。
郭万梅的《父亲的琴声》,以拙朴的琴声为主线,串起父母大爱的碎片,呈现了真爱的美好与力量,读之催人泪下。
小小贝的《一个人的村庄》,以沙漠化之下一个村庄的命运,凸显了最后一位坚守者灵魂的挣扎,具有强烈的唤醒作用。
李世琼的《微芒》,以一个微小的动车让坐为镜像,让复杂的人性曝光,呈现了信任危机的可怕与美德尚存的希望。
龚益成(在场微散文赞助人)
第十三期颁奖致辞:
微雨·微语,“微”字既有“细小轻微”之意,也有“精神奥妙”之义。“微”在当今时代的映衬下,无疑可以让公众有更真实的体认和多面的理解。
在这个“微”时代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被人们审视。这是一个关注个体的时代,这是一个关注草根的时代,这是一个个人价值被强调的时代,所以在微博、微信中,微声音、微诉求、微表达得到了重视;另外,在这个时代中,“微力量”“微公益”因其具有社会正能量,反应了时代民众对于真善美呼唤的心声,极易汇聚成社会洪流,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微”与“大”的辩证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微公益”的社会背景是官方慈善公信力遭重创的时代,“微监督”是一种在官方监管不力、社会法制不健全的语境中的倡导,所以“微”的背后还有着社会的一种无奈。
谁能以微知著,谁在积少成多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推动大义的显现?谁的微语触动人心,谁的文字如和风细雨微风拂面?
检验的时刻,我们方知自己的微渺。祝贺获奖作品与作者。
北京了了(书籍捐赠人)
寒来暑往,转眼又是夏天。
在场主义微文赛已成功举办了12期,期间的酸甜苦辣,或许只有主办者最解其中味。
民间做点事不容易,想持久地做好一件事更难!一直钦敬老友周闻道为在场主义倾心尽力的付出,继续以“购买在场主义书籍作为奖品馈赠获奖者”的方式支持在场主义微文赛。
衷心祝福微文赛日臻日善,芝麻开花节节高!
北京了了
2017年7月10日
获奖作家、文友互动
袁志英:本月将去参加同学会。为了不在诸多美女面前太丢人,我想瘦成一道闪电,刷地一下飞去。不过,减肥这事儿,多半只能想想而已,因为我对自己总是太随意。但是做编辑就不一样了,不能只是编,还必须尽一切能力编好。因为,我面对是你,我亲爱的文友,我可以对自己随便,但是对你,我必须认真。期待接到亲们越来越好的稿子!
李世琼:感谢在场!感谢所有评委老师们!这次我的文章获奖,是意料之外的,是在场师友们给我的鼓励。尽管,我距离真正的在场写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我会在“在场”的鼓励下,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在此,感谢在场,感谢各位老师。最后,祝福在场,祝贺各位获奖老师。
鸣谦:各位老师晚上好,小文《于无声处》获得优秀奖,十分感谢,一直努力突破,终于得到肯定,谢谢老师们的一直教导支持、编辑老师和朗诵、制作老师的付出。鸣谦继续努力,也会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因为刚刚一直在忙一件秘密的事情,所以没有参加互动。
小小贝:《在场写作在于学习》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天才,没有李白那种天马行空和与生俱来的才气,也没有知名作家成功时的思维深度和阅历宽度,所以我们的写作是需要一直学习,从学习中慢慢成长。
苏联作家富曼诺夫说:写作要严格、严格、再严格。求快这意味着不是往上爬,而是从上坡向下滚,到头来只有死路一条。而我在在场渐渐尝试着去跟随老师们学会慢写作,要能够静心来学习,要能够留意生活的细节。我经常想,为什么在场的优秀文章都那么耐读,或许因为每篇好文章具有一定的沉淀性,就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老师们努力和认真要求的结果,我也应该学习老师们的严谨,只要严谨了,才能减少错误,才能对得起自己的笔墨。
最后,十分感谢各位老师一直对我的厚爱,让我有足够的勇气和虚心的态度去请教老师们的经验,学习老师们的技巧,谢谢各位老师!同时,祝贺所有在场人,你们是微信平台文学的独特的风景,更是所有人的骄傲!
谢谢大家!
田草:没有获奖的作品,肯定存在不足之处,取长补短,继续努力!跟随在场,积极向上!
李霞:尽管不是第一次获奖,依然非常激动、兴奋!感谢在场平台!感谢老师们的厚爱!“微雨.微语”恰逢高考、中考,看到家长们为了孩子四处奔波、费尽心思,我不由想到苏格拉底与瘸蝉的故事,“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历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拥有强壮的翅膀!于是我借助蝉蛹这个意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知道自己的表达能力有限,作品有很多不足之处,能得到评委老师的认可和鼓励我非常开心!因为在场而进步!因为在场而努力!一路相伴,一路成长!!!感谢!感恩!!!
驰父:一路走来,其实在场给我带来的是成熟,一种经过学习和对比后的重新自我,现在已经到了获不获奖无所谓的阶段,主要是一种对在场的依赖感,总要去寻找一个心灵的归宿,发觉在场已是远方的一个离不开的家了,但有一种隐隐的担忧,这个平台能走多远呢?是不是该做些创新呢?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郭爱国:一二三等奖的空缺是一种宁缺毋滥的在场精神的体现,也是对我们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一种鞭策和激励!感谢在场,支持在场,祝福在场!没有在场幕后老师们的指点和帮助,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进步和成绩。我爱在场!
连续两次获奖,深感荣幸。在此我要说的一句话是态度,常言道态度决定高度,你对写作是一种什么态度,对参赛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如果仅仅是重在参与,就有些太对不住幕后默默付出的义务工作者了,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自始至终要对文章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在场负责。这绝对不是在说套话,我的每篇参赛作品都是不厌其烦地改,有时会翻来覆去地改上几十遍,直至自己满意为止。在在场有这么多的高手值得学习,得到很多老师的帮助和指点,这不仅仅是谢谢两个字能表达到位的,要把这种感恩的力量在在场继续发扬光大。祝福在场,支持在场,我爱在场!在场,我在!我在在场!
邓文静:再一次获奖,再一次感动。在我心目中,在场平台有着很高的“门槛”,对文章的要求很高,正因如此,才有了默默无闻的志愿者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一篇篇美文的新鲜出炉,也有了一次次奖项的空缺。感谢在场,怀着对文字的敬畏,会有越来越多的作者得到提升,平台定会蒸蒸日上。再一次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鼓励。祝福在场,祝福每一个在场人!
张立新:碗,能吃肉,亦可乞讨。吃肉的人未必高尚,乞讨者也不一定卑微。《碗》的情节和情感都是真实的。我一直相信,真诚面对,平等相处,世间定温暖如春。已经习惯了,无论多忙,每月总要留几天时间给“在场”,或读或写,快乐自知。感谢在场,谢谢李世琼、相相、闻道等各位老师,特别感谢晓来老师,没有你们的宽容和高标准,就没有《碗》的重生。
张素华:没获奖感言:这期征文,我的稿件退回了,但,晓来老师和我详细沟通了文章的不足,我很感动。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文章的不足。为什么会坚守在场?在场的老师太无私太敬业!我在在场颁奖之前自己先为每篇文章做了一个简单的评选,《留一盏灯》《镜子》《异乡的庄稼人》《父亲的琴声》《蜕变》《镜子》《一个人的村庄》《于于声处》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另外几篇获奖作品可能是时间原因读的不全。每当有我欣赏的作品获奖,真是打心眼里高兴!祝贺各位获奖老师,向各位老师学习!
陈龙言:这次获奖,我感到很意外,感谢在场,感谢在场的编辑们。初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爷爷。我在外上学,暑假又打工,所以回家的次数就少了。我每次打电话回去,我爷爷就常说,从我七岁时父母就一直外出打工把我养活这么大。所以,我很有感触。在文字的处理上我还要再向各位老师学习,也感谢我的好友,赵琳兄,是我看到他的朋友圈,我才关注在场的。再一次感谢在场和辛苦的编辑们。
郭万梅:记得第一次参加在场微散文,也是六月份,那篇《飞来的鸟儿》获得优秀奖,时隔整一年,《父亲的琴声》又于六月份再获优秀奖,也许冥冥之中的巧合吧。六六吉顺。相比以往,在场微散文更加成熟,氛围更加融洽,我跟随在场亦逐渐步入沉稳。感谢在场的所有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得成熟,一起走向美好的明天!
王茵芬:感谢在场!感谢在场的老师们!在场,是可以让我在散文写作上得到启发和进步的文学苑地,在场的阅评组(狼部落)锻炼和提升了我的赏读点评能力。我们阅评组在闻道老师、晓来老师、郭连莹老师(天狼)和龚益成先生的带队下,每个狼狼亲都认真负责地阅评在场微散文,互相帮助,有狼一般的团队精神。感谢在场和狼部落这次给我“最佳阅评”的殊荣!我将继续努力,为在场微散文平台的阅评尽微薄之力。
旭姗:走进在场一年,是学写作以来最幸福、最感动的一年,为别人点赞祝贺惊喜,自己也坚持每期作业完成。每次都忐忑不安,希望自己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深入在场,刚才听了闻道老师的开场序言,更明白:写作就是一个人的朝圣!坚持不懈,用心身贴近大地,丈量与佛的距离!感谢在场,祝福在场所有老师,晓来和所有的编辑老师们、互相关注的文友!
莫尔:能够获奖,对我来说真的好意外。非常感谢在场微散文评审组对我的鼓励!感谢在场平台对我的锤炼!追随在场,支持在场,是我前进的目标,我将多多向大家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驰父:建议闻道老师,每期选出一篇,将此群变成在场微散文(兼在场读书会)拿出来赏读,解析,学习交流,以提高吸引力与大家的创作水平及热情!
(本期收录:宁静 制作:四季芳 校对:晓来轻酌)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杨丽、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冯露西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
在场制作:刘珍(组长)、相相、王金梅、宋小铭、四季芳、谭丽挪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
在场公众平台已经开通原创保护、留言和赞赏功能,无论长篇散文还是微散文,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所有来稿须经编辑审核或修改,一月之内未发表的稿件请自行处理。来稿请附上简介和照片。
从七月起,严格执行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的决定,请投稿前仔细斟酌。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征文之外,1800字以下的散文,两篇较好以上的合在一起发。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