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微散文奖颁出22期
时间:2018年4月10日20:00时
地点:在场微散文群
主持:周闻道
嘉宾:龚益成、北京了了、蓝鹏飞、雪夫、王永、焦元玲、宗红、四季芳、郭莲莹、乔民英、海之魂、宁静、雷永鸣、晓来轻酌
颁奖典礼于4月10日晚8时在在场微散文群进行,720名群友参加了颁奖盛典。截至2018年3月底,本群网友涵盖了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香港、台湾地区共32个省市区。本月征文收到稿件135篇,发表101篇,朗诵42篇,修改28篇,退稿34篇。参与编校、朗诵、制作的群友,全系业余无偿服务。我们除了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赞赏与敬意外,更多地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显得更为重要。
文友北京了了自费给获奖作者每人赠送一本“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卷”《颠覆城堡》或其它在场书,直接网购送达本人,请获奖作者将地址发晓来轻酌。
在场平台目前有评审组、编校组、朗诵组、阅评组、制作组、宣传组,实行了发稿淘汰制,朗诵也择优,就是为了促进交流和质量的提升。
本期获奖作家16位,等级奖2位。
本期留言最多的读者:六棱冰晶(136)、张云雪(112)、张立新(105)、向骞(101)。
好消息:
1,获得2017年所有的获奖作品,将入选《四川散文》第二期结集发表。
2,由在场主义散文大奖赞助人李玉祥先生投资80000元开发的"在场微散文小程序"胜利完成,正在试运行。
周闻道(在场主义创始人、主持人)
原乡是文学的故乡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在今年3月征文颁奖之时,我再次想到了本期的征文主题。一个《原乡》,激活了多少人那个沉积已久的灵魂之结,又让多少人再一次的精神还乡,去触摸生命高处的那一块敏感之地。什么是原乡?不是那个四处漫游、寻找想象中的家的那个小矮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乡或家乡,而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地。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人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精神的人,及人的最本质的存在,即人性折射出来的存在价值。从这个意义来说,原乡是文学的真正故乡。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本期的征文中,不少作品呈现出来的那种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的、中国式原乡精神的灿烂光芒。它让我们从散文的"微"中感受到了精神的"大",及在场写作的强大生命力。
在场微散文同主题有奖征文第22期(2018年3月)颁奖典礼现在开始……
第22期在场微散文奖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空缺)
三等奖
优秀奖
特别贡献奖
最佳朗诵:龙 丹
最佳阅评:王茵芬
最佳编辑:吴 微
最佳制作:董 丽
最佳宣传:杨惠泽
最佳阅读:六棱冰晶
第22期全部作品链接:
三等奖
王茵芬的《草木味》,以远离故乡漂泊远洋的大伯与父亲的情感主线,通过草木祭,及食物、树木、道路等故乡意象,呈现了原乡精神的伟大。
张立新的《石若有灵》,以乡人罗大爷一个近似荒诞的故事,呈现了原乡的疼痛与觉醒。
优秀奖
孔淑茵《亲爱的黄鼬》,以生动传神的细节,还原了年少时故乡的一只黄鼬与自己的生命际遇,把原乡定格为具象的一个动物、一个故事,呈现了人与动物复杂的情感纠结。
邓文静的《月之茧》,通过老屋、老鼠、祖父、祖母、父亲及人与兽的关系,情感挣扎与精神冲突对比强烈,呈现了原乡的力量。
田草的《胎衣》,以胎衣为叙事核心,以象征手法与近似"辞达"的语言,从生命本源上呈现了精神原乡与传统习俗的文化纠结。
海之魂的《回家的路有多远》,通过祖父祖母几十年的隔海相望,以及阴阳两界特殊相见的揪心故事,呈现了原乡丢失的痛苦。
风轻云淡的《狗爷的字》,以个性化的细节,呈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狗爷对纸上原乡在坚守与失去中的挣扎和痛苦,具有普遍的精神意义。
刘亚峰的《非常父女》,以简洁干净的语言,富于个性化的叙述,通过乡人几十年与水的纠结,以及父女两代人为水而付出的努力,呈现了对故乡的精神情结。
张玖玲的《庄稼父亲》,通过与原乡的情感纠结,呈现了老一辈农民朴素的乡土意识在城市文明冲击下的精神挣扎。
全红莲的《年饭》,以富有象征意义的年饭为线,串起一个特殊的家庭,呈现了原乡的复杂内涵与独特魅力。
糌粑卓卓的《望乡》,因战乱而逃离的故乡,是母亲和一块石头。母亲去了,残疾的聋哑孤寡老人紧握石头,默默望着故乡的方向。不知名的故乡与不知名的老人,蕴含着原乡的内涵与力量。
秦俊芬的《麦场,麦场》,以质朴而诗意的语言,通过生动的麦场叙事,实现了一次庄严的精神还乡,呈现了对原乡的深情眷恋。
润雨的《过年》,落笔于传统习俗,以童孩的视角,从文化的根源上呈现了原乡的意义与离乡的纠结。
赵云霞的《女人的原乡》,从姑媳、婆母两代四位女人的身上,一隐一显,呈现了舌尖上的原乡,其味道与魅力让人迷醉。
杨惠泽的《桃儿》,以个性化的桃树意象,通过时空倒置的鲜明对比,呈现了老一辈离乡进城的农民对故土的眷恋和珍贵的原乡精神。
井立文的《逃离》,以当年父母跳出“农门”的应考为线,逆向审视原乡精神,发现"逃离,有时便是进步的开始”,富有积极意义。
龚益成(在场微散文赞助人)
“原乡精神”——文化自信的呼唤
龚益成
个人认为,在场微散文主题征文的命题,自觉实践,做到了真正的在场!本期“原乡”主题,切合了当下大趋势的文艺要求——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是我们民族和国家从容前进、自信发展的基石,也是我们深扎强军兴军精神根基的良田沃野。
通读本期全部征文,略感遗憾。虽然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王茵芬的《草木味》、田草的《胎衣》、张立新的《石若有灵》、邓文静的《月之茧》、海之魂的《回家的路有多远》等,这些作品优秀的地方有个共同特点:抛开小的“区域”范围,着力体现“精神原乡”,文字组织上表现比较自信。但是,总体来说,“原乡”主题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是明于心而不明于口的苦衷、有明于情而不明于笔的难堪。以至行文粗糙的肌表绘图,而不是切入筋络、触不到心尖的颤抖、楚痛或感动。
关于“原乡”,不仅是只把眼睛关注“故土”,离开“区域”这一范畴,更多的是应该关照情怀、精神原乡,进而导向文化自信的建设。
当我们的文化自信打折、缩水的时候,国外许多人却在被我们的文化所折服。报载,1988年初,世界各国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发表的联合宣言中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其实,中国不仅有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诸子,也不仅有曾领先于世界且门类多元的古代科技,还有包括诗词在内浩如烟海的文学和艺术。
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引领人们回归精神原乡,重建文化自信。仅就荧屏节目而言,“汉字听写大会”在听说读写中触动亿万人心;“成语大会”带着故事让我们一次次重温人文哲思和汉语经典;“中国诗词大会”更是“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日前风卷荧屏的“经典咏流传”等等,再一次唤醒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我们都说“文化”,但文化是什么?文化不过是理解人生、观察世界、孕育情感的方式而已。文化来自于哪儿?从时间层面看,来自于历史;从空间层面看,来自于土地。而时空的交汇处,站立的是人。生长于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我们,或可更多思考何所从来的问题,在广袤的大地追寻精神的原乡。
所以,除了车水马龙的都市,我们出生、奋斗的这片土地、那种文化、这些人们,还有更加多样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值得去守望、去发现、去描摹。中国那么大,山川河流、城镇乡村,都驻守着自己的精灵。在大西南的城镇市集上听过苗族人的歌谣,在长江边看过岸边淤泥里干渴而死的鱼,在沂蒙山区蜿蜒的山路上闻过苹果成熟的气息,就更能够理解一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所有的生老病死、歌哭诗行。只有心质的充盈饱满,才能赋予笔下不竭的创造力。“原乡”探听的,是在一个地方、或一条河流之上,人们特殊的文化想象与生命体验。我们的作品,唯有召唤出属于这块土地的精灵,才能找到自己的肌理与脉络,获得属于自己的气质与风格。
北京了了(在场书籍赞助人)
似水流年。
祝福在场春色满园关不住,枝枝红杏出墙来!
——北京了了
雷永鸣(宣传组组长)
宣传组自挂牌运营以来,因组长鸣谦个人工作原因,不便于上网,故没有在组内亲自组织和指导工作,使得宣传组工作一直滞后不前。近日,在晓来老师的指导安排下,宣传组决定从本月起,实行全员齐动手、共参与、值班制、紧跟《在场》平台同步推文。在此,我要以鸣谢的方式对组员张倩男、杨惠泽两位宣传义工进行口头表扬,她们二位不忘初心,一直奋战,是宣传组所有成员学习的榜样。另外,宣传组决定在所有在场作者和读者中招贤纳士,只要您热爱文学,喜欢《在场》,肯奉献,请您加微信G×R730228,加入《在场》宣传团队,为《在场》宣传做贡献。
获奖作家、文友互动
王茵芬 : 拙作《草木味》在在场微散文同题竞赛第22期主题"原乡"有幸获得三等奖,首先感谢在场,在场让我不断吸收文学精粹,并找到散文写作的方向。还要感谢在场微散文平台评委老师们的鼓励!我觉得"原乡"就是周闻道老师说的精神原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归属地,而各自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向度决定了不一样的原乡情怀。
我的《草木味》就是从人和草木这个最本真的关系出发,将大伯的人生经历和他与我奶奶、父亲的情感通过那些散发生命气味的植物呈现,其中我突出了大伯的家国情怀,这是精神原乡的一种。总之,每写成一篇微散文,内心的场也就更宽广,更自信。这完全得益于每一期的精彩命题。在此,我也觉得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消化在场散文的精神思想,写出更有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观的散文。
张立新:就我的理解,青山绿水应是我们每个人迫切而持续的物质原乡,因此才有感而写《石若有灵》。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是精神原乡的体现,因此我也喜欢本月《狗爷的字》所显露出的积极意义。谢谢在场!谢谢各位老师!很荣幸,我一直在场!
孔淑茵:感谢各位老师对《亲爱的黄鼬》的肯定。除了感谢,似乎还有一些忐忑和敬畏。是的,随着与微散文结缘渐深,反而少了最初阶段的随性。微散文,虽微却不小,别有洞天,让我不得不慎重对待。这绝对是一种考验,而且是每个月都有月考。于是每个月都忐忑并快乐着,却又每每乐此不疲。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微散的老师们,感谢你们,致敬!
邓文静:惊喜地发现,自己再一次获奖。第一次参加在场的颁奖典礼,是在去年的4月10日,至今参加了13期,那时非常羡慕获奖的老师们,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也能获奖,如今获奖最大的感触是,只要坚持写,坚持在场,就一定会有收获。感谢支持鼓励我的老师们,感谢在场!
田草:我又获奖了,其实我知道这还不够,因为在场的优秀选手太多。但是我喜欢在场,能用自己的作品,带动身边的人,信赖在场,写在场,跟着在场,做勇者,不断地提高和进步,是我最大的安慰!感谢在场的编辑、评论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再接再励,与时俱进!
海之魂:第一次听孩子说出“你跟你的手机过吧”时,我才如梦惊醒,手机不知何时起正一点一点地侵蚀我的时间和空间。于是我们之间便有了约定: 饭中不许摸手机。
第一次让晓来姐帮我把月总结发上去的时候,我有点内疚,她那么忙,我还要给她添乱。可是中考在即,当时间一天紧似一天,我惊觉我的后勤工作是多么不称职。尤其因为择校,当这押金那押金一次次交上去的时候,我才知道,钱原来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得知获奖的消息时,也有点小小的激动,原来被认可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每月参加在场微散文主题征文,其实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懒惰者,如果不是每月的主题征文,我想自己不会写下去,就像有些文章,如果不是如鲠在喉,我想我不会动笔。
再次得知获奖,除了感谢在场平台及评委给予的荣誉,其实我最想要感谢的是幕后所有辛苦的志愿者,感谢大家的默默奉献。
风轻云淡:感谢在场,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交流平台。走进在场是我的幸运,这里有众多优秀老师的佳作。小文获奖实属意外,因为狗爷就生活在我的身边。感谢老师们的指导和鼓励。
刘亚峰:第二次获奖,甚感荣幸。感谢在场编辑、制作、阅评、朗读、宣传组的老师们!你们的辛勤付出,使在场充满活力、温暖、正能量。在场微散文是纯粹的文学平台,通过拜读每篇优秀作品,获得写作的启迪,体味作品中的百态人生,鞭策自己更加努力。我会经常关注在场,在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祝在场越办越好!
张玖玲:所有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的支持鼓励!喜欢文字,幸遇在场。
感恩在场,感恩在场的老师朋友!
尼采说,就算是人生是一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去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
董卿说,在泥土里生活,在云朵里读诗,也要让生命洒脱。
袁玫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庄稼父亲》是父亲的一个梦,一个农民站在天地间的梦。
笔下文章,是长在我心笺上的庄稼,是我人生的梦。
喜欢文字,喜欢做读书笔记。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总想翻看我做过的笔记,读一读各位老师曾经说过的关于写作,关于生活的认识。记得当初来到在场,仿佛进了大观园,更是五彩缤纷的百花园,我不敢懈怠,记录下各位老师的教导,记录下各位老师的箴言,摘抄获奖文章的精彩片段。学习获奖经典佳作,认真体会评委老师的话语,一点点收获,一点点进步,才有了今天的收获。
我是在场忠实的学生,走在“在场”进步的路上。
衷心感谢支持我鼓励我的各位老师!感谢有你!
我会好好学习,好好珍惜!
全红莲:没想到自己再次获奖,谢谢在场这么好的平台,那么多真诚和无私的师友,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享受一份特别的由文字带来的美好感觉,让我不忘初心,坚持去写。看师友们的美文,是学习,也是动力!因为生活,所以我在场。祝福在场所有人!
秦俊芬:再次获奖,感谢在场各位老师。
当我看到原乡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心底满满的是对于曾经岁月里关于父辈的回忆。刚开始我写的初稿仅仅定位在父亲的勤劳以及对我的疼爱上,但后思之,我们的父辈所拥有的勤劳质朴的品质、宽广厚重的胸怀以及对儿女最简单而淳朴的爱,岂是个体形象所能体现的?所以我便塑造了父亲们的群体形象,来怀念那曾经的最珍贵的却无法挽留的情怀。原乡是父辈们品质的凝结,是儿女们回报不了的恩情。匆匆归来,得闻喜讯,不知所云。再次感谢在场!
润雨:一路追随在场,在学习与写作中收获成长。
闻道老师说过:题材是基础,人性是本质,发现是关键!唯有人性的东西,最打动人,才直击社会本质。
三月征文主题是“原乡”。我想,原乡,可以是看得见的某个地方,可以是能感知的习俗文化,如过年家人团圆,也可以是看不见的情感与爱的牵挂,以及对亲人的美好祝福。我尝试从儿童的视角切入,写出普通民工家庭的聚少离多,和一份厚重的割舍不下的亲情与愿望。
学习在场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在场介入意识和发现意义的敏锐,不断提高陌生化写作水平,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感谢在场,感谢各位评委的鼓励!
赵云霞:从去年四月进入在场,到今天整整一周年的时间。第一次发现在场,便如同久逢知己般兴奋和激动。在场的理念、风格、追求深深地吸引着我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直到有些惊喜和意外地拿到这次奖项,点点滴滴的收获和进步,都离不开在场每一位老师辛勤的付出,真诚地对在场所有老师们道一声谢谢!感恩在场,感恩遇见!
杨惠泽:首先特别感谢在场平台将宝贵的双奖赐予我。坦白说,拙作能获奖,于我,真的深感意外。因为在场高手如云,这一期的作品更是篇篇精美。“原乡”本就是一种精神的归宿,它可以很大,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足之基石;它也可以很小,小到茫茫人海中一个人的信仰归宿;它也可以是我们对自然万物存在价值的探索与追寻。通过闻道老师和益成叔叔对本期主题的解读,深知自己的文章仍然缺乏对原乡精神更深层次的探索,文章的叙述缺乏艺术性。写作的漫漫长路,我仍旧任重而道远。许多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在场的幼苗,在场平台是我成长的沃土,各位老师就像阳光和雨露,一直滋润着我。感谢遇见在场,遇见在场的老师们!四月,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的风景!
井立文:喜欢素与简,崇尚断舍离。故乡或许美好,或许更有很多美好回忆,但生活总要向前,毕竟希望在前方。留住那些美好和感动,抛掉那些苦累和忧伤。
获奖也是一样,很荣幸也很激动,但它只代表过去,自得一下就挥手作别吧,把它带来的信心和成长记在心间,轻装简从,再出发!
感谢在场赐我的进步与成长,感谢各位老师对小文的“遇见与发现”,我们一起继续努力!
董丽:感谢在场,感谢团队给我展示自己的机会。记得刚加入这个团队时,有太多的不适应,是组长和团队的成员帮助我,使我不断地进步。
看到我获得了最佳制作奖的一刹那,我激动万分,以后的日子,我依然会与在场一起,见证我的努力与付出,见证在场的辉煌!
仇翠玲:向文学义工们致敬!你们辛苦啦!
向永明:这期主题《原乡》,下笔时感觉难度很大。其时我们心头有千万种情愫,落在纸上却是素描。真是‘心头有话口难开’。正如龚益成先生言:“原乡”主题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是明于心而不明于口的苦衷、有明于情而不明于笔的难堪。以至行文粗糙的肌表绘图,而不是切入筋络、触不到心尖的颤抖。
为此,我一篇不漏地去读朋友的文章。来在场,为学习而来!
梁山静石 :一直关注参与在场,虽然没有获奖,但是参与的乐趣,乐在其中。更多的是,可以向他人学习,尽管没有长进,至少多一份经验。最感动的还是那些一直在默默坚持的文学义工,向你们致敬!
梦秋:自从第二期到二十二期,一直关注,几乎每期参与,虽然没有获奖,但是参与的乐趣,乐在其中。更多的是,可以向他人学习,尽管没有长进,至少多一份经验。最感动的还是那些一直在默默坚持的文学义工,向你们致敬!
钱俊义:向所有获奖者学习、致敬!
于兵:祝贺获奖作家,其实在场是种精神寄托,大家积极参与才是真在场。
桑根:一、二等奖的又一次空缺,再次证明了在场微散文平台的严肃性,我为空缺的奖项祝贺,说明了一种差距正在等着我们缩小,努力吧,为了这空缺的奖,也是一种鞭策与动力,加油!
期待下期。
龚益成:“实用”与“文学”是散文之两端,散文犹如一株美丽的大树,它坚实的根深植于丰沃的泥土之中,而其妖娆的树冠则高耸云端。
(本期收录:宁静 制作:四季芳 校对:晓来轻酌)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赞助人:李玉祥、龚益成、北京了了、蓝鹏飞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吴微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唐克、万一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赵琳、邓文静、张玖玲
在场制作:四季芳(组长)、刘珍、宋小铭、谭丽挪、庆洁、董丽、胡君涛
在场宣传:雷永鸣(组长)、东方坏坏、张倩男、杨惠泽
在场终校:袁志英、杨培铮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请自行处理。
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请投稿前仔细斟酌。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1800字以下的散文,请同时投两篇。
此为《在场》杂志选稿平台,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关于稿费普通作者返一半,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