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场】丁肃清:字纸之交

2017-08-08 丁肃清 在场主义散文


我说:“我写小字,你写大字。”他“呵呵”一笑。小字指文章,大字是书法。我与他乃字纸之交,字纸之交,神交也!

 

我又说:“咱俩一个单位,俩没用之人。”他又“呵呵”一笑。这是我们俩早已形成的默契和共识。

 

我还说:“你了不得,图书馆长,和李大钊、毛泽东是‘同行’” 他郑重的神色,补充说:“还有一个,中国最早的‘馆长’是老子”。哎呀,这是多么爱屋及乌的情趣!

 

都是闲情趣话。闲情趣话都轻飘飘的,心飘到了哪儿,嘴上就说到了哪儿,图个高兴、聊个开心。真朋友的意义,彼此间一点都没有沉重感,随心所欲、信口开河。

 

有那年的夏天,上边来了一帮子大人物,单位安排中层们去陪工作餐,我给他打电话:“咱俩大老爷们,就不去陪了吧,咱俩人去喝酒。”呵呵,我硬是把他引入“歧途”,俩人就坐到了路边店,一瓶小酒,一盘花生米、拍黄瓜,聊了个云山雾罩。

 

 


这个人,就是李印华。

 

我们俩就是坐坐,没啥事儿,就是说说话。不说官事儿,不说钱事儿,不说人是人非事儿。都说的啥?他说,“等我退休了,就回农村老家,盖一套好房,种一院子菜蔬,再养一条大狗,坐在吊瓜棚下,眯眼小睡、弄墨品茶。”

 

他的话在我的脑子里勾勒出了一幅“画”,有点陶渊明的意思,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那种。

 

他又说:“我就欣赏你的那篇《一个人和一幅画》,文章里面那个在山里种树的老头、孤独的老头,用粉笔在墙上画的那两个小人儿,是最美的一幅画,在我看来,那个老头才是个最出色的‘画家’。”

 

过奖,过奖啦!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知他的话绝非凡响,我是了解他的,轻易不夸人,也不贬人,口对着心,言出于心,出言必诚。像这样的人,你就必须在意和尊重他说的每句话。

 

 


有一次我应邀去一个小学给孩子们“讲座”,说讲座,不过就是哄哄一群蒙童而已。他说:“我跟你去。”然后就去了,再然后他就听我讲了,听完我讲后,他即兴走到了讲台前,对孩子们说:“我听丁老师的讲,眼睛一直是湿湿的,感动!”感动啥呢?我知道他又是感动我文章里那个在山上种树、种树寂寞时在墙上画的那两个小人儿。

 

艺术人,被艺术感动,顺理成章。艺术是啥?艺术是真诚做的一个梦,艺术人既真诚、又是梦,李印华就是。你看看他的书法,有骨头有筋,有风有雨,有霓裳有彩云。书法,其实也是“画”,出神入化的艺术,就是诗样的灵魂变的。

 

俗了,就不是诗了,诗不俗。

 

文化之事,多半都是诗经之事,《易经》《诗经》《道德经》《无量寿经》等等,这经那经,他都抄写过。诗也好,经也罢,那都是养心养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都无例外。

 

“读书图心”,是李印华举办活动时创造的词,不是“图新”,是“图心”,这一点也不违背语法和修辞。他组织了一个学生书社,起名也叫“正心”学社,他硬是和这个“心”字飙上劲了。这叫啥?这就叫执着。

 

李印华执着的很。暑假和寒假、大礼拜天儿,他一般都是在办公室里。如推门而入,见到他的造型,一定不外乎两种,一,捧着书正在看;二,伏于案正在写。李印华实乃一张写意“画”矣!耐人寻味、真耐琢磨。

 

 


书可养眼,更可养心,书法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境界。心有多大,书法的境界就有多大。书法什么都可以是,是流云出峦,是鹤舞雁鸣,是柱摇藤飘,所以书法也是“画”。世界上只有一个民族,几千年仅用黑色,勾画了它的最高美学曲线,其他色彩,只是附庸。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句话原本是西方的一个哲学命题,不好破解,至今也没人破解。那么我是谁?谈笑时我曾对他这样表白过:我是一个忧郁的热爱生活的人、一个贫穷的奢侈主义者、一个并不弱智的傻瓜。

 

是就是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式,一花一世界,不妨碍、不损害他人就行。

 

谁和谁能成为“高山流水”,在于能懂。比如古代时那个打柴的钟子期听伯牙弹琴,听着听着就夸奖了: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你弹的曲,是孔子赞颜回的曲子。你用的瑶琴,是伏羲造的。

 

钟伯之交非凡人之交,但凡人之间也可以此类推,靠得住的情义,是彼此透彻地懂。性相近、习相远,都不影响真情义。

 

中国传统文化,早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传统的文人。我与他谈一个谈不俗、谈不滥的话题——“真善美”,我说我最追求的是“真”,而他则最崇尚的是善。上善若水,老子说的,水无定势,可方可圆。印华对人随和,却柔中有刚。理解艺术,无论雅俗;理解人心,不分贵贱;理解哲学,可开可合。朋友交到了这个份上,也就行了。

 

真朋友之间说话,可以东鳞西爪,可以闲话流丢,都是诗情画意。陌路人之间相处,切勿推心置腹、对牛弹琴。

 

(责任编辑:刘爱国  制作:四季芳  图据网络)

丁肃清,教授、中国作协会员、邢台市作协副主席。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赞助人:龚益成、北京了了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赵琳

在场制作:刘珍(组长)、相相王金梅、宋小铭、四季芳、谭丽挪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

投稿须知

在场公众平台已经开通原创保护、留言和赞赏功能,无论长篇散文还是微散文,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所有来稿须经编辑审核或修改,一月之内未发表的稿件请自行处理。来稿请附上简介和照片。

从七月起,严格执行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的决定,请投稿前仔细斟酌。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征文之外,1800字以下的散文,两篇较好以上的合在一起发。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